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识三字经》,可以令初学的人很容易学习唯识宗。最初他不懂佛法,有一次他到一个大寺院去参观,参观到后面藏经楼,藏的是清朝的《龙藏》,很大的折子本,一个楼上就是一部藏经。他看见有一个士兵,拿着藏经练大字,因为大陆上军队都住在寺庙里,出家人不敢惹他们,唐大圆居士就问他:这位先生,怎么拿佛经来练字?他说:佛经有什么用?我正好废物利用,利用它来练大字。唐大圆居士一看藏经,有几部唯识宗的经很好,藏经楼上没有人管,于是他拿了几部唯识宗的经回家看,一看就入门,以后就着《唯识三字经》,所以佛经有善根的人才能看到。没善根的人看到,像那士兵拿佛经来练大字,反而造业。现在诸位看佛经不难,而且不用拿钱买,送人的经很多,就怕你不看。你要是前生前世没有种善根,你看不到佛经,所以能看到佛经,就把「得覩佛经难」,这个难关透过去了,千万不要辜负你的善根,要好好研究佛经,好好依着经义修行。
「生值佛世难」,你出世为人,正好遇到佛出世,这个很难。你遇到佛出世,佛能观机逗教,他知道你是什么根机,说的法正应你的机,一说法你就得道,等于名医治病,应病与药,给你开一个药方,吃了药,你的病就好了。「生值佛世难」,这一个难关,我们透不过去,因为我们的善根太浅薄,出世为人的时候,佛已经涅槃三千年。佛法能住世间,等于佛还住世一样,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、末法一万年。中国佛教史有三千零一十四年,就是正法一千、像法一千年过去了,末法一万年才过了一千年,还有九千年,我们这个难关算透过去了,但是你要好好修行,你不修行不能了生死,如果这九千年过去了,那才是真正遇不到佛世。
「忍色忍欲难」,「欲」就是五欲: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食、贪睡。为什么要贪呢?它是一种欲乐。五欲之乐最重的是色欲,男女之色是生死的根本,所以把色欲特别提出来。我们是凡夫烦恼没断,见了五欲之境就动心。佛开示我们,遇到五欲的境界要忍耐,叫贪欲之心不要动,你就把这个难关透过去了。
「见好不求难」,「好」就是外面的五欲境界。上面讲的是粗重的五欲: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广泛的五欲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色,是物色,不是男女之色,眼睛所看到的都叫色。声,是耳朵所听到的声音。香,是鼻子所闻的香气。味,是舌头所尝的味道。触,是身体所接触的感觉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都令人容易生起贪爱心,见到好的你就求。要是不求,这个难关就透过去了。
上面「忍色忍欲难,见好不求难」,是要去贪烦恼。「被辱不瞋难」,是要去瞋烦恼。被人家侮辱、欺侮,或者骂你,或者打你,或者杀你,不动瞋恨心,你要忍受,这是很难的。《金刚经》上说佛过去当忍辱仙人时,遇见歌利王,节节肢解他的身体,他不动瞋念。这是很难很难的一个难关,你要透过去,不然一动瞋恨心,比动贪心来得厉害,叫做「瞋火能烧功德林」,你过去修了多少功德,一动瞋恨,等于一把火把功德林都烧掉了。
「有势不临难」,「有势」就是富贵的人,富人有财势,贵人有官势。「不临」,临是加临,不加临于人,现在说不压迫人。不用自己的财势、官势来压迫人,这也是很难的,要能透过这个难关。
「触事无心难」,「触」是接触,我们天天都要接触事情,遇到顺境的事,就动贪心。遇见逆境的事,就动瞋恨。接触事情只管接触,不动心,这是很难的。
「广学博究难」,「广学」广学一切文字。「博究」博究其义理。广学包括闻,多听讲;包括看,多看经。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。但是还要博究经义,多研究经的义理。广学属于闻慧,博究属于思慧。第九章佛言:「博闻爱道,道必难会。」这章叫众生「广学」,怎么前后文不一样呢?第九章是说:你要是博闻,执著名相,不深究义理,就成文字障,不能开悟,所以叫你不要执着文字相,不要生文字障。这章不但要你多闻,还要多研究义理,才不会障碍。
「除灭我慢难」,「我慢」是自己觉得了不起。五种根本烦恼: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。慢是第四种根本烦恼,有我慢,生了障碍,学道不会学下去,所以把我慢贡高除灭,也是很难,这难关要透过去。
「不轻未学难」,「轻」是轻视,这是对着我慢说的,你有我慢烦恼,对于没有学的人,一定轻视他。比方你学佛法多年,认为自己了不起,这一个人还没有学佛法,你就轻视他。不轻视没有学佛法的人,这个心理很难发起来。
「心行平等难」,「心行」就是心念,生心动念,不起差别,管你是久学的,管你是未学的,都有佛性,佛性是平等平等,我的心也应该平等平等,这也是很难的。因为我们一生心动念,即起分别。不起我慢、不轻未学、心行平等,讲的都是意业。
「不说是非难」,这是修口业,一开口说话,不是「是」就是「非」,尤其我们佛弟子,无论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,都是学佛法的,讲佛法讲不好,讲是非却讲得头头是道,那是造口业,也是大的难关。
「会善知识难」,「善知识」就是良师益友,最好的师长,最好的道友。如何好呢?佛法了解,能讲能说,修行也修得很好,解行并重的师长、朋友,都是善知识。要遇到这样的善知识,很难很难!如果难关透过去,遇到了要久久亲近;不久久亲近,遇到也等于没有遇到。
我们中国大乘佛法有八大宗派,其中有一宗是净土宗,开山祖师是慧远大师,他在东晋时,亲近善知识道安法师二十五年之久,不离开。后来前秦苻坚带兵要攻打湖北省襄阳,兵灾来了,道安法师散众,说你们各人逃难去,打仗很危险!这时候慧远法师才离开道安法师,以后到庐山才开净土宗,成为净土宗初祖。
「见性学道难」,学佛法先求明心见性,开悟佛理,以后再学道,就是悟后起修,这是很难的。开悟不容易,开了悟,他以为就成了佛,不要再学道了,所以开了悟见了性,再修道,很难很难!
