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淫欲心自然不生。「非色」,你見了女色,她不是女色,等于鏡子照影子一樣。「亦非行」,「行」是行動、行爲,你把女色看作不是可愛、真實的女色,你自然不會有淫欲的行爲。
「佛言:此偈是迦葉佛說」,佛佛相傳,釋迦牟尼佛的上一代是迦葉佛,迦葉佛把這個偈頌傳給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又傳給我們。談玄說妙,再玄再妙,不能夠停止你的分別心,不能停止你的淫欲心,所以如果你能把分別心寂靜下來,淫欲心寂靜下來,這就是妙法,佛佛相傳,也不過傳你這四句偈頌。如果是女衆,你把這偈頌反過來用到自己心裏,對于男衆不起分別心,就不起淫欲念。
第叁十二章
佛言:人從愛欲生憂,從憂生怖。若離于愛,何憂何怖?
「佛言:人從愛欲生憂,從憂生怖。」凡夫都是本來沒有煩惱找煩惱,愛欲雖有愛欲之樂,不過愛欲之樂會生出來憂愁恐怖的苦惱。怎麼由愛欲而生憂憂愁恐怖的苦惱呢?譬如:你特別愛財,得不到就生起憂愁,想如何才能得到財呢?等你得到了以後,又害怕你得到的財丟掉,或者被賊偷去,或者被土匪搶去,或者被人騙去,生起恐怖之心,患得患失,憂愁恐怖,都是由于愛欲錢財引起來的。「若離于愛,何憂何怖?」假若沒有愛心,不會患得患失,哪有憂愁恐怖呢?
第叁十叁章
佛言:夫爲道者,譬如一人與萬人戰。挂铠出門,意或怯弱,或半路而退,或格鬪而死,或得勝而還。沙門學道,應當堅持其心,精進勇銳,不畏前境,破滅衆魔,而得道果。
「佛言:夫爲道者,譬如一人與萬人戰。」煩惱多得很,等于一萬個敵人,我們要修道,等于一個人與一萬個敵人作戰。「挂铠出門」,「挂铠」是披上铠甲。一個人要跟一萬人打仗要打起精神,披上铠甲作戰。「意或怯弱」,心裏或者膽怯懦弱,害怕打不過他們。「或半路而退」,或者半路就退下來。「或格鬪而死」,或者失敗被打死了。「或得勝而還」,或者打勝仗回來。
「沙門學道,應當堅持其心」,我們凡夫想學佛道,心一定要堅持,用戒、定、慧叁種力量,決定可以戰勝諸魔。前面講打仗,要披挂铠甲,等于嚴持戒律。你想要降伏諸魔,先要嚴持戒律,不能令心意動搖。心要是堅持起來,就不會有怯弱之意,這是譬如持戒的力量。「精進勇銳」,心堅持不會動搖,精進之力、勇銳之氣發出來,只有往前精進,不會半路而退,這是譬喻定力的力量。「不畏前境」,想打勝仗,不可畏懼前面的境界,假如你把一萬人不當一回事,決定不會戰敗,這是譬喻智慧的力量。
「破滅衆魔」,煩惱各式各樣,根本煩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五個。枝末煩惱無量無邊,煩惱魔,加五陰魔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再加天魔、死魔,叫做「衆魔」。衆魔雖然很多,等于一萬個敵人,你用戒、定、慧叁種力量,結果把衆魔破滅了。「而得道果」,證得佛道之果,就是合著戒、定、慧叁種力量,結果打勝仗回來了。
第叁十四章
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,其聲悲緊,思悔欲退。佛問之曰:汝昔在家,曾爲何業?對曰:愛彈琴。佛言:弦緩如何?對曰:不鳴矣!弦急如何?對曰:聲絕矣!急緩得中如何?對曰:諸音普矣!佛言:沙門學道亦然,心若調適,道可得矣!于道若暴,暴即身疲。其身若疲,意即生惱。意若生惱,行即退矣!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!但清淨安樂,道不失矣!
「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」,有一個比丘深夜用功,誦迦葉佛的《佛遺教經》,迦葉佛是過去佛,是釋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。這裏有一個疑問:每一尊佛出世都講經說法,說的法叫經,這一尊佛涅槃了以後,佛經就流傳後世,有正法時代、像法時代、末法時代,等到末法時代過去,佛經都沒有了。過了很久的時間,另一尊佛又出世,再重新說法。如上面講的,迦葉佛涅槃之後,他說的經不是都沒有了,怎麼這位比丘會誦到迦葉佛的《佛遺教經》呢?這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,叫「佛佛相傳」。第叁十一章有一個人要斷陰,佛跟他說你斷陰不如斷心,說了一個偈頌,那個偈頌也是迦葉佛說的,釋迦牟尼佛流傳下來的。
現在《佛遺教叁經合訂本》,其中《佛遺教經》,是釋迦牟尼佛臨涅槃的時候說的,文義非常懇切。這個比丘深夜在誦迦葉佛的《佛遺教經》,「其聲悲緊,思悔欲退。」越誦心裏越覺得悲痛、緊張,心想出了家,一定要破無明、斷煩惱、了生死、成佛道,想到自己做不來,産生後悔之心,想退道還俗。比丘都受過比丘戒,想退道還俗,就得舍戒還俗,這個比丘就跟佛說,他要舍戒還俗。佛就問他:你爲什麼要舍戒還俗呢?他說:我誦迦葉佛的《佛遺教經》,感覺悲痛緊張得厲害,因爲斷煩惱、了生死,做不到,想要還俗。「佛問之曰」,佛知道他誦迦葉佛的《佛遺教經》緊張過度,要舍戒還俗,但是佛有大智慧,善解方便,不問他要還俗的事。而是問他:「汝昔在家,曾爲何業?」「昔」是從前。你從前在家的時候,曾經做過什麼事呢?「對曰:愛彈琴。」他回答:我在家的時候喜愛彈琴,佛就依著彈琴給他說法,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。「佛言:弦緩如何?」「弦」是絲線做的,「緩」是松的意思。佛就問他:琴上面的弦太松會怎樣?「對曰:不鳴矣!」他回答:彈不出聲音來。「弦急如何?」佛問他:弦太緊會怎樣?「對曰:聲絕矣!」一彈,弦就斷了,聲音斷絕了。
佛再問他:「急緩得中如何?」弦調得很適中,不太松、不太緊,會怎樣呢?「對曰:諸音普矣!」什麼音聲都可以彈得出來。「佛言:沙門學道亦然」,佛說:出家人修學佛道跟調弦一樣。「心若調適,道可得矣!」假若把你的心調好,不要太急,不要太緩,再去修學佛道,一定可以得到佛道!
