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錄:念佛與拜佛 —民國七十五年七月臺北淨宗蓮社開示— 道源長老講述 施旺坤記錄 一、念佛 諸上善人慈悲:道源講幾句話,打打閑岔。 今天講「念佛與拜佛」,先講念佛,以前曾經講過念佛的方法有高聲念、低聲念、默念叁種。當我們在共修時,一定要高聲念,要同聲和板,聽木魚,大家念得一樣。在自己家裏念時,最好是低聲念或默念,以免使不信佛者造口業。 那麼每天應當念佛多少聲?在佛經上講,最少不能少過十聲,念多久沒有限製。根據《無量壽經》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,其中第十八大願:「設我得佛,十方衆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就是最少要念十念、念十聲,要是不能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就不成佛。再根據《觀無量壽佛經》(又名《十六觀經》),前面教人觀想念佛,到了第十六觀教人持名念佛,經上說:「如此愚人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種種安慰,爲說妙法,教令念佛,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,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。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,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」就是一個人臨命終時能夠稱佛的名號,念佛十聲,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《無量壽經》第十八大願說:念十念往生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第十六觀說:念十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都是平常沒有念佛,到臨命終時念十念,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 但是要想臨命終時能夠念佛,一定要平常有修持,不然臨命終時怎麼能念佛呢?所以平常念佛最少要念十聲,你每天早起洗了臉,家裏有佛堂,到佛堂念,沒有佛堂就隨便站在什麼地方,合掌念十念。我主張用十個指頭計數,一個指頭念一聲,十個指頭念十聲,念完以後念回向偈:「願生西方淨土中,九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廣度一切諸含識。」你要是念得多,就該用念珠,也就是以念珠計數,每天念一串珠一百零八聲,算一百聲,念十串,算一千聲,念得越多越好。古德每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,十萬聲怎麼念?我在《佛堂講話》中曾經提過,你要是專門念佛,每天可默念十六萬聲,念十萬聲絕對沒有困難,對于古人每天念佛十萬聲,不要懷疑,以免造口業。但是現在不要說在家信徒每天要工作,就是出家人也有事情,不能整天念佛。據道源所知,現在每天念二萬、叁萬聲佛號的人很多,但是道源今天講這段話,是希望大家念佛要誠心念,不要貪多。你們每天都要事做,規定自己每天要念二萬、叁萬,如果被事務打閑岔沒念完,心裏好像欠債似的,想補卻很難補起來,反而把心念亂了。所以如果自己定的是念二萬聲,那麼能念到叁萬聲,當然更好。 談到念佛,現在最打閑岔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,這是修行的魔,這個魔最厲害!過去看電影要到電影院去,我們可以不去,現在等于把電影院搬到家裏來,自己如果不能作主,想念佛又想看電視,于是一面看電視,一面掐念珠,電視看完,佛也念完了,這樣念佛,不能念到一心不亂。 古人有個念佛偈:「念佛切莫貪多念,且念一百心不亂,九十九聲一念差,捋轉數珠從頭念。」念佛是用功,用功一定要求一心不亂。我們每次念佛之前要念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說: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,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你念佛念得再多,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亂,是因爲你沒有求一心不亂。再者,你念佛用念珠是計數用的,但把念佛移到念珠上,沒有念到心裏。嘴裏在念,手在掐念珠,掏過一圈就算一百聲,這樣念佛,數過就好了,根本沒有求一心不亂。所以古人這個偈,告訴我們念佛的方法,念佛時手要掐念珠。有人說念佛要念到心裏,不必掐念珠,這是不對的。因爲我們是凡夫,念佛要得手應心,不能將念珠去掉。如果你能真正念到一心不亂,不掐念珠可以,初念的人還是要拿念珠。當你有念珠,你嘴裏念佛,手裏掐念珠,同時耳朵要聽到佛號的聲音。默念也有聲音,金剛念沒有出聲,嘴巴在動,只要靜心聽,還是有聲音。念佛的聲音要自己聽到,要聽到心裏。也就是念佛要口裏念,耳朵聽,聽到心裏,心裏念佛與手裏掐念珠合一,這樣用功就容易得心應手。 我們爲什麼要念佛?就是要對治我們的妄想。