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:出家沙门者,断欲去爱,识自心源,达佛深理,悟无为法。内无所得,外无所求。心不系道,亦不结业。无念无作,非修非证。不历诸位,而自崇最,名之为道。

  「佛言:出家沙门者」,佛说:出家修行是真实的修行,出家做什么呢?「断欲去爱」,第一章叫爱欲,这里分成「欲」和「爱」二个,欲是心外五欲的境界,爱是内心贪爱之心。要修行用功,先断除外面五欲之境,五欲之境不贪了,再把内心贪爱之心断掉。「识自心源」,把欲爱都断除,就认识自己的真心本源。前面讲过「识心达本」,我们的心是妄想心,没有本体自性,它的本体自性是真心,真心才是心的本源。我们为什么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源呢?因为被爱欲蔽覆住了,把欲断掉,爱也断掉,真心就现前。

  「达佛深理,悟无为法。」了达佛甚深的道理,就能开悟,悟到无为法。学大乘法,要先求开悟,悟到无为法之理,依着无为法之理,再去修行。我们的佛性是无所作为之法,本来具足,因为被烦恼蔽覆住了,必须修行用功,把烦恼断掉,佛性才能现前。佛性现前,不是作为出来的。我们为什么要修行?不修不能断烦恼,悟不了无为法。懂得这一章的道理,在没有开悟之前,我们天天修行用功,不是修佛性,是断烦恼、破无明。

  下面所讲的,都是大乘甚深之理。没有了达甚深的佛理,我们求自己的修行有所得。「内无所得」,我们的心内无所得,因为佛性不从外面来,是内心本来具有的,《法华经》譬喻为「宅内的宝藏」,我们家里有金、银、琉璃七宝之类的宝藏,过去埋在地下不知道。现在把土搬开,七宝现前,只能说发现,不是从外面得到,不能说得。所以证得佛性的时候,是发现本来有的佛性。

  「外无所求」,我们求佛道,要在自己心里去求,不要在心外去求。其他的宗教,我们取名叫外道,因为是心外求道,不明白道在内心,都在心外去求道。我们学佛的人,要明白佛的深理,心外无法。

  「心不系道」,拿绳子绑上叫「系」。我们修行,对于佛道起了执着,叫法执。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」,释迦牟尼佛说的法,就像过河用的船筏,古人说:「过河需用船,登岸不需舟。」我们要渡过生死大河,需要修佛的法,但是登岸了,还背着船筏走吗?因此对于佛道不要起执着。

  「亦不结业」,「结」是结缚。修行的菩萨,把烦恼的种子都破掉,不会结缚新的业,生新的业出来。「心不系道」,不执着法,是破法执。「亦不结业」,是破我执,没有我,怎么生新的业呢?

  「无念无作」,内无所念,外无所作。我们学大乘法,先要求悟得根本智,就是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按体用上讲分二个:一、真智,二、权智。真智又叫「无分别根本智」,不起分别,才能大彻大悟。既然不起分别,内心无所念,就证得真实的智慧。得了智慧的本体,再生起一种妙用,就是证得根本智以后得到的智慧,叫做「后得智」。后得智是权智,对着真实的智慧,叫权巧方便之智。用权巧方便之智度众生,怎么度呢?要讲经说法,你天天讲经说法,无法可说;天天度众生,无众生可度,叫做「外无所作」。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」你要是执着说法之相,不叫说法;要说法而无法可说,才是真说法。度众生要是着了度众生之相,你度不了众生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」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,度一切众生皆成佛,实实在在没有众生可度,才是真正度众生。

  「非修非证」,要修行才能证果,但是按大乘深理讲,为什么修行叫「非修」呢?「称性之修,修即无修。」依着本具的佛性起的修行,佛性没有相,所以没有修行之相。证得佛果,为什么叫「非证」呢?「全性作证,证无别证。」证得了佛果,是证得本具的本性,本性本来有,哪有所证呢?

  佛法分渐法和顿法,前面讲的是渐次悟理、渐次修行,慢慢一步一步地来。这里解释到顿法、顿超,「不历诸位,而自崇最」,小乘声闻乘,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四个果位。大乘的阶级更多,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共有五十一个因位,才能成佛,这是渐次的教法。讲到顿超的法门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不用经历这么多阶级的因位,才是最崇高殊胜。「名之为道」,本来没有名,众生不了解,所以勉强命名为道。在尚未了达佛甚深之理时,慢慢渐次地悟,有不同的因位。要是能了达佛的深理,一下子悟到无为法,哪有什么阶级次第?《永嘉禅师证道歌》: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。」作梦的时候明明有三善道、三恶道,六道流转生死。梦醒了以后,三千大千世界都空了,哪还有阶级次第呢?

