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梦,白天是睁着眼作大梦,为什么要认真?哪有个真的,你想想看。学了佛法要受用,娑婆世界哪有个真的?你把它当成真的,不是执着转深吗?那你一定要造业,造业要受苦报,惑业苦,没有乐可得,决定吃苦头,害了自己,害了众生,所以学了佛法要一切作梦观。

  庚二、对治邪执(分二)

  辛初、就本总标

  对治邪执者,一切邪执,皆依我见。若离于我,则无邪执。

  解释分上有三大科,一者显示正义,二者对治邪执,第三、分别发趣道相。「庚初、显示正义」讲完,接着讲「庚二、对治邪执」,分二科,「辛初、就本总标」,就根本义理总标出来。「对治邪执者,一切邪执,皆依我见。若离于我,则无邪执。」「对治邪执」就是对治烦恼,邪执烦恼从我见起,要是离了我见,根本不会起邪执,这是总义,总标根本的义理,下面再别明。

  辛二、别明障治(分二)壬初、对治离(分三)

  癸初、标数

  是我见有二种。

  「辛二、别明障治」,分别说明邪执的障碍以及对治的方法,分二科。「壬初、对治离」,你有什么病,给你吃什么药,你执着空,就跟你说有;你执着有,就跟你说空,把你的执着对治掉,再分三科。「癸初、标数」,「是我见有二种。」我见有二种。

  癸二、列名

  云何为二?一者人我见,二者法我见。

  「癸二、列名」,「云何为二?一者人我见,二者法我见。」哪二种呢?一切知见都是从我生起,执着我,叫人我见;执着法,叫法我见。人我见,是在凡夫位说的,凡夫位根本没有破到我执。法我见,是二乘人破了我执,法执没有究竟离,法执还是我见,不过比凡夫的我见细。

  人我见《会阅笔记》上有料拣,不是普通凡夫外道起的我执我见,是初学大乘法的人解释大乘经起一种错解,他认为他懂了大乘道理,结果错了,这叫做邪执。这种邪执当然要比凡夫外道不了解佛法的人要高明,实际并不高明。凡夫外道还好教化,他不了解佛法,假若有一点善根,你跟他一讲就听。初学大乘法的人,学了大乘经,起了错误的见解,你跟他纠正还纠正不过来,他就是有所见,认为他的对。所以初学大乘法的人谈起道理,两个人要抬杠,谈得脸红脖子粗,为什么?就是人我见,解大乘经没有解释清楚,你说你的是,我说我的是,于是各是其是,各非其非。我的全是,你的全非,两个人才抬杠。他学了佛法没有起正见,起了偏见,叫做邪执,这一偏就邪了,难以教化,所以学《大乘起信论》,可以把你错误的知见纠正过来。

  癸三、辨相(分二)子初、人我见(分二)

  丑初、总标

  人我见者,依诸凡夫说有五种。

  「癸三、辨相」,辨人我见、法我见的相,分二科。「子初、人我见」,再分二科。「丑初、总标」,总标人我见有几种。「人我见者」,依着人的位起的我见,叫人我见。「依诸凡夫说有五种」,「凡夫」是初学大乘法的凡夫,有五种我见,前二种偏执「空」理,后三种偏执「有」理。

  丑二、别解(分五)寅初、妄执事空以为法体(分三)

  卯初、起执缘

  云何为五?一者闻修多罗说,如来法身,毕竟寂寞,犹如虚空。

  「丑二、别解」,分别解释,分五小科。「寅初、妄执事空以为法体」,他起一种妄执,执着事相的虚空,就是一切法的本体。「卯初、起执缘」,起执的缘,一切法从因缘生,他的邪知依着什么缘生出来呢?依着大乘经论。「云何为五?」哪五种人我见呢?「一者闻修多罗说」,「修多罗」就是契经,就是佛经、大乘经。「闻」,包括自己看经,或听善知识讲经。经上讲:「如来法身,毕竟寂寞」,如来的法身是寂寞无形无相。「犹如虚空」,等于虚空无形无相。法身徧一切处,等于虚空徧一切处。是拿虚空作比喻,虚空不是法身,他把虚空当成法身,这样错了。

  卯二、正明执相

  以不知为破着故,即谓虚空是如来性。

  「卯二、正明执相」,正面说明执着相。「以不知为破着故」,因为他不知道经上说法身寂寞,犹如虚空,是为破众生执着有才说的。「即谓虚空是如来性」,他以为虚空就是如来的本性,就是如来法身,就是一切法的本体。

  卯三、辨对治相(分二)

  云何对治?辰初、明此虚空是妄非真(分三)巳初、立(分二)午初、立情有明虚空相是其妄法。午二、立理无体无,不实。巳二、释(分二)午初、明情有以对色故有,是可见相,令心生灭。午二、释理无以一切色法,本来是心,实无外色。若无外色者,则无虚空之相。巳三、结(分二)午初、结情有所谓一切境界,唯心妄起故有。午二、结理无若心离于妄动,则一切境界灭,辰二、明彼法身是真非妄(分二)巳初、辨法同喻唯一真心,无所不徧。巳二简法异喻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,非如虚空相故。