「于道若暴,暴即身疲。」「暴」是急躁。修道要精進,不雜謂之精,不退謂之進。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皆可入道,你不能一下子修八萬四千法門,一次只能修一個法門,看哪一個法門應你的機,就修那一個。你不要太急躁,保持著修行的功夫,慢慢往前進步,只要不退,就叫做進。要是你精進過度,太急躁,身體受不了,會産生疲倦。「其身若疲,意即生惱。」你身體一疲倦,心意上就生起憂惱。「意若生惱,行即退矣!」心意一生憂惱,想這佛道難行,就退道修不下去了。退了道,有什麼不好呢?「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!」退了道不得了,你一退下來,要增加罪過。我們凡夫只有精進辦道,才有了生死、成佛道的希望,你退下來到哪兒去?諸位想想看,退到凡夫位上,只有造業造罪,所以你不能退下來。「但清淨安樂,道不失矣!」你用功修行,應當綿綿密密往前進,修得你的心清淨安樂,道就不會退失!
大家聽了經要學著修行,我們不發心修行則已,一發心修行,功夫慢慢增加,不要太急躁,太急躁身體受不了,身體一疲倦,道心要退下來。所以前面提到調心,要先調身,身體要調好,我們是凡夫,身體要負擔得了。譬如你發心拜佛,起先不要拜太多,然後慢慢增加。有的人拜佛精進用功,今天拜叁千拜,明天一拜都不拜了,因爲身體受不了,心意自然生起憂惱,不想再拜了。所以你要會用功,慢慢精進,只要不退步就是進步,身心清淨安樂,你一定可以得道。
拿道源作例證,我民國十九年臘月初八,在湖北省武昌洪山寶通寺閉關,要精進修行,自己不會調適,一進關,用功太急,沒有叁個月就得了吐血病,大口吐!一吐就吐了半個痰盂,我在關房裏沒有鏡子,這時臉是什麼顔色,我不知道。但是我看見自己的手,像黃紙那樣黃,差不多身上都沒血了。叁寶加被我、憐愍我,後來血不吐了,慢慢又活過來。要不是叁寶加被,那次閉關叁個月就死了,這就是自己不會用功的關系。
第叁十五章
佛言:如人鍛鐵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學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淨矣。
「佛言:如人鍛鐵,去滓成器」,我們修行用功,好像用火鍛煉鐵一樣。因爲鐵裏面含有雜質,要用火來燒,用鐵錘來打。把鐵裏面的雜質去掉,就可以做成器具。「器即精好」,去了雜質的器具,非常精妙。「學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淨矣。」我們修行佛道跟鍛鐵一樣,把心裏面垢染的煩惱去除,行門就清淨了。
前面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,要斷欲去愛,欲有五種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都要去除得幹幹淨淨,才能夠修道。拿我們現在說,大家都在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五欲不斷除,一方面貪念五欲,一方面念阿彌陀佛……,你阿彌陀佛能念得清淨嗎?我們修淨土法門,《阿彌陀經》上說,念七天,念到一心不亂,決定可以生極樂世界。《十六觀經》上說,念十念,就是念十聲,可以生極樂世界。《無量壽經》上也說,念十念就可以生極樂世界。那麼念佛很簡單,結果念佛的人很多,爲什麼生極樂世界的人很少,是什麼道理呢?就是我們念佛的心不清淨。現在念佛決不會只念一念,或念十念,或念七天,是天天在念,而且念的佛號很多,可能一天念叁千遍,或五千遍,甚至一萬遍、二萬遍都有,結果還是沒有念到一心不亂,爲什麼?因爲不管念多少聲,都是在那兒數念珠,心裏並不清淨。爲什麼念那麼多佛號,心裏還不清淨呢?因爲五欲沒有辦法斷除幹淨,等于鐵沒鍛煉,裏面有雜質,打出來的鐵決定不精妙。你的心不清淨,就是五欲打的閑岔,一定要把五欲斷除得幹幹淨淨,你念佛決定能夠念到一心不亂,臨命終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第叁十六章
佛言:人離惡道,得爲人難。既得爲人,去女即男難。既得爲男,六根完具難。六根既具,生中國難。既生中國,值佛世難。既值佛世,遇道者難。既得遇道,興信心難。既興信心,發菩提心難。既發菩提心,無修無證難。
第十二章說人有二十難,等于二十個難關,要是把一個一個難關透過去,決定得道。這章有九種難關,要把它都透過去,決定可以得道。
「佛言:人離惡道,得爲人難。」這是第一種難,人生難得。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