我們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,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妄想的,假如我們沒有妄想,我們就是佛,還要念什麼佛?我們就是因爲多了妄想,要對治妄想,所以需要修行。淨土法門用心念佛,就是要對治妄想,因爲有了妄想,就有分別,心就不能歸一。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妄想降伏,求得一心不亂,所以念佛的時侯,手裏掐著念珠,口裏在念,耳朵在聽,心裏再觀想佛號,一句一句跟著念,不要讓妄想走出來。念佛先不要貪多,先念一百聲,九十九聲一念差,打了一個妄想,這一百聲念的都不算,重新再算,這樣用功就可以得到一心。你能念一百聲不打妄想,能一心不亂,再慢慢加上一百聲、二百聲、……一千聲,慢慢的加多,以上是講念佛。 二、拜佛 接著講拜佛,拜佛本來叫禮佛,但是現在都說拜佛。拜佛要怎麼拜呢?要身心虔誠,拜佛時身體要如法。怎麼如法呢?就是身體要五體投地,拜下去時,兩個膝蓋著地,兩個手肘著地,一個頭挨地。禮佛時五體投地,叫「曲身禮」,這是第二種禮,把身體彎曲下去。第一種禮是倒身下拜,身體整個投到地上,這才是真正五體投地。目前我們沒有用此種拜法,但是我們要知道,佛教傳進中國,例如《四十二章經》,翻譯這部經的迦葉摩騰,竺法蘭兩位高僧,都是行五體投地的倒身下拜禮,爲什麼我們現在行曲身禮呢?第一、整個身體倒下去不利共修,空間不夠,第二、遭外道毀謗,說我們佛教不是行禮,是在栽跟鬥,說佛教不懂禮節。因爲上面原因,過去祖師就問印度來的高僧,拜佛除了倒身下拜,還有什麼方法?印度高僧說還有第二種曲身體,還是五體投地,這種拜法和中國儒教、道教的叩頭差不多,外道就不再毀謗我們,同時共修不占空間,所以後來佛教采第二種曲身禮。現在有的人學密宗用倒身下拜,說我們的曲身禮不得真傳,這都是好爲人師的說法,好像只有他們得了真傳,不曉得曲身禮是印度高僧傳過來,因爲考量上面講的因素,才變更爲第二種「曲身禮」,並不是我們不知道第一種「倒身下拜」的禮佛方法。 那麼拜佛時要恭敬,身體要五體投地,兩只手要翻過掌來作什麼呢?要知道那是要接佛的雙足。我們拜佛要恭敬,怎樣才叫最敬禮呢?人的身體最上是我們的頭頂,最下是我們兩只腳,我們拜佛時拿我們最上的頭,頂禮佛最下的兩只腳,這樣叫做最敬禮。釋迦佛在印度的時侯,四衆弟子怎麼拜佛?要用兩只手接佛的腳,把自己的頭趴到佛的腳上,這樣叫最敬禮。現在佛不在世,我們供的佛像都在供桌上面,因爲佛像比我們高,我們用手接佛的腳接不到,所以拜下去時兩手翻過來,觀想是接到佛的兩腳,這叫做「接足禮」。比方我們用拜墊,一定要拜到墊上去,要是頭不拜到地上或墊上,叫「我慢禮」。《六祖壇經》中有一位出家師父來拜六祖大師,頂禮時頭不著地,六祖大師是大徹大悟的祖師,曉得這位師父心裏有點我慢,就問:你這位師父來向我頂禮,頭不著地,你一定心裏有點功夫,請問你是用什麼功呢?這位師父說:我每天念《法華經》一遍,已經念了叁十年。就這點障礙他起了我慢,認爲我了不得,所以拜六祖時頭不著地,這是被我慢煩惱所障礙。 《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,一者禮敬諸佛,用禮敬諸佛來對治我慢煩惱。我們平時見人,絕對不肯隨便向人頂禮,我們拜佛就是要對治我慢的心,必須要發恭敬心、虔誠心,才能把我慢煩惱對治下去。你們無論用什麼功,念佛要用心念,拜佛也要用心拜。我們共修天天拜佛,人家拜佛一拜,你心裏在打妄想,人家拜完,你也拜完,這樣拜佛,根本心裏沒有觀想,所以得不到拜佛的法益。因此大家拜佛一定要身心虔誠,一定要用心拜。 話說多了打閑岔,大家好好念佛吧! 上個星期曾經講過,當我們念佛時,口裏念佛,耳朵要聽著佛號,心裏要觀想著,不要貪多,要求一心不亂。念佛不要念到念珠上,要念進心裏,這樣念下去就有功效。 講到拜佛,要身心虔誠,身體要五體投地,兩只手,兩個膝蓋、一個頭頂,要拜到地上去,一定頭要拜到地上才恭敬。心裏還要觀想著佛像,在《十六觀經》前面十二種觀想,講佛像的高大不可思議,都是按恒河沙數的由旬來算的,但是觀想佛像的身量無邊,如恒河沙數由旬那麼高,不是我們凡夫的心所可以做到的。所以《十六觀經》第十叁觀就開方便,要我們改觀想一丈六尺高的佛,就是一個應化身佛,像印度釋迦牟尼佛的身量那麼高,在佛住世時就是普通人的身量,我們拜佛時觀想佛像,就觀想現在的人這麼高就可以。如果觀想一個人高的佛像還觀想不出來,再依《十六觀經》第十叁觀的義理開方便,就是依自己佛堂供的佛像有多高,就觀想那麼高,能把自己供的佛像觀想出來,再把佛像放大到一丈六尺高。能觀想到一丈六尺高的佛像,再盡量把它放大,放大到充滿虛空那麼大。因爲《十六觀經》前面說的佛像都是多少恒河沙數由旬,我們凡夫算恒河沙數究竟多少算不來,但我們盡量把它放大到充滿虛空就可以了。 雖然我們觀想不來那麼大的佛像,但是要知道,佛像本來是充滿虛空那麼大,要是不知道這個道理,當我們見到那麼大的佛像時,會以爲那是魔。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,念佛曾經叁次看見佛像,最後那次佛像就是充滿虛空那麼大,在慧遠大師傳裏有記載。 接著講文殊菩薩禮佛觀想偈:「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,我此道場如帝珠,彌陀如來影現中。我身影現如來前,頭面接足歸命禮。」 第一句「能禮所體性空寂」,「能禮」是我們禮佛的人,「所禮」就是佛。能禮的人、所禮的佛,…
《佛堂講話 附錄:念佛與拜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