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法,聞到佛法已經中年以後了。你覺得道心真正發起來,一定要了生死、成佛道,認真修行,生命到了,死了!來生來世不曉得轉到哪一道?就算你轉到人道,修行也間斷了。我們前生前世都曾經修行,要是不曾修行,今生今世不會坐到講堂裏來聽佛經,那前生曾經修行,是不是今生出了娘胎就接著修呢?不會,一入娘胎就迷糊,間斷了,不能接續修行。剛發道心,要認真修行,結果生命到了盡頭,要死了,這叫死魔。
四、天魔,天魔是到你成佛的時候才下來,就是欲界第六層天的天主,叫魔王。他把欲界的衆生,都當成自己的兒孫,要是有一個人成佛,他認爲兒孫就少了一個,一定要下來魔你。像釋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時候,魔王派他叁個女兒來魔,魔不了,于是他自己帶著天兵、天將,下來要殺佛,這都屬于天魔。
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,作這個觀想,要是衆生能遠離五欲之境,是最超勝的境界,要是住在大禅定,能降伏煩惱魔、五陰魔、死魔、天魔,不是太好了嗎?希望衆生都得到這個利益。
「于鹿野苑中」,釋迦牟尼佛從菩提場起來,走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「轉四谛*輪」,真實不虛之理曰「谛」,有四種,叫「四谛*輪」,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苦、集二法是俗谛,是世間的真谛。一、苦谛,「苦是逼迫性」,衆生得了這種果報,逼迫身心,使你的身心難受,所以叫苦。二、集谛,「集是招感性」,煩惱能招感苦果,所以叫集谛。苦谛、集谛,是世間真實不虛之理。出世間的真谛也有二種:一、滅谛,「滅是可證性」,滅谛是出世間的果,滅是寂滅,梵語叫涅槃,翻成中國話叫寂滅,寂滅者不生不滅,了脫生死證得涅槃。出世間果怎麼能證得呢?二、道谛,「道是可修性」,要修道才能夠證得滅谛。滅谛、道谛是出世間真實不虛之理。
應該先因後果,四谛法爲什麼先說果,後說因呢?因爲衆生對于果報法容易明白,對于因法很難明白,所以世尊轉四谛*輪,先說果法,後說因法,讓衆生容易了解。衆生不知道苦,先告訴衆生,除了苦還是苦,苦是由集的煩惱招感來的,煩惱是因,苦是果,先說果後說因。要想證得出世間寂滅的樂果,你得修道,也是先說果,後說因。這叫「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。」你知道苦,要斷集、斷煩惱。仰慕寂滅之法,要去修道法。
「度憍陳如等五人」,度五比丘,一、阿濕婆,二、跋提,叁、摩诃男,四、憍陳如,五、十力迦葉。首先說憍陳如,因爲他是第一個開悟證果的人。「而證道果」,證得寂滅的道果。憍陳如的前生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歌利王,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是忍辱仙人,歌利王節節支解他的身體,忍辱仙人就發願:我要是沒有瞋恨心,你給我節節支解的身體馬上複原,結果他發了願,身體就複原了。他就告訴歌利王:我要是成道,最先度你。因爲憍陳如是歌利王轉世,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了佛,最先度他得道。
「複有比丘」,度了這五個人以後,再度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,還有其他無量數比丘。「所說諸疑」,這些比丘沒有得道之前,都有疑惑,不解佛理。「求佛進止」,求佛開示哪一個法是對的,就精進;哪一個法是不對的,就停止,就是應作則作,應止則止。「世尊教敕,一一開悟。」世尊能觀機逗教,應機說法,跟名醫看病一樣,他知道你的病源,因病與藥,應衆生的根機說法,一個一個都開悟了。
「合掌敬諾」,這些比丘在尚未開悟之前,他們來請法時,要合掌、恭敬。「諾」是承諾、答應,世尊說什麼就聽什麼。「而順尊敕」,「尊」是世尊,「敕」是敕命。順從世尊的敕命,世尊叫他精進就精進,叫他停止就停止。
這一段是序分,敘述叁寶出現世間,「世尊成道已」,說明佛寶出世。「轉四谛*輪」,就是法寶出世。度五比丘以及諸比丘,就是僧寶出世,這個時候世間就有佛、法、僧叁寶了。
現在開始講正宗分,就是四十二章的第一章。
第一章
佛言:辭親出家,識心達本,解無爲法,名曰沙門。常行二百五十戒,進止清淨。爲四真道行,成阿羅漢。阿羅漢者,能飛行變化,曠劫壽命,住動天地。次爲阿那含,阿那含者,壽終靈神上十九天,證阿羅漢。次爲斯陀含,斯陀含者,一上一還,即得阿羅漢。次爲須陀洹,須陀洹者,七生七死,便證阿羅漢。愛欲斷者,如四肢斷,不複用之。
四十二章開頭都是「佛言」二字,因爲諸比丘請求佛爲他們說法。「辭親出家」,「辭」是辭別,你辭別父母親來出家,就要學佛法。「識心達本」,衆生的心是妄想心,本來的真心,被妄想心蓋覆住了。衆生要先認識妄想心,不是本來的真心,把妄想心破除,就了達本來的真心。
「解無爲法」,「解」字要念「謝」,就是開悟,開悟無爲法。無爲法是無所作爲之法,就是真心之法,也就是實相妙理。真心、實相本來就有,不是我們修行成功作爲出來的。