  第三章

  佛言:剃除须发而为沙门,受道法者,去世资财,乞求取足。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慎勿再矣!使人愚蔽者,爱与欲也。

  「佛言:剃除须发而为沙门」,比丘剃除掉胡须、头发,作为一个出家人。「受道法者」,来接受佛的道法的人,得脚踏实地修行。

  第二章虽然悟到佛的深理,悟后要起修,不是开悟就成佛,还要脚踏实地修行。修行从哪里下手呢?「去世资财」,把世间资养生命的财物,都舍掉才出家。「乞求取足」,出了家还要生活,去托钵化饭吃,要求知足常乐,只要可以修行就满足。

  「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」,这叫头陀行,梵语「头陀」,翻成中国话叫「抖擞」,就是振作精神来断除烦恼。不吃饭不能活着,日中吃一顿饭就可以了。睡觉是果报法,不睡觉不行,在树底下睡一觉就可以了。「慎勿再矣!」不要再贪图多吃多睡,就是「取足」。

  最高修行的方法头陀行,是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我们取法乎上,适得乎中。现在已经出家,「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」的比丘,不是没有,实在太少!我们学了这个道理,要发惭愧心,现在早上起来吃稀饭,快到中午再吃点心,已经吃太多,不可以再多吃了。我们现在住的房屋,有床,已经够享受,不可以再贪睡了。

  「使人愚蔽者,爱与欲也。」为什么要行苦行呢?因为使人愚痴蔽覆,就是「爱与欲」。爱是内心里面的贪爱之心,欲是外面贪图五欲之境: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食、贪睡。「去世资财」,不要贪财;「日中一食」,不要贪吃;「树下一宿」,不要贪睡,就是除五欲。因为你贪爱五欲,就把本来具有的智慧蔽覆住,永远不会开悟。

  第四章

  佛言:众生以十事为善,亦以十事为恶。何等为十?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身三者:杀、盗、淫。口四者: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意三者:嫉、恚、痴。如是十事,不顺圣道,名十恶行。是恶若止,名十善行耳。

  「佛言:众生以十事为善,亦以十事为恶。」众生就是凡夫,以十事为善法,也以十事为恶法。「何等为十?」哪十种呢?「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」我们修行用功,就是修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身业有三种、口业有四种、意业有三种,合起来十种。

  「身三者」,恶业,身业有三种:「杀、盗、淫。」杀,杀生害命,杀害众生的生命,叫杀业。盗,不予而取曰盗,众生没有给你财物,你把它拿来了,叫盗。偷窃或强盗,都属于盗。淫,二身交合叫淫,就是色。杀生、偷盗、行淫是身体做的三种恶业。

  「口四者」,说话有四种恶业:「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」口业最重的是「两舌」,两舌是个形容人斗构两头,见甲方,说乙方不好;见乙方,说甲方不好,等于一个人生两个舌头。离间恩爱,譬如:他见到哥哥,就说你弟弟怎么说你不好!见到弟弟,又说你哥哥怎么说你不好!本来兄弟感情很好,经他一说,感情变坏了,都是两舌造成的。第二种口业叫「恶口」,凡是说出的话会令人难过、伤心,出口骂人,都属于恶口。第三种口业叫「妄言」,口与心违,就是讲谎话,他心里知道是这样,口里说不是这样。第四种口业叫「绮语」,说不正当的话,就是浮言蜜语。

  「意三者」,意是我们的心,意有三种恶业,《四十二章经》翻译成「嫉、恚、痴」,嫉是嫉妒,恚是瞋恚,痴是愚痴,以后的佛经都翻译成贪、瞋、痴。嫉,嫉妒是贪心的一种,嫉妒心是不耐他荣。别人有光荣的事情,他心理耐不得,要去障碍人家。恚,是瞋恚,就是发脾气、发怒。痴,是愚痴,不明白因果报应之理。

  「如是十事,不顺圣道,名十恶行。」身三:杀、盗、淫。口四: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。意三:嫉、恚、痴。这十种事,不顺佛道,名字叫十恶行。「是恶若止,名十善行耳。」上面十种恶行,假若能停止下来不做,就是十种善行。去恶修善易如反掌,譬如我们的手掌,是十种恶业,你把它翻过来就是十种善业,很容易!

  学佛法要理事无碍,理要解得圆,事要行得方,要理不碍事,事不碍理,才不会偏差。第二章是解理,解理要解得圆融无碍。第三章和第四章,要我们脚踏实地修行。第三章叫我们断欲去爱,第四章,要断除十种恶法,要修行十种善法,属于事相修行,一步都不能走错,一定要按部就班去做。你解理解得圆融无碍,如果不修行,十种恶法不能断,十种善行不能修,你生死不能了脱,所以你了解佛的深理,理不碍事,一定要脚踏实地修行。

  那么说来说去,还是要修行,我修行就好了,何必听经?可是你不听经,怎么知道圆融无碍之理呢?不知道圆融无碍之理,你怎么修行?所以你要晓得圆融无碍之理,再脚踏实地修行,这叫理不碍事,事不碍理,理事无碍,才不会有偏差。

  第五章

  佛言: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;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,渐成深广。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,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,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。

  第五章是跟着第四章来的,第四章叫我们按部就班,脚踏实地修行,要断除身口意十种恶业,行十种善业。第五章要我们求忏悔,修行就好了,为什么要求忏悔呢?因为我们是凡夫,身口意三业不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