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清净,今天发心要修行,以前身口意造了很多罪,叫罪障,它发生障碍,叫你不能修行。还有前生前世、多生多劫造的罪,都要生障碍。你不发心修行,还不知道有业障;你发心修行,业障全现前,叫你不能修行,所以必须要忏罪,要忏悔。《普贤行愿品》十大愿王,一者礼敬诸佛,二者称赞如来,三者广修供养,四者忏悔业障。我们在佛的面前先要顶礼,叫礼敬诸佛;再唱香赞,叫称赞如来;点蜡烛、点灯、献花、献香、献水果等,都是广修供养。拜佛拜好了,香赞唱好了,供养也供好了,要修行先忏悔业障,你不把业障忏悔清净,它会障碍你,使你不能修行,所以第四大愿,先要忏悔业障。《地藏经》说:「业力甚大,能敌须弥,能深巨海,能障圣道。」不学佛、不修行,不知道什么叫业力?等你学佛要修行,才知道业的力量很大,多么大呢?比须弥山还高,比大海还深,能够障碍佛道,叫你佛道修不来,给你生障碍,所以业力太大了。

  「佛言: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」,前面讲身口意三业,分开来有十种恶业,身业:杀、盗、淫。口业: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意业:嫉、恚、痴。这十种恶业是总纲,详细分析是无量无边的罪业,所以人有很多很多的罪过,自己却不知道忏悔、改过。

  要忏悔、改过,罪从哪儿造的?所谓「罪从心起,将心忏」,罪是由身口意三业造的,但是身业、口业,是由意业妄想心推动的。你现在知道错误,不能再造罪,造了罪就生障碍,不能修行用功。「顿息其心」,「顿」是马上,「息」是息灭、断除。马上断除你造恶业的心,这在忏悔法上叫断相续心。你若继续造恶业,永远不能修行,忏悔要断相续心,就是造恶的心,把它顿时息灭下来。要是忏悔不断相续心,不成忏悔。说一个例证,譬如:你喜欢喝酒,现在要修行,知道喝酒是一种罪过,决定不再喝酒,但是不能断相续心,今天喝了酒,今天忏悔;明天还是要喝酒,喝了酒,自觉不对,还要再忏悔;忏悔之后过一天,还再喝酒。这种忏悔变成恶习,简直是跟自己开玩笑,在佛祖面前打妄语,所以知道喝酒不对,顿时把它息灭下来,从今天起,永远不喝酒,把饮酒的相续心断掉,才称忏悔。

  「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」,不能「顿息其心」,有何不好呢?你造业造成了罪,「罪来赴身」,罪业赴到你的身上。「如水归海」,像水归到大海里,「渐成深广」,本来是条小水,归到大海里变成深水,变成广大的水,罪业越来越大,变成深广之罪。

  佛接着告诉我们,消灭罪业的方法。「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」,假若人有罪过,自己知道是不对的。「改恶行善」,你把恶法改正过来,行十种善法,恶业就变成善业。「罪自消灭」,这是消灭罪过的妙法,造罪的业力甚大,忏悔的力量更大,所以千般罪业抵不过一个「悔」字。你只要真心忏悔,过去所造的罪业,自然就消灭了。

  下面说一个譬喻,「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。」「渐」是逐渐,「痊」是痊愈,「损」是损减。比如我们生病,虽然不能一下子完全好,但是吃了药流了汗,病情一天一天减轻,逐渐痊愈了。

  第六章

  佛言:恶人闻善,故来扰乱者,汝自禁息,当无瞋责,彼来恶者,而自恶之。

  「佛言:恶人闻善,故来扰乱者」,你行善法,恶人会来扰乱你。他为什么要来扰乱你呢?因为他是个恶人,见不得你做好事,所以你越行善,他越来扰乱你,要不然他怎么叫恶人呢?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对治恶人的方法。你看见恶人来扰乱,要是动瞋恨心,责备他,认为我在行善法,你为什么要来扰乱我?想报复他,你就上了恶人的当,你旧的罪业刚刚忏悔,又要造新的业了。

  「汝自禁息,当无瞋责」,你想要动瞋恨心,责备恶人时,要禁止住,把它息灭下来,瞋恨心不能发起来。你用不着责备恶人,因为恶人作恶,你责备他,他还是作恶,所以你应该禁止息灭瞋责之心。

  「彼来恶者,而自恶之」,你不要责备他,他来扰乱你,他作恶法,一定得恶的果报,恶到他自己,恶不到你。对待恶人,有一个妙诀,就是「不理他」,因为恶人理不得。他来扰乱你,或者骂你,让你忍不住,跟他对骂,本来他骂你一句就好,你跟他对骂的结果,他就多骂你二句、三句,格外骂得多,如此你上了恶人的当,所以你只要不理他,他自有因果报应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如果有人骂你、打你、欺侮你,你要忍让,你忍让不是吃亏,因果报应会替你报复,你再过几年看看,他非遭恶报不可。因果报应有三种:现世报、来生报、多生报。你看见那些作恶的人,他今生作恶,没有遭到果报,来生就会遭到恶报。来生没有遭到果报,多生报,早晚总是会报。今生你就能看到,再过几年他就遭恶报,叫现世报。他为何得现世报呢?因为他太恶了。你是行善的人,他故意来扰乱你,他的恶力种子太强,发现行很快,他恶因造得厉害,恶果也快,得现世报。现代人不相信来生报、多生报,结果造恶业都变成现世报,所以他造的恶业,过不了几年,就要遭报应。

