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開悟,悟到自己的佛性,不會再失掉。

  再答複他怎麼知道宿命?「斷欲無求,當得宿命。」「欲」是愛欲,「求」是求得。你貪圖五欲之樂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是粗重的五欲,要不得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是廣泛的五欲之境,也要不得,也要斷除。世間凡夫的五欲,都去掉了,你愛佛法,愛宿命通,還不是愛欲嗎?你不求五欲,求宿命通,還不是求得嗎?所以你有愛欲之心,有求得之心,宿命通顯不出來。要把你的愛欲斷得幹幹淨淨,世間法的五欲,不要愛,也不要求,這樣你的心才能清淨。神通是真心的妙用,只要你的心淨,光明現出來,六種神通都具足,不是單有一個宿命通。你有欲望之心,有求得神通的心,決定不會得到神通。

  出家人問佛,先問如何才能得宿命通?再問如何會到佛道?佛先答複他如何得到佛道,再答複他宿命通,前後順序顛倒,因爲學佛法決不能求神通,要先斷煩惱,心裏清淨了,光明現出來就是神通。神通不要求自然得到,你有個求得之心,決定得不到神通,你不依著佛的開示下功夫,不去斷煩惱,要求神通,非著魔不可。因爲魔是過去的冤家對頭,落到鬼神道,鬼神也有五種神通,他看見你煩惱不斷,要求神通,他正好要找你報仇,就趁隙而入。你門關起來,他進不來,如果你開了一個縫,他就進來了。他看你不斷煩惱,在求神通,就來加被你,讓你得了小小神通,你就執著得厲害,以爲真得神通了,就越魔越厲害!按現在的話說,就是得了精神病。所謂:「不怕千生不悟,就怕一生著魔。」你沒有開悟不要緊,慢慢修,還知道修。著了魔,顛倒錯亂,不知道修,就糟糕了!

  鬼神若加被你,你就超出平常人的境界,最近幾年發現有一個出家人,他很多天不吃飯也不餓,他師父嚇得不得了,把他送到臺大醫院檢查。不吃飯不餓,可能胃生病了,作了七天檢查,胃一點毛病也沒有。還有一個人能吃十幾個人的飯量,廟裏的人把飯煮好,問他能把這些飯都吃下肚嗎?他真的把十幾個人的飯量,都吃下去了,你想想看:這不是著魔嗎?不吃飯能成佛嗎?吃十幾個人的飯能成佛嗎?這不是顛倒錯亂嗎?

  要是真正得了神通,不可以說,也不可以隨便顯神通,要在降伏外道的時候,才可以顯神通。前面講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,迦葉摩騰顯神通,他到中國四年之久,沒有顯神通,因爲沒有顯神通的因緣,到了和道士比賽,要降伏外道時才顯神通。若你有神通,有人問你,不能說。若開口就說:我得了什麼神通,這個人決定是著魔了。

  第十四章

  沙門問佛:何者爲善?何者最大?佛言:行道守真者善,志與道合者大。

  「沙門問佛:何者爲善?何者最大?」這個「善」,不是世間善,是出世間善。「佛言:行道守真者善,志與道合者大。」佛答複他:你去行菩薩道,守持著你的真心、菩提心,就是最善。你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要是你的菩提志願和菩薩道相合,就是最大。

  第十五章

  沙門問佛: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佛言:忍辱多力,不懷惡故,兼加安健。忍者無惡,必爲人尊。心垢滅盡,淨無瑕穢,是爲最明。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。十方所有,無有不見,無有不知,無有不聞,得一切智,可謂明矣!

  「沙門問佛: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」什麼法的力量最多?什麼法最光明?「佛言」,佛答複他,「忍辱多力」,忍辱的力量最多,爲什麼?「不懷惡故」,他能忍辱,不動瞋恨,心中不懷惡念。「兼加安健」,他心裏沒有惡念,加上安定堅強,生出來一種最大的力量。前面叫我們要忍辱,有人罵我們,我們不要報複他,要安忍不動。他罵我,我不接受,他把罵的惡業,還至自己身上。這章再假藉一位出家人請問,佛再講,忍辱能發生一種最大的力量。忍辱有叁種:一、生忍,就是忍于衆生,也叫耐怨害忍,忍是忍耐,有冤家對頭來加害我,我能忍耐。加害于我的冤家對頭是個衆生,叫做生忍,也叫做衆生忍。二、法忍,就是心外之法,要是境界逼迫你的身心,你受了苦,能夠安受,不動其心,叫做法忍,也叫做安受苦忍。叁、無生法忍,這是最高的一種忍。能夠對無生法,安忍不動,叫做無生法忍。能夠谛察無生法,也叫做谛察法忍。這個意義最高,也叫做第一義忍。

  舉一個例證,虛雲老和尚發願要朝五臺山,報答母親的恩,從南海普陀山起拜,叁步一拜,拜到五臺山,拜了叁年之久,刮風下雨他能夠忍苦,夏天再熱,他還是堅持要拜。冬天再冷,北方會下雪,他還是要拜,這都是安受苦忍。有土匪找他要錢,他沒有錢,就把他打了一頓。後來估計他有錢再打,這一回打得更厲害,把他打死了!七天之後,他竟然又醒過來,但是對于打他的土匪,他不動瞋恨心,這就是耐怨害忍,也叫衆生忍。他既能安受苦忍,又能夠耐怨害忍,自然證得無生法忍。但是他沒有講給我們聽,他活到一百二十歲,成爲德高望重的大和尚。

