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智慧不现前,智慧一现前,无明烦恼都断掉。
「学道见谛,无明即灭,而明常存矣!」学佛的道,见到真谛之理,智慧现前,无明就灭了,你真心的光明常存不灭。
第十八章
佛言:吾法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,会者近尔,迷者远乎!言语道断,非物所拘,差之毫厘,失之须臾。
「佛言:吾法」,「吾」是释迦牟尼佛自称,「吾法」就是佛的法,佛的法是甚深之法,所以下面四句文很难懂!
「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」,这四句就是佛的深法,前面讲,你先要依文解义,了解佛的深理,才能够开悟。诸位静下心来听,决定会叫你听得懂。依文解义,是把文字之中所含的义理,解释清楚。开悟很难,依文解义很容易,我们看这四句,文字不容易了解,道理好像很深,这都是听经太少的缘故。要是你常常听经,常常看经,多闻熏习,名相熟了,义理熟了,就很容易了解。因为佛法是心法,是人人本具的真心、佛性,这些道理是我们本来具有的,一听就会了解。不过佛经上释迦牟尼佛的开示,你要谛听谛听!谛是详实为义,你要详详细细地听,实实在在地听,这个时候,切不可以打妄想,哪怕你是第一次听到,也可以听得懂。
这四句经文我作三番解释,第一番先就经文解释,就是叫我们修行用功,不可以起分别心,心里头不可以动妄念,动一个念头就有能、有所,由两个念头再起来很多念头。能是能念之心,所是所念之法,你一动念头,里面有个能念之心,心外有个所念之法,这样起了分别就不是佛法。所以一定要不起分别,能所双亡,亡就是把它空掉,能念之心与所念之法,都把它空掉,这个时候就与佛法相应。懂得这原则,这四句经文,就好消通。
先解释第一句,「吾法念无念念」,佛的法,不是断灭空,没有了的空,也不是虚空的空。佛法是真空,真空不空,还是有个心念,但是不起分别。顺着文解释,虽有心念,但没有能念、所念,不起分别,没有能所,能所双亡。下面两个念字,就是能念、所念,没有能念、所念的分别,所以叫做「念无念念」。
再说一个譬喻,把第一句解释明白,我们的心念不起分别,就是真心之体现前,真心之体的灵知灵觉有妙用!真心之体,等于镜子的体,镜子有照的功能,起照的妙用,人来照人,物来照物。镜子没有分别,它没有说:我是能照的,人、物是所照的,它能所双亡,能所皆空,但是它有体有用。我们人人本具真心,本具妙用,但不是分别出来的,跟镜子有本体,能够照人照物,而不起分别一样。
懂得「念无念念」的解释,下面三句就好懂了。第二句,「行无行行」,「行」是行菩萨道,你发了菩提心,要行菩萨道,不要起分别,一起分别就着相,菩萨道就行不好。所以虽然行菩萨道,但没有能行所行的分别,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。要是在修行菩萨道的时候,起了分别,你的菩萨道不能普遍实行。因为我们度众生,要冤亲平等,不管他是我的冤家,还是我的亲人,我平等的度脱。你要是一起分别,亲人跟我有缘,我才度他。冤家跟我有冤仇,我怎么肯度他呢?这样你的菩提心就不普遍,你的菩萨道也不能普遍,被分别心障碍住了。所以行菩萨道的时候,不要起分别,不可以有能行、所行之念。
第三句,「言无言言」,「言」是说法,不是闲言闲语。说法时,你只管说法,不能起分别。虽然你言,无能言所言,才是平等说法。说法不能着说法的相,我能说法,法是我所说的,有能、有所,起了分别。起了分别有什么不好呢?一、用分别心讲出来的法,与佛的深理不能相契合。二、增长我慢的烦恼,以为别人都不会讲经说法,只有自己会讲经说法,我慢增长起来,你以为天天在讲经说法,天天在转*轮,却不知天天在养无明。你讲得时间越久,无明增长得越大,所以有一句土话:「法师的架子大!」就是法师难款待,这样款待也不好,那样款待也不好,因为法师容易发脾气,无明太大了。哪来的无明呢?自己天天讲经养起来的,所以你以为你在转*轮,实际在养无明。
第四句,「修无修修」,修行用功,修的是大乘行门,不是自己断烦恼、了生死的小乘行门。大乘行门要修一切善法,度一切众生,但是不许起分别心。修善法尽管修,度众生尽管度,天天在修行,但是不许起能修、所修,叫「修无修修」。以上是第一番解释,依着经文来解释义理。
第二番解释,依着《金刚经》来解释,第一句,「念无念念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的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生起一个心,就是生起一个念,但是无所住,不住一切法,就无能无所,没有能念所念。虽然生其心,而无所住,这样才是「念无念念」。
第二句,「行无行行」,「行」是行菩萨道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的「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,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」为什么要行布施呢?行菩萨道。布施分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但是行布施不住于六尘,要内无能布施之我,外无所布施之人,中间自然没有所布施的财物,叫三轮体空。终日行布施,终日行菩萨道,而没有能行所行。
