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叫「契經」,契者合也,上合諸佛之理,下契衆生之機,所以叫契經,簡單翻譯爲經。

  再把經題七個字合起來講,「經」字是一切經的通名,只要是佛說的教法都叫經,譬如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。「佛說四十二章」是此經的別名,叫通別一對。再講別名,「佛」是能說的人,「四十二章」是所說的法,叫能所一對。

  經的題目講完了,再講翻譯經的人。譯者

  後漢迦葉摩騰、竺法蘭同譯

  佛教是在東漢時傳入中國,東漢的京都,在河南省洛陽。東漢孝明帝,在永平叁年作了一個夢,夢見有一個金人,頸項上有日光,飛到他的殿庭裏來。皇帝早朝就問文武百官,這是什麼夢?太史傅毅回答:皇帝夢見的金人,是西域的佛。永平七年,孝明帝就派蔡愔、秦景和王遵等十八人,到印度去求佛法。古時候交通不便,一往一返,花了叁年的時間,到永平十年才回到洛陽,請回迦葉摩騰、竺法蘭二位高僧,還用白馬馱回佛的舍利、佛經、佛像。孝明帝非常歡喜,就造白馬寺,給二位高僧住在那裏翻譯經典,這是中國第一座寺院。迦葉摩騰、竺法蘭二位高僧,在一切經典之中,摘譯出《四十二章經》,這是佛教最初傳入中國的一部經,流傳到全中國各地。

  中國有東嶽泰山、西嶽華山、南嶽衡山、北嶽恒山、中嶽嵩山五座大山,這五嶽上面都有道士的道場,有個道行最高深的道士叫褚善信,認爲道教是中國的宗教,教理很高,而皇帝卻信仰外國宗教,很不高興。于是褚善信等在永平十四年,向孝明帝上一道奏本,要跟佛教比賽,要用火燒經,孝明帝批准許。于是在正月十五日大衆集合于白馬寺南門,褚善信等道士在東邊建築一個道壇,把道教的經典擺在上面。佛教的經典、佛像、舍利,都擺在西邊皇帝的行殿裏面。決定用旃檀柴等來燒經典,道士褚善信等,一面繞著道壇,一面懇切地啓請他們崇拜的天尊,希望道教的經,火燒不了,沒想到道教的經一燒,統統變成灰燼。以前道教使用的升天、入火、履水、隱形等法術,都不靈驗了。

  可是佛的舍利用火一燒,現出五色光,直上天空,像一個寶蓋,旋轉在空中,使來參觀的大衆都在寶蓋之下。舍利放出五色光,把太陽都障蔽住。這時候迦葉摩騰以神足通,在虛空之中行、住、坐、臥,變化自在。同時天空降下天花,還聽見奏天樂,這時來參觀的大衆都贊歎從來沒看見過,這就是佛法進入中國的開始。

  用火燒經,道士出這個主意,違背世間法。因爲無論是真經、假經,紙沒有不怕火燒的,道士爲什麼出這個主意呢?因爲道教有避火咒,拿紙點火,念避火咒,紙就點不著,很靈驗。佛教這二位高僧,怎麼敢答應這樣的比賽呢?佛教的經典也是紙寫的,哪有不怕火燒?因爲二位高僧是阿羅漢,都有神通,他們以神通力觀察到,用火燒經的時候,會有天龍八部來護法,火燒不壞,還有佛的真身舍利,更不會燒壞,所以他們才敢答應參加比賽。用火燒經的時候,天龍八部都來到燒經的地方,那些道教的小鬼、小神都不敢來,所以道士念避火咒不靈驗,用火一燒,把道教的經都燒掉了。佛教的經不但沒有燒掉,而且還放光。二位高僧到中國已有四年之久,沒有顯過神通,因爲佛教不許顯神通,要在降伏外道的時候,才能顯神通,所以迦葉摩騰就飛到虛空裏,現種種神通變化。

  道教念避火咒不靈驗,把道教的經燒掉了,他們最高首領褚善信當場氣死。看見佛教的經燒不壞,迦葉摩騰飛到虛空裏顯神通,五嶽的道士,當時願意出家的就有六、七百位,還有當時來參觀的男女,有好幾千位都要出家。于是孝明帝在洛陽城內,建了叁座寺院,安頓女衆出家人。另外在洛陽城外建了七座寺院,安頓男衆出家人。

  「後漢迦葉摩騰、竺法蘭同譯」,漢朝分爲西漢、東漢。「後漢」就是東漢。迦葉摩騰、竺法蘭這二位高僧都是中印度人。「譯」是翻譯,這部《四十二章經》是他們二位高僧翻譯的。

  以上把經題和翻譯的人都講完,下面開始講經文,在尚未講解經文之前,先奉告諸位幾句話,請諸位留心聽到。

  這部《四十二章經》多半是對出家人說法,在家弟子或者認爲這一部經不必聽。你要是這樣想是大大的錯誤,所以我要先跟諸位講明白。

  釋迦牟尼佛出世,爲度衆生了生死、成佛道,需要真實的修行用功,就必須要出家,所以佛以身作則,給我們作一個榜樣。佛出了家,把全家人除了淨飯王以外,都度出家。他的養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,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陀也出家,太太耶輸陀羅也出家,兒子羅睺羅也出家,淨飯王因爲國家大事沒人接手,不能出家,所以給淨飯王授叁皈五戒,當在家弟子。

