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:」一位比丘问佛:「此福尽乎?」人家在做功德,帮助的人得的福很大,是否把作功德那人的福占去了?为什么问这问题呢?因为初发心做功德的人,怕别人抢了他的功德,人家要帮助他,反而不欢喜,所以才起疑惑问佛。
佛就说一个譬喻,「譬如一炬之火,数千百人,各以炬来分取」,譬如你有一支火把,数千百人,每人拿一支火把,来分取你火把的火,作什么呢?「熟食除冥」,「熟食」是作饭。「除冥」,晚上点灯照明,除黑暗之冥。你的火把被分过去,依然如故,不会因此灭掉。「福亦如之」,福也是如此,你所修的福,别人分不了,你的福还是你的福。
《维摩诘经》上有个无尽灯的法门,比如你有一盏灯火,别人到你这里来点灯,他把灯火点着了,你的灯火不会受损。《维摩诘经》要我们发心,叫大家来点灯,大家有了灯火,再希望别人来点。就如你一个人在讲经说法,希望大家都来听,听了法都去弘法,各人再各开一个讲堂。比方我们现在讲堂有一百多人,以后成了一百多个法师,在一百多个讲堂讲经,再变成几千个法师、几千个讲堂,这叫无尽灯。一盏灯能够分成无尽盏的灯,叫无尽灯法门,这个功德无量。
第十一章
佛言:饭恶人百,不如饭一善人。饭善人千,不如饭一持五戒者。饭五戒者万,不如饭一须陀洹。饭百万须陀洹,不如饭一斯陀含。饭千万斯陀含,不如饭一阿那含。饭一亿阿那含,不如饭一阿罗汉。饭十亿阿罗汉,不如饭一辟支佛。饭百亿辟支佛,不如饭一三世诸佛。饭千亿三世诸佛,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。
第十章讲到看见人家行布施之道,要随喜功德,第十一章就讲行布施之道,布施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施,这章讲的是财布施。财布施有上施、下施,上施是对上位的人行布施,下施是对下位的人行布施。现在佛门上施叫供养,下施叫结缘。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,叫我们行供养、结缘呢?是叫我们种福田。种福田,一种是要我们发心,二种是要分别福田。《四十二章经》是分别福田,你种福种在不好的田里,收的福很少;种的福田好,得的福就很多。较量福田不同,下面一共有九番比较。
「佛言:饭恶人百,不如饭一善人。饭善人千,不如饭一持五戒者。」财布施叫打斋,平常叫打斋供众,要是你打斋供养佛菩萨,福报大了!这章说世间的恶人,我们也应该与他结缘,但是你供养恶人,他的田地不好,你得的福很少。要是供养善人,就得福多。你供养世间的恶人一百位,不如供养一位善人。你供养善人一千位,不如供养一位持五戒的居士。这三种较量都是凡夫,不应该说供养,应该说跟他们打斋结缘。
下面的比较都是上施,供养圣人,供养的圣人不同,得的福报也不同。「饭五戒者万,不如饭一须陀洹」,「须陀洹」是初果圣人,你供养一万个持五戒的人,不如供养一个初果圣人。「饭百万须陀洹,不如饭一斯陀含。」斯陀含是二果圣人,你供养一百万个初果圣人,不如供养一个二果圣人。「饭千万斯陀含,不如饭一阿那含。」阿那含是三果圣人,你供养一千万个二果圣人,不如供养一个三果圣人。「饭一亿阿那含,不如饭一阿罗汉。」阿罗汉是四果圣人,你供养一亿个三果圣人,不如供养一个四果圣人。「饭十亿阿罗汉,不如饭一辟支佛。」「辟支佛」翻成中国话叫「缘觉」,他观十二因缘而觉悟。你供养十亿个阿罗汉,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。「饭百亿辟支佛,不如饭一三世诸佛。」佛是最高的果位,你供养一百亿个辟支佛,不如供养一位三世诸佛。三世是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,你只要供养一位佛,就远超过供养一百亿个辟支佛的功德。
「饭千亿三世诸佛,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。」前面有八番比较,最后再加上一番,变成九番比较。你供养一千亿个三世诸佛,不如供养一位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,先消文,再释义。「无念」,内无心念。「无住」,外不住境。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布施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」叫我们行菩萨道,行布施要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,就是你行布施,不住于六尘境界。「无念无住」,就是内心无念,心外无境。「无修无证之者」,他是称性起修,修即无修,全修作证,证无别证,以上是消文。
我们学佛,知道佛果最高无上,怎么又来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,比佛还要高,这是什么人?要解释这个道理,就得研究教义。佛有三身:法身、报身、化身,法身没有相,报身、化身有相。报身应该翻成「卢舍那佛」,但是《华严经》翻译成「毗卢遮那佛」。报身佛是修了无量功行,得到功德之报,所以叫报身。
《梵网经》说:我们住的这个世界叫华藏世界,华藏世界像一朵大莲花,教化华藏世界的报身佛,叫毗卢遮那佛,这朵莲花有一千片莲花叶,每一片莲花叶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由报身佛变化出来一千尊释迦牟尼佛,每一尊释迦牟尼佛,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。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有一百亿个小世界,每一个小世界有一尊释迦牟尼佛。由一千尊释迦牟尼佛,每一尊再变化出一百亿尊释迦牟尼佛。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叫胜应身,是殊胜的应化身,是大化身佛;教化一个小世界,叫做劣应身,是小化身佛。
