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清淨,今天發心要修行,以前身口意造了很多罪,叫罪障,它發生障礙,叫你不能修行。還有前生前世、多生多劫造的罪,都要生障礙。你不發心修行,還不知道有業障;你發心修行,業障全現前,叫你不能修行,所以必須要忏罪,要忏悔。《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,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贊如來,叁者廣修供養,四者忏悔業障。我們在佛的面前先要頂禮,叫禮敬諸佛;再唱香贊,叫稱贊如來;點蠟燭、點燈、獻花、獻香、獻水果等,都是廣修供養。拜佛拜好了,香贊唱好了,供養也供好了,要修行先忏悔業障,你不把業障忏悔清淨,它會障礙你,使你不能修行,所以第四大願,先要忏悔業障。《地藏經》說:「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。」不學佛、不修行,不知道什麼叫業力?等你學佛要修行,才知道業的力量很大,多麼大呢?比須彌山還高,比大海還深,能夠障礙佛道,叫你佛道修不來,給你生障礙,所以業力太大了。
「佛言:人有衆過,而不自悔」,前面講身口意叁業,分開來有十種惡業,身業:殺、盜、淫。口業: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。意業:嫉、恚、癡。這十種惡業是總綱,詳細分析是無量無邊的罪業,所以人有很多很多的罪過,自己卻不知道忏悔、改過。
要忏悔、改過,罪從哪兒造的?所謂「罪從心起,將心忏」,罪是由身口意叁業造的,但是身業、口業,是由意業妄想心推動的。你現在知道錯誤,不能再造罪,造了罪就生障礙,不能修行用功。「頓息其心」,「頓」是馬上,「息」是息滅、斷除。馬上斷除你造惡業的心,這在忏悔法上叫斷相續心。你若繼續造惡業,永遠不能修行,忏悔要斷相續心,就是造惡的心,把它頓時息滅下來。要是忏悔不斷相續心,不成忏悔。說一個例證,譬如:你喜歡喝酒,現在要修行,知道喝酒是一種罪過,決定不再喝酒,但是不能斷相續心,今天喝了酒,今天忏悔;明天還是要喝酒,喝了酒,自覺不對,還要再忏悔;忏悔之後過一天,還再喝酒。這種忏悔變成惡習,簡直是跟自己開玩笑,在佛祖面前打妄語,所以知道喝酒不對,頓時把它息滅下來,從今天起,永遠不喝酒,把飲酒的相續心斷掉,才稱忏悔。
「人有衆過,而不自悔」,不能「頓息其心」,有何不好呢?你造業造成了罪,「罪來赴身」,罪業赴到你的身上。「如水歸海」,像水歸到大海裏,「漸成深廣」,本來是條小水,歸到大海裏變成深水,變成廣大的水,罪業越來越大,變成深廣之罪。
佛接著告訴我們,消滅罪業的方法。「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」,假若人有罪過,自己知道是不對的。「改惡行善」,你把惡法改正過來,行十種善法,惡業就變成善業。「罪自消滅」,這是消滅罪過的妙法,造罪的業力甚大,忏悔的力量更大,所以千般罪業抵不過一個「悔」字。你只要真心忏悔,過去所造的罪業,自然就消滅了。
下面說一個譬喻,「如病得汗,漸有痊損耳。」「漸」是逐漸,「痊」是痊愈,「損」是損減。比如我們生病,雖然不能一下子完全好,但是吃了藥流了汗,病情一天一天減輕,逐漸痊愈了。
第六章
佛言:惡人聞善,故來擾亂者,汝自禁息,當無瞋責,彼來惡者,而自惡之。
「佛言:惡人聞善,故來擾亂者」,你行善法,惡人會來擾亂你。他爲什麼要來擾亂你呢?因爲他是個惡人,見不得你做好事,所以你越行善,他越來擾亂你,要不然他怎麼叫惡人呢?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對治惡人的方法。你看見惡人來擾亂,要是動瞋恨心,責備他,認爲我在行善法,你爲什麼要來擾亂我?想報複他,你就上了惡人的當,你舊的罪業剛剛忏悔,又要造新的業了。
「汝自禁息,當無瞋責」,你想要動瞋恨心,責備惡人時,要禁止住,把它息滅下來,瞋恨心不能發起來。你用不著責備惡人,因爲惡人作惡,你責備他,他還是作惡,所以你應該禁止息滅瞋責之心。
「彼來惡者,而自惡之」,你不要責備他,他來擾亂你,他作惡法,一定得惡的果報,惡到他自己,惡不到你。對待惡人,有一個妙訣,就是「不理他」,因爲惡人理不得。他來擾亂你,或者罵你,讓你忍不住,跟他對罵,本來他罵你一句就好,你跟他對罵的結果,他就多罵你二句、叁句,格外罵得多,如此你上了惡人的當,所以你只要不理他,他自有因果報應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如果有人罵你、打你、欺侮你,你要忍讓,你忍讓不是吃虧,因果報應會替你報複,你再過幾年看看,他非遭惡報不可。因果報應有叁種:現世報、來生報、多生報。你看見那些作惡的人,他今生作惡,沒有遭到果報,來生就會遭到惡報。來生沒有遭到果報,多生報,早晚總是會報。今生你就能看到,再過幾年他就遭惡報,叫現世報。他爲何得現世報呢?因爲他太惡了。你是行善的人,他故意來擾亂你,他的惡力種子太強,發現行很快,他惡因造得厲害,惡果也快,得現世報。現代人不相信來生報、多生報,結果造惡業都變成現世報,所以他造的惡業,過不了幾年,就要遭報應。
第七章
佛言:有人聞吾守道,行大仁慈,故致罵佛,佛默不對,罵止。問曰:子以禮從人,其人不納,禮歸子乎?對曰:歸矣!佛言:今子罵我,我今不納,子自持禍,歸子身矣!猶響應聲,影之隨形,終無免離,慎勿爲惡。
