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我们现在发愿要度众生,得弘法才能利生,一个讲经的法师,能弘多少法?能度多少众生?要有无量的法师,弘无量的法门,才能度无量的众生。所以法师越多越好,《维摩诘经》上叫做:无尽灯的法门,一个法师等于一盏灯,点了无尽盏灯。怎么能培养出来这么多法师?办佛学院,你最先发心办三年,因为在我们众生份上不得自在,你发了愿,想依着佛法做振兴佛教的事情,不容易!尤其我们是末法时代的众生福报不够,那么你先办三年,只要因缘许可,永远办下去,尽未来际去办。智者大师发愿,命终生西方极乐世界,再回来娑婆世界,果然乘愿再来,现高僧相,还当大法师,这就是尽未来际度众生,这就叫做长远心、长时心。

  「辰三、举悲智大方便」,也就是不颠倒心,分四小科。「巳初、显悲深」,「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」,发同体大悲,我为什么要度众生?因为众生在受苦!《梵网经菩萨戒本》说:「一切地水是我先身,一切火风是我本体。」众生与我同体,同一佛性,在理体上相同,同一个地水火风叫四大种,大者普徧之义,徧到一切众生身上。众生的身体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,我的身体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,怎么不同体呢?众生受苦,你想到是自己在受苦。这样你就发心发得恳切、发得深,有众生就得度。你不度众生,你不度你自己吗?所以你要观想众生就是自己的身体。还有一种解释,你不把众生度尽,你不能成佛。这个众生是我心内的众生,不但同体,还同一个心。你度众生,就是断你心内的烦恼,你把心内的众生度尽,就把烦恼断尽。你不度众生怎么成佛呢?《普贤行愿品》讲:「一切众生,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,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,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何以故?若诸菩萨,以大悲水,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是故菩提,属于众生,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,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」菩提根本就在众生身上,你不度众生,你的菩提道根本不能成就。这是显悲深,因为众生同我一个身体。

  「巳二、明智深」,「而亦不取众生相」,你度众生不取众生相。这就是弥勒菩萨作的偈颂:「广大第一常,其心不颠倒,利益深心住,此乘功德满。」来解释《金刚经》: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……我皆令入无余涅槃,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,得灭度者!」所谓四种心:一、广大心,广度一切众生。二、第一心,度一切众生都成佛。三、长远心,尽未来际度众生。四、不颠倒心,不着众生相,把众生都度入无余涅槃,而实无众生可度。你要是着了众生相,长远心发不起来,因为众生不是好惹的,你一着众生相,就要生烦恼,一生烦恼,就要退道心。所以你任运去度,度众生要弘法,弘法才能利生,「利生为事业,弘法是家务。」这是我应该做的事,众生对不对得起我,我不起分别。你要是对众生起分别,你的道心非退转不行。比方我刚才说,你要振兴佛教度众生,要成就法师,非办佛学院不行。办佛学院你着了众生相,这个学生惹你生气,那个学生惹你烦恼,不办了,道心退掉了。我根本不着学生的相,我供养学生吃饭,这是我的责任,我尽我的力量供养。我讲佛法给学生听,这是我的责任,我尽我的力量讲。至于学生将来是否报答我,我根本不动这个念头,一存报答之心,着相起了分别之心,他要是不报答你,就不要办了吗?所以你不要着众生相,这叫不颠倒心,这都是真如妙用。

  「巳三、征前悲智深所以」,征验前面悲深智深所以然的道理。「此以何义?」以什么义理说发悲心要发得深,要观想众生同己身?要智深,不取众生相呢?

  「巳四、依真如门答显深」,依真如门答复,显悲深智深的道理。「谓如实知一切众生,及与己身,真如平等,无别异故。」我刚才的解释,都是浅显的道理,观众生地、水、火、风同一身。依《普贤行愿品》,菩提根本在众生,那个道理还浅呢!依《大乘起信论》,讲到真如平等没有别异之相,哪里有众生呢?同一个真如,同等无差别,没有别异,这样你就任运自然,悲心会深,智慧会深。

  卯二、牒因显果(分三)

  辰初、牒前因以有如是大方便智,辰二、自利果除灭无明,见本法身。辰三、正显用相(利他果)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。即与真如等徧一切处,又亦无有用相可得。何以故?谓诸佛如来,唯是法身智相之身,第一义谛。无有世谛境界,离于施作,但随众生见闻得益,故说为用。

  「卯二、牒因显果」,分三科。「辰初、牒前因」,「以有如是大方便智」,起后得智度众生,度众生不着众生相,就是方便智。

  「辰二、自利果」,显自利的果。「除灭无明,见本法身。」你因为有大方便智,天天去度众生,把自己的无明灭掉,见到自己本来的法身,得到自利的果。

  「辰三、正显用相(利他果)」,显真如妙用之相,也就是利他的果。「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。即与真如等徧一切处,又亦无有用相可得。」你依着前面所讲的道理去度众生,也就是依着真如体起妙用,你不要着相,任运的度下去。最初当然很勉强,但是越度你的烦恼越轻,真如的妙用越来越大,自然而然就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。这不可思议的妙用,跟真如相等徧一切处,也没有用相可得。你了解一切法皆空的道理,不执着度众生的相,也不执着有用可得。「何以故?」去度众生起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,怎么说没有用相可得呢?

