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出家沙門者,斷欲去愛,識自心源,達佛深理,悟無爲法。內無所得,外無所求。心不系道,亦不結業。無念無作,非修非證。不曆諸位,而自崇最,名之爲道。

  「佛言:出家沙門者」,佛說:出家修行是真實的修行,出家做什麼呢?「斷欲去愛」,第一章叫愛欲,這裏分成「欲」和「愛」二個,欲是心外五欲的境界,愛是內心貪愛之心。要修行用功,先斷除外面五欲之境,五欲之境不貪了,再把內心貪愛之心斷掉。「識自心源」,把欲愛都斷除,就認識自己的真心本源。前面講過「識心達本」,我們的心是妄想心,沒有本體自性,它的本體自性是真心,真心才是心的本源。我們爲什麼沒有認識自己的心源呢?因爲被愛欲蔽覆住了,把欲斷掉,愛也斷掉,真心就現前。

  「達佛深理,悟無爲法。」了達佛甚深的道理,就能開悟,悟到無爲法。學大乘法,要先求開悟,悟到無爲法之理,依著無爲法之理,再去修行。我們的佛性是無所作爲之法,本來具足,因爲被煩惱蔽覆住了,必須修行用功,把煩惱斷掉,佛性才能現前。佛性現前,不是作爲出來的。我們爲什麼要修行?不修不能斷煩惱,悟不了無爲法。懂得這一章的道理,在沒有開悟之前,我們天天修行用功,不是修佛性,是斷煩惱、破無明。

  下面所講的,都是大乘甚深之理。沒有了達甚深的佛理,我們求自己的修行有所得。「內無所得」,我們的心內無所得,因爲佛性不從外面來,是內心本來具有的,《法華經》譬喻爲「宅內的寶藏」,我們家裏有金、銀、琉璃七寶之類的寶藏,過去埋在地下不知道。現在把土搬開,七寶現前,只能說發現,不是從外面得到,不能說得。所以證得佛性的時候,是發現本來有的佛性。

  「外無所求」,我們求佛道,要在自己心裏去求,不要在心外去求。其他的宗教,我們取名叫外道,因爲是心外求道,不明白道在內心,都在心外去求道。我們學佛的人,要明白佛的深理,心外無法。

  「心不系道」,拿繩子綁上叫「系」。我們修行,對于佛道起了執著,叫法執。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」,釋迦牟尼佛說的法,就像過河用的船筏,古人說:「過河需用船,登岸不需舟。」我們要渡過生死大河,需要修佛的法,但是登岸了,還背著船筏走嗎?因此對于佛道不要起執著。

  「亦不結業」,「結」是結縛。修行的菩薩,把煩惱的種子都破掉,不會結縛新的業,生新的業出來。「心不系道」,不執著法,是破法執。「亦不結業」,是破我執,沒有我,怎麼生新的業呢?

  「無念無作」,內無所念,外無所作。我們學大乘法,先要求悟得根本智,就是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按體用上講分二個:一、真智,二、權智。真智又叫「無分別根本智」,不起分別,才能大徹大悟。既然不起分別,內心無所念,就證得真實的智慧。得了智慧的本體,再生起一種妙用,就是證得根本智以後得到的智慧,叫做「後得智」。後得智是權智,對著真實的智慧,叫權巧方便之智。用權巧方便之智度衆生,怎麼度呢?要講經說法,你天天講經說法,無法可說;天天度衆生,無衆生可度,叫做「外無所作」。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你要是執著說法之相,不叫說法;要說法而無法可說,才是真說法。度衆生要是著了度衆生之相,你度不了衆生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」令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,度一切衆生皆成佛,實實在在沒有衆生可度,才是真正度衆生。

  「非修非證」,要修行才能證果,但是按大乘深理講,爲什麼修行叫「非修」呢?「稱性之修,修即無修。」依著本具的佛性起的修行,佛性沒有相,所以沒有修行之相。證得佛果,爲什麼叫「非證」呢?「全性作證,證無別證。」證得了佛果,是證得本具的本性,本性本來有,哪有所證呢?

  佛法分漸法和頓法,前面講的是漸次悟理、漸次修行,慢慢一步一步地來。這裏解釋到頓法、頓超,「不曆諸位,而自崇最」,小乘聲聞乘,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四個果位。大乘的階級更多,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共有五十一個因位,才能成佛,這是漸次的教法。講到頓超的法門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不用經曆這麼多階級的因位,才是最崇高殊勝。「名之爲道」,本來沒有名,衆生不了解,所以勉強命名爲道。在尚未了達佛甚深之理時,慢慢漸次地悟,有不同的因位。要是能了達佛的深理,一下子悟到無爲法,哪有什麼階級次第?《永嘉禅師證道歌》:「夢裏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作夢的時候明明有叁善道、叁惡道,六道流轉生死。夢醒了以後,叁千大千世界都空了,哪還有階級次第呢?

