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妄念,执着诸法的本体是空无的,分三小科。「卯初、起执缘」,他为什么起这个执着,也是看经错误了。「二者闻修多罗说」,听见经上这么说:「世间诸法毕竟体空,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,从本已来自空,离一切相。」他听佛经说,世间诸法究竟空,三界以内的诸法都是空的;三界以外,乃至于涅槃真如之法也是空的。从根本以来自空,不是有个法把它空掉,离一切相,对于这一段大乘经他解错了。这个空空什么呢?「空一切相」,真如叫如实空,是空无妄染,一切妄法染法都没有。要是执着涅槃真如的本体不空,起了个相,那个相还是不空。说空,是空一切相,虚妄之法那个相空掉了,你执着涅槃真如有个相,还是成了虚妄之相,还是要空掉,因为它本来自空,离一切相,这个道理他没有了解。
卯二、正明执相
以不知为破着故,即谓真如涅槃之性,唯是其空。
「卯二、正明执相」,正面说明执着相。「以不知为破着故,即谓真如涅槃之性,唯是其空。」离一切相,不是离一切本性,他把空解错,认为连本性也空了,真如涅槃统统没有。《会阅》上引证《圆觉经》:「生死涅槃,犹如昨梦。」二乘人畏惧生死,好乐涅槃,他当作真的有生死法、涅槃法,他不懂得大乘的深义,生死涅槃等于昨天夜里作的梦,这是《圆觉经》上讲的,空涅槃之相。《楞严经》:「言妄显诸真,妄真同二妄。」对着妄法,才能显真法,《大乘起信论》上也有这种义理,因为有不觉的心,你才起分别,才知道什么叫做妄法,什么叫做真法?你再进一步了解,「妄真同二妄」,妄法是妄,真法也成了妄,二个妄,为什么?「言妄显诸真」,不是绝待的真,绝待的真什么样子呢?《大乘起信论》上讲离言真如,是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唯证相应。不是你说出来的真如,也不是你心里想出来的真如,叫「开口即错,动念即乖。」那怎么能得到真如?「唯证相应」,你会悟无念,就是随顺,由随顺而证入,你才知道有个真如,真如不是你说的,不是你想的,叫不可思不可议!
论上讲「为破着」,怕你起法执,二乘人就犯这个病,就是起法执。你不可以执着生死之法,生死之法毕竟空;你也不可以执着涅槃之法、真如之法,涅槃真如之法也是毕竟空。空什么呢?空那些相,真如涅槃的自体不空。但是他不了解,就说一切法都是空的,涅槃真如也是空的,这就起了执着。
卯三、辨对治相
云何对治?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,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。
「卯三、辨对治相」,「云何对治?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」,空是空它的相,不空体,真如自体不空。「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」,前文解释过,无漏性功德,无欠无缺,统统具足,怎么是空呢?比方一个花瓶,里面没有插花,也没有装水,这个空瓶子,叫做瓶空,不是连花瓶也空掉。真如空,离一切相,不是连真如之体也没有。我们学大乘法,最容易犯这个病,不执着有,就执着空。一说有个涅槃,有个真如,我就好乐去求,要求证涅槃、求证真如;一听说涅槃真如空了,就认为一切都没有,这都是学大乘法最容易起的执着。
寅三、执性德同色心(分三)
卯初、起执缘
三者闻修多罗说,如来之藏无有增减,体备一切功德之法。
「寅三、执性德同色心」,执著称性的功德,同于色心虚妄之法,分三小科。「卯初、起执缘」,起这个执着的缘,前面二个执,执着「空」,下面三个执,执着「有」。「三者闻修多罗说」,听见经上这么讲:「如来之藏无有增减,体备一切功德之法。」真如在众生份上,叫做如来藏,但是它的本体,没有增加,也没有减少。虽然流转生死,如来藏的本体一点没有减少;你现在修行用功,如来藏的本体也没有增加,乃至你成佛,它也没有增加,如来藏的本体,具备一切功德之法,这叫性德。
卯二、正明执相
以不解故,即谓如来之藏,有色心法,自相差别。
「卯二、正明执相」,正面说明执着相。「以不解故」,因为他不了解经上的正理,「即谓如来之藏,有色心法,自相差别。」经上说如来藏的本体,具备一切功德之法,一切功德,就是无量的功德。他认为无量的功德一定有差别相,它是称性的功德相,在义理上说差别,对着染法才说功德之相有差别,实际它没有差别,等于水有八种功德,还是一种水。但是他不了解大乘的正当义理,认为经上说具备一切功德,一定有差别相,等于色法心法的自相差别一样,这样解错了,色法心法都是妄心妄境,怎么是如来藏的称性功德呢?
