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
(二○一一修订本)
—道源长老民国七十四年四月讲于台北净宗莲舍—
侯月琴 敬记
张素贞 成文
悬谈
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,是《佛遗教三经》合订本,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,先跟诸位讲一讲。
世界上其他宗教,我们都称为外道,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,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。佛教传入中国,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,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,一直增加,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,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。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,为了要便利初学佛法的人,在一切经中选择出来《佛遗教经》、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、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,合订成一本。经文虽然很短,文义却很丰富,初学者很容易了解,并且包含一切经的义理,过去的祖师们,为令初学的人了解这三部经的道理,都是三部经一起作注解,今天发给大家的本子是蕅益大师着的,叫《佛遗教三经解》。
希望诸位要研究这三部经,研究以后懂得佛的道理,再看其他的经典,能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最好,最少要把这三部经研究懂,不然你对佛教的道理,就太不了解了。
这三部经,第一部是《佛遗教经》,也叫《小本涅槃经》,是佛临涅槃的时候说的,等于佛的遗嘱,经文的义理非常恳切,容易启发我们的道心,所以一定要研究。第二部是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,佛法传进中国,经典不容易了解,由印度请来两位高僧,在一切经中摘录出来四十二章,简称《四十二章经》。第三部是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,是印度来的祖师感觉到佛经太多,不利于初学者,所以在一切经中摘录出来八章,简称《八大人觉经》。《四十二章经》与《八大人觉经》,等于是佛学大纲,你看了这二部经,就了解一切经的纲要。
最近有人嫌《佛遗教三经》的名字太专门,怕初学的人不容易了解,建议改名为佛教圣经,因为耶稣教的新旧约叫《圣经》,依本人的意思不可以改,因为《圣经》是耶稣教外道的名字,我们不要仿学外道。最近还有人提议,四月初八的浴佛节,改名为圣诞节,我也不赞成,因为圣诞节是耶稣教的名称,我们不要模仿外道的名称,我们的《佛遗教三经》,就叫做《佛遗教三经》;我们的浴佛节,就叫做浴佛节。
现在开始讲经的题目。经题
佛说四十二章经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,经的题目一共七个字,先讲「佛」字,佛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,是娑婆世界的教主。梵语叫做「佛陀耶」,把尾音略掉,叫「佛陀」,过去翻译经典的大祖师,观察到中国人的根性喜爱简略,简略翻译为「佛」。要解释字义,还是得用「佛陀」来解释,梵语「佛陀」翻成中国话叫「觉者」,「觉」是觉悟,「者」是指人之词。觉悟的人,叫做觉者,等于社会上有学问的人,我们称他为学者一样。佛是大觉大悟的人,所以称他为觉者。为什么不翻成觉者呢?因为梵语「佛陀」含有三觉的意思,中国话觉者没有三觉的意思,这叫含多义不翻,所以保存它的梵音。
梵语「佛陀」,具有三觉的意思: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。自己觉悟,叫自觉。自己觉悟了实相妙理,讲给众生听,令众生也觉悟,叫觉他。觉行圆满,行是功行,他自觉的功行圆满,觉他的功行也圆满。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才叫做「佛陀」。
希望诸位要研究佛经,你越研究佛教的教理,越感觉好,不但教理好,每一个名相都好,名相现代叫做名词,每一个名词都好。「佛陀」是佛的德号,只要是佛的德号,都是超九界以独尊。
佛经上讲,一切凡夫、圣人总共有十个法界,三界以内有六道凡夫,叫三善道、三恶道。三善道是: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罗道。三恶道是: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牲道。六道都叫做凡夫,因为超不出三界,不了生死,在六道里轮回不息。佛经上讲,小乘圣人有二种:声闻、缘觉。大乘圣人有二种:菩萨、佛。注意佛教讲的圣人,和其他宗教讲的圣人不同,佛教讲的圣人,一定要超出三界,才能称为圣人。
佛的德号,一、自觉,超出六道凡夫,因为六道凡夫都是迷而不觉。佛觉悟了,就超出六凡法界。二、觉他,超出二乘法界,二乘圣人∥声闻乘、缘觉乘,只能自觉不能觉他,只能自利不能利他。佛既能自觉又能觉他,就超出二乘法界。三、觉行圆满,菩萨能自觉,也能觉他,但是他的觉还不圆满。佛的觉行很圆满,超出菩萨法界,所以佛一个德号具足三觉,超出六道凡夫、二乘圣人、菩萨,超九界以独尊。
