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
(二○一一年修订版)
—道源长老民国七十四年二月讲于台北净宗莲社—
施旺坤 成文
悬谈
今天要讲的这部经,是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,在未讲这部经之前,先说要讲这部经的因缘。佛教是世界宗教的一种,世界上其他的宗教苦于经典太少,佛教则苦于经典太多,翻译到中国来的经典,在宋朝最初结集藏经的时候,有五千零四十八卷,后来翻译越来越多,注解越来越多,现在有两万多卷,初学的人简直无从下手。听经呢?听这一位法师讲这一部经,说的是这个道理;听那一位法师讲那一部经,又说一种道理。比方听《阿弥陀经》,说一切皆有,西方有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。听《金刚经》,说一切皆空,我也空,法也空,空也空。初学的人,看经无从下手,不知从哪里看起,听经也听不出纲要来。
开办本莲社,是为宏扬净土法门,领导大家念阿弥陀佛,所以定名为「净宗莲社」。净宗莲社就是净土宗莲社,时光飞快,开光之后已经过了两年。开光以后先讲《普门品》,去年讲《阿弥陀经》,又讲《地藏经》。为什么先讲这三部经呢?因为现在的佛弟子跟观音菩萨特别有缘,大家都喜欢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,所以先讲《普门品》,使大家了解念观音菩萨的意义,念观音菩萨的功德。除了跟观音菩萨有缘,就是跟阿弥陀佛有缘,于是又讲《阿弥陀经》,讲念阿弥陀佛的道理。再者,就是跟地藏菩萨有缘,所以再讲《地藏经》,让大家了解地藏菩萨的功德。佛说法是应机说法,我们说法也是应大家的机,所以讲这三部经。
诸位要是这三部经都听过,那很好,但是恐怕三部经连贯不起来。为什么呢?因为讲《普门品》,要大家念观音菩萨的圣号;讲《阿弥陀经》,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;讲《地藏经》,要念地藏菩萨的圣号,好像这三部经彼此没有连贯,这就是佛教的经典太多,每一部经说一种道理,初学的人连贯不起来。每一个星期六,本莲社有念佛会,大家都来一起念佛,在念佛中间,道源给大家讲开示,我感觉大家对佛法的纲要不太了解,所以我去年就讲全部佛法的纲要给大家听,佛说法是应众生的机说法,但是他说法有一个纲要,就是全部佛法为五乘法、一乘法。
五乘法分为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人乘法,就是受三皈五戒,保持人身不失,来生来世,决定转为人。天乘法,受三皈五戒,再加上十种善法,来生来世,决定生天。人乘法、天乘法,是释迦牟尼佛方便中的方便,因为要度众生出三界、了生死,众生不容易接受,先把众生度出三恶道,所以要说人乘法、天乘法。释迦牟尼佛出世,为度众生成佛,成佛的法门是什么呢?菩萨法。但是众生对大乘菩萨法不容易接受,释迦佛又开方便,开二乘法门,就是声闻乘、缘觉乘。声闻乘说四谛法,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。这二乘法,合起来就是小乘法,把众生先度出三界,再教他学大乘法。所以对大乘法来说,声闻、缘觉乘都叫小乘,这就是方便,等到众生能够接受,再说大乘法。大乘法与小乘法有何不同呢?出发点不同,也就是发心不同。学小乘法,要自己了生死,不发心度众生,所以叫小乘。大乘法,发心以度众生为第一,为度众生而来学佛,够得上学大乘法,佛就跟他说菩萨乘。菩萨乘是五乘法中权巧方便的大乘,上面还有一乘法,释迦佛最初说的《华严经》,最后说的《法华经》,都属于一乘法门,才是真实的大乘法。学了五乘法,乃至一乘法的道理,听懂了要修,要了生死,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。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,今生有因缘闻到佛法,发心修行,来生来世是不是还能接触到佛法?这就起了恐惧,害怕来生来世不能继续修行。于是佛再开一个殊胜方便法门,教我们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刚才讲的人乘、天乘,是方便中的方便,声闻乘、缘觉乘是方便,菩萨乘还是方便。净土法门,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才是最特殊、最超胜、最方便的法门。
我们懂得佛法的纲要,可以把过去讲的三部经连贯起来,讲《阿弥陀经》,是教我们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无量劫的生死一旦了脱,证到无生法忍,回入娑婆世界,再来度一切众生,这是《阿弥陀经》的要义。《普门品》是教我们念观音菩萨,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,上首是观音菩萨,他也是接引众生生西方,但是《普门品》上怎么没有说生西方呢?因为娑婆世界是个苦恼世界,多灾多难,灾难现前,念阿弥陀佛念不来,念观音菩萨的功德偏于救苦救难。你把苦难解脱了,再念佛求生西方,不就连贯在一起?《地藏经》教我们供养地藏菩萨,礼拜地藏菩萨,持念地藏菩萨的圣号,没有要我们求生西方,但是释迦牟尼佛说《地藏经》,并不希望我们生天,因为天上的福报不长久,《地藏经》说:「业力甚大,能敌须弥,能深巨海,能障圣道。」你懂得这句话的要义,你就了解业力甚大。业力甚大我们要消业,住在娑婆世界,业不容易消;生到天上享天福,业更不容易消;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业力自然消,《地藏经》不就跟《阿弥陀经》连贯起来了吗?
