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法,闻到佛法已经中年以后了。你觉得道心真正发起来,一定要了生死、成佛道,认真修行,生命到了,死了!来生来世不晓得转到哪一道?就算你转到人道,修行也间断了。我们前生前世都曾经修行,要是不曾修行,今生今世不会坐到讲堂里来听佛经,那前生曾经修行,是不是今生出了娘胎就接着修呢?不会,一入娘胎就迷糊,间断了,不能接续修行。刚发道心,要认真修行,结果生命到了尽头,要死了,这叫死魔。
四、天魔,天魔是到你成佛的时候才下来,就是欲界第六层天的天主,叫魔王。他把欲界的众生,都当成自己的儿孙,要是有一个人成佛,他认为儿孙就少了一个,一定要下来魔你。像释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时候,魔王派他三个女儿来魔,魔不了,于是他自己带着天兵、天将,下来要杀佛,这都属于天魔。
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,作这个观想,要是众生能远离五欲之境,是最超胜的境界,要是住在大禅定,能降伏烦恼魔、五阴魔、死魔、天魔,不是太好了吗?希望众生都得到这个利益。
「于鹿野苑中」,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场起来,走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「转四谛*轮」,真实不虚之理曰「谛」,有四种,叫「四谛*轮」,就是苦、集、灭、道。苦、集二法是俗谛,是世间的真谛。一、苦谛,「苦是逼迫性」,众生得了这种果报,逼迫身心,使你的身心难受,所以叫苦。二、集谛,「集是招感性」,烦恼能招感苦果,所以叫集谛。苦谛、集谛,是世间真实不虚之理。出世间的真谛也有二种:一、灭谛,「灭是可证性」,灭谛是出世间的果,灭是寂灭,梵语叫涅槃,翻成中国话叫寂灭,寂灭者不生不灭,了脱生死证得涅槃。出世间果怎么能证得呢?二、道谛,「道是可修性」,要修道才能够证得灭谛。灭谛、道谛是出世间真实不虚之理。
应该先因后果,四谛法为什么先说果,后说因呢?因为众生对于果报法容易明白,对于因法很难明白,所以世尊转四谛*轮,先说果法,后说因法,让众生容易了解。众生不知道苦,先告诉众生,除了苦还是苦,苦是由集的烦恼招感来的,烦恼是因,苦是果,先说果后说因。要想证得出世间寂灭的乐果,你得修道,也是先说果,后说因。这叫「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。」你知道苦,要断集、断烦恼。仰慕寂灭之法,要去修道法。
「度憍陈如等五人」,度五比丘,一、阿湿婆,二、跋提,三、摩诃男,四、憍陈如,五、十力迦叶。首先说憍陈如,因为他是第一个开悟证果的人。「而证道果」,证得寂灭的道果。憍陈如的前生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的歌利王,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忍辱仙人,歌利王节节支解他的身体,忍辱仙人就发愿:我要是没有瞋恨心,你给我节节支解的身体马上复原,结果他发了愿,身体就复原了。他就告诉歌利王:我要是成道,最先度你。因为憍陈如是歌利王转世,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了佛,最先度他得道。
「复有比丘」,度了这五个人以后,再度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,还有其他无量数比丘。「所说诸疑」,这些比丘没有得道之前,都有疑惑,不解佛理。「求佛进止」,求佛开示哪一个法是对的,就精进;哪一个法是不对的,就停止,就是应作则作,应止则止。「世尊教敕,一一开悟。」世尊能观机逗教,应机说法,跟名医看病一样,他知道你的病源,因病与药,应众生的根机说法,一个一个都开悟了。
「合掌敬诺」,这些比丘在尚未开悟之前,他们来请法时,要合掌、恭敬。「诺」是承诺、答应,世尊说什么就听什么。「而顺尊敕」,「尊」是世尊,「敕」是敕命。顺从世尊的敕命,世尊叫他精进就精进,叫他停止就停止。
这一段是序分,叙述三宝出现世间,「世尊成道已」,说明佛宝出世。「转四谛*轮」,就是法宝出世。度五比丘以及诸比丘,就是僧宝出世,这个时候世间就有佛、法、僧三宝了。
现在开始讲正宗分,就是四十二章的第一章。
第一章
佛言:辞亲出家,识心达本,解无为法,名曰沙门。常行二百五十戒,进止清净。为四真道行,成阿罗汉。阿罗汉者,能飞行变化,旷劫寿命,住动天地。次为阿那含,阿那含者,寿终灵神上十九天,证阿罗汉。次为斯陀含,斯陀含者,一上一还,即得阿罗汉。次为须陀洹,须陀洹者,七生七死,便证阿罗汉。爱欲断者,如四肢断,不复用之。
四十二章开头都是「佛言」二字,因为诸比丘请求佛为他们说法。「辞亲出家」,「辞」是辞别,你辞别父母亲来出家,就要学佛法。「识心达本」,众生的心是妄想心,本来的真心,被妄想心盖覆住了。众生要先认识妄想心,不是本来的真心,把妄想心破除,就了达本来的真心。
「解无为法」,「解」字要念「谢」,就是开悟,开悟无为法。无为法是无所作为之法,就是真心之法,也就是实相妙理。真心、实相本来就有,不是我们修行成功作为出来的。
