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識叁字經》,可以令初學的人很容易學習唯識宗。最初他不懂佛法,有一次他到一個大寺院去參觀,參觀到後面藏經樓,藏的是清朝的《龍藏》,很大的折子本,一個樓上就是一部藏經。他看見有一個士兵,拿著藏經練大字,因爲大陸上軍隊都住在寺廟裏,出家人不敢惹他們,唐大圓居士就問他:這位先生,怎麼拿佛經來練字?他說:佛經有什麼用?我正好廢物利用,利用它來練大字。唐大圓居士一看藏經,有幾部唯識宗的經很好,藏經樓上沒有人管,于是他拿了幾部唯識宗的經回家看,一看就入門,以後就著《唯識叁字經》,所以佛經有善根的人才能看到。沒善根的人看到,像那士兵拿佛經來練大字,反而造業。現在諸位看佛經不難,而且不用拿錢買,送人的經很多,就怕你不看。你要是前生前世沒有種善根,你看不到佛經,所以能看到佛經,就把「得覩佛經難」,這個難關透過去了,千萬不要辜負你的善根,要好好研究佛經,好好依著經義修行。
「生值佛世難」,你出世爲人,正好遇到佛出世,這個很難。你遇到佛出世,佛能觀機逗教,他知道你是什麼根機,說的法正應你的機,一說法你就得道,等于名醫治病,應病與藥,給你開一個藥方,吃了藥,你的病就好了。「生值佛世難」,這一個難關,我們透不過去,因爲我們的善根太淺薄,出世爲人的時候,佛已經涅槃叁千年。佛法能住世間,等于佛還住世一樣,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、末法一萬年。中國佛教史有叁千零一十四年,就是正法一千、像法一千年過去了,末法一萬年才過了一千年,還有九千年,我們這個難關算透過去了,但是你要好好修行,你不修行不能了生死,如果這九千年過去了,那才是真正遇不到佛世。
「忍色忍欲難」,「欲」就是五欲: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食、貪睡。爲什麼要貪呢?它是一種欲樂。五欲之樂最重的是色欲,男女之色是生死的根本,所以把色欲特別提出來。我們是凡夫煩惱沒斷,見了五欲之境就動心。佛開示我們,遇到五欲的境界要忍耐,叫貪欲之心不要動,你就把這個難關透過去了。
「見好不求難」,「好」就是外面的五欲境界。上面講的是粗重的五欲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廣泛的五欲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色,是物色,不是男女之色,眼睛所看到的都叫色。聲,是耳朵所聽到的聲音。香,是鼻子所聞的香氣。味,是舌頭所嘗的味道。觸,是身體所接觸的感覺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都令人容易生起貪愛心,見到好的你就求。要是不求,這個難關就透過去了。
上面「忍色忍欲難,見好不求難」,是要去貪煩惱。「被辱不瞋難」,是要去瞋煩惱。被人家侮辱、欺侮,或者罵你,或者打你,或者殺你,不動瞋恨心,你要忍受,這是很難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佛過去當忍辱仙人時,遇見歌利王,節節肢解他的身體,他不動瞋念。這是很難很難的一個難關,你要透過去,不然一動瞋恨心,比動貪心來得厲害,叫做「瞋火能燒功德林」,你過去修了多少功德,一動瞋恨,等于一把火把功德林都燒掉了。
「有勢不臨難」,「有勢」就是富貴的人,富人有財勢,貴人有官勢。「不臨」,臨是加臨,不加臨于人,現在說不壓迫人。不用自己的財勢、官勢來壓迫人,這也是很難的,要能透過這個難關。
「觸事無心難」,「觸」是接觸,我們天天都要接觸事情,遇到順境的事,就動貪心。遇見逆境的事,就動瞋恨。接觸事情只管接觸,不動心,這是很難的。
「廣學博究難」,「廣學」廣學一切文字。「博究」博究其義理。廣學包括聞,多聽講;包括看,多看經。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。但是還要博究經義,多研究經的義理。廣學屬于聞慧,博究屬于思慧。第九章佛言:「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。」這章叫衆生「廣學」,怎麼前後文不一樣呢?第九章是說:你要是博聞,執著名相,不深究義理,就成文字障,不能開悟,所以叫你不要執著文字相,不要生文字障。這章不但要你多聞,還要多研究義理,才不會障礙。
「除滅我慢難」,「我慢」是自己覺得了不起。五種根本煩惱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慢是第四種根本煩惱,有我慢,生了障礙,學道不會學下去,所以把我慢貢高除滅,也是很難,這難關要透過去。
「不輕未學難」,「輕」是輕視,這是對著我慢說的,你有我慢煩惱,對于沒有學的人,一定輕視他。比方你學佛法多年,認爲自己了不起,這一個人還沒有學佛法,你就輕視他。不輕視沒有學佛法的人,這個心理很難發起來。
「心行平等難」,「心行」就是心念,生心動念,不起差別,管你是久學的,管你是未學的,都有佛性,佛性是平等平等,我的心也應該平等平等,這也是很難的。因爲我們一生心動念,即起分別。不起我慢、不輕未學、心行平等,講的都是意業。
「不說是非難」,這是修口業,一開口說話,不是「是」就是「非」,尤其我們佛弟子,無論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,都是學佛法的,講佛法講不好,講是非卻講得頭頭是道,那是造口業,也是大的難關。
「會善知識難」,「善知識」就是良師益友,最好的師長,最好的道友。如何好呢?佛法了解,能講能說,修行也修得很好,解行並重的師長、朋友,都是善知識。要遇到這樣的善知識,很難很難!如果難關透過去,遇到了要久久親近;不久久親近,遇到也等于沒有遇到。
我們中國大乘佛法有八大宗派,其中有一宗是淨土宗,開山祖師是慧遠大師,他在東晉時,親近善知識道安法師二十五年之久,不離開。後來前秦苻堅帶兵要攻打湖北省襄陽,兵災來了,道安法師散衆,說你們各人逃難去,打仗很危險!這時候慧遠法師才離開道安法師,以後到廬山才開淨土宗,成爲淨土宗初祖。
「見性學道難」,學佛法先求明心見性,開悟佛理,以後再學道,就是悟後起修,這是很難的。開悟不容易,開了悟,他以爲就成了佛,不要再學道了,所以開了悟見了性,再修道,很難很難!
