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堂講話 附錄:念佛與拜佛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其性是空寂的。因爲真空境界根本沒有相存在,沒有能禮的相,也沒有所禮的相,其性本來空寂,第一句就是先修真空觀。 第二句「感應道交難思議」,「感」在衆生,「應」在佛,我們拜佛的人是「能感」,佛是「能應」,兩個都是能。我們自己要虔誠,觀想著佛像時要求「感」,那麼佛就能夠「應」衆生的機。在真空觀,能禮的人、所禮的佛,其性是空寂的,相都空了,性也是空的。真空觀再換作妙有觀,感應之道相交不可思議,能禮的人,還是禮佛的人;所禮的佛,還是所禮的佛,要觀出那個相來,由「真空觀」觀想到「妙有觀」。 第一句真空觀,第二句妙有觀,還是一個禮佛的人,所禮的還是一尊佛。第叁句「我此道場如帝珠」,再把它觀到重重無盡,無盡重重的境界。先講「帝珠」這個名詞,《阿彌陀經》前面天人衆釋提桓因,就是忉利天主。欲界有六層天,第一層天「四天王天」,第二層天「忉利天」,忉利天的天主就是釋提桓因,帝珠的「帝」,就是指釋提桓因。他有一個講堂叫善法堂,善法堂的天花板上,有一千顆寶珠穿在一個網上,叫「因陀羅網」,每一顆寶珠能夠照出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,這是第一層。第二層境界就不可思議了,每顆寶珠含的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反射回去,反映到九百九十九顆寶珠裏面。第一層境界,可以想象得到,但第二層顆顆寶珠再反射回去的境界就不可思議了。但不是到第二層爲止,它是反射過來再反射過去,每一顆寶珠裏的寶珠影子都是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,這叫「互攝互融」。這一顆寶珠能夠含攝那樣多的寶珠,能融通那樣多的寶珠,形成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的境界。《華嚴經》所講的最高境界,就是這種一多無礙,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的境界。第叁句「我此道場如帝珠」,是把這個道場觀想成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的道場。 第四句「彌陀如來影現中」,我們拜哪一尊佛,就念哪一尊佛,我們拜釋迦佛,釋迦如來影現中;我們拜阿彌陀佛,彌陀如來影現中;我們拜觀世音菩薩,觀音菩薩影現中。觀想無量無邊,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的佛像,現到我這個無盡重重的道場裏來。 第五句「我身影現如來前」,上面先觀想這個道場的境界重重無盡,再觀想佛像重重無盡,第五句再觀想我們能禮佛的人。在每一尊佛的面前,都有我這個能禮的人,影現于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的如來前。 第六句「頭面接足歸命禮」,把佛像觀想成重重無盡的佛像,觀想我能禮佛的人,也是重重無盡,無盡重重。而理不礙事,拜佛的時候還是頭面接足,能禮佛的人的頭和面接著佛的腳,行歸命禮,用自己的生命來歸依佛,叫歸命頂禮。 這種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的境界,我們親身要證到很不容易。過去祖師有大智慧,用十面鏡子莊嚴一個道場,十方即東、西、南、北四方,加上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四個角,及上面、下面各裝一面鏡子, 十方就有十面鏡子,在道場中間供養一尊佛,不管你在哪一方向念佛,鏡子照的佛像、你的像,都是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。過去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,裏面有一間房子,就是用十面鏡子來莊嚴,中間供一個小寶塔,塔裏面有一尊佛像。我們進入房子,電燈一開,看見室內十方鏡子,現出來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的影子,佛像無量無邊,我這個人也是無量無邊。 如果我們要建造莊嚴出來這麼一間佛堂,不簡單,我自己有一個方便,我們可以找兩面小鏡子,在兩面鏡子中間,點上一根蠟燭,看看鏡子裏面蠟燭的影子有多少?我們預想會有兩根蠟燭影子,因爲一面鏡子照出來一根蠟燭,兩面鏡子互相反射,可能有兩根蠟燭。你們可以在家裏試驗一下,蠟燭在鏡子裏的影子,會多得無量無邊,每一面鏡子裏面都有無數的蠟燭,真是不可思議!因爲是互相反射,這一面鏡子將這根蠟燭反射到對面鏡子,變成兩根蠟燭,再反射回來,兩根蠟燭變成四根蠟燭,反射的次數越多,蠟燭影子就越多。到底是誰叫它反射呢?鏡子並沒有動,蠟燭的影子就自己反射過來、反射過去,照出來蠟燭影子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。再講到帝釋天宮裏那一千顆寶珠,是吊在天花板上,它沒有動就互相反映出來寶珠的影子,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。再講到我們作觀想,是用心觀想出來的,因爲我們的心有光明,才能反映,所以我們觀想道場像帝釋天宮的寶珠一樣,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,就能觀想出來佛無量無邊,再觀想到我禮佛的人也無量無邊。這樣拜一尊佛,就是拜無量的佛,功德也就無量無邊。 禮佛一共有七種禮,第一種「唱和禮」,人家拜,你也跟著拜;人家不拜,你也不拜,根本沒有存拜佛的心。第二種是拜下去頭不著地,叫「我慢禮」,這兩種禮佛要不得。而後面的五種禮拜,一種比一種高深,一種比一種玄妙,上面講的文殊菩薩禮佛偈是五種禮佛中的一種。講玄妙之理,理不礙事,我們還是要身心虔誠的禮佛,要把它觀想到無盡重重、重重無盡的境界。如果不容易觀想出來,那麼我們拜一尊佛,一定要虔誠,拜一尊菩薩也要虔誠。不容易觀想出來,說這個玄妙之理作什麼呢?因爲我們人人都有一顆真心,我們真心的境界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我們拜佛時要觀想佛堂供的佛像,一尺高或叁尺高,能觀想出來功夫已不簡單。再把佛像放大到充滿虛空那麼大,因爲我們的真心是現現成成,只因被無明煩惱障蔽住了。當我們拜佛時虔誠的心現前,一時之間,無明煩惱歇落下去,真心現前了,忽然看見一個充滿虛空的佛像。充滿虛空的佛像很好,並不是魔境,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,不然會以爲遇到魔嚇暈了。佛像爲什麼會充滿虛空呢?佛像本來就充滿虛空。所以拜佛要虔誠地拜,要恭敬地拜,拜下去最恭敬最虔誠,忽然無明煩惱落下去,真心就現前了,忽然看見因陀羅網的境界,重重無盡、無盡重重的佛像都現出來,那是佛境還是魔境呢?是佛境,絕對不是魔境,因爲佛經上早就告訴我們是那樣的境界。 最後再歸納起來,照我們現在的境界來講,念佛要恭敬,口裏念佛,耳朵聽著,心裏觀想著。拜佛要五體投地,心裏要觀想著佛,身心要恭敬虔誠,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。念佛就這樣念,禮佛就這樣拜,「念佛一聲,福增無量。」念佛一聲,增福無量無邊。「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。」滅自己的罪業,像恒河沙那麼多。實際念佛、拜佛都是增福滅罪的,因爲能把罪業滅掉,福報就增多起來。所以念佛能夠增福,也容易滅罪;拜佛能夠滅罪,也能夠增福,方法就是要虔誠、要恭敬。 話說多了打閑岔,大家好好念佛吧!

《佛堂講話 附錄:念佛與拜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