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报。六道凡夫,三善道众生各有五阴身,那是他的正报,他住在三善道的国土,比如人道住的国土,是苦乐夹杂的果报;天道是修十善的因,他得到乐的果报。三恶道造的恶因,就是受苦的正报,依止受报的地方,是受苦的国土。诸佛菩萨各有他的正报身,有他的依报国土。

  「申初、正报」,「身有无量色」,这是讲报身佛,他的正报很庄严,应身佛的身上只有一种黄金色,报身佛的身上,不是单纯的黄金色,或是单纯的紫金色,叫做紫摩金身,发紫的金,说不来有多少色在里面含着,这就是他的总相,有无量的色。「色有无量相」,应身佛只有三十二种大人相,报身佛,每一种色里都具有大人相,说不来有多少数量。「相有无量好」,好是相的随形好,随着大人相而有这个好,应身佛只有八十种随形好,报身佛的相无量,好也无量。

  「申二、依报」,「所住依果,亦有无量种种庄严。」报身佛住的国土,也有种种无量的庄严,为什么都用无量呢?因为没有个数目字。「随所示现」,这是对着三贤十地菩萨说的,凡夫二乘见不到报身佛,三贤十地菩萨见到报身佛的相,是应机示见。三贤菩萨见的报身,跟地上菩萨见的不一样;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,见的也不一样,随着这些菩萨的根机示现。「即无有边」,统统没有边际。「不可穷尽」,虽然现的庄严相各有不同,但是身有无量色,色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依报无量种种庄严,统统不可穷尽。为什么要用无量无边的数目字来形容不可穷尽呢?「离分齐相」,因为报身佛是依着法身显现,没有分际,也就是没有尺寸、没有数目。应身佛一丈六尺高,有尺寸;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有数目。报身佛多高?没有尺寸。多少相好?没有数目,离了分际相。报身佛的依报,报身佛住的庄严世界,「随其所应」,不单指报身佛本身,诸大菩萨都跟着报身佛在一起修行,诸大菩萨见到报身正报,也见到依报的庄严,随着他们所应见的,「常能住持」,统统能安住,能任持。「不毁不失」,依报世界的庄严,不会毁坏,不会损失。因为我们凡夫住的世界,有水、火、风三灾,有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阶段,到了空的时候,完全毁坏。到坏劫的时候,被水火风三灾毁坏损失,但是报身佛的依报庄严,能安住,能任持,三灾毁坏不了它,也损失不了它。

  未三、结果由因,释显报名

  如是功德,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,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。具足无量乐相,故说为报身。

  「未三、结果由因,释显报名。」果位的功德是由因位的修行成就的。解释为什么取报身佛这个名字?「如是功德,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,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。」佛教讲四圣六凡都有因果,离开因果不能讲佛法,离开因果讲佛法,变成外道。佛也有他的因、他的果,报身佛哪来好的报身、好的依报呢?因为在他因位之中,修诸波罗蜜的无漏行门,他不只修六度波罗蜜,而是修无量无边的波罗蜜,都是无漏的因行。他不求人天福报,不求二乘小果,所以他的功德都是无漏的功德,集无漏的功德成就报身,报身无量。还有不可思议的熏习,是由真如不可思、不可议的熏习所成就的。内因是真如不可思议的熏习,外缘是修诸波罗蜜,合起来就是一个因行,因行无量,他得的果报也无量。「具足无量乐相,故说为报身。」报身佛,身有无量色,色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好有无量庄严,统统都是受乐的相,叫做自受用报身,他受用报身也是享受法乐,报身佛的相,是受乐的相,所以取名叫报身佛。应身佛也叫化身佛,叫做三类化身:大化、小化、随类化。大化身佛,一千丈高。小化身佛,一丈六尺高,还是受乐的相。随类化身,不是受乐的相,人道中现人相,畜牲道现畜牲相,地狱道现地狱相,饿鬼道现饿鬼相,比如我们放焰口供的面然大士,是观音菩萨现的,你看那个相难看死了!难道是受乐的相吗?这就是六道所见的都是粗色,不是受乐的相。菩萨见的报身是受乐的相,受乐的相什么样子?我们没有福报看见,我们在人间看见有福报相的人,一看这个人就是享福的相,有的人薄福,生的相就苦苦恼恼的。

  巳二、重牒分别(分二)

  午初、应身(简凡异小)

  又为凡夫所见者,是其粗色。随于六道各见不同,种种异类,非受乐相,故说为应身。

  「巳二、重牒分别」,把前面讲过的再重新标牒出来,分别一下,分二科。「午初、应身(简凡异小)」应身佛,拣别是六道凡夫见的,异于小乘人见的丈六金身,叫随类化身,也叫随类应身。「又为凡夫所见者」,「凡夫」指的不是大心凡夫,是初发心学大乘法的凡夫,是六道凡夫,他们所见的也是六道凡夫。「是其粗色」,丈六金身是个细色,报身佛更是细中之细,这时候见的是粗色。「随于六道各见不同」,随着六道看见的相各有不同,他要去度鹿,现的是鹿的相;要去度羊,现的是羊的相;要去度恶鬼,现的是恶鬼的相;要去度地狱的众生,现的是地狱众生的相。应身佛在人间,不是示现丈六金身,异于小乘所见,释迦佛在世时,现的是比丘相,而且是个老相。「种种异类」,这叫异类化身,也叫随类化身。「非受乐相」,不是受乐的相,「故说为应身」,所以说应身,完全指着六道,应众生之机而示现。

