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▪P4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界,得生正信之心。「遠離誹謗」,毀謗正法的罪過很重,永遠不再說毀謗的話。「入大乘道」,先發正信之心,不要毀謗而入于大乘之道,第一、悟入,第二、證入。「當持此論」,你要受持《大乘起信論》,我們現在是聞到了,還要受持。《大乘起信論》並不長,最好你把它讀熟,讀得會背,「持」是憶念不忘,背熟了義理,把它永遠記到心裏。「思量修習,究竟能至無上之道」,「受持」此論,是聞慧;「思量」此論,是思慧,「修習」此論,是修慧,依著道理,修了再修叫習。你得到聞思修叁慧,就能啓發你本具的般若智慧,究竟能至于無上之道,就是佛道。勸我們聞,聞而思,思而修,單聞到耳朵裏不行,要把它記到心裏,不要忘記才叫持。

  庚二、別顯叁慧益相(分叁)

  辛初、聞時益

  若人聞是法已,不生怯弱,當知此人定紹佛種,必爲諸佛之所授記。

  「庚二、別顯叁慧益相」,分別顯明聞思修叁慧利益的相貌,分叁科。「辛初、聞時益」,聞時得的利益。「若人聞是法已」,假若你聞到《大乘起信論》這個法門以後,「不生怯弱」,意志堅強,不生怯弱之念。「當知此人定紹佛種」,就應當知道你一定紹繼佛種,「紹」是繼續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你決定成佛,佛種就從你身上不會斷絕。「必爲諸佛之所授記」,諸佛一定給你授成佛之記,你遇見釋迦如來,釋迦如來給你授記;你遇見彌勒佛,彌勒佛給你授記;你遇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給你授記;你遇見十方諸佛,都給你授成佛之記。授成佛之記,要八地菩薩才有資格,叁大阿僧祇劫修了兩大阿僧祇劫,才能遇佛授記。但是劫是時間性,沒有定體,完全是自己的妄想分別。所以前面說你想把信心修成就,得一萬大劫;後面說你修到真如叁昧,馬上信心就得到了,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,長得很,但是你聽到《大乘起信論》以後,得了聞慧,不生怯弱之心,意志堅強,就發心修真如叁昧,你決定紹繼佛種,諸佛一定給你授成佛之記,一下子就超過兩大阿僧祇劫。

  辛二、思時益

  假使有人能化叁千大千世界,滿中衆生令行十善,不如有人于一食頃,正思此法,過前功德不可爲喻。

  「辛二、思時益」,思時得的利益。「假使有人能化叁千大千世界,滿中衆生令行十善」,假使有一個人能教化衆生,把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,都教化修十善法,這個人的功德很大。「不如有人于一食頃」,但是不如另外一個人,能在吃一頓飯的時間,「正思此法」,正念思量此真如法,「過前功德」,超過前者的功德。「不可爲喻」,超過太多,不能比喻!前者的功德那麼大,怎麼吃一頓飯的時間思量真如法,就超過他?因爲前者教化衆生行十善,十善是天乘法,教化的衆生結果生天,沒有一個能超出叁界,連二乘法的功德也趕不上,何況成佛呢?後者一食頃正念真如,種了成佛的種子,馬鳴菩薩比較功德的利益,勸我們正念思量真如。你們想一下:吃一頓飯十五分鍾,吃得慢一點,二十分鍾,你去思量真如,你思量真如二十分鍾,功德就不可思議,你就種了成佛的種子,這是思時得的利益。

  辛叁、修行時益(分叁)

  壬初、時少德多複次若人受持此論,觀察修行,若一日一夜,所有功德,無量無邊,不可得說。壬二、校量多相假令十方一切諸佛,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歎其功德,亦不能盡。壬叁、釋多所以何以故?謂法性功德,無有盡故,此人功德亦複如是,無有邊際。