  「卯三、辨对治相」,怎样对治他的执着,分二科。「云何对治?」如何对着他的执着加以修治,就是对症下药,治他的病。「辰初、明此虚空是妄非真」,先说明虚空是虚妄之法,不是真实的佛性,再分三科。「巳初、立」,先建立起来正当的义理,再分二科。「午初、立情有」,先建立起来虚空是妄法的义理,怎么是妄法呢?情有理无,「情」是众生的情执,众生叫有情,众生有情就有执着,在众生的情执上虚空是有的,在真理方面它是无的,先把这个道理建立起来。「明虚空相是其妄法」,说明虚空之相是妄法,不说虚空之性,虚妄之法没有性,虚空可以见到一个相,所以在众生的情执上虚空是有的。「午二、立理无」,在真理上虚空是没有的。「体无,不实」,因为虚空没有本体,所以不是真实之法。

  「巳二、释」,解释,分二科。「午初、明情有」,「以对色故有」,虚空怎么不是真实之法,是虚妄之法,在众生情执上才有呢?因为它是对待之法,对着色法才说是虚空,没有色法就不叫虚空。比方内而根身,我们身体存在的地方不叫虚空,身体以外的地方,才叫虚空;外而大地,有山河大地的地方不叫虚空,没有山河大地的地方,才叫虚空;乃至于房廊屋宇、桌子凳子都是色法,有房廊屋宇、桌子凳子的地方不叫虚空,它是对着色法才取名叫虚空,对着色才叫有。「是可见相」,凡夫的眼睛都可以见到虚空,这是可见相。「令心生灭」,你去念真如,念到妄念不起,叫你的心不起生灭,那就是真如理体。你去念虚空,你见到虚空,它能令你的心起生灭心。生灭心怎么起呢?比方你看见房子、桌子、凳子、人,这些色法,除了色法以外叫虚空,心里起了一个生虚空的心。在有色法的地方就没有虚空,又起个灭虚空的心,所以它能令你的心生灭,那决定是个妄法。虚空是可见之相,对着色法它不是色法,叫空法,叫虚空法。

  「午二、释理无」,解释在真理上它是无的。「以一切色法,本来是心」,因为一切色法,统统是由自己心里起的,本来是我自己的心。前面讲三细六粗已讲过,虚空是可见之相,是境界相,境界从哪里来?由我心里起的,第一是无明业相,第二是能见相,第三是境界相。境界相现一切境界出来,色法的境界是我的心现的,虚空的境界也是我的心现的。「实无外色」,实实在在根本心外没有色法,是我们凡夫执着心外有法,才执着虚空在心外。实际你明白大乘的道理,一切法唯心所现,叫「三界唯心」,离开了心,根本没有心外之色。「若无外色者」,假若心外没有色法对待,「则无虚空之相」,你怎么见到虚空呢?对着色法才显出虚空,把对待的色法取消,没有可对待的色法,显不出来虚空,所以根本没有虚空之相。这就是按真理上它是无的,但是按情执上它是有的,更证明虚空是虚妄之法。既然是虚妄之法,怎么是如来本性,怎么是诸法的本体呢?那么你不是错误了吗?这样对治它。

  「巳三、结」,总结起来,再分二科。「午初、结情有」,总结妄情执着是有的。「所谓一切境界,唯心妄起故有。」一切境界是心所对的,统统由心妄起,心里起了妄念,才生出来外面的妄境界。妄境界是由心妄起的,那就证明境界是虚妄之法,一切色法是虚妄不实的境界,对着色法显出的虚空,还是虚妄境界。「午二、结理无」,总结在真理上没有虚空。「若心离于妄动,则一切境界灭」,心里面起了妄想、妄动,那么一动、再动、三动,动出境界出来。假若心不动,里面妄心之念根本没有了,外面的境界自然灭了。

  「辰二、明彼法身是真非妄」,前面说虚空是妄非真,这再解释如来的法身是真不是妄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辨法同喻」,先辨明真心之法与虚空的比喻相同。「唯一真心,无所不徧。」真心为什么犹如虚空?因为真心无所不徧,等于虚空无所不徧。「巳二、简法异喻」,拣别真心之法,跟虚空的比喻不一样。「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」,这是说明如来本性的智慧是广大的、究竟的,才无所不徧。「非如虚空相故」,不是像虚空之相,虚空之相无所不徧,这一部分道理相同,但虚空并没有具足如来广大本性的智慧,所以只有一部份相同,还有不同的地方。这是五种人我见的第一种,他执着虚空是如来的法身,这里给他对治说明,叫他不要执着,如来的法身具足广大智慧,虚空哪里能具足广大智慧呢?

  寅二、妄执法体唯是空无(分三)

  卯初、起执缘

  二者闻修多罗说,世间诸法毕竟体空,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,从本已来自空,离一切相。

  「寅二、妄执法体唯是空无」,第一种执着,执着空,第二种执着,还是执着空,他起个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