「名曰沙門。」「沙門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叫「勤息」,勤是精勤,息是息滅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這是出家人的通稱,出了家都叫沙門,沙門應該勤修戒定慧,可以息滅貪瞋癡叁個根本煩惱。你開悟人人有一個真心,有一個實相理體,就叫做沙門,才是真正的出家人。
學佛法有四個次第:信、解、行、證。「辭親出家」,是信,你發了信心,要學佛的道理。「識心達本,解無爲法」,是解,進一步解悟、開悟。「常行二百五十戒」,是行,修行要持戒,持戒不是今天持,明天不持。出家二衆:比丘有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戒。「進止清淨」,應進則進,應止則止,戒律清淨要修行,修什麼行呢?「爲四真道行」,就是前面說的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法。「成阿羅漢」,是證,修行了證果,證得了阿羅漢。聲聞乘有四聖果,阿羅漢是聲聞乘最高的果位,第四果。「阿羅漢者,能飛行變化」,阿羅漢得了神通,能在空中飛行,能現種種變化。「曠劫壽命」,證得阿羅漢,能了生脫死,可以隨意住世,能久遠劫住在世間,壽命長遠得很。「住動天地」,有二種解釋:一、阿羅漢住的地方,能驚動天神、地神來護法。二、阿羅漢的威神不可思議,他住的地方,能震動天地。
「阿羅漢」是梵語,含叁種義理:一、殺賊,煩惱等于害人的賊,他把煩惱賊殺死,就是把煩惱斷盡。二、應供,他應受人天的供養。叁、無生,他了脫生死,再不受生死。前面說的「比丘」,也有叁種意義:一、怖魔,一個人出了家,要受比丘戒的時候,魔宮震動,魔王生大恐怖。二、乞士,釋迦牟尼佛訂的規定,出家弟子應把家裏的資財都舍掉,但是出了家還是要生活,去托缽化飯吃。叁、破惡,出了家破除煩惱惡法。
比丘的叁義與阿羅漢的叁義,因果一對,比丘的叁義,是因位中的叁義;阿羅漢的叁義,是果位上的叁義。在比丘因位是「破惡」,破除煩惱惡法,證得阿羅漢的果位,把煩惱賊殺死,叫「殺賊」。比丘因位是「乞士」,托缽化飯吃,證得阿羅漢的果位,不用托缽化飯,人天都來供養他,叫「應供」。比丘因位是「怖魔」,比丘出家時,魔王恐怖;出家後精進修行,證得阿羅漢的果位,了脫生死,叫「無生」。出世間的聖人有四種,小乘二種:聲聞、緣覺。大乘二種:佛、菩薩。佛是極果的聖人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合起來叫叁乘聖人。聲聞乘所證聖人的果位有四種,叫四聖果:初果須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叁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羅漢。《四十二章經》,先從四果說起,是令衆生起敬仰之心,證得四果阿羅漢。
「次爲阿那含」,這是叁果。「阿那含」翻成中國話叫不來果,也叫不還果,他超出欲界,再不還來欲界受生。「壽終靈神」,阿那含證了叁果,欲界的壽命終了,他的靈神就超出欲界。「上十九天」,「上」是超上,超越十九天之上。叁界以內一共二十八天,欲界有六層天。色界分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每一禅有叁天,共十二天。四禅之間有一個外道的無想天,共有十九天。上面有五層天,是叁果聖人住的地方,叫五不還天。再加上無色界有四天,一共有二十八天。叁果聖人是超越十九天之上,住在五不還天中,便證得阿羅漢。
「次爲斯陀含」,這是二果。「斯陀含者,一上一還,即得阿羅漢。」「一上」就是一上欲界天。「一還」還來人間受一次生死。「斯陀含」翻成中國話叫「一來果」,就是一來天上,一還人間,即證得阿羅漢。
「次爲須陀洹」,這是初果聖人。「須陀洹者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入流」,已經入于聖人之流,就是超出凡夫的境界,證得聖人之流,稱爲初果聖人。「七死七生,便證阿羅漢。」凡夫的生死無限量,有無窮的生死。初果聖人雖然還有七番生死,但是生死已經有了限量,七番生死之後,就證得阿羅漢。
《四十二章經》說初果、二果、叁果都是即證阿羅漢,是一種超越的翻譯。按次第,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到四果才證阿羅漢。叁界以內的煩惱,叫做惑,有見惑、思惑。
見惑是迷理之惑,叁界的理只有一種,要是開悟,一下子就轉過來,叁界的見惑,一斷一切斷,所以斷了叁界的見惑,即證初果。思惑是迷事之惑,理是明白,對事還迷。思惑分九地,每一地分九品,一共八十一品,欲界的九品思惑最難斷,初果聖人斷欲界思惑的前六品,就證得二果。二果聖人斷欲界後叁品思惑,證得叁果,就超出欲界,住在五不還天。上二界色界、無色界,雖然有八地七十二品思惑,但是斷起來很容易,一下子斷掉,就證得四果,超出叁界,了脫生死。(按:四果之斷證,欲詳研究,可參閱蕅益大師作的《佛說四十二章解》,續法大師作的《佛說四十二章經疏鈔》)
「愛欲斷者」,見惑思惑變一個名字,叫「愛欲」。愛欲是生死的根本,把愛欲的煩惱,就是將叁界以內的見惑、思惑都斷掉,證得四果阿羅漢,生死就了脫。接著說個譬喻,「如四肢斷,不複用之。」等于人的四肢,兩只手和兩只腳斷掉,不能再用了。
第二章
佛言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