「随化度人难」,教化众生,众生以差别为性,随着众生的根机教化他,也是很难很难的难关。
「覩境不动难」,遇到任何境界都不动心,遇见好的境界,不动贪心;遇见不好的境界,不动瞋心,这是很难很难的。
「善解方便难」,这是第二十难,教化众生要随化度人,但人不是好度的,直来直去跟他讲佛法不能接受,要善解方便,应机说法。我们打念佛七,念大回向文最后两句:「善知方便度众生,巧把尘劳为佛事。」你要度众生,不知道方便法门,度不了众生。方便法门是「巧把尘劳为佛事」,六尘境界你都能拿来利用,就是把众生烦恼的境界,拿来作佛事。比方我们要度这个人,他喜欢画画,你就要善知方便,告诉他:你喜欢画画,不如画佛菩萨像,能种善根。他接受你的方便法门,你就度了一个众生。比方这个人喜欢插花,告诉他:你会插花很好,不如插花供佛有功德,这都是巧把尘劳为佛事。
第十三章
沙门问佛:以何因缘,得知宿命,会其至道?佛言: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。譬如磨镜,垢去明存,断欲无求,当得宿命。
「沙门问佛」,出家人来请问佛,「以何因缘,得知宿命」,过去的事都知道,叫宿命通。阿罗汉有六种神通,一、他心通,二、天眼通,三、天耳通,四、宿命通,五、神足通,六、漏尽通,佛当然也有这六种神通。没有得神通的出家人很羡慕,也想得到神通,尤其更羡慕知道过去的事,于是请问佛:以何因缘,能得宿命通?接着又问:「会其至道?」「会」,就是会悟、开悟。「至道」,就是佛道,佛道至高无上,所以叫至道。
「佛言: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。」「净心」是清净其心,就是前面说的,我们每一个众生有十种恶业: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把恶业不做,再做十种善业。恶业不顺佛道,一定要戒之。善业与佛道相顺,应尽量去做,但是不可以着相,着了相,你想得善的果报,还是贪心。所以先把身、口七种恶业去掉,再把意业的贪、瞋、痴去掉,修十种善业,也不要着相,心就清净了。有十种恶业,心被染污就不净。修十种善业,着了相,也被善业染污。所以学佛法要细心,越听越精细,恶业不能做,善业也不可执着,这样子心就清净了。
「守志」,守持着你的菩提志愿,不要退了菩提心,不要忘失菩提心。你学佛法发过菩提心,这就是你的志愿。「依愿引行,以行填愿。」依着菩提大愿,引起来行菩萨道,以菩萨道的行门,把你的菩提愿填满。你要是发了菩提心,不行菩萨道,发了愿等于没有发。所以守持着你的菩提志愿,一定要行菩萨道去度众生,叫众生修十善业。
我们的心体譬如镜子,本来是清清净净的,被黑墨染污了,把黑墨磨掉,等于把恶业禁止了。修善业,你一着相,等于镜子被白粉染污了,那镜子还是不清净,所以修善业不可执着,才能清净其心。
我们听佛法不细心听,听了一半,忘了一半,等到修行的时候,修了一半,忘了一半。要去恶业记住了,把恶业去掉了,善业没有做。这在禅宗叫做落于无事家中,没有事做,恶事不做,好事也不做,这样能会至道,能成佛吗?所以听佛法要细心听,修行要细心修,恶业要完全去掉,善业要做得越多越好,但是不可以着相,不然,怎么能成佛呢?「可会至道」,在佛那一方面说,可以会悟到佛道。在我们本份上说,可以开悟到自己的佛性。
「譬如磨镜」,说个譬喻,心等于一个大明镜,明镜现在不明,因为上面有尘垢。「垢去」,你把镜子上面的尘垢磨掉。「明存」,镜子本来具有的光明存在,不会看不见了。这个譬喻很好,修行不是修佛性,佛性本来有,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,所以修行是破无明、去烦恼,等于磨镜子,镜子的光明本来就有,不是你磨出来的。你去磨木板,能磨出光明吗?它没有光明,你怎么磨也磨不出来。镜子本来有光明,被尘垢盖覆住了,所以需要磨,把尘垢磨掉,光明就现出来,一现出来光明就永远存在,不会再失掉,所以只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