「名曰沙门。」「沙门」是梵语,翻成中国话叫「勤息」,勤是精勤,息是息灭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。这是出家人的通称,出了家都叫沙门,沙门应该勤修戒定慧,可以息灭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。你开悟人人有一个真心,有一个实相理体,就叫做沙门,才是真正的出家人。
学佛法有四个次第:信、解、行、证。「辞亲出家」,是信,你发了信心,要学佛的道理。「识心达本,解无为法」,是解,进一步解悟、开悟。「常行二百五十戒」,是行,修行要持戒,持戒不是今天持,明天不持。出家二众:比丘有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。「进止清净」,应进则进,应止则止,戒律清净要修行,修什么行呢?「为四真道行」,就是前面说的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法。「成阿罗汉」,是证,修行了证果,证得了阿罗汉。声闻乘有四圣果,阿罗汉是声闻乘最高的果位,第四果。「阿罗汉者,能飞行变化」,阿罗汉得了神通,能在空中飞行,能现种种变化。「旷劫寿命」,证得阿罗汉,能了生脱死,可以随意住世,能久远劫住在世间,寿命长远得很。「住动天地」,有二种解释:一、阿罗汉住的地方,能惊动天神、地神来护法。二、阿罗汉的威神不可思议,他住的地方,能震动天地。
「阿罗汉」是梵语,含三种义理:一、杀贼,烦恼等于害人的贼,他把烦恼贼杀死,就是把烦恼断尽。二、应供,他应受人天的供养。三、无生,他了脱生死,再不受生死。前面说的「比丘」,也有三种意义:一、怖魔,一个人出了家,要受比丘戒的时候,魔宫震动,魔王生大恐怖。二、乞士,释迦牟尼佛订的规定,出家弟子应把家里的资财都舍掉,但是出了家还是要生活,去托钵化饭吃。三、破恶,出了家破除烦恼恶法。
比丘的三义与阿罗汉的三义,因果一对,比丘的三义,是因位中的三义;阿罗汉的三义,是果位上的三义。在比丘因位是「破恶」,破除烦恼恶法,证得阿罗汉的果位,把烦恼贼杀死,叫「杀贼」。比丘因位是「乞士」,托钵化饭吃,证得阿罗汉的果位,不用托钵化饭,人天都来供养他,叫「应供」。比丘因位是「怖魔」,比丘出家时,魔王恐怖;出家后精进修行,证得阿罗汉的果位,了脱生死,叫「无生」。出世间的圣人有四种,小乘二种:声闻、缘觉。大乘二种:佛、菩萨。佛是极果的圣人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合起来叫三乘圣人。声闻乘所证圣人的果位有四种,叫四圣果:初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罗汉。《四十二章经》,先从四果说起,是令众生起敬仰之心,证得四果阿罗汉。
「次为阿那含」,这是三果。「阿那含」翻成中国话叫不来果,也叫不还果,他超出欲界,再不还来欲界受生。「寿终灵神」,阿那含证了三果,欲界的寿命终了,他的灵神就超出欲界。「上十九天」,「上」是超上,超越十九天之上。三界以内一共二十八天,欲界有六层天。色界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每一禅有三天,共十二天。四禅之间有一个外道的无想天,共有十九天。上面有五层天,是三果圣人住的地方,叫五不还天。再加上无色界有四天,一共有二十八天。三果圣人是超越十九天之上,住在五不还天中,便证得阿罗汉。
「次为斯陀含」,这是二果。「斯陀含者,一上一还,即得阿罗汉。」「一上」就是一上欲界天。「一还」还来人间受一次生死。「斯陀含」翻成中国话叫「一来果」,就是一来天上,一还人间,即证得阿罗汉。
「次为须陀洹」,这是初果圣人。「须陀洹者」,翻成中国话叫「入流」,已经入于圣人之流,就是超出凡夫的境界,证得圣人之流,称为初果圣人。「七死七生,便证阿罗汉。」凡夫的生死无限量,有无穷的生死。初果圣人虽然还有七番生死,但是生死已经有了限量,七番生死之后,就证得阿罗汉。
《四十二章经》说初果、二果、三果都是即证阿罗汉,是一种超越的翻译。按次第,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到四果才证阿罗汉。三界以内的烦恼,叫做惑,有见惑、思惑。
见惑是迷理之惑,三界的理只有一种,要是开悟,一下子就转过来,三界的见惑,一断一切断,所以断了三界的见惑,即证初果。思惑是迷事之惑,理是明白,对事还迷。思惑分九地,每一地分九品,一共八十一品,欲界的九品思惑最难断,初果圣人断欲界思惑的前六品,就证得二果。二果圣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,证得三果,就超出欲界,住在五不还天。上二界色界、无色界,虽然有八地七十二品思惑,但是断起来很容易,一下子断掉,就证得四果,超出三界,了脱生死。(按:四果之断证,欲详研究,可参阅蕅益大师作的《佛说四十二章解》,续法大师作的《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》)
「爱欲断者」,见惑思惑变一个名字,叫「爱欲」。爱欲是生死的根本,把爱欲的烦恼,就是将三界以内的见惑、思惑都断掉,证得四果阿罗汉,生死就了脱。接着说个譬喻,「如四肢断,不复用之。」等于人的四肢,两只手和两只脚断掉,不能再用了。
第二章
佛言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