再讲佛的为人,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,他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,印度在佛出世的时候,国家很多,到了佛涅槃的时候,来分舍利子,有十六个大国。他的父亲是净饭王,母亲是摩耶夫人。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的时候出家,是什么因缘出家?他是个太子,将来要当国王,在公案上讲,他游四门,第一天游东门,看见一位老人很苦。第二天游南门,看见一位病人很苦。第三天游西门,看见一位死人更苦。太子想:为什么人要老、要病、要死呢?虽然贵为国王,也免不了老、病、死苦,心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,解决不了。第四天游北门,看见一位出家人,他的服装和平常人不一样,手里拿一根锡杖,于是向前问他是什么人?他说:「我是沙门。」沙门就是出家人,又问:「沙门做什么事呢?」「我们要修行用功。」再问:「修行用功为什么呢?」「要了脱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」这一句话正说到太子心里,他问:「我这三天看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,没有看见生苦?」沙门告诉他:「老、病、死苦,都由生苦而来,要是你不出生,哪来老、病、死呢?」这一听更高深了,「那么你了脱生、老、病、死吗?」沙门说:「我了脱了。」太子问:「你用什么证明呢?」沙门把手上的锡杖一振,即腾空而去,不见了。「喔!这个人真的得道了,我非出家不可,不出家,不能了脱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」所以太子十九岁就出家了,出家以后先去参学仙人。印度的仙人,就是我们中国的神仙,有一位仙人道行最高,会修四禅定,太子去亲近他,把四禅定学会了,觉得不是究竟法。于是再亲近另一位仙人,这位仙人道行更高,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,太子又学会了,也觉得不是究竟法。于是再到雪山修苦行,每天一麻一麦,修了六年,感觉苦行也不是究竟法。于是由雪山下来,到尼连禅河去洗澡,洗了澡上来,遇见一位牧羊的女子,供养他一碗乳糜,乳是牛奶,糜是稀饭,他吃了以后,身体有了力气,于是走到菩提树下打坐。坐了七天七夜,到腊月初八,天快亮的时候,忽然间,看见东方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,照亮自己的心光,一下子大彻大悟,成了佛道,这叫夜睹明星成正觉,由太子成为释迦牟尼佛。成道以后就说法度众生,说法四十九年,到八十岁涅槃。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,诸大弟子把他所说的法,结集成经藏,流传后世。现在我们研究的佛经,都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妙法。
我们研究:佛成道是示现的,他过去修行三大阿僧祇劫,把成佛的功夫都修圆满,就等着有缘见佛得度的众生,众生根机成熟,佛就来到人间度化他们。那么我们再研究:佛为什么不示现在天国,而示现在人间呢?这个道理很重要。《圆觉经略疏序》有一句话:「诸天正乐,修罗方瞋,三恶道苦无间断,可以整心虑,趣菩提者,惟人道为能耳。」「诸天正乐」,三界以内的六道凡夫,诸天乐事太多,天上的五欲之乐,叫做妙五欲,跟人间的五欲不同,他享受妙五欲之乐,不肯修行。「修罗方瞋」,阿修罗,有天之福,无天之德,动不动就发脾气,不能修行用功。「三恶道苦无间断」,三恶道众生受苦没有休息,没有时间修行。地狱道的众生,刀山剑树,镬汤炉炭,无间地狱万死万生,苦无间断,哪有时间修行?饿鬼道,常受饥饿之苦,不能修行用功。畜生道,苦少一点,但是愚痴成性,也不能修行用功。比方我们家里养的狗,很通人性,你叫它,它就来,你天天给它吃东西,它跟你很好,但是你给它说佛、法、僧三宝的名字,它都听不懂,怎么能明白佛理,修行了生死?所以生到畜生道受愚痴之苦,不能修行。
六道凡夫,其他五道都不能修行,「可以整心虑」,可以调整我们的思想。我们人的思想就是贪图五欲之乐,但是人间的五欲之乐,粗而不妙,而且苦多乐少,容易觉悟。觉悟了,可以调整自己的思想,不趣向于五欲之乐。「趣菩提者」,而趣向于菩提之道。「惟人道为能耳」,只有人道的众生,才可以修行,因此释迦牟尼佛不在其他五道成佛,而在人间示现成佛。
讲到这里奉劝诸位:我们都是人道众生,我们有资格可以修行,可以了生死、成佛道,要是不修行,实在对不起自己,因为人身难得易失。得人身很不容易,必须前生不犯杀盗淫妄,才能得到人身。可是人身很容易失掉,人的生命短促,最多不过活到一百二十岁,转眼之间,人身就没有了。在短促的人生中,应该好好地精进用功,不要辜负这个人身,这样才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释迦牟尼佛。
再讲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,为什么示现在皇宫里呢?这有二种意思,一、表示尊贵。皇太子出家,以他的身份,大家都对他心生景仰。二、为令众生警觉人间没有快乐。释迦牟尼佛示现做太子,他若不出家,以后虽然当了国王,也不能免除人间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所以叫一切人要提高警觉,赶快修行,了脱生死之苦。
讲完「佛」字,再讲「说」字,悦所怀也。悦是欢悦,佛以度众生为心怀,众生的根机不成熟,佛不能说法,心怀不悦。众生根机成熟,佛可以应机说法,畅达度众生的心怀,所以大生欢悦。
「四十二章」,「章」是节、段,一节、一段,叫做一章。《四十二章经》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,是印度来的两位高僧,在一切佛经当中摘录出来四十二段。为什么冠上「佛说」二字呢?因为没有哪一章不是佛说的,所以冠上「佛说」二字。
再讲「经」字,梵语「修多罗」,翻成中国话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