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智慧不現前,智慧一現前,無明煩惱都斷掉。

  「學道見谛,無明即滅,而明常存矣!」學佛的道,見到真谛之理,智慧現前,無明就滅了,你真心的光明常存不滅。

  第十八章

  佛言:吾法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,會者近爾,迷者遠乎!言語道斷,非物所拘,差之毫厘,失之須臾。

  「佛言:吾法」,「吾」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「吾法」就是佛的法,佛的法是甚深之法,所以下面四句文很難懂!

  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」,這四句就是佛的深法,前面講,你先要依文解義,了解佛的深理,才能夠開悟。諸位靜下心來聽,決定會叫你聽得懂。依文解義,是把文字之中所含的義理,解釋清楚。開悟很難,依文解義很容易,我們看這四句,文字不容易了解,道理好像很深,這都是聽經太少的緣故。要是你常常聽經,常常看經,多聞熏習,名相熟了,義理熟了,就很容易了解。因爲佛法是心法,是人人本具的真心、佛性,這些道理是我們本來具有的,一聽就會了解。不過佛經上釋迦牟尼佛的開示,你要谛聽谛聽!谛是詳實爲義,你要詳詳細細地聽,實實在在地聽,這個時候,切不可以打妄想,哪怕你是第一次聽到,也可以聽得懂。

  這四句經文我作叁番解釋,第一番先就經文解釋,就是叫我們修行用功,不可以起分別心,心裏頭不可以動妄念,動一個念頭就有能、有所,由兩個念頭再起來很多念頭。能是能念之心,所是所念之法,你一動念頭,裏面有個能念之心,心外有個所念之法,這樣起了分別就不是佛法。所以一定要不起分別,能所雙亡,亡就是把它空掉,能念之心與所念之法,都把它空掉,這個時候就與佛法相應。懂得這原則,這四句經文,就好消通。

  先解釋第一句,「吾法念無念念」,佛的法,不是斷滅空,沒有了的空,也不是虛空的空。佛法是真空,真空不空,還是有個心念,但是不起分別。順著文解釋,雖有心念,但沒有能念、所念,不起分別,沒有能所,能所雙亡。下面兩個念字,就是能念、所念,沒有能念、所念的分別,所以叫做「念無念念」。

  再說一個譬喻,把第一句解釋明白,我們的心念不起分別,就是真心之體現前,真心之體的靈知靈覺有妙用!真心之體,等于鏡子的體,鏡子有照的功能,起照的妙用,人來照人,物來照物。鏡子沒有分別,它沒有說:我是能照的,人、物是所照的,它能所雙亡,能所皆空,但是它有體有用。我們人人本具真心,本具妙用,但不是分別出來的,跟鏡子有本體,能夠照人照物,而不起分別一樣。

  懂得「念無念念」的解釋,下面叁句就好懂了。第二句,「行無行行」,「行」是行菩薩道,你發了菩提心,要行菩薩道,不要起分別,一起分別就著相,菩薩道就行不好。所以雖然行菩薩道,但沒有能行所行的分別,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。要是在修行菩薩道的時候,起了分別,你的菩薩道不能普遍實行。因爲我們度衆生,要冤親平等,不管他是我的冤家,還是我的親人,我平等的度脫。你要是一起分別,親人跟我有緣,我才度他。冤家跟我有冤仇,我怎麼肯度他呢?這樣你的菩提心就不普遍,你的菩薩道也不能普遍,被分別心障礙住了。所以行菩薩道的時候,不要起分別,不可以有能行、所行之念。

  第叁句,「言無言言」,「言」是說法,不是閑言閑語。說法時,你只管說法,不能起分別。雖然你言,無能言所言,才是平等說法。說法不能著說法的相,我能說法,法是我所說的,有能、有所,起了分別。起了分別有什麼不好呢?一、用分別心講出來的法,與佛的深理不能相契合。二、增長我慢的煩惱,以爲別人都不會講經說法,只有自己會講經說法,我慢增長起來,你以爲天天在講經說法,天天在轉*輪,卻不知天天在養無明。你講得時間越久,無明增長得越大,所以有一句土話:「法師的架子大!」就是法師難款待,這樣款待也不好,那樣款待也不好,因爲法師容易發脾氣,無明太大了。哪來的無明呢?自己天天講經養起來的,所以你以爲你在轉*輪,實際在養無明。

  第四句,「修無修修」,修行用功,修的是大乘行門,不是自己斷煩惱、了生死的小乘行門。大乘行門要修一切善法,度一切衆生,但是不許起分別心。修善法盡管修,度衆生盡管度,天天在修行,但是不許起能修、所修,叫「修無修修」。以上是第一番解釋,依著經文來解釋義理。

  第二番解釋,依著《金剛經》來解釋,第一句,「念無念念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生起一個心,就是生起一個念,但是無所住,不住一切法,就無能無所,沒有能念所念。雖然生其心,而無所住,這樣才是「念無念念」。

  第二句,「行無行行」,「行」是行菩薩道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「應無所住,行于布施,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爲什麼要行布施呢?行菩薩道。布施分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但是行布施不住于六塵,要內無能布施之我,外無所布施之人,中間自然沒有所布施的財物,叫叁輪體空。終日行布施,終日行菩薩道,而沒有能行所行。