第三句,「言无言言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的「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」不许执着说法之相,终日说法而不起执着,这样才是真正的说法。虽然说法,没有能言所言,叫「言无言言」。
第四句,「修无修修」,大乘菩萨的修行,就是修善法度众生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的「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法。」你要修善法,切不可以着相,要离一切相,虽然修行善法,没有能修所修。行善法要度众生,而不着度众生之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「度一切众生,皆入无余涅槃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」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,而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。因为你根本不着度众生的相,叫「修无修修」。
第三番解释,回应前面经文来解释,《四十二章经》第一章讲「有」,我们出家要持戒,要修苦、集、灭、道四真道行,证得阿罗汉,飞行变化,旷劫寿命,能得神通,能得长寿,都说「有」,没有说「无」。为什么第一章讲「有」呢?因为众生把五欲都当成实「有」,才去贪着。你告诉他五欲不可贪,要跟他说「空」,接受不来,先跟他说「有」,拿佛法的「有」,换他世间的「有」。再告诉他世间五欲之乐: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是地狱五条根,贪了五欲之乐,将来要堕地狱,不如把五欲舍掉,来出家持戒,修四真道行,证得阿罗汉之后,可以神通变化,旷劫长寿多好呢!所以度众生要有方便,拿佛法之「有」,换取世间之「有」,众生就容易接受。
第二章讲「无」,也就是空,讲「内无所得,外无所求」,你想得到阿罗汉,想求得神通变化,那是错误的。「无念无作」,内无能念之心,外无所作之境。「非修非证」,依着性来起修,修即无修,全修作证,证得的是我们的本性,我们的本性不需要修。第二章用「无」字,把第一章佛法之「有」空掉。
第十八章透过「有」、「无」两关,会归中道,要修菩萨道,要修中道。「有」,偏到有一边;「无」,偏到无一边,各有所偏,把「有」「无」两关都透过去,才能会归中道。
这四句经文会归中道。「念无念念」,念,不是无,不是有,没有能念所念。「行无行行」,行菩萨道,不是无,但不许着相,也不是有,没有能行所行。「言无言言」,言,要讲经说法,不是无,但是讲经说法,无法可说,没有能言所言,不属于有。「修无修修」,要修行,不是无,但不许执着,不是有,没有能修所修。
「会者近尔」,「会」是会悟、开悟,这四句你一定要依着文义,会悟到自己本性上,这个法与你很近,因为是你的心法、本性。「迷者远乎!」你要是一迷,这个法与你不相干,离你太远了。
「言语道断」,言语之道断灭了,因为佛法不是你讲得出来的,我们能讲的,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。你说有,不是;你说无,也不是;你说亦有亦无,也不是;你说非有非无,也不是,乃至于你把这四句,再分成一百句,都不是,这叫「离四句,绝百非」。要把这些对待的假名言相离开。
《楞严经》上说:「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」你天天讲经说法,是为使众生了解佛理,依文解义明白了,必须会悟到自己的本心自性。你说的那些语言相,都不是自己的本心自性,说得再玄妙、再高深,还是言语相,不是真实之义。那么佛的法,不是说出来的言语相,怎么能够得到佛的法呢?「唯证相应」,你要开悟,依你所悟的再起修,才能够证得,证得就与佛的法相应了。你开悟,悟得了;你修行,证得了,是什么样子呢?不是言语能说出来的。
古人有一个譬喻: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」我们喝水,喝的是冷的、暖的,自己知道。你用言语怎么形容,都无法形容水的冷、暖。比方我们饮的是热水,要告诉对方,这水热到什么程度?你怎样解释都不是热水的本来面目,因为你解释不太热,不太热是什么样子?不烫口,不烫口又是什么样子?有人说:现在有温度计,用温度计一量就知道了,比方不太热的水,拿温度计一量,四十度,这温度还是不容易了解。叫对方亲自喝一口,你用不着解释,也不用讲几度,他马上了解了,这叫以心印心。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,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,唯证相应。
「非物所拘」,「物」包括有情之物、无情之物。「拘」是拘碍,把你系缚、障碍住。有情是众生,无情是一切山河大地等身外之物,都能够拘束人、障碍人。等你开悟之后,它系缚不住你,对你不能生障碍。
「差之毫厘,失之须臾。」佛再警告我们,你会悟佛法要细心,不能粗心大意。刚才讲的那四句深奥之理,你听懂就以为开悟了,那是打自己的闲岔。你听懂了那是佛的理,你自己并没有开悟,还是凡夫。你的本性什么样子?你自己不知道,所以你「差之毫厘」,就「失之须臾」,还没有开悟,你执着文字相,这叫语言相。心里在那儿想,想这个样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