  還有《金剛經》上釋迦牟尼佛現身說法,他前生前世當忍辱仙人時,遇見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,節節肢解,他不動瞋恨心,才顯出他的力量大。他對于歌利王不但惡念不起,還發了願,得了道要先度他。前面講五比丘時講過,第一個開悟的憍陳如,就是那時候的歌利王,佛成佛之後就先度他,這都是忍辱的功夫。

  以上舉虛雲老和尚,和釋迦牟尼佛過去當忍辱仙人時,忍辱的力量,給我們作榜樣,我們遇到逆境,要忍辱。比方你想要來聽經,這種機會很難得,但天氣太熱,你不想來;下點雨,你也不想來,一點忍力都沒有!到這裏來,出家衆或者在家信衆,說了不如你的意的話就不來,這都是沒有忍辱的力量。一點天熱,一點下雨,這是法忍。出家衆或在家信衆,對你說不如你意的話,這是衆生忍,所以要學著忍辱。

  再看經文,「忍者無惡,必爲人尊。」你爲什麼不能忍呢?你怕不如人,要跟人爭強勝,不曉得越爭,人家越看不起你。你能忍辱,不懷惡念,自然不做惡事,不說惡話,人家會更加尊敬你。

  再答複第二個問題,什麼法最光明?「心垢滅盡」,你的真心最光明,真心現在怎麼現不出光明呢?被無明煩惱染垢了。你用功修行,斷無明煩惱,把染垢滅盡。「瑕」是玉石有了裂縫。「穢」是清淨的鏡子,被塵土所染。「淨無瑕穢」,就是真心清清淨淨,等于玉石無瑕,明鏡無穢一樣。「是爲最明」,這時候最光明了。這是講把心垢滅盡,真心之體最光明,因爲真心之體起了妙用,就得一切智。

  「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。」從沒有天地之前,一直到今天,講的是時間。「十方所有」,「十方」是東西南北、四維上下,講的是空間。一切所有,「無有不見」,眼睛起了智慧,沒有看不見的。「無有不知」,心裏起了智慧,沒有不知道的。「無有不聞」,耳朵起了智慧,沒有聽不見的。「得一切智,可謂明矣!」爲什麼眼睛、心、耳朵都起妙用呢?因爲證得一切智,真心之體起了光明,所以能夠看見一切法,能夠知道一切法,能夠聽見一切法,可以說是最光明了。

  第十六章

  佛言:人懷愛欲,不見道者,譬如澄水,致手攪之,衆人共臨,無有覩其影者。人以愛欲交錯,心中濁興,故不見道。汝等沙門,當舍愛欲,愛欲垢盡,道可見矣!

  第二章講「斷欲去愛」,第叁章講「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」第十六章,「佛言:人懷愛欲,不見道者」,「愛欲」叫你愚癡,叫你蔽覆,你真心具有的光明現不出來,就是愛欲害的,所以你要是懷念愛欲,不肯斷欲去愛,你是見不到佛道的。「譬如澄水」,「澄水」指清水,比方我們贊歎佛的偈子:「绀目澄清四大海」,佛的眼睛沒有塵垢,叫做澄清。這裏念「瞪」,是指有泥沙的水,把它澄清了,但泥沙還在下面。「致手攪之」,「致」是「用」。你不去愛欲,等于用手攪一盆澄清的水,把沈底的泥沙攪起來,清水攪成濁水。

  「衆人共臨,無有覩其影者。」你把一盆清水攪成渾濁的水,不要說一個人來看他的影子看不到,衆人想從這一盆水中,找到自己的影子,都找不到,因爲水被攪濁了。

  「人以愛欲交錯,心中濁興,故不見道。」「交錯」是交互錯亂。愛欲心是一個妄想,接著一個妄想,交互錯亂。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,愛欲心生起來,把你的清淨心攪成渾濁的心,所以你想見佛道見不到。

  「汝等沙門,當舍愛欲」,《四十二章經》是對著比丘說法,實際包括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不過以比丘作當機者。你要修行辦道,應當要舍棄愛欲,愛欲是染垢之法。「愛欲垢盡,道可見矣!」把愛欲斷盡,佛道就可以見到了。

  你聽懂這個道理,再研究經典,隨文作觀,心裏覺得非常的清淨,你研究的道理,會記得很清楚。但是當你正在研究經典的時候,忽然打了一個妄想,或者想到貪錢財,或者想到貪男女之色,這時心中的渾濁生起來,你看經看了半天,一句也不記得,怎麼能見到道呢?你打坐時,忽然打起妄想,或者貪財,或者貪色,渾濁一生起來,心中亂糟糟的。你平常每次坐一小時,坐得很好。今天坐一小時,坐得身心不安,就是自己把心攪渾濁了。

  第十七章

  佛言:夫見道者,譬如持炬,入冥室中,其冥即滅,而明獨存。學道見谛,無明即滅,而明常存矣!

  「夫見道者」,「見道」,就是見到至高無上的佛道,也就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怎樣能大徹大悟呢?就是去除愛欲,斷了無明煩惱。這裏起了二個疑惑?一、不知道開悟是什麼樣子?二、恐怕無明煩惱不容易斷掉,因爲是無始劫就帶來的,怎樣能把它斷盡呢?這一章就告訴我們。

  「譬如持炬,入冥室中,其冥即滅」,譬如你拿火把,進入一間黑暗的房間之中,黑暗立即滅掉。「而明獨存」,黑暗的房間,變成光明的房間,只有光明獨自存在。這就是: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。」你不要怕無明煩惱破不了,因爲無明煩惱沒有本體、自性。譬如這一間房子,暗了一千年,你今天點個燈,那一千年的黑暗,瞬間就破了。就怕你的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