去年每个星期六,念佛中间讲开示,讲佛法纲要,但是大家恐怕不容易记得。今年我选择讲《八大人觉经》,因为这部经是大乘菩萨道的纲要。我们学大乘法,修菩萨道,依着《八大人觉经》去修,决定不会走错路。菩萨乘是大乘法,大能摄小,小不能摄大,大乘法含有小乘法,小乘法不含大乘法。你听了《八大人觉经》,不但了解菩萨乘的纲要,连声闻乘、缘觉乘的纲要也都能了解,就是三乘法你都了解。过去的大祖师们,感觉到佛经太多,初学的人不容易学到佛法,于是选出《八大人觉经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遗教经》,三部最简单、最重要的经典,合成一本,叫《佛遗教三经合订本》。我们这次先讲《八大人觉经》,希望大家发心听圆满。将来再讲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遗教经》,把遗教三经讲完,使大家能得到佛法的要义。
《八大人觉经》的注解很多,最好的是续法大师作的《佛说八大人觉经疏》,大家有空可以参阅。
以上说明讲《八大人觉经》的因缘,下面开始讲解经文。
佛说八大人觉经
这部经的题目,叫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,先讲「佛说」两个字,「佛」指本师释迦牟尼佛,梵语叫做「佛陀」,翻成中国话叫做「觉者」,为什么不翻成觉者,而保存梵语呢?这叫含多义不翻。译经有规矩,含的意义太多,跟中国的名词不合,不能翻译。中国的觉者,是指觉悟的人,但是梵语佛陀含有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意思,含有多义,那就不能翻,要保存它的梵音,所以翻成佛陀。因为过去的祖师知道中国人的根性,说话爱简略,所以略掉「陀」字,简单翻成「佛」。梵语佛陀含有三觉的意思,依着《大乘起信论》,三觉是:本觉、始觉、究竟觉。
一、本觉:就是人人本具的觉性,也叫佛性,也叫实相,也叫一真法界。本觉者,本来觉,人人都有本觉,本觉是个真理之体。人人都有觉性,我们现在是众生迷而不觉,什么时候迷的呢?佛经上说是无明迷的。那么什么时候有无明呢?无始,推不出原始来,叫做无始无明,没有个头。为什么没有个头呢?因为我们是凡夫众生,从我们当众生,就有无明,假如没有无明,我们不会当众生,所以在众生的地位上,找不出原始来。那么既然是因为有无明才当众生,怎么知道我们有本觉呢?因为我们在当众生的时候,有个求真理的觉性,要是没有本觉,永远当众生,不会成佛,所以说: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」佛性就是本来的觉性,叫做本觉。
《大乘起信论》上说一个譬喻,叫带矿之金,黄金是在金矿里面,经过化炼才成纯金,在没有化炼之前带着矿石,就是带着无明的本觉。虽然不是纯金,你不能说它不是金,它要不是金,化炼不出金子来。能化炼纯金出来,因为在矿石里面已经有金子了。所以我们的本觉,虽然在无明里含藏着,不能说没有本觉,没有本觉永远不会觉悟。本觉譬喻榨油的油性,我们想榨出油来,必须找有油性的东西,比如芝麻、黄豆、花生,一榨就榨出油来。因为它有油性,在没有榨之前,它不叫做油,只叫油性。等于在无明里面含藏的觉性,但是它决定有觉性。因为我们听到佛法以后能够觉悟,要是没有觉性,等于没有油性的东西,怎么榨也榨不出油来。我们能觉悟佛理,证明我们有本觉,但是有个疑问,既然我们本来有觉性,为什么不早觉悟,到现在还迷而不觉呢?这就是一切法从因缘生,本觉只是觉悟的因,没有遇到缘,不会觉悟。
二、始觉:内有本觉之因,外遇师教之缘,因缘和合起来,才生始觉智。外遇师教之缘,师是善知识,教是佛的经教。你遇到善知识讲佛经,得到觉悟的外缘,内有本觉的因,忽然间觉悟,始觉智生出来了。就是过去没有觉,今天开始觉叫始觉。懂得因缘生出来的始觉智,还要了解始觉的智慧,是由本觉理体生出来的,不是从外缘生,是自己本具的。我们本来有觉性,为什么当众生呢?因为有无明,所以想成佛,必须断除无明,就得用功修行,大乘修行由浅至深,有五十二个位子。
三、究竟觉:大乘五十二个位子,前面五十一个是菩萨的因位。第一是十信位,今天听到佛经,明白了佛理,忽然间觉悟了,要断无明,了生死、成佛道,这就是开始觉悟,叫始觉。开始觉悟要修行,不是那么简单,你悟的是理,事实上还是一个凡夫,要想成佛,还要脚踏实地修行。在十信位,对于自己有觉性生了信心,信心有十个位子,这十个位子虽然叫始觉,其实是「名字觉」,因为它进进退退,随境界转,所以名字叫觉,实际上还是不觉。
十信修圆满,进到三贤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三贤位超过了凡夫,还不是圣人,所以叫贤人。三贤位的菩萨,还不是真实的觉,他看见本觉理体,仿佛隔云望月,看天上的月亮,还有一层云彩隔着,月亮的本体…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