  「谓诸佛如来,唯是法身智相之身。」诸佛起妙用,对着地上菩萨现报身,对着凡夫二乘现应化身。他现的报身、应化身都是属于用,但是报身、应化身都是他的法身智慧之相。「第一义谛」,属于第一义谛,就是真谛。「无有世谛境界」,没有世俗之谛的境界。有世俗之谛,才有相可得;没有世俗之谛的境界,所以无相可得。「离于施作」,他是任运自然现报身、应化身,诸佛本性之中不动念,他是任运现相,任运说法,没有施作。没有施作怎么见到报身佛、应化身佛呢?「但随众生见闻得益,故说为用。」地上菩萨见到报身佛说法,得到利益;凡夫二乘见到应化身佛说法,得到利益,这就是诸佛的妙用。众生见相闻法得利益,所以说他有用,实际在诸佛的本分上讲,没有用相可得。

  寅二、别释(分二)

  卯初、标

  此用有二种。

  「寅二、别释」,分别解释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标」,「此用有二种。」真如之用有二种。

  卯二、释(分二)辰初、正显用相(分二)巳初、直显其用(分二)

  午初、明应身

  云何为二?一者依分别事识,凡夫二乘心所见者,名为应身。以不知转识现故,见从外来,取色分齐,不能尽知故。

  「卯二、释」,解释。「辰初、正显用相」,正面显明用相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直显其用」,再分二科。「午初、明应身」,诸佛的妙用,有报身之用、应身之用,先说应身之用。

  「云何为二?一者依分别事识,凡夫二乘心所见者,名为应身。以不知转识现故,见从外来,取色分齐,不能尽知故。」应身之用是凡夫二乘,依着他的心分别的。凡夫二乘什么心呢?分别事识的心,就是最粗的分别心。他不懂得细心的作用,有业识、转识、现识,应身是外面的境界,他不晓得外面的境界相是由转识现的,看见应身佛以为是心外来的佛,他就有了分际,所以不能尽知。他看见的最高最大的佛,只有一丈六尺高,看见的相好,只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实际佛的身不能尽知。

  午二、明报身(分三)

  未初、约识举人

  二者依于业识,谓诸菩萨从初发意,乃至菩萨究竟地,心所见者,名为报身。

  「午二、明报身」,再分三小科。「未初、约识举人」,标举出来这个人,是什么位子的人?用的是什么识?佛成了佛,证得果报身体,叫做报身,《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》讲佛分三个身、四个身、五个身,乃至十个身,都讲得很详细。普通都是讲三小身,就是法身、报身、应身,这里也是分这三个身,证得法身就成了佛,成了佛就现报身,报身是依着三贤十地的菩萨现的。怎么叫做报身呢?报是报答的意思,报答他因位上的修行,他在初发心修行,修了无量波罗蜜,成就无量功德,他应该享受法乐,这叫自受用报身。他自己应该得这个受用,这是果报,报是报酬、报答,酬答他因位上的功德,因位上的行门。三贤十地菩萨见的佛都是报身,叫做他受用报身,因为三贤十地菩萨见了报身佛给他说法,得了受用。自受用报身、他受用报身,分开来二个,合起来还是一个报身。

  「二者依于业识」,是依着什么识见报身佛呢?见应身是依着「分别事识」,见报身佛是依着「业识」,就是最细的妄心,也包括转识、现识,含三个细妄想心在里面。什么人能依业识见到报身?「谓诸菩萨」,其地位不一叫「诸」,诸菩萨包括三贤十地。「从初发意」,初发意就是十住位第一个位,叫做发心住,从十住位起,十行、十回向,「乃至菩萨究竟地」,就是到了第十地。「心所见者,名为报身。」就是从初发意菩萨的心,乃至于到第十地菩萨的心,他们所见的都是报身佛。

  未二、明所见报相(分二)

  申初、正报身有无量色,色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。申二、依报所住依果,亦有无量种种庄严。随所示现,即无有边,不可穷尽,离分齐相。随其所应,常能住持,不毁不失。

  「未二、明所见报相」,明所见报身佛的相,分二科。果报有二种:一种叫正报,二种叫依报。「正报」是正当受报,你造什么因,正当受报的就是你的身体,凡夫有凡夫的身体,二乘有二乘的身体,菩萨、佛,有菩萨、佛的身体,都叫正报。「依报」是国土、世界,是依止受报,有个依止的地方,在那里受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