  「辛叁、修行時益」,修行時得的利益,分叁科。「壬初、時少德多」,修行的時間少,得的功德多。「複次若人受持此論」,領納一心曰受,憶念不忘曰持。假若有人把這部《大乘起信論》背熟,把道理領納到心裏,憶念不忘。「觀察修行」,依著《大乘起信論》的義理來觀察、來修行。「若一日一夜」,修行一天一夜,就是二十四小時。「所有功德,無量無邊,不可得說。」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說不完。

  「壬二、校量多相」,比較多的相。「假令十方一切諸佛,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歎其功德,亦不能盡。」阿僧祇叫做「無央數」,十方諸佛有無礙的辯才,假設十方一切諸佛,各個于無量無邊無央數劫,贊歎他的功德,也贊歎不完。

  「壬叁、釋多所以」,解釋爲什麼有這麼多的功德?「何以故?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」,他爲何有這麼多功德?因爲他修的真如是一切法的本性,法性功德沒有窮盡。「此人功德,亦複如是,無有邊際。」他的功德也是如此,沒有邊際。「無有盡」,是按時間上說,從現在說到未來說不盡。「無有邊際」,是按空間上說,十方世界也沒有它的功德大,沒有邊際。就是說法性功德,豎窮叁際,橫徧十方,沒有邊際。

  己二、謗毀罪重(分四)

  庚初、謗成罪重其有衆生,于此論中,毀謗不信,所獲罪報,經無量劫,受大苦惱。庚二、誡勸止謗是故衆生但應仰信,不應誹謗。庚叁、釋罪重意以深自害,亦害他人,斷絕一切叁寶之種。庚四、轉釋斷叁寶之義(分二)辛初、約果人依之得涅槃以一切如來,皆依此法,得涅槃故。辛二、約因人依之得菩提一切菩薩,因之修行,入佛智故。

  「己二、謗毀罪重」,要是毀謗,你的罪過很重,分四科。「庚初、謗成罪重」,你一毀謗造成的罪非常重。「其有衆生,于此論中,毀謗不信,所獲罪報,經無量劫,受大苦惱。」你要是不相信《大乘起信論》,毀謗這部論,會墮到阿鼻地獄裏,經過無量劫,在那裏受大苦惱,警策我們切不可毀謗。

  「庚二、誡勸止謗」,教誡、勸導我們,切不可以毀謗。「是故衆生但應仰信,不應毀謗。」所以衆生應該景仰相信《大乘起信論》的道理,不應該毀謗。《大乘起信論》的道理,或者有時自覺還有懷疑的地方,要仰信佛經,孔子的弟子曾贊歎孔子:「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!」孔子的弟子看孔子的德行,還看不到真實的相貌,何況佛的境界? 我們信仰那是諸佛的境界,馬鳴菩薩不會騙我們的,仰信諸佛,仰信馬鳴菩薩就對了。

  「庚叁、釋罪重意」,解釋罪過怎麼這麼重呢?「以深自害」,你害自己害得厲害。「亦害他人」,你說的毀謗《大乘起信論》的話,有人相信了,跟著你墮地獄,也害了他人。「斷絕一切叁寶之種」,你墮到阿鼻地獄無量劫受大苦惱,地獄裏出來,跟叁寶也結不上緣,因爲你八識田裏沒有叁寶的種子。你不信真如,把佛法僧叁寶的種子都斷絕了,所以罪過深重。

  「庚四、轉釋斷叁寶之義」,再解釋爲何毀謗就把叁寶種子斷絕呢?分二科。「辛初、約果人依之得涅槃」,先「約」就是「就」,佛叫「果人」,佛依著真如叁昧的道理修行成佛,證得涅槃。「以一切如來,皆依此法,得涅槃故。」因爲一切如來,都是依著真如叁昧之法證得涅槃。「辛二、約因人依之得菩提」,「一切菩薩,因之修行,入佛智故。」「因」字就是「依」字,沒有成佛叫因位,一切因位上的菩薩,依著真如叁昧之法修行,證得佛的智慧,就是證得菩提智慧。成佛有兩個果,一個理果,一個智果,理果是涅槃,智果是菩提,合起來就是一個佛果。這裏分開來說,佛成了佛,證得涅槃果,菩薩依著法性得了菩提智,也依著菩提智證得涅槃理體,分開來說是兩個,合起來是一個。《大乘起信論》前面開頭說:「一切諸佛本所乘故,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。」這裏呼應前文,解釋諸佛依著真如叁昧之法證得涅槃,菩薩依著真如叁昧之法修行,證得菩提智。你一毀謗不能成佛,斷了佛寶、法寶、大乘僧寶之種,你爲什麼不信此法?