  第叁章

  佛言:剃除須發而爲沙門,受道法者,去世資財,乞求取足。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慎勿再矣!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

  「佛言:剃除須發而爲沙門」,比丘剃除掉胡須、頭發,作爲一個出家人。「受道法者」,來接受佛的道法的人,得腳踏實地修行。

  第二章雖然悟到佛的深理,悟後要起修,不是開悟就成佛,還要腳踏實地修行。修行從哪裏下手呢?「去世資財」,把世間資養生命的財物,都舍掉才出家。「乞求取足」,出了家還要生活,去托缽化飯吃,要求知足常樂,只要可以修行就滿足。

  「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」,這叫頭陀行,梵語「頭陀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抖擻」,就是振作精神來斷除煩惱。不吃飯不能活著,日中吃一頓飯就可以了。睡覺是果報法,不睡覺不行,在樹底下睡一覺就可以了。「慎勿再矣!」不要再貪圖多吃多睡,就是「取足」。

  最高修行的方法頭陀行,是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我們取法乎上,適得乎中。現在已經出家,「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」的比丘,不是沒有,實在太少!我們學了這個道理,要發慚愧心,現在早上起來吃稀飯,快到中午再吃點心,已經吃太多,不可以再多吃了。我們現在住的房屋,有床,已經夠享受,不可以再貪睡了。

  「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」爲什麼要行苦行呢?因爲使人愚癡蔽覆,就是「愛與欲」。愛是內心裏面的貪愛之心,欲是外面貪圖五欲之境: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食、貪睡。「去世資財」,不要貪財;「日中一食」,不要貪吃;「樹下一宿」,不要貪睡,就是除五欲。因爲你貪愛五欲,就把本來具有的智慧蔽覆住,永遠不會開悟。

  第四章

  佛言:衆生以十事爲善,亦以十事爲惡。何等爲十?身叁、口四、意叁。身叁者:殺、盜、淫。口四者: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。意叁者:嫉、恚、癡。如是十事,不順聖道,名十惡行。是惡若止,名十善行耳。

  「佛言:衆生以十事爲善,亦以十事爲惡。」衆生就是凡夫,以十事爲善法,也以十事爲惡法。「何等爲十?」哪十種呢?「身叁、口四、意叁。」我們修行用功,就是修身業、口業、意業。身業有叁種、口業有四種、意業有叁種,合起來十種。

  「身叁者」,惡業,身業有叁種:「殺、盜、淫。」殺,殺生害命,殺害衆生的生命,叫殺業。盜,不予而取曰盜,衆生沒有給你財物,你把它拿來了,叫盜。偷竊或強盜,都屬于盜。淫,二身交合叫淫,就是色。殺生、偷盜、行淫是身體做的叁種惡業。

  「口四者」,說話有四種惡業:「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。」口業最重的是「兩舌」,兩舌是個形容人鬥構兩頭,見甲方,說乙方不好;見乙方,說甲方不好,等于一個人生兩個舌頭。離間恩愛,譬如:他見到哥哥,就說你弟弟怎麼說你不好!見到弟弟,又說你哥哥怎麼說你不好!本來兄弟感情很好,經他一說,感情變壞了,都是兩舌造成的。第二種口業叫「惡口」,凡是說出的話會令人難過、傷心,出口罵人,都屬于惡口。第叁種口業叫「妄言」,口與心違,就是講謊話,他心裏知道是這樣,口裏說不是這樣。第四種口業叫「绮語」,說不正當的話,就是浮言蜜語。

  「意叁者」,意是我們的心,意有叁種惡業,《四十二章經》翻譯成「嫉、恚、癡」,嫉是嫉妒,恚是瞋恚,癡是愚癡,以後的佛經都翻譯成貪、瞋、癡。嫉,嫉妒是貪心的一種,嫉妒心是不耐他榮。別人有光榮的事情,他心理耐不得,要去障礙人家。恚,是瞋恚,就是發脾氣、發怒。癡,是愚癡,不明白因果報應之理。

  「如是十事,不順聖道,名十惡行。」身叁:殺、盜、淫。口四:妄言、绮語、兩舌、惡口。意叁:嫉、恚、癡。這十種事,不順佛道,名字叫十惡行。「是惡若止,名十善行耳。」上面十種惡行,假若能停止下來不做,就是十種善行。去惡修善易如反掌,譬如我們的手掌,是十種惡業,你把它翻過來就是十種善業,很容易!

  學佛法要理事無礙,理要解得圓,事要行得方,要理不礙事,事不礙理,才不會偏差。第二章是解理,解理要解得圓融無礙。第叁章和第四章,要我們腳踏實地修行。第叁章叫我們斷欲去愛,第四章,要斷除十種惡法,要修行十種善法,屬于事相修行,一步都不能走錯,一定要按部就班去做。你解理解得圓融無礙,如果不修行,十種惡法不能斷,十種善行不能修,你生死不能了脫,所以你了解佛的深理,理不礙事,一定要腳踏實地修行。

  那麼說來說去,還是要修行,我修行就好了,何必聽經?可是你不聽經,怎麼知道圓融無礙之理呢?不知道圓融無礙之理,你怎麼修行?所以你要曉得圓融無礙之理,再腳踏實地修行,這叫理不礙事,事不礙理,理事無礙,才不會有偏差。

  第五章

  佛言:人有衆過,而不自悔,頓息其心;罪來赴身,如水歸海,漸成深廣。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,如病得汗,漸有痊損耳。

  第五章是跟著第四章來的,第四章叫我們按部就班,腳踏實地修行,要斷除身口意十種惡業,行十種善業。第五章要我們求忏悔,修行就好了,爲什麼要求忏悔呢?因爲我們是凡夫,身口意叁業不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