卯三、辨对治相
云何对治?以唯依真如义说故,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。
「卯三、辨对治相」,辨明对治相。「云何对治?」怎样对治他的错解呢?「以唯依真如义说故」,经上说如来藏里面具足一切功德,是依着真如无增无减的义理说的。虽然说有一切功德,实实在在还是一个功德相,还是一个真如,没有差别之相,等于水有八种功德,还是一种水。「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。」因为对着生灭的染法有差别,才说真如里面所含的功德有差别。前面说称性功德有六种,实际还有超过恒河沙数的无量功德,都是对着生灭染法的义理说的,你了解真如称性的功德,它的差别即是无差别,不同于妄心妄境,这就对治掉。
寅四、执法性本有染(分三)
卯初、起执缘
四者闻说多罗说,一切世间生死染法,皆依如来藏而有,一切诸法不离真如。
「寅四、执法性本有染」,他认为真如法性里面本来有染法,分三科。「卯初、起执缘」,说明他起这个执着的缘。「四者闻说多罗说,一切世间生死染法,皆依如来藏而有,一切诸法不离真如。」他听到大乘经这样说,一切生死法、染污法,统统依着如来藏才有,一切诸法都不离真如的本体,但是他解释错误了。
卯二、正明执相
以不解故,谓如来藏自体,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。
「卯二、正明执相」,正面说明他的执着相。「以不解故」,因为他不了解经上的正理,「谓如来藏自体,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。」他认为既然一切世间生死染法,皆依如来藏而有,那么如来藏里面具足有一切世间生死染法,他没有了解「依」字的道理,因为一切生死染法没有自体,一定要依着真如的理体,才能生出来一切染法,这是依着真如生起来,并不是真如本体上具有这些染法。他执着生死染法是如来藏里面有的,这个执着错了。《大乘起信论》中依真起妄的层次要记清楚:真如在缠名字叫如来藏,如来藏就是自性清净心,里面自性清净没有染污法。可是在众生位上讲,有真如就有无明,无明是生死染法的本因,无明跟真如和合起来,这个时候不叫如来藏,叫阿黎耶识。阿黎耶识里面有觉义,有不觉义。不觉就是无明生死染法,如来藏里面没有,阿黎耶识里面有。阿黎耶识里面有,它还是有其相没有其体,因为妄法本来没有体。所以你依着阿黎耶识,明白这些染法净法,你要修行,净法永远不断,妄法会断灭,因为妄法没有本体自性,是依着如来藏本体自性起的。妄法等于水上起的波浪,不依着水,起不来波浪,就是依着如来藏才有生死染法。被无明吹动,才起波浪,你把无明风灭了,波浪也灭了,就是生死染法灭了。水以湿性为体,不以动为性,所以水体不灭。
卯三、辨对治相(分二)
云何对治?辰初、夺破(分三)巳初、明净德妙有以如来藏从本已来,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,不离不断,不异真如义故。巳二、明妄染理无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,唯是妄有,性自本无。巳三、明妄不入真从无始世来,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。辰二、纵破若如来藏体有妄法,而使证会永息妄者,则无是处故。
「卯三、辨对治相」,分二科。「云何对治?」「辰初、夺破」,「夺」就是不许可,不许可你这样说,破除它,再分三科。「巳初、明净德妙有」,说明清净功德是妙有之法。「以如来藏从本已来,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,不离不断,不异真如义故。」「唯」者独也,真如在众生份上,换个名字叫做如来藏,它的自体之中,从本以来,独有超过恒河沙数的清净功德,不离于真如,恒常不断,跟真如不相差别。不离、不断、不异是从真如的义理说的,在如来藏里面也依着真如有这三种义理。
「巳二、明妄染理无」,说明在真理上没有妄染之法。「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,唯是妄有,性自本无。」因为超过恒河沙数这么多的烦恼,这么多的染污法,统统是依着众生的妄心而有,在如来藏的本性上,在真如里面本来没有这些染污法、烦恼法。
「巳三、明妄不入真」,说明妄法与真如法不相应。「从无始世来,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。」自从无始以来,妄法从来不与如来藏相应,大乘经最难了解的就是这种道理,就是依着如来藏起的妄法,不是如来藏内生出来的妄法,真如法从来与妄法不相应。
「辰二、纵破」,「纵」是许可,许可它还是要破除它。「若如来藏体有妄法」,假若如来藏本体里面有妄法,「而使证会永息妄者」,要是我们修行用功,证得如来藏,会悟到如来藏,永远能把妄法息灭。「则无是处故」,那就没有这个道理了。如果妄法有本体自性,你怎么能把它息灭呢?因为妄法没有本体自性,是虚妄之法,所以等你证得会悟的时候,永远就把妄法息灭了。
寅五、执染净有始终(分三)
卯初、起执缘
五者闻修多罗说,依如来藏故有生死,依如来藏故得涅槃。
「寅五、执染净有始终」,执着染法净法都有始、有终,分三科。「卯初、起执缘」,先说他起执着的缘。「五者闻修多罗说,依如来藏故有生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