  戊叁、結勸修學

  當知過去菩薩,已依此法,得成淨信;現在菩薩,今依此法,得成淨信;未來菩薩,當依此法,得成淨信。是故衆生應勤修學。正宗竟

  「戊叁、結勸修學」,總結起來,勸導我們要修行學習。「當知過去菩薩,已依此法,得成淨信」,「淨信」就是十信圓滿入住位的清淨信心。應當知道過去諸菩薩,都依著修真如叁昧,由不定聚,十信圓滿入了住位,得到正定聚。「現在菩薩,今依此法,得成淨信」,現在的菩薩,也依著修真如叁昧,得到正定聚。「未來菩薩,當依此法,得成淨信。」未來的菩薩,當然也要依著修真如叁昧,得到正定聚。「是故衆生應勤修學。」所以衆生應該精勤修學真如叁昧。

  這就是說叁世菩薩,都要修真如叁昧,得到正定聚。你要知道,馬鳴菩薩不敢亂說,他是依著一百部大乘經說的,完全說的是佛的法門。「正宗竟」,正宗分講到這裏講完。

  甲叁、流通分

  乙初、結上所說(分二)丙初、結義諸佛甚深廣大義,丙二、結文我今隨分總持說。乙二、回向利益(分二)丙初、明德廣回此功德如法性,丙二、辨遐沾普利一切衆生界。

  「甲叁、流通分」,下面講流通分,就是最後再說一首偈頌,分二科。「乙初、結上所說」,總結上面所說,再分二科。「丙初、結義」,總結所說的義理。「諸佛甚深廣大義」,諸佛所說甚深廣大的義理。「丙二、結文」,總結上文。「我今隨分總持說」,我今隨我的分總持說這部《大乘起信論》。「隨分」是自謙之詞,意思是:我馬鳴是八地菩薩,還沒有成佛,我隨我的分,能說到哪裏,就說到哪裏。「乙二、回向利益」,再分二科。「丙初、明德廣」,辨明所證的功德廣大。「回此功德如法性」,我把我說《大乘起信論》的功德,回向到法性上,也就是回向到真如實際。「丙二、辨遐沾」,「遐」是很遠,「沾」是沾法恩,沾菩薩的光明。「普利一切衆生界」,我的功德回向法性,法性無邊,我的功德亦無邊。我不自己求這個功德,我要回向給一切衆生。你看!最後這首回向偈,分科分得這麼細,我們學佛法要細心研究,才能分得這麼細,才能得到利益。

  講到這裏,《大乘起信論》講完了,希望諸位能讀熟,我一再贊歎《會閱》,這部注解不容易得到,好不容易印出來,你要多看,把它研究透徹。將來你要跟衆生講《大乘起信論》,講一遍比你看叁遍,得的利益多。因爲你看的時候,這個地方你打妄想,就忽略過去,這個地方你不懂,就馬虎過去。講的時候,你得負責任,這個地方不通,你怎麼講?非得認真研究不行。所以要發願給衆生講佛法,以利他爲自利,自己腳踏實地研究,你先得到利益,你講一遍,得一遍的利益;講兩遍,得兩遍的利益。我可以說受持這部《大乘起信論》,全部義理都在我心裏,怎麼這麼熟呢?我講的次數多了,從大陸到臺灣,光是在臺灣,不知講了多少遍?你們都要發願講,要轉*輪!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