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

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

  (二○一一修訂本)

  —道源長老民國七十四年四月講于臺北淨宗蓮舍—

  侯月琴 敬記

  張素貞 成文

  懸談

  今天發給你們的本子,是《佛遺教叁經》合訂本,爲什麼要把這叁部經合訂起來,先跟諸位講一講。

  世界上其他宗教,我們都稱爲外道,各種外道都苦于經典太少,我們佛教反而苦于經典太多。佛教傳入中國,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經版,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,一直增加,到現在已有二萬多卷,所以初學的人不知道要從哪一部經看起。古時候諸大祖師覺察到,爲了要便利初學佛法的人,在一切經中選擇出來《佛遺教經》、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、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,合訂成一本。經文雖然很短,文義卻很豐富,初學者很容易了解,並且包含一切經的義理,過去的祖師們,爲令初學的人了解這叁部經的道理,都是叁部經一起作注解,今天發給大家的本子是蕅益大師著的,叫《佛遺教叁經解》。

  希望諸位要研究這叁部經,研究以後懂得佛的道理,再看其他的經典,能把叁藏十二部都看完最好,最少要把這叁部經研究懂,不然你對佛教的道理,就太不了解了。

  這叁部經,第一部是《佛遺教經》,也叫《小本涅槃經》,是佛臨涅槃的時候說的,等于佛的遺囑,經文的義理非常懇切,容易啓發我們的道心,所以一定要研究。第二部是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,佛法傳進中國,經典不容易了解,由印度請來兩位高僧,在一切經中摘錄出來四十二章,簡稱《四十二章經》。第叁部是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,是印度來的祖師感覺到佛經太多,不利于初學者,所以在一切經中摘錄出來八章,簡稱《八大人覺經》。《四十二章經》與《八大人覺經》,等于是佛學大綱,你看了這二部經,就了解一切經的綱要。

  最近有人嫌《佛遺教叁經》的名字太專門,怕初學的人不容易了解,建議改名爲佛教聖經,因爲耶稣教的新舊約叫《聖經》,依本人的意思不可以改,因爲《聖經》是耶稣教外道的名字,我們不要仿學外道。最近還有人提議,四月初八的浴佛節,改名爲聖誕節,我也不贊成,因爲聖誕節是耶稣教的名稱,我們不要模仿外道的名稱,我們的《佛遺教叁經》,就叫做《佛遺教叁經》;我們的浴佛節,就叫做浴佛節。

  現在開始講經的題目。經題

  佛說四十二章經

  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,經的題目一共七個字,先講「佛」字,佛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是娑婆世界的教主。梵語叫做「佛陀耶」,把尾音略掉,叫「佛陀」,過去翻譯經典的大祖師,觀察到中國人的根性喜愛簡略,簡略翻譯爲「佛」。要解釋字義,還是得用「佛陀」來解釋,梵語「佛陀」翻成中國話叫「覺者」,「覺」是覺悟,「者」是指人之詞。覺悟的人,叫做覺者,等于社會上有學問的人,我們稱他爲學者一樣。佛是大覺大悟的人,所以稱他爲覺者。爲什麼不翻成覺者呢?因爲梵語「佛陀」含有叁覺的意思,中國話覺者沒有叁覺的意思,這叫含多義不翻,所以保存它的梵音。

  梵語「佛陀」,具有叁覺的意思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自己覺悟,叫自覺。自己覺悟了實相妙理,講給衆生聽,令衆生也覺悟,叫覺他。覺行圓滿,行是功行,他自覺的功行圓滿,覺他的功行也圓滿。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才叫做「佛陀」。

  希望諸位要研究佛經,你越研究佛教的教理,越感覺好,不但教理好,每一個名相都好,名相現代叫做名詞,每一個名詞都好。「佛陀」是佛的德號,只要是佛的德號,都是超九界以獨尊。

  佛經上講,一切凡夫、聖人總共有十個法界,叁界以內有六道凡夫,叫叁善道、叁惡道。叁善道是: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。叁惡道是: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牲道。六道都叫做凡夫,因爲超不出叁界,不了生死,在六道裏輪回不息。佛經上講,小乘聖人有二種:聲聞、緣覺。大乘聖人有二種:菩薩、佛。注意佛教講的聖人,和其他宗教講的聖人不同,佛教講的聖人,一定要超出叁界,才能稱爲聖人。

  佛的德號,一、自覺,超出六道凡夫,因爲六道凡夫都是迷而不覺。佛覺悟了,就超出六凡法界。二、覺他,超出二乘法界,二乘聖人∥聲聞乘、緣覺乘,只能自覺不能覺他,只能自利不能利他。佛既能自覺又能覺他,就超出二乘法界。叁、覺行圓滿,菩薩能自覺,也能覺他,但是他的覺還不圓滿。佛的覺行很圓滿,超出菩薩法界,所以佛一個德號具足叁覺,超出六道凡夫、二乘聖人、菩薩,超九界以獨尊。