  第叁句,「言無言言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「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不許執著說法之相,終日說法而不起執著,這樣才是真正的說法。雖然說法,沒有能言所言,叫「言無言言」。

  第四句,「修無修修」,大乘菩薩的修行,就是修善法度衆生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「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法。」你要修善法,切不可以著相,要離一切相,雖然修行善法,沒有能修所修。行善法要度衆生,而不著度衆生之相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度一切衆生,皆入無余涅槃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」就是把一切衆生都度成佛,而沒有一個衆生是我度的。因爲你根本不著度衆生的相,叫「修無修修」。

  第叁番解釋,回應前面經文來解釋,《四十二章經》第一章講「有」,我們出家要持戒,要修苦、集、滅、道四真道行,證得阿羅漢,飛行變化,曠劫壽命,能得神通,能得長壽,都說「有」,沒有說「無」。爲什麼第一章講「有」呢?因爲衆生把五欲都當成實「有」,才去貪著。你告訴他五欲不可貪,要跟他說「空」,接受不來,先跟他說「有」,拿佛法的「有」,換他世間的「有」。再告訴他世間五欲之樂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是地獄五條根,貪了五欲之樂,將來要墮地獄,不如把五欲舍掉,來出家持戒,修四真道行,證得阿羅漢之後,可以神通變化,曠劫長壽多好呢!所以度衆生要有方便,拿佛法之「有」,換取世間之「有」,衆生就容易接受。

  第二章講「無」,也就是空,講「內無所得,外無所求」,你想得到阿羅漢,想求得神通變化,那是錯誤的。「無念無作」,內無能念之心,外無所作之境。「非修非證」,依著性來起修,修即無修,全修作證,證得的是我們的本性,我們的本性不需要修。第二章用「無」字,把第一章佛法之「有」空掉。

  第十八章透過「有」、「無」兩關,會歸中道,要修菩薩道,要修中道。「有」,偏到有一邊;「無」,偏到無一邊,各有所偏,把「有」「無」兩關都透過去,才能會歸中道。

  這四句經文會歸中道。「念無念念」,念,不是無,不是有,沒有能念所念。「行無行行」,行菩薩道,不是無,但不許著相,也不是有,沒有能行所行。「言無言言」,言,要講經說法,不是無,但是講經說法,無法可說,沒有能言所言,不屬于有。「修無修修」,要修行,不是無,但不許執著,不是有,沒有能修所修。

  「會者近爾」,「會」是會悟、開悟,這四句你一定要依著文義,會悟到自己本性上,這個法與你很近,因爲是你的心法、本性。「迷者遠乎!」你要是一迷,這個法與你不相幹,離你太遠了。

  「言語道斷」,言語之道斷滅了,因爲佛法不是你講得出來的,我們能講的,都是對待的假名言相。你說有,不是;你說無,也不是;你說亦有亦無,也不是;你說非有非無,也不是,乃至于你把這四句,再分成一百句,都不是,這叫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。要把這些對待的假名言相離開。

  《楞嚴經》上說:「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」你天天講經說法,是爲使衆生了解佛理,依文解義明白了,必須會悟到自己的本心自性。你說的那些語言相,都不是自己的本心自性,說得再玄妙、再高深,還是言語相,不是真實之義。那麼佛的法,不是說出來的言語相,怎麼能夠得到佛的法呢?「唯證相應」,你要開悟,依你所悟的再起修,才能夠證得,證得就與佛的法相應了。你開悟,悟得了;你修行,證得了,是什麼樣子呢?不是言語能說出來的。

  古人有一個譬喻: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我們喝水,喝的是冷的、暖的,自己知道。你用言語怎麼形容,都無法形容水的冷、暖。比方我們飲的是熱水,要告訴對方,這水熱到什麼程度?你怎樣解釋都不是熱水的本來面目,因爲你解釋不太熱,不太熱是什麼樣子?不燙口,不燙口又是什麼樣子?有人說:現在有溫度計,用溫度計一量就知道了,比方不太熱的水,拿溫度計一量,四十度,這溫度還是不容易了解。叫對方親自喝一口,你用不著解釋,也不用講幾度,他馬上了解了,這叫以心印心。佛法不是言語說出來的,到了言語道斷的時候,唯證相應。

  「非物所拘」,「物」包括有情之物、無情之物。「拘」是拘礙,把你系縛、障礙住。有情是衆生,無情是一切山河大地等身外之物,都能夠拘束人、障礙人。等你開悟之後,它系縛不住你,對你不能生障礙。

  「差之毫厘,失之須臾。」佛再警告我們,你會悟佛法要細心,不能粗心大意。剛才講的那四句深奧之理,你聽懂就以爲開悟了,那是打自己的閑岔。你聽懂了那是佛的理,你自己並沒有開悟,還是凡夫。你的本性什麼樣子?你自己不知道,所以你「差之毫厘」,就「失之須臾」,還沒有開悟,你執著文字相,這叫語言相。心裏在那兒想,想這個樣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