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叫「契经」,契者合也,上合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之机,所以叫契经,简单翻译为经。

  再把经题七个字合起来讲,「经」字是一切经的通名,只要是佛说的教法都叫经,譬如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。「佛说四十二章」是此经的别名,叫通别一对。再讲别名,「佛」是能说的人,「四十二章」是所说的法,叫能所一对。

  经的题目讲完了,再讲翻译经的人。译者

  后汉迦叶摩腾、竺法兰同译

  佛教是在东汉时传入中国,东汉的京都,在河南省洛阳。东汉孝明帝,在永平三年作了一个梦,梦见有一个金人,颈项上有日光,飞到他的殿庭里来。皇帝早朝就问文武百官,这是什么梦?太史傅毅回答:皇帝梦见的金人,是西域的佛。永平七年,孝明帝就派蔡愔、秦景和王遵等十八人,到印度去求佛法。古时候交通不便,一往一返,花了三年的时间,到永平十年才回到洛阳,请回迦叶摩腾、竺法兰二位高僧,还用白马驮回佛的舍利、佛经、佛像。孝明帝非常欢喜,就造白马寺,给二位高僧住在那里翻译经典,这是中国第一座寺院。迦叶摩腾、竺法兰二位高僧,在一切经典之中,摘译出《四十二章经》,这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一部经,流传到全中国各地。

  中国有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五座大山,这五岳上面都有道士的道场,有个道行最高深的道士叫褚善信,认为道教是中国的宗教,教理很高,而皇帝却信仰外国宗教,很不高兴。于是褚善信等在永平十四年,向孝明帝上一道奏本,要跟佛教比赛,要用火烧经,孝明帝批准许。于是在正月十五日大众集合于白马寺南门,褚善信等道士在东边建筑一个道坛,把道教的经典摆在上面。佛教的经典、佛像、舍利,都摆在西边皇帝的行殿里面。决定用旃檀柴等来烧经典,道士褚善信等,一面绕着道坛,一面恳切地启请他们崇拜的天尊,希望道教的经,火烧不了,没想到道教的经一烧,统统变成灰烬。以前道教使用的升天、入火、履水、隐形等法术,都不灵验了。

  可是佛的舍利用火一烧,现出五色光,直上天空,像一个宝盖,旋转在空中,使来参观的大众都在宝盖之下。舍利放出五色光,把太阳都障蔽住。这时候迦叶摩腾以神足通,在虚空之中行、住、坐、卧,变化自在。同时天空降下天花,还听见奏天乐,这时来参观的大众都赞叹从来没看见过,这就是佛法进入中国的开始。

  用火烧经,道士出这个主意,违背世间法。因为无论是真经、假经,纸没有不怕火烧的,道士为什么出这个主意呢?因为道教有避火咒,拿纸点火,念避火咒,纸就点不着,很灵验。佛教这二位高僧,怎么敢答应这样的比赛呢?佛教的经典也是纸写的,哪有不怕火烧?因为二位高僧是阿罗汉,都有神通,他们以神通力观察到,用火烧经的时候,会有天龙八部来护法,火烧不坏,还有佛的真身舍利,更不会烧坏,所以他们才敢答应参加比赛。用火烧经的时候,天龙八部都来到烧经的地方,那些道教的小鬼、小神都不敢来,所以道士念避火咒不灵验,用火一烧,把道教的经都烧掉了。佛教的经不但没有烧掉,而且还放光。二位高僧到中国已有四年之久,没有显过神通,因为佛教不许显神通,要在降伏外道的时候,才能显神通,所以迦叶摩腾就飞到虚空里,现种种神通变化。

  道教念避火咒不灵验,把道教的经烧掉了,他们最高首领褚善信当场气死。看见佛教的经烧不坏,迦叶摩腾飞到虚空里显神通,五岳的道士,当时愿意出家的就有六、七百位,还有当时来参观的男女,有好几千位都要出家。于是孝明帝在洛阳城内,建了三座寺院,安顿女众出家人。另外在洛阳城外建了七座寺院,安顿男众出家人。

  「后汉迦叶摩腾、竺法兰同译」,汉朝分为西汉、东汉。「后汉」就是东汉。迦叶摩腾、竺法兰这二位高僧都是中印度人。「译」是翻译,这部《四十二章经》是他们二位高僧翻译的。

  以上把经题和翻译的人都讲完,下面开始讲经文,在尚未讲解经文之前,先奉告诸位几句话,请诸位留心听到。

  这部《四十二章经》多半是对出家人说法,在家弟子或者认为这一部经不必听。你要是这样想是大大的错误,所以我要先跟诸位讲明白。

  释迦牟尼佛出世,为度众生了生死、成佛道,需要真实的修行用功,就必须要出家,所以佛以身作则,给我们作一个榜样。佛出了家,把全家人除了净饭王以外,都度出家。他的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,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也出家,太太耶输陀罗也出家,儿子罗睺罗也出家,净饭王因为国家大事没人接手,不能出家,所以给净饭王授三皈五戒,当在家弟子。

