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經上講要得人身,轉生爲一個相貌莊嚴,富貴、長壽的人,一定要沒有造殺、盜、淫、妄的罪業。如果有做一種,就會轉生爲貧窮下賤,或者諸根不具的人。「惡道」是叁惡道:地獄道、惡鬼道、畜牲道。你造了惡業,才墮落到叁惡道裏面。你到叁惡道把罪受滿,等于監牢的罪犯服完刑,把你放出來。所以一定要沒有造殺、盜、淫、妄的惡業,才能轉世爲人,這很難很難!

  這裏有一個疑問,殺、盜、淫、妄是我們受的五戒,全是淨戒,是不是現在世間的人,都是前生前世的五戒弟子轉生的呢?不是這樣講,因爲殺、盜、淫、妄本性是惡法,叫性罪。佛叫我們修行,先要把這四種重的惡法戒掉,所以無論你是出家弟子、在家弟子,都要斷除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種性罪。你不是佛弟子,沒有受五戒,造了殺、盜、淫、妄的惡業,一樣會墮地獄。你不是佛弟子,沒有造殺、盜、淫、妄的惡業,一樣能轉爲人。

  「既得爲人,去女即男難。」人分男女,既得爲人,不轉女人,轉爲男人,這也是很難的。看見這一句,有人認爲釋迦牟尼佛重男輕女,這樣你就誤解了。釋迦牟尼佛是就事實闡述,女人的果報比男人不好,在生理上趕不上男人,心理上也趕不上男人,所以佛男衆排在前面,不是重男輕女,而是就果報應該這樣。

  「既得爲男,六根完具難。」轉爲男人身很好,但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要完具才好。六根不完具,你是個男人還是苦苦惱惱,所以要六根完具很難。

  「六根既具,生中國難。」有佛法的國家叫中國,沒有佛法的地方叫邊地。中國不要解釋爲中華民國,印度也稱爲中國。六根完具,生到有佛法的國家,實在很難很難!

  「既生中國,值佛世難。」既然生到有佛法的國家,與佛同時出世,這更難了,我們不是生在佛前,就是生在佛後,佛前佛後是八難之一。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,彌勒菩薩尚未下生之前,所以要與佛同時出世,這是很難的。

  前面二十種難裏面,也有這一種,我們既然生在釋迦牟尼佛之後,這一個難關過不去。那麼要方便解釋,「佛世」,就是佛的法運還在世間,我們中國佛教曆史才叁千年,就是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過去了,末法一萬年才過了一千年,還有九千年的法運,這樣算,我們還是生在佛世。

  「既值佛世,遇道者難。」「道者」是二十種難裏面的善知識,是修學佛道的人。你遇見修學佛道的人很難,那是善知識,解行並重,佛經解釋得很好,而且依著佛理修行,也修得很好,這叫良師善友。你不懂佛理,他可以講給你聽,讓你了解佛理;你不會修行,他能告訴你怎麼修行,要遇到這樣的修道者,這樣的善知識,很難很難!

  「既得遇道,興信心難。」已經遇到這樣的善知識,興起信仰心很難,就是佛經聽了,修行也修了,但是信心很難發起來。

  「既興信心,發菩提心難。」已經興起信心,相信佛道,要發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的菩提心很難!

  「既發菩提心,無修無證難。」「無修無證」,修即無修,證即無證,這是大乘圓教的道理。修,不著修的相,證,不著證的相,這個心很難發。一般學佛道的人,發了菩提心,又著發菩提心的相,不能無修無證,所以要無修無證很難!

  這九種難,以最後一種最難,你把最後一關透過去,前面八種難,都不算難關了。你一定要無修無證,假若不能無修無證,發了菩提心等于沒有發。菩提心沒有發,等于沒有生信心,這九種難關要一個一個回複。

  第叁十七章

  佛言:佛子離吾數千裏,憶念吾戒,必得道果。在吾左右,雖常見吾,不順吾戒,終不得道。

  叁十六章講有九種難,第八種發菩提心難,第九種發了菩提心以後,無修無證難。無修無證前面已經講過兩次,恐怕你落入偏空,怕你著相,才說了再說。但是你不要會錯意思,以爲持戒就是著相,那你大錯特錯,所以此章特別告訴我們,要注意持戒。

  「佛言:佛子」,「佛子」指大乘弟子,因爲大乘弟子能夠擔荷佛法,等于佛的孩子。「離吾數千裏」,「吾」是佛自稱。你離開我數千裏之遠,「憶念吾戒」,你跟我出家,我傳給你的戒法,你心裏要常常憶念不忘。「必得道果」,雖然你離我很遠,沒有關系,一定會得道的。

  大乘佛法難學就在這裏,聽了後面忘了前面,這就是我們聽經的毛病。你聽說這也空、那也空,因爲持戒修定太麻煩,你不願意持戒修定,所以聽見談空理,特別合你的心意。《四十二章經》第二章:「內無所得,外無所求,……非修非證。」就是談空理,不能著相。第十八章: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。」說不要著相,著相就錯。第叁十六章,說要發菩提心,發了菩提心,還要無修無證,就是不著相。要了解不著相,是要你腳踏實地持戒修定,而不可以著相,不是不持戒修定是不著相,如果不持戒修定是不著相,社會上不學佛的人,不都成了佛嗎?