佛拿自己現身說法,佛怎麼對待惡人?我們是佛的弟子,我們學習佛就對了。「佛言:有人聞吾守道」,有個惡人,聽說我在修行,守持菩提道。「行大仁慈」,要教化一切衆生,改惡向善,了生死、成佛道。「故致罵佛」,他應該恭敬才對,他非但不恭敬,還故意來罵我。我如何對待他呢?「佛默不對」,「默」是默然、不說話。對方罵佛,但佛沈默不說話。「罵止」,對方就不罵了,他罵得沒勁了。
「問曰:子以禮從人」,「子」是你的客氣稱呼。「以」是用。「從人」是送人。佛問:你用禮品送人,比方買些糖果餅幹要送人。「其人不納」,對方不接受你的禮品。「禮歸子乎?」禮品是不是要歸你自己呢?「對曰:歸矣!」對方回答:當然禮品歸我自己!「佛言:今子罵我,我今不納,子自持禍,歸子身矣!」佛說:你現在罵我,我不接受,你這罵人的罪禍,終究歸到你自己身上。
「猶響應聲,影之隨形,終無免離,慎勿爲惡。」猶如回響應聲。比方有個地方,這裏叫一聲,對方就應一聲,你發出聲音,它就回響。又如影子隨形,你有身形,就有影子。終究無法免離罪禍,所以你要謹慎,從此以後要改過自新,不要再作惡,你作了惡,結果惡你自己。
第八章
佛言:惡人害賢者,猶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還從己墮。逆風揚塵,塵不至彼,還坌己身。賢不可毀,禍必滅己。
再說二個比喻,一方面勸我們要忍辱,他害不了我們,他害他自己。一方面勸那個惡人,不要再作惡了。
「佛言:惡人害賢者」,「賢者」就是賢善的人。惡人看見賢善的人,就要加害他。「猶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還從己墮。」猶如仰著臉吐口水,想吐到天上去,可是你吐的口水,不但不會吐到天上,反而吐到自己的臉上、身上。
「逆風揚塵,塵不至彼」,你抓一把塵土,要灑到對方身上,可是逆著風,塵土沒有灑到對方身上,「還坌己身」,「坌」念「笨」,指塵土。塵土反而落在自己身上,汙染自己的身體。
「賢不可毀」,懇切地勸惡人不要加害賢人,賢人你不可以毀,你毀他毀不了,猶如「仰天而唾,逆風揚塵」。「禍必滅己」,你造的罪業,必定毀滅自己。
第九章
佛言: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;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
想要修行用功,被罪業障礙住了,必須先忏悔罪業。罪業忏悔了,要修行用功,惡人來擾亂,忍辱不理他,把惡人對付好了。那麼可以開始修行了,佛接著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,用功不要用錯了。
「佛言:博聞愛道」,學佛法,要廣學多聞,多看經,多聽經,要隨著經文觀想義理。你過去沒有看過經,也沒有聽過經,不懂佛教的名相,現在看多、聽多,一講起來,知道得很多,比方過去不知道什麼叫做六度?現在知道六度就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這些名相記得很熟,沒有隨文作觀想,依著六度法門修行,盡記些名相,以爲自己學到佛法,就錯誤了。「愛道」,是愛好佛道,修行用功,你心外求道,就不能開悟。
「道必難會」,博聞是求解,愛道是修行,一走錯了路,想會悟佛道悟不了。所以博聞求解是對的,但要隨文作觀,不可以專記名相。愛道修行是對的,但不可以心外求道。
怎樣才正確呢?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」守持著你發的菩提志願,不要妄失菩提心,奉行菩薩道,你的菩薩道就大了。
第十章
佛言:覩人施道,助之歡喜,得福甚大。沙門問曰:此福盡乎?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,數千百人,各以炬來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。
第十章勸我們要隨喜功德,《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,五者隨喜功德,見人家做功德,你發隨喜心,就是大修行。
「佛言:覩人施道,助之歡喜」,「覩」是看見。你看見人家在行布施之道,或者施財,或者施法,你看見很歡喜,並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,使行布施之道的那個人生歡喜。比方人家要行財布施,你看見了,也參加一份,把這個功德做圓滿,對方一定很歡喜。比方對方要發心行法布施,講經說法,但沒有講堂,你有個房子很大,可以給他作講堂;或者人家有了講堂,你幫忙搬桌椅,方便大家來聽法,幫助他行法布施。「得福甚大」,《法華經》上有明文,有人在講《法華經》,大家都來聽,最後來了一個人,找不到座位要走了,你把座位讓出來一半,給他坐下來聽,你得福甚大。爲什麼得福甚大呢?因爲他到講堂來,找不到座位,經聽不下去,要走了。你給他找一個座位,讓他坐下來聽,他雖然第一次來聽經,但是他的善根發現得很快,勇猛精進,辦道進步得很快,不是你成就的嗎?
「沙門問曰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