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」一位比丘問佛:「此福盡乎?」人家在做功德,幫助的人得的福很大,是否把作功德那人的福占去了?爲什麼問這問題呢?因爲初發心做功德的人,怕別人搶了他的功德,人家要幫助他,反而不歡喜,所以才起疑惑問佛。

  佛就說一個譬喻,「譬如一炬之火,數千百人,各以炬來分取」,譬如你有一支火把,數千百人,每人拿一支火把,來分取你火把的火,作什麼呢?「熟食除冥」,「熟食」是作飯。「除冥」,晚上點燈照明,除黑暗之冥。你的火把被分過去,依然如故,不會因此滅掉。「福亦如之」,福也是如此,你所修的福,別人分不了,你的福還是你的福。

  《維摩诘經》上有個無盡燈的法門,比如你有一盞燈火,別人到你這裏來點燈,他把燈火點著了,你的燈火不會受損。《維摩诘經》要我們發心,叫大家來點燈,大家有了燈火,再希望別人來點。就如你一個人在講經說法,希望大家都來聽,聽了法都去弘法,各人再各開一個講堂。比方我們現在講堂有一百多人,以後成了一百多個法師,在一百多個講堂講經,再變成幾千個法師、幾千個講堂,這叫無盡燈。一盞燈能夠分成無盡盞的燈,叫無盡燈法門,這個功德無量。

  第十一章

  佛言:飯惡人百,不如飯一善人。飯善人千,不如飯一持五戒者。飯五戒者萬,不如飯一須陀洹。飯百萬須陀洹,不如飯一斯陀含。飯千萬斯陀含,不如飯一阿那含。飯一億阿那含,不如飯一阿羅漢。飯十億阿羅漢,不如飯一辟支佛。飯百億辟支佛,不如飯一叁世諸佛。飯千億叁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。

  第十章講到看見人家行布施之道,要隨喜功德,第十一章就講行布施之道,布施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施,這章講的是財布施。財布施有上施、下施,上施是對上位的人行布施,下施是對下位的人行布施。現在佛門上施叫供養,下施叫結緣。爲什麼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,叫我們行供養、結緣呢?是叫我們種福田。種福田,一種是要我們發心,二種是要分別福田。《四十二章經》是分別福田,你種福種在不好的田裏,收的福很少;種的福田好,得的福就很多。較量福田不同,下面一共有九番比較。

  「佛言:飯惡人百,不如飯一善人。飯善人千,不如飯一持五戒者。」財布施叫打齋,平常叫打齋供衆,要是你打齋供養佛菩薩,福報大了!這章說世間的惡人,我們也應該與他結緣,但是你供養惡人,他的田地不好,你得的福很少。要是供養善人,就得福多。你供養世間的惡人一百位,不如供養一位善人。你供養善人一千位,不如供養一位持五戒的居士。這叁種較量都是凡夫,不應該說供養,應該說跟他們打齋結緣。

  下面的比較都是上施,供養聖人,供養的聖人不同,得的福報也不同。「飯五戒者萬,不如飯一須陀洹」,「須陀洹」是初果聖人,你供養一萬個持五戒的人,不如供養一個初果聖人。「飯百萬須陀洹,不如飯一斯陀含。」斯陀含是二果聖人,你供養一百萬個初果聖人,不如供養一個二果聖人。「飯千萬斯陀含,不如飯一阿那含。」阿那含是叁果聖人,你供養一千萬個二果聖人,不如供養一個叁果聖人。「飯一億阿那含,不如飯一阿羅漢。」阿羅漢是四果聖人,你供養一億個叁果聖人,不如供養一個四果聖人。「飯十億阿羅漢,不如飯一辟支佛。」「辟支佛」翻成中國話叫「緣覺」,他觀十二因緣而覺悟。你供養十億個阿羅漢,不如供養一個辟支佛。「飯百億辟支佛,不如飯一叁世諸佛。」佛是最高的果位,你供養一百億個辟支佛,不如供養一位叁世諸佛。叁世是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你只要供養一位佛,就遠超過供養一百億個辟支佛的功德。

  「飯千億叁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。」前面有八番比較,最後再加上一番,變成九番比較。你供養一千億個叁世諸佛,不如供養一位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,先消文,再釋義。「無念」,內無心念。「無住」,外不住境。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行于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」叫我們行菩薩道,行布施要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,就是你行布施,不住于六塵境界。「無念無住」,就是內心無念,心外無境。「無修無證之者」,他是稱性起修,修即無修,全修作證,證無別證,以上是消文。

  我們學佛,知道佛果最高無上,怎麼又來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,比佛還要高,這是什麼人?要解釋這個道理,就得研究教義。佛有叁身: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法身沒有相,報身、化身有相。報身應該翻成「盧舍那佛」,但是《華嚴經》翻譯成「毗盧遮那佛」。報身佛是修了無量功行,得到功德之報,所以叫報身。

  《梵網經》說:我們住的這個世界叫華藏世界,華藏世界像一朵大蓮花,教化華藏世界的報身佛,叫毗盧遮那佛,這朵蓮花有一千片蓮花葉,每一片蓮花葉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由報身佛變化出來一千尊釋迦牟尼佛,每一尊釋迦牟尼佛,教化一個叁千大千世界。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有一百億個小世界,每一個小世界有一尊釋迦牟尼佛。由一千尊釋迦牟尼佛,每一尊再變化出一百億尊釋迦牟尼佛。教化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叫勝應身,是殊勝的應化身,是大化身佛;教化一個小世界,叫做劣應身,是小化身佛。