  《金剛經》專講空,我也空、法也空、空也空,但是你要是錯會了經意,落了個「豁達空」,就是一切都空,結果你什麼也不修,這樣學佛法,一定會學到叁惡道裏去。因爲你不腳踏實地修行,不持戒修定,順著你的煩惱天天造惡業,一定墮叁惡道。《永嘉禅師證道歌》說得好:「豁達空,撥因果,莽莽蕩蕩遭殃禍!」豁達空,也叫做惡取空,一切不在, 乎,什麼因?什麼果?一切皆空嘛!不曉得因果是天然的法律,你空不掉因果,造如是因,一定得如是果;你造了惡業,一定會得惡果。莽莽蕩蕩叫做莽蕩漢,用現在的話講,就是冒失鬼,什麼都不怕,什麼都敢做。莽莽蕩蕩造些惡業,你還能比閻羅王厲害嗎?最後你逃不出閻羅王的勢力,閻羅王一定抓你下地獄。

  你說一空一切空,什麼都不著相,你這個道理從哪裏學的呢?你說從《金剛經》學的,這樣你連《金剛經》都毀謗,《金剛經》上講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爲什麼不要著相呢?因爲一切相都是虛妄之相。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「諸相」就是那些虛妄之相。在那虛妄之相之中,你能夠見到「非相」,見到不是虛妄的真實之相。「即見如來」,你就見到法身如來。須菩提尊者聽到這裏就大徹大悟,但是他關心其他的衆生,恐怕領略不到這甚深的道理,所以須菩提問:「頗有衆生,聞是章句,得生信否?」「頗有」是輕疑之詞,須菩提替衆生擔心,有沒有衆生,聞到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這個章句,能生起信心來呢?釋迦牟尼佛當下就製止他,佛對須菩提說:「莫作是說!」你不要講這樣的話,「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。」不要說我在世,就是我涅槃以後,正法時代、像法時代,乃至于末法時代,一萬年過了九千五百年,到了最後五百年。就是佛法的法運快結束的時候,要是有一個佛子能夠持戒修福,對于這個章句,還是能生信心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「持戒修福」四個字,你怎麼沒有注意到呢?你不持戒、不修福,《金剛經》上的空理,你根本不會悟到,所以修行,你得腳踏實地修,得先戒律持清淨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到了臨入涅槃的時候,問諸大弟子還有什麼疑惑要趕快問。阿難尊者趨前請問:世尊在世的時候,我們依世尊爲師,世尊涅槃以後,我們以誰爲師?佛開示他:「以戒爲師」。我在世的時候,以我爲師,得順守我的戒法。我涅槃以後,你必須以戒爲師,要是你不持戒,就是無師之徒,是沒有師父的徒弟,如何能修得好呢?

 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只說叁無漏學:戒學、定學、慧學,這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叁大綱要。佛弟子分出家弟子、在家弟子,定學、慧學不分出家、在家弟子,一樣修定,一樣開智慧。但是戒律則不同,受了在家戒,成爲在家弟子;受了出家戒,成爲出家弟子。按戒學分爲四衆弟子,要是你不持戒,要修定、修慧,根本得不到定,也得不到慧。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明白:「依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」叁無漏學,以戒學爲基本,依戒才能生定,因定才能發慧。你不持戒,根本不會生定發慧,因爲你不持戒,身、口、意不清淨,一天到晚爲非作惡,怎麼能得到無上的禅定呢?得不到無上的禅定,如何能開般若智慧?所以定慧二學,以戒學爲基本,你不持戒,想要修定得智慧,是自己在作夢。要把第叁十七章記清楚,如果不持戒,你給佛當侍者也沒有用。

  第叁十八章

  佛問沙門:人命在幾間?對曰:數日間。佛言:子未知道。複問一沙門:人命在幾間?對曰:飯食間。佛言:子未知道。複問一沙門:人命在幾間?對曰:呼吸間。佛言:善哉!子知道矣!

  此章要作無常觀。「佛問沙門:人命在幾間?」佛問出家弟子,人的生命在幾何之間?人的生命在幾十年左右,也有活到一百多歲的,但是佛問這話,一定不是說人的生命在幾十年之中。「對曰:數日間。」有一位出家人回答:壽命很短,只有幾天的時間,因爲幾天前我還見到這個人,幾天後這個人不在了,可見人命很短促,這就是作無常觀。「佛言:子未知道。」佛說:你不知道我的道法。

  「複問一沙門」,佛又問一個出家人,「人命在幾間?」「對曰:飯食間。」第二個出家人聽見第一個出家人,受到佛的呵斥,所以回答:人的壽命,在一頓飯的時間,因爲吃飯以前還活著,吃飯以後就去世了,可以說真的無常,但是還是遭佛的呵斥!「佛言:子未知道。」佛說:我的道法,你還是不知道。

  「複問一沙門」,佛再問另外一個出家人,「人命在幾間?對曰:呼吸間。」問到第叁人,第叁人回答人命在呼吸間,人的生命非常脆弱,一口氣呼出去,吸不進來,這個人就去世了,所以人的生命無常到了極點。「佛言:善哉!」佛大加贊歎說:你講得太好了!「子知道矣!」你知道我說的無常之道。

  第十九章,佛言:「觀天地,念非常。觀時間,念非常。」「非常」就是無常,一切都是無常,都不是常住之法,剎那剎那都在生滅。這章專講無常觀,你要觀到人命,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