  众生要了生死、成佛道,就要断烦恼,断烦恼一定要出家,不出家烦恼难断,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相,把全家人都度出家,才是真实的修行。净饭王的因缘不能出家,释迦牟尼佛才开方便法门,作在家弟子。要知道,在家弟子是开方便法门,不是真实的法门。有人说: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不是一样吗?如果在家与出家修行一样,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呢?所以话不可以如此说,说了会错解。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,出家弟子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在家弟子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结果不是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没有两样?你要晓得,事实上不一样。按《十六观经》上说,往生极乐世界分为九品,上三品全是出家人。在家弟子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最高是中三品,所以都是生极乐世界,品位高下不同。《阿弥陀经》上说,念阿弥陀佛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……乃至若七日,能念到一心不乱,都能往生极乐世界。那么出家人念七天佛,往生极乐世界;在家人念七天佛,也往生极乐世界,哪有两样呢?但是要注意,你要念到一心不乱,才能往生极乐世界,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的因缘大不相同。《在家菩萨戒本》最后,释迦牟尼佛有一句话警策在家弟子:「出家菩萨持出家戒,是为不难,在家菩萨持在家戒,是乃为难。何以故?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。」出家持菩萨戒很容易,在家持菩萨戒很难,因为在家多恶因缘所缠绕,易生烦恼,很多恶因缘缠绕着你,持戒不容易持清净,念佛怎么能念到一心不乱?念不到一心不乱,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?

  在家菩萨持戒为何困难?出家菩萨持戒为何容易?就拿吃素来说,出家自然吃素,因为寺院全吃素,根本不能吃荤。出家你不要烦恼不能吃素,出家住在寺院,吃素有什么困难呢?可是在家弟子就困难了,因为你的家庭不见得全家吃素,你一个人吃素可真困难!尤其是家庭主妇,你吃素,他们要吃荤,你得去买肉,还得切肉、煮肉,可真是烦恼!

  这几句话是奉劝诸位,切不可以说:出家人与在家人修行一样,实际不一样。释迦牟尼佛出世,为度众生了生死、成佛道,一定要出家,现在讲《四十二章经》,我们是学佛说法,希望诸位在家弟子都发心出家。听《四十二章经》,先把出家的道理听明白,假若你没有听明白,糊里糊涂就出家,出了家应该做什么事?也不知道,这样辜负了自己出家的善根。不见得在家弟子都能出家,像净饭王就不能出家,在家弟子因缘不具足,不能出家,先发个出家心,叫「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」,身体虽然没有出家,你的心已经出家了。那么出家的心是什么样子呢?你得听《四十二章经》,听明白了,才好发出家的心。《四十二章经》我讲出家的道理,让在家弟子不能出家的,「取法乎上,适得乎中。」取法取最上等的法,我们修行用功,恰好得到中等的果,不会得到下等的果。所以希望诸位在家弟子,不能出家的也要好好听,切不可误会,这是为出家人讲的经,不要听,那是大大的错误!

  世尊成道已,作是思惟,离欲寂静,是最为胜。住大禅定,降诸魔道。于鹿野苑中,转四谛*轮,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。复有比丘所说诸疑,求佛进止。世尊教敕,一一开悟。合掌敬诺,而顺尊敕。

  讲解经文,「世尊」就是释迦牟尼佛,前面讲过,佛的德号,超九界以独尊,具足三觉的义理。世尊,也是佛的德号,「世尊者,为世出世间之所尊」,世是世间,世间的六道凡夫,都尊敬释迦牟尼佛。出世间,三乘圣人也都尊敬释迦牟尼佛。超过六凡法界、三乘圣人法界,超九界以独尊,所以称为「世尊」。

  「世尊成道已,作是思惟」,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,三十岁成道,就是成佛,要说法度众生。「思惟」,平常讲的观想,怎样观想呢?「离欲寂静,是最为胜。」释迦牟尼佛是过来人,他追念成佛以前的功夫,想成道必须「离欲」,就是远离五欲,心才能寂静下来。我们的心就是被五欲所扰乱,白天不寂静,夜晚睡觉还梦想颠倒,所以苦恼。要是远离五欲,就能够得到寂静之乐,这是最超胜的境界。

  「住大禅定」,离欲寂静也是禅定,但是禅定有小乘禅定、大乘禅定之别,恐怕你误解离欲寂静是小乘禅定,所以加一个大字。「住」是安住,安住在大禅定的境界之中,这叫出世间的上上禅定。「降诸魔道」,「降」是降伏,「诸」,不只一种,大别来说有四种魔道:一、烦恼魔,二、五阴魔,三、死魔,四、天魔,把这四种魔道都降伏了。

  一、烦恼魔,就是贪图五欲之乐的贪烦恼,贪不到就动瞋恨,叫瞋烦恼。不应当贪的去贪,不应当瞋的去瞋,叫愚痴烦恼。被贪瞋痴烦恼扰害,无法用功修行,叫做烦恼魔。

  二、五阴魔,五阴《心经》叫五蕴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色阴,就是我们的身体,受、想、行、识是我们的妄想心。不是身体魔,就是妄想心在魔。身体魔,比方你不修行用功,不生病;一旦你修行用功,不是这个病,就是那个病,使你不能用功。受、想、行、识是妄想心,你不用功,妄想还少一点;你越是用功,妄想越多,扰乱你不能用功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合起来叫五阴魔。

  三、死魔,有生必有死,尤其我们人命短促,活不到一百年,就算你活到一百二十岁,也是转眼就到。年轻的时候没有闻到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