  我們念釋迦牟尼佛的德號,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爲什麼叫千百億呢?因爲由報身佛先變化出來一千尊大化身佛,由一千尊大化身佛,每一尊再變化出一百億小化身佛。經上所指的叁世諸佛,就是指小化身佛,因爲小化身佛,是小乘教的佛,比辟支佛高一級。在圓教菩薩來說,他連十信位都還沒有修圓滿,小化身佛只是第九信的菩薩。

  再講最後這個比較,「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」,是什麼人呢?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,初住叫做「發心住」。圓教的菩薩,證到初住以後,能分身百界作佛,分化自己的身,在一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作佛。再比較數目,這位圓教初住菩薩,能在一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作佛,超過千億叁世諸佛十倍,所以供養千億叁世諸佛,不如供養一位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。

  中國大乘有八個宗派,佛經很多,有的經談「有」,有的經談「空」,有的說「不有不空」,有的說「亦有亦空」,這些道理很難分別。天臺宗智者大師,把一切佛經分爲藏、通、別、圓四個教。藏教是小乘教,通教是初步的大乘,通于小乘又通于大乘。小乘教等于現在的小學,通教等于初中。別教是別爲菩薩說的教,等于高中。圓教等于大學,佛經由淺入深,分成四個教。到了唐朝賢首國師,因爲那時候頓教禅宗大興,把頓教禅宗搜羅到教典裏面,分爲五個教,叫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一、小教。二、始教,是大乘初門。叁、終教,大乘的道理講到究竟之處。四、頓教,頓教禅宗。五、圓教。天臺的藏教就是賢首的小教,通教就是始教,別教就是終教,圓教和賢首的圓教一樣,就是少一個頓教。因爲天臺智者大師是隋朝人,那時候還沒有頓教禅宗,頓教禅宗是由六祖大師,在唐朝才興盛起來。

  「叁世諸佛」,是指小乘教的佛,「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」,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。小乘教的佛,在圓教菩薩來說,十信沒有修圓滿,是第九信的菩薩,十信修圓滿才入初住位,所以無念無住無修無證這個菩薩,超過小乘教的佛。

  希望諸位用功研究教義,我爲諸位介紹兩部書,一部是《天臺四教儀集注》,一部是《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》。研究教義,不看注解不行,這兩部書在臺北佛教書局都有流通,可以請回來研究。

  第十二章

  佛言:人有二十難。貧窮布施難,豪貴學道難,棄命必死難,得覩佛經難,生值佛世難,忍色忍欲難,見好不求難,被辱不瞋難,有勢不臨難,觸事無心難,廣學博究難,除滅我慢難,不輕未學難,心行平等難,不說是非難,會善知識難,見性學道難,隨化度人難,覩境不動難,善解方便難。

  「佛言:人有二十難。」前面是要我們去種福田,種到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圓教菩薩,得福最多。但是我們想修行用功,要透過二十個難關,一個難等于一個關,把你關住了,要透過去這二十難,你才能修學佛道。人有二十難,衆生以差別爲性,或者你有這一種難,或者他有那一種難。

  「貧窮布施難」,貧窮的人行布施最難,因爲他衣食住行不具足,生活都顧不來,怎麼能行布施呢?但是佛經上很多公案,都是貧窮人行布施,得的感應很大,所以要透過這個難關,省吃儉用,去行布施,得的福報最大。

  「豪貴學道難」,大富大貴的人,受持佛道最難,像持戒、修定、求智慧,都是佛的道法。富貴的人都是前世修來的,因爲有善根,所以和佛教容易接近,但是聞了戒定慧的佛道,不能受持。因爲富貴的人,五欲之樂太多,所以持戒持不好,修禅定也修不好,求智慧也難,被五欲之樂障礙了。要把難關透過去,大富大貴的人,一定要守持佛道。釋迦牟尼佛就是以身作則,他不是個大富大貴的人嗎?怎麼能出家修道?

  「棄命必死難」,古人說:千古艱難唯一死。什麼都容易舍掉,生命舍不掉,因爲命只有一條,到了大災大難,要逃命的時候,平常舍不掉的都能舍。比方家財能舍,眷屬能舍,但是命不能舍。要想把命舍棄,說死就死,這是很難的。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說這一個難呢?因爲釋迦牟尼佛定的戒律,要受持這個戒律,甯舍生命不犯戒,乃至于失命因緣戒律不犯,尤其是重戒,出家戒、在家菩薩戒,六條重戒都是這樣,到了要我的命的時候,我還是不犯戒。這樣才能把戒受持住,所以棄命必死的難關,我要透過去。

  「得覩佛經難」,佛經是文字般若,有了文字般若,能夠學會修行,再起觀照般若,才能證得實相般若,所以佛經是成佛的根本,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善根,是看不到佛經的。有的人沒有善根,看到佛經,把佛經當廢紙,不但無法得到佛經的利益,反而造業。唐大圓居士對于唯識宗研究得很好,作了一部《唯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