  午二、报身(简比异证)(分二)

  未初、明地前所见

 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,以深信真如法故,少分而见。知彼色相庄严等事,无来无去,离于分齐。唯依心现,不离真如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,以未入法身位故。

  「午二、报身」,「简比异证」,拣别报身是三贤位菩萨比观所见,异于地上菩萨是亲证所见。量境有三种:现量、比量、非量,你们学过唯识知道,修观想也是,有的修比观,有的修正观。三贤位的菩萨没有亲证法身,修的是比观,如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,是比出来的,真正的火还没见到,分二科。

  「未初、明地前所见」,辨明登地以前三贤位菩萨所见的报身。「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」,「初发意菩萨」不包括十信位,就是从初住位以后三贤位所见。「以深信真如法故」,「深信」二字,拣别十信位菩萨是浅信真如,不是十住位以后的深信,所以不包括十信位。「少分而见」,三贤位菩萨见到的报身佛,只见到少分。「知彼色相庄严等事,无来无去」,三贤位菩萨依着深信不疑的信心,知道报身佛色相庄严,没有来去之相。「离于分齐」,没有尺寸、没有数目。「唯依心现」,报身佛相完全依着自己的业识心现出来,虽然细但还是个妄心。「不离真如」,不离我自己的真如,三贤位菩萨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。

  「然此菩萨犹自分别,以未入法身位故。」三贤位菩萨信尽管信,心里还起分别,因为还没有登地,还没有亲证法身。他们见的报身佛色相庄严,都是无量,离于分际,但是都不太显明,等于隔云望月一样。

  未二、显地上所见

  若得净心,所见微妙,其用转胜,乃至菩萨地尽,见之究竟。若离业识,则无见相。以诸佛法身,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。

  「未二、显地上所见」,显现地上菩萨所见的报身。「若得净心,所见微妙,其用转胜」,假若得到净心,就是证得初地,所见的报身佛就微妙不可思议,跟三贤位菩萨见的报身佛大不相同。三贤位菩萨见了报身能得受用,不太殊胜。地上菩萨见的报身体相微妙,其用也转加殊胜。三贤位菩萨见的佛说法不微妙,得的用就不微妙。地上菩萨见的佛体相微妙,用也特别殊胜,佛跟他说的法微妙,得的利益很大。佛怎么偏心呢?佛没有偏心,差别还是在众生之机,因为没有登地,说微妙的法,听了也不太微妙,所以得的利益少。地上菩萨亲证法身,见到的佛体相微妙,跟他说的法也甚深微妙。「乃至菩萨地尽」,乃至于十地菩萨地穷尽,把等觉合到十地里面,再往上没有菩萨地。「见之究竟」,到十地菩萨才能见到究竟的报身佛相。「若离业识」,你见到报身佛微妙之相,从初地到菩萨地尽,见到究竟,还是用的业识。要是离开业识,「则无见相」,有能见、有所见,都是妄想分别,不过粗细不同。凡夫二乘用的分别事识,分别得粗,见的相也粗。菩萨用的是业识,分别得细,见的相也微细,假若离开业识,就没有相可见了。

  「以诸佛法身,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。」「迭」作「互」字讲,彼此相见,叫做「迭相见」。《华严经》:「十方三世佛,同共一法身。」要是有二个法身,这个佛跟那个佛可以见面,但是十方诸佛共一个法身,没有彼此二个相,怎么迭相见?所以诸佛跟诸佛没有相可见。你看《地藏经》,释迦世尊在忉利天开法会,十方如来到法会里来,各遣侍者问讯世尊,为什么十方如来已经到了忉利天宫,不跟释迦如来见面,而派遣侍者问讯世尊?你懂得这一句就好了解了。你看《大般若经》,东方有无量数世界,无量数如来到般若法会来,各遣侍者问讯释迦世尊,少病少恼否?众生易度否?乃至于九方如来都是这样,为什么不跟释迦世尊见面呢?因为佛与佛没有彼此色相迭相见。那么谁看见释迦世尊、十方如来呢?菩萨看到的,菩萨用业识心看见的,离开业识没有分别,没有彼此,哪有二个佛见面呢?不过还有一个疑问:「同共一法身」,法身只有一个,为什么有十方如来呢?这是现报身。报身谁看见呢?菩萨。经上叫你知道,佛与佛不见面,叫发大乘心的菩萨悟法身,叫你回光返照,你怎么看见这么多的佛,还是你的业识看见的。你离开业识,根本没有二个相,到这里把报身佛讲完。

  辰二、问答除疑(分二)

  巳初、问

  问曰: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,云何能现色相?

  「辰二、问答除疑」,藉问答解除疑惑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先问」,「问曰: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,云何能现色相?」假若诸佛法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