  再講佛的爲人,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生于北印度迦毗羅衛國,印度在佛出世的時候,國家很多,到了佛涅槃的時候,來分舍利子,有十六個大國。他的父親是淨飯王,母親是摩耶夫人。釋迦牟尼佛十九歲的時候出家,是什麼因緣出家?他是個太子,將來要當國王,在公案上講,他遊四門,第一天遊東門,看見一位老人很苦。第二天遊南門,看見一位病人很苦。第叁天遊西門,看見一位死人更苦。太子想:爲什麼人要老、要病、要死呢?雖然貴爲國王,也免不了老、病、死苦,心裏想要解決這個問題,解決不了。第四天遊北門,看見一位出家人,他的服裝和平常人不一樣,手裏拿一根錫杖,于是向前問他是什麼人?他說:「我是沙門。」沙門就是出家人,又問:「沙門做什麼事呢?」「我們要修行用功。」再問:「修行用功爲什麼呢?」「要了脫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」這一句話正說到太子心裏,他問:「我這叁天看見老苦、病苦、死苦,沒有看見生苦?」沙門告訴他:「老、病、死苦,都由生苦而來,要是你不出生,哪來老、病、死呢?」這一聽更高深了,「那麼你了脫生、老、病、死嗎?」沙門說:「我了脫了。」太子問:「你用什麼證明呢?」沙門把手上的錫杖一振,即騰空而去,不見了。「喔!這個人真的得道了,我非出家不可,不出家,不能了脫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」所以太子十九歲就出家了,出家以後先去參學仙人。印度的仙人,就是我們中國的神仙,有一位仙人道行最高,會修四禅定,太子去親近他,把四禅定學會了,覺得不是究竟法。于是再親近另一位仙人,這位仙人道行更高,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,太子又學會了,也覺得不是究竟法。于是再到雪山修苦行,每天一麻一麥,修了六年,感覺苦行也不是究竟法。于是由雪山下來,到尼連禅河去洗澡,洗了澡上來,遇見一位牧羊的女子,供養他一碗乳糜,乳是牛奶,糜是稀飯,他吃了以後,身體有了力氣,于是走到菩提樹下打坐。坐了七天七夜,到臘月初八,天快亮的時候,忽然間,看見東方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,照亮自己的心光,一下子大徹大悟,成了佛道,這叫夜睹明星成正覺,由太子成爲釋迦牟尼佛。成道以後就說法度衆生,說法四十九年,到八十歲涅槃。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,諸大弟子把他所說的法,結集成經藏,流傳後世。現在我們研究的佛經,都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妙法。

  我們研究:佛成道是示現的,他過去修行叁大阿僧祇劫,把成佛的功夫都修圓滿,就等著有緣見佛得度的衆生,衆生根機成熟,佛就來到人間度化他們。那麼我們再研究:佛爲什麼不示現在天國,而示現在人間呢?這個道理很重要。《圓覺經略疏序》有一句話:「諸天正樂,修羅方瞋,叁惡道苦無間斷,可以整心慮,趣菩提者,惟人道爲能耳。」「諸天正樂」,叁界以內的六道凡夫,諸天樂事太多,天上的五欲之樂,叫做妙五欲,跟人間的五欲不同,他享受妙五欲之樂,不肯修行。「修羅方瞋」,阿修羅,有天之福,無天之德,動不動就發脾氣,不能修行用功。「叁惡道苦無間斷」,叁惡道衆生受苦沒有休息,沒有時間修行。地獄道的衆生,刀山劍樹,镬湯爐炭,無間地獄萬死萬生,苦無間斷,哪有時間修行?餓鬼道,常受饑餓之苦,不能修行用功。畜生道,苦少一點,但是愚癡成性,也不能修行用功。比方我們家裏養的狗,很通人性,你叫它,它就來,你天天給它吃東西,它跟你很好,但是你給它說佛、法、僧叁寶的名字,它都聽不懂,怎麼能明白佛理,修行了生死?所以生到畜生道受愚癡之苦,不能修行。

  六道凡夫,其他五道都不能修行,「可以整心慮」,可以調整我們的思想。我們人的思想就是貪圖五欲之樂,但是人間的五欲之樂,粗而不妙,而且苦多樂少,容易覺悟。覺悟了,可以調整自己的思想,不趣向于五欲之樂。「趣菩提者」,而趣向于菩提之道。「惟人道爲能耳」,只有人道的衆生,才可以修行,因此釋迦牟尼佛不在其他五道成佛,而在人間示現成佛。

  講到這裏奉勸諸位:我們都是人道衆生,我們有資格可以修行,可以了生死、成佛道,要是不修行,實在對不起自己,因爲人身難得易失。得人身很不容易,必須前生不犯殺盜淫妄,才能得到人身。可是人身很容易失掉,人的生命短促,最多不過活到一百二十歲,轉眼之間,人身就沒有了。在短促的人生中,應該好好地精進用功,不要辜負這個人身,這樣才對得起自己,對得起釋迦牟尼佛。

  再講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間,爲什麼示現在皇宮裏呢?這有二種意思,一、表示尊貴。皇太子出家,以他的身份,大家都對他心生景仰。二、爲令衆生警覺人間沒有快樂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做太子,他若不出家,以後雖然當了國王,也不能免除人間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所以叫一切人要提高警覺,趕快修行,了脫生死之苦。

  講完「佛」字,再講「說」字,悅所懷也。悅是歡悅,佛以度衆生爲心懷,衆生的根機不成熟,佛不能說法,心懷不悅。衆生根機成熟,佛可以應機說法,暢達度衆生的心懷,所以大生歡悅。

  「四十二章」,「章」是節、段,一節、一段,叫做一章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經,是印度來的兩位高僧,在一切佛經當中摘錄出來四十二段。爲什麼冠上「佛說」二字呢?因爲沒有哪一章不是佛說的,所以冠上「佛說」二字。

  再講「經」字,梵語「修多羅」,翻成中國話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