  衆生要了生死、成佛道,就要斷煩惱,斷煩惱一定要出家,不出家煩惱難斷,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相,把全家人都度出家,才是真實的修行。淨飯王的因緣不能出家,釋迦牟尼佛才開方便法門,作在家弟子。要知道,在家弟子是開方便法門,不是真實的法門。有人說: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不是一樣嗎?如果在家與出家修行一樣,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出家呢?所以話不可以如此說,說了會錯解。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,出家弟子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在家弟子也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結果不是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兩樣?你要曉得,事實上不一樣。按《十六觀經》上說,往生極樂世界分爲九品,上叁品全是出家人。在家弟子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最高是中叁品,所以都是生極樂世界,品位高下不同。《阿彌陀經》上說,念阿彌陀佛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……乃至若七日,能念到一心不亂,都能往生極樂世界。那麼出家人念七天佛,往生極樂世界;在家人念七天佛,也往生極樂世界,哪有兩樣呢?但是要注意,你要念到一心不亂,才能往生極樂世界,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的因緣大不相同。《在家菩薩戒本》最後,釋迦牟尼佛有一句話警策在家弟子:「出家菩薩持出家戒,是爲不難,在家菩薩持在家戒,是乃爲難。何以故?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。」出家持菩薩戒很容易,在家持菩薩戒很難,因爲在家多惡因緣所纏繞,易生煩惱,很多惡因緣纏繞著你,持戒不容易持清淨,念佛怎麼能念到一心不亂?念不到一心不亂,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呢?

  在家菩薩持戒爲何困難?出家菩薩持戒爲何容易?就拿吃素來說,出家自然吃素,因爲寺院全吃素,根本不能吃葷。出家你不要煩惱不能吃素,出家住在寺院,吃素有什麼困難呢?可是在家弟子就困難了,因爲你的家庭不見得全家吃素,你一個人吃素可真困難!尤其是家庭主婦,你吃素,他們要吃葷,你得去買肉,還得切肉、煮肉,可真是煩惱!

  這幾句話是奉勸諸位,切不可以說:出家人與在家人修行一樣,實際不一樣。釋迦牟尼佛出世,爲度衆生了生死、成佛道,一定要出家,現在講《四十二章經》,我們是學佛說法,希望諸位在家弟子都發心出家。聽《四十二章經》,先把出家的道理聽明白,假若你沒有聽明白,糊裏糊塗就出家,出了家應該做什麼事?也不知道,這樣辜負了自己出家的善根。不見得在家弟子都能出家,像淨飯王就不能出家,在家弟子因緣不具足,不能出家,先發個出家心,叫「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」,身體雖然沒有出家,你的心已經出家了。那麼出家的心是什麼樣子呢?你得聽《四十二章經》,聽明白了,才好發出家的心。《四十二章經》我講出家的道理,讓在家弟子不能出家的,「取法乎上,適得乎中。」取法取最上等的法,我們修行用功,恰好得到中等的果,不會得到下等的果。所以希望諸位在家弟子,不能出家的也要好好聽,切不可誤會,這是爲出家人講的經,不要聽,那是大大的錯誤!

  世尊成道已,作是思惟,離欲寂靜,是最爲勝。住大禅定,降諸魔道。于鹿野苑中,轉四谛*輪,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。複有比丘所說諸疑,求佛進止。世尊教敕,一一開悟。合掌敬諾,而順尊敕。

  講解經文,「世尊」就是釋迦牟尼佛,前面講過,佛的德號,超九界以獨尊,具足叁覺的義理。世尊,也是佛的德號,「世尊者,爲世出世間之所尊」,世是世間,世間的六道凡夫,都尊敬釋迦牟尼佛。出世間,叁乘聖人也都尊敬釋迦牟尼佛。超過六凡法界、叁乘聖人法界,超九界以獨尊,所以稱爲「世尊」。

  「世尊成道已,作是思惟」,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,叁十歲成道,就是成佛,要說法度衆生。「思惟」,平常講的觀想,怎樣觀想呢?「離欲寂靜,是最爲勝。」釋迦牟尼佛是過來人,他追念成佛以前的功夫,想成道必須「離欲」,就是遠離五欲,心才能寂靜下來。我們的心就是被五欲所擾亂,白天不寂靜,夜晚睡覺還夢想顛倒,所以苦惱。要是遠離五欲,就能夠得到寂靜之樂,這是最超勝的境界。

  「住大禅定」,離欲寂靜也是禅定,但是禅定有小乘禅定、大乘禅定之別,恐怕你誤解離欲寂靜是小乘禅定,所以加一個大字。「住」是安住,安住在大禅定的境界之中,這叫出世間的上上禅定。「降諸魔道」,「降」是降伏,「諸」,不只一種,大別來說有四種魔道:一、煩惱魔,二、五陰魔,叁、死魔,四、天魔,把這四種魔道都降伏了。

  一、煩惱魔,就是貪圖五欲之樂的貪煩惱,貪不到就動瞋恨,叫瞋煩惱。不應當貪的去貪,不應當瞋的去瞋,叫愚癡煩惱。被貪瞋癡煩惱擾害,無法用功修行,叫做煩惱魔。

  二、五陰魔,五陰《心經》叫五蘊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色陰,就是我們的身體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我們的妄想心。不是身體魔,就是妄想心在魔。身體魔,比方你不修行用功,不生病;一旦你修行用功,不是這個病,就是那個病,使你不能用功。受、想、行、識是妄想心,你不用功,妄想還少一點;你越是用功,妄想越多,擾亂你不能用功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合起來叫五陰魔。

  叁、死魔,有生必有死,尤其我們人命短促,活不到一百年,就算你活到一百二十歲,也是轉眼就到。年輕的時候沒有聞到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