  第七章

  佛言:有人闻吾守道,行大仁慈,故致骂佛,佛默不对,骂止。问曰:子以礼从人,其人不纳,礼归子乎?对曰:归矣!佛言:今子骂我,我今不纳,子自持祸,归子身矣!犹响应声,影之随形,终无免离,慎勿为恶。

  佛拿自己现身说法,佛怎么对待恶人?我们是佛的弟子,我们学习佛就对了。「佛言:有人闻吾守道」,有个恶人,听说我在修行,守持菩提道。「行大仁慈」,要教化一切众生,改恶向善,了生死、成佛道。「故致骂佛」,他应该恭敬才对,他非但不恭敬,还故意来骂我。我如何对待他呢?「佛默不对」,「默」是默然、不说话。对方骂佛,但佛沈默不说话。「骂止」,对方就不骂了,他骂得没劲了。

  「问曰:子以礼从人」,「子」是你的客气称呼。「以」是用。「从人」是送人。佛问:你用礼品送人,比方买些糖果饼干要送人。「其人不纳」,对方不接受你的礼品。「礼归子乎?」礼品是不是要归你自己呢?「对曰:归矣!」对方回答:当然礼品归我自己!「佛言:今子骂我,我今不纳,子自持祸,归子身矣!」佛说:你现在骂我,我不接受,你这骂人的罪祸,终究归到你自己身上。

  「犹响应声,影之随形,终无免离,慎勿为恶。」犹如回响应声。比方有个地方,这里叫一声,对方就应一声,你发出声音,它就回响。又如影子随形,你有身形,就有影子。终究无法免离罪祸,所以你要谨慎,从此以后要改过自新,不要再作恶,你作了恶,结果恶你自己。

  第八章

  佛言:恶人害贤者,犹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己堕。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,还坌己身。贤不可毁,祸必灭己。

  再说二个比喻,一方面劝我们要忍辱,他害不了我们,他害他自己。一方面劝那个恶人,不要再作恶了。

  「佛言:恶人害贤者」,「贤者」就是贤善的人。恶人看见贤善的人,就要加害他。「犹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己堕。」犹如仰着脸吐口水,想吐到天上去,可是你吐的口水,不但不会吐到天上,反而吐到自己的脸上、身上。

  「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」,你抓一把尘土,要洒到对方身上,可是逆着风,尘土没有洒到对方身上,「还坌己身」,「坌」念「笨」,指尘土。尘土反而落在自己身上,污染自己的身体。

  「贤不可毁」,恳切地劝恶人不要加害贤人,贤人你不可以毁,你毁他毁不了,犹如「仰天而唾,逆风扬尘」。「祸必灭己」,你造的罪业,必定毁灭自己。

  第九章

  佛言:博闻爱道,道必难会;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

  想要修行用功,被罪业障碍住了,必须先忏悔罪业。罪业忏悔了,要修行用功,恶人来扰乱,忍辱不理他,把恶人对付好了。那么可以开始修行了,佛接着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,用功不要用错了。

  「佛言:博闻爱道」,学佛法,要广学多闻,多看经,多听经,要随着经文观想义理。你过去没有看过经,也没有听过经,不懂佛教的名相,现在看多、听多,一讲起来,知道得很多,比方过去不知道什么叫做六度?现在知道六度就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这些名相记得很熟,没有随文作观想,依着六度法门修行,尽记些名相,以为自己学到佛法,就错误了。「爱道」,是爱好佛道,修行用功,你心外求道,就不能开悟。

  「道必难会」,博闻是求解,爱道是修行,一走错了路,想会悟佛道悟不了。所以博闻求解是对的,但要随文作观,不可以专记名相。爱道修行是对的,但不可以心外求道。

  怎样才正确呢?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」守持着你发的菩提志愿,不要妄失菩提心,奉行菩萨道,你的菩萨道就大了。

  第十章

  佛言:覩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沙门问曰:此福尽乎?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,数千百人,各以炬来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。

  第十章劝我们要随喜功德,《普贤行愿品》十大愿王,五者随喜功德,见人家做功德,你发随喜心,就是大修行。

  「佛言:覩人施道,助之欢喜」,「覩」是看见。你看见人家在行布施之道,或者施财,或者施法,你看见很欢喜,并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,使行布施之道的那个人生欢喜。比方人家要行财布施,你看见了,也参加一份,把这个功德做圆满,对方一定很欢喜。比方对方要发心行法布施,讲经说法,但没有讲堂,你有个房子很大,可以给他作讲堂;或者人家有了讲堂,你帮忙搬桌椅,方便大家来听法,帮助他行法布施。「得福甚大」,《法华经》上有明文,有人在讲《法华经》,大家都来听,最后来了一个人,找不到座位要走了,你把座位让出来一半,给他坐下来听,你得福甚大。为什么得福甚大呢?因为他到讲堂来,找不到座位,经听不下去,要走了。你给他找一个座位,让他坐下来听,他虽然第一次来听经,但是他的善根发现得很快,勇猛精进,办道进步得很快,不是你成就的吗?

  「沙门问曰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