我们念释迦牟尼佛的德号,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,为什么叫千百亿呢?因为由报身佛先变化出来一千尊大化身佛,由一千尊大化身佛,每一尊再变化出一百亿小化身佛。经上所指的三世诸佛,就是指小化身佛,因为小化身佛,是小乘教的佛,比辟支佛高一级。在圆教菩萨来说,他连十信位都还没有修圆满,小化身佛只是第九信的菩萨。
再讲最后这个比较,「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」,是什么人呢?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,初住叫做「发心住」。圆教的菩萨,证到初住以后,能分身百界作佛,分化自己的身,在一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作佛。再比较数目,这位圆教初住菩萨,能在一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作佛,超过千亿三世诸佛十倍,所以供养千亿三世诸佛,不如供养一位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。
中国大乘有八个宗派,佛经很多,有的经谈「有」,有的经谈「空」,有的说「不有不空」,有的说「亦有亦空」,这些道理很难分别。天台宗智者大师,把一切佛经分为藏、通、别、圆四个教。藏教是小乘教,通教是初步的大乘,通于小乘又通于大乘。小乘教等于现在的小学,通教等于初中。别教是别为菩萨说的教,等于高中。圆教等于大学,佛经由浅入深,分成四个教。到了唐朝贤首国师,因为那时候顿教禅宗大兴,把顿教禅宗搜罗到教典里面,分为五个教,叫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一、小教。二、始教,是大乘初门。三、终教,大乘的道理讲到究竟之处。四、顿教,顿教禅宗。五、圆教。天台的藏教就是贤首的小教,通教就是始教,别教就是终教,圆教和贤首的圆教一样,就是少一个顿教。因为天台智者大师是隋朝人,那时候还没有顿教禅宗,顿教禅宗是由六祖大师,在唐朝才兴盛起来。
「三世诸佛」,是指小乘教的佛,「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」,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。小乘教的佛,在圆教菩萨来说,十信没有修圆满,是第九信的菩萨,十信修圆满才入初住位,所以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个菩萨,超过小乘教的佛。
希望诸位用功研究教义,我为诸位介绍两部书,一部是《天台四教仪集注》,一部是《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》。研究教义,不看注解不行,这两部书在台北佛教书局都有流通,可以请回来研究。
第十二章
佛言:人有二十难。贫穷布施难,豪贵学道难,弃命必死难,得覩佛经难,生值佛世难,忍色忍欲难,见好不求难,被辱不瞋难,有势不临难,触事无心难,广学博究难,除灭我慢难,不轻未学难,心行平等难,不说是非难,会善知识难,见性学道难,随化度人难,覩境不动难,善解方便难。
「佛言:人有二十难。」前面是要我们去种福田,种到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圆教菩萨,得福最多。但是我们想修行用功,要透过二十个难关,一个难等于一个关,把你关住了,要透过去这二十难,你才能修学佛道。人有二十难,众生以差别为性,或者你有这一种难,或者他有那一种难。
「贫穷布施难」,贫穷的人行布施最难,因为他衣食住行不具足,生活都顾不来,怎么能行布施呢?但是佛经上很多公案,都是贫穷人行布施,得的感应很大,所以要透过这个难关,省吃俭用,去行布施,得的福报最大。
「豪贵学道难」,大富大贵的人,受持佛道最难,像持戒、修定、求智慧,都是佛的道法。富贵的人都是前世修来的,因为有善根,所以和佛教容易接近,但是闻了戒定慧的佛道,不能受持。因为富贵的人,五欲之乐太多,所以持戒持不好,修禅定也修不好,求智慧也难,被五欲之乐障碍了。要把难关透过去,大富大贵的人,一定要守持佛道。释迦牟尼佛就是以身作则,他不是个大富大贵的人吗?怎么能出家修道?
「弃命必死难」,古人说:千古艰难唯一死。什么都容易舍掉,生命舍不掉,因为命只有一条,到了大灾大难,要逃命的时候,平常舍不掉的都能舍。比方家财能舍,眷属能舍,但是命不能舍。要想把命舍弃,说死就死,这是很难的。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这一个难呢?因为释迦牟尼佛定的戒律,要受持这个戒律,宁舍生命不犯戒,乃至于失命因缘戒律不犯,尤其是重戒,出家戒、在家菩萨戒,六条重戒都是这样,到了要我的命的时候,我还是不犯戒。这样才能把戒受持住,所以弃命必死的难关,我要透过去。
「得覩佛经难」,佛经是文字般若,有了文字般若,能够学会修行,再起观照般若,才能证得实相般若,所以佛经是成佛的根本,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善根,是看不到佛经的。有的人没有善根,看到佛经,把佛经当废纸,不但无法得到佛经的利益,反而造业。唐大圆居士对于唯识宗研究得很好,作了一部《唯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