「隨化度人難」,教化衆生,衆生以差別爲性,隨著衆生的根機教化他,也是很難很難的難關。
「覩境不動難」,遇到任何境界都不動心,遇見好的境界,不動貪心;遇見不好的境界,不動瞋心,這是很難很難的。
「善解方便難」,這是第二十難,教化衆生要隨化度人,但人不是好度的,直來直去跟他講佛法不能接受,要善解方便,應機說法。我們打念佛七,念大回向文最後兩句:「善知方便度衆生,巧把塵勞爲佛事。」你要度衆生,不知道方便法門,度不了衆生。方便法門是「巧把塵勞爲佛事」,六塵境界你都能拿來利用,就是把衆生煩惱的境界,拿來作佛事。比方我們要度這個人,他喜歡畫畫,你就要善知方便,告訴他:你喜歡畫畫,不如畫佛菩薩像,能種善根。他接受你的方便法門,你就度了一個衆生。比方這個人喜歡插花,告訴他:你會插花很好,不如插花供佛有功德,這都是巧把塵勞爲佛事。
第十叁章
沙門問佛:以何因緣,得知宿命,會其至道?佛言:淨心守志,可會至道。譬如磨鏡,垢去明存,斷欲無求,當得宿命。
「沙門問佛」,出家人來請問佛,「以何因緣,得知宿命」,過去的事都知道,叫宿命通。阿羅漢有六種神通,一、他心通,二、天眼通,叁、天耳通,四、宿命通,五、神足通,六、漏盡通,佛當然也有這六種神通。沒有得神通的出家人很羨慕,也想得到神通,尤其更羨慕知道過去的事,于是請問佛:以何因緣,能得宿命通?接著又問:「會其至道?」「會」,就是會悟、開悟。「至道」,就是佛道,佛道至高無上,所以叫至道。
「佛言:淨心守志,可會至道。」「淨心」是清淨其心,就是前面說的,我們每一個衆生有十種惡業:身叁、口四、意叁,把惡業不做,再做十種善業。惡業不順佛道,一定要戒之。善業與佛道相順,應盡量去做,但是不可以著相,著了相,你想得善的果報,還是貪心。所以先把身、口七種惡業去掉,再把意業的貪、瞋、癡去掉,修十種善業,也不要著相,心就清淨了。有十種惡業,心被染汙就不淨。修十種善業,著了相,也被善業染汙。所以學佛法要細心,越聽越精細,惡業不能做,善業也不可執著,這樣子心就清淨了。
「守志」,守持著你的菩提志願,不要退了菩提心,不要忘失菩提心。你學佛法發過菩提心,這就是你的志願。「依願引行,以行填願。」依著菩提大願,引起來行菩薩道,以菩薩道的行門,把你的菩提願填滿。你要是發了菩提心,不行菩薩道,發了願等于沒有發。所以守持著你的菩提志願,一定要行菩薩道去度衆生,叫衆生修十善業。
我們的心體譬如鏡子,本來是清清淨淨的,被黑墨染汙了,把黑墨磨掉,等于把惡業禁止了。修善業,你一著相,等于鏡子被白粉染汙了,那鏡子還是不清淨,所以修善業不可執著,才能清淨其心。
我們聽佛法不細心聽,聽了一半,忘了一半,等到修行的時候,修了一半,忘了一半。要去惡業記住了,把惡業去掉了,善業沒有做。這在禅宗叫做落于無事家中,沒有事做,惡事不做,好事也不做,這樣能會至道,能成佛嗎?所以聽佛法要細心聽,修行要細心修,惡業要完全去掉,善業要做得越多越好,但是不可以著相,不然,怎麼能成佛呢?「可會至道」,在佛那一方面說,可以會悟到佛道。在我們本份上說,可以開悟到自己的佛性。
「譬如磨鏡」,說個譬喻,心等于一個大明鏡,明鏡現在不明,因爲上面有塵垢。「垢去」,你把鏡子上面的塵垢磨掉。「明存」,鏡子本來具有的光明存在,不會看不見了。這個譬喻很好,修行不是修佛性,佛性本來有,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,所以修行是破無明、去煩惱,等于磨鏡子,鏡子的光明本來就有,不是你磨出來的。你去磨木板,能磨出光明嗎?它沒有光明,你怎麼磨也磨不出來。鏡子本來有光明,被塵垢蓋覆住了,所以需要磨,把塵垢磨掉,光明就現出來,一現出來光明就永遠存在,不會再失掉,所以只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