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其性是空寂的。因为真空境界根本没有相存在,没有能礼的相,也没有所礼的相,其性本来空寂,第一句就是先修真空观。 第二句「感应道交难思议」,「感」在众生,「应」在佛,我们拜佛的人是「能感」,佛是「能应」,两个都是能。我们自己要虔诚,观想着佛像时要求「感」,那么佛就能够「应」众生的机。在真空观,能礼的人、所礼的佛,其性是空寂的,相都空了,性也是空的。真空观再换作妙有观,感应之道相交不可思议,能礼的人,还是礼佛的人;所礼的佛,还是所礼的佛,要观出那个相来,由「真空观」观想到「妙有观」。 第一句真空观,第二句妙有观,还是一个礼佛的人,所礼的还是一尊佛。第三句「我此道场如帝珠」,再把它观到重重无尽,无尽重重的境界。先讲「帝珠」这个名词,《阿弥陀经》前面天人众释提桓因,就是忉利天主。欲界有六层天,第一层天「四天王天」,第二层天「忉利天」,忉利天的天主就是释提桓因,帝珠的「帝」,就是指释提桓因。他有一个讲堂叫善法堂,善法堂的天花板上,有一千颗宝珠穿在一个网上,叫「因陀罗网」,每一颗宝珠能够照出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,这是第一层。第二层境界就不可思议了,每颗宝珠含的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反射回去,反映到九百九十九颗宝珠里面。第一层境界,可以想象得到,但第二层颗颗宝珠再反射回去的境界就不可思议了。但不是到第二层为止,它是反射过来再反射过去,每一颗宝珠里的宝珠影子都是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,这叫「互摄互融」。这一颗宝珠能够含摄那样多的宝珠,能融通那样多的宝珠,形成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的境界。《华严经》所讲的最高境界,就是这种一多无碍,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的境界。第三句「我此道场如帝珠」,是把这个道场观想成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的道场。 第四句「弥陀如来影现中」,我们拜哪一尊佛,就念哪一尊佛,我们拜释迦佛,释迦如来影现中;我们拜阿弥陀佛,弥陀如来影现中;我们拜观世音菩萨,观音菩萨影现中。观想无量无边,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的佛像,现到我这个无尽重重的道场里来。 第五句「我身影现如来前」,上面先观想这个道场的境界重重无尽,再观想佛像重重无尽,第五句再观想我们能礼佛的人。在每一尊佛的面前,都有我这个能礼的人,影现于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的如来前。 第六句「头面接足归命礼」,把佛像观想成重重无尽的佛像,观想我能礼佛的人,也是重重无尽,无尽重重。而理不碍事,拜佛的时候还是头面接足,能礼佛的人的头和面接着佛的脚,行归命礼,用自己的生命来归依佛,叫归命顶礼。 这种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的境界,我们亲身要证到很不容易。过去祖师有大智慧,用十面镜子庄严一个道场,十方即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方,加上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四个角,及上面、下面各装一面镜子, 十方就有十面镜子,在道场中间供养一尊佛,不管你在哪一方向念佛,镜子照的佛像、你的像,都是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。过去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,里面有一间房子,就是用十面镜子来庄严,中间供一个小宝塔,塔里面有一尊佛像。我们进入房子,电灯一开,看见室内十方镜子,现出来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的影子,佛像无量无边,我这个人也是无量无边。 如果我们要建造庄严出来这么一间佛堂,不简单,我自己有一个方便,我们可以找两面小镜子,在两面镜子中间,点上一根蜡烛,看看镜子里面蜡烛的影子有多少?我们预想会有两根蜡烛影子,因为一面镜子照出来一根蜡烛,两面镜子互相反射,可能有两根蜡烛。你们可以在家里试验一下,蜡烛在镜子里的影子,会多得无量无边,每一面镜子里面都有无数的蜡烛,真是不可思议!因为是互相反射,这一面镜子将这根蜡烛反射到对面镜子,变成两根蜡烛,再反射回来,两根蜡烛变成四根蜡烛,反射的次数越多,蜡烛影子就越多。到底是谁叫它反射呢?镜子并没有动,蜡烛的影子就自己反射过来、反射过去,照出来蜡烛影子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。再讲到帝释天宫里那一千颗宝珠,是吊在天花板上,它没有动就互相反映出来宝珠的影子,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。再讲到我们作观想,是用心观想出来的,因为我们的心有光明,才能反映,所以我们观想道场像帝释天宫的宝珠一样,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,就能观想出来佛无量无边,再观想到我礼佛的人也无量无边。这样拜一尊佛,就是拜无量的佛,功德也就无量无边。 礼佛一共有七种礼,第一种「唱和礼」,人家拜,你也跟着拜;人家不拜,你也不拜,根本没有存拜佛的心。第二种是拜下去头不着地,叫「我慢礼」,这两种礼佛要不得。而后面的五种礼拜,一种比一种高深,一种比一种玄妙,上面讲的文殊菩萨礼佛偈是五种礼佛中的一种。讲玄妙之理,理不碍事,我们还是要身心虔诚的礼佛,要把它观想到无尽重重、重重无尽的境界。如果不容易观想出来,那么我们拜一尊佛,一定要虔诚,拜一尊菩萨也要虔诚。不容易观想出来,说这个玄妙之理作什么呢?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真心,我们真心的境界就是这个样子。所以我们拜佛时要观想佛堂供的佛像,一尺高或三尺高,能观想出来功夫已不简单。再把佛像放大到充满虚空那么大,因为我们的真心是现现成成,只因被无明烦恼障蔽住了。当我们拜佛时虔诚的心现前,一时之间,无明烦恼歇落下去,真心现前了,忽然看见一个充满虚空的佛像。充满虚空的佛像很好,并不是魔境,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,不然会以为遇到魔吓晕了。佛像为什么会充满虚空呢?佛像本来就充满虚空。所以拜佛要虔诚地拜,要恭敬地拜,拜下去最恭敬最虔诚,忽然无明烦恼落下去,真心就现前了,忽然看见因陀罗网的境界,重重无尽、无尽重重的佛像都现出来,那是佛境还是魔境呢?是佛境,绝对不是魔境,因为佛经上早就告诉我们是那样的境界。 最后再归纳起来,照我们现在的境界来讲,念佛要恭敬,口里念佛,耳朵听着,心里观想着。拜佛要五体投地,心里要观想着佛,身心要恭敬虔诚,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。念佛就这样念,礼佛就这样拜,「念佛一声,福增无量。」念佛一声,增福无量无边。「礼佛一拜,罪灭河沙。」灭自己的罪业,像恒河沙那么多。实际念佛、拜佛都是增福灭罪的,因为能把罪业灭掉,福报就增多起来。所以念佛能够增福,也容易灭罪;拜佛能够灭罪,也能够增福,方法就是要虔诚、要恭敬。 话说多了打闲岔,大家好好念佛吧!
《佛堂讲话 附录:念佛与拜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