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淫欲心自然不生。「非色」,你见了女色,她不是女色,等于镜子照影子一样。「亦非行」,「行」是行动、行为,你把女色看作不是可爱、真实的女色,你自然不会有淫欲的行为。
「佛言:此偈是迦叶佛说」,佛佛相传,释迦牟尼佛的上一代是迦叶佛,迦叶佛把这个偈颂传给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又传给我们。谈玄说妙,再玄再妙,不能够停止你的分别心,不能停止你的淫欲心,所以如果你能把分别心寂静下来,淫欲心寂静下来,这就是妙法,佛佛相传,也不过传你这四句偈颂。如果是女众,你把这偈颂反过来用到自己心里,对于男众不起分别心,就不起淫欲念。
第三十二章
佛言:人从爱欲生忧,从忧生怖。若离于爱,何忧何怖?
「佛言:人从爱欲生忧,从忧生怖。」凡夫都是本来没有烦恼找烦恼,爱欲虽有爱欲之乐,不过爱欲之乐会生出来忧愁恐怖的苦恼。怎么由爱欲而生忧忧愁恐怖的苦恼呢?譬如:你特别爱财,得不到就生起忧愁,想如何才能得到财呢?等你得到了以后,又害怕你得到的财丢掉,或者被贼偷去,或者被土匪抢去,或者被人骗去,生起恐怖之心,患得患失,忧愁恐怖,都是由于爱欲钱财引起来的。「若离于爱,何忧何怖?」假若没有爱心,不会患得患失,哪有忧愁恐怖呢?
第三十三章
佛言:夫为道者,譬如一人与万人战。挂铠出门,意或怯弱,或半路而退,或格鬪而死,或得胜而还。沙门学道,应当坚持其心,精进勇锐,不畏前境,破灭众魔,而得道果。
「佛言:夫为道者,譬如一人与万人战。」烦恼多得很,等于一万个敌人,我们要修道,等于一个人与一万个敌人作战。「挂铠出门」,「挂铠」是披上铠甲。一个人要跟一万人打仗要打起精神,披上铠甲作战。「意或怯弱」,心里或者胆怯懦弱,害怕打不过他们。「或半路而退」,或者半路就退下来。「或格鬪而死」,或者失败被打死了。「或得胜而还」,或者打胜仗回来。
「沙门学道,应当坚持其心」,我们凡夫想学佛道,心一定要坚持,用戒、定、慧三种力量,决定可以战胜诸魔。前面讲打仗,要披挂铠甲,等于严持戒律。你想要降伏诸魔,先要严持戒律,不能令心意动摇。心要是坚持起来,就不会有怯弱之意,这是譬如持戒的力量。「精进勇锐」,心坚持不会动摇,精进之力、勇锐之气发出来,只有往前精进,不会半路而退,这是譬喻定力的力量。「不畏前境」,想打胜仗,不可畏惧前面的境界,假如你把一万人不当一回事,决定不会战败,这是譬喻智慧的力量。
「破灭众魔」,烦恼各式各样,根本烦恼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五个。枝末烦恼无量无边,烦恼魔,加五阴魔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再加天魔、死魔,叫做「众魔」。众魔虽然很多,等于一万个敌人,你用戒、定、慧三种力量,结果把众魔破灭了。「而得道果」,证得佛道之果,就是合着戒、定、慧三种力量,结果打胜仗回来了。
第三十四章
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,其声悲紧,思悔欲退。佛问之曰:汝昔在家,曾为何业?对曰:爱弹琴。佛言:弦缓如何?对曰:不鸣矣!弦急如何?对曰:声绝矣!急缓得中如何?对曰:诸音普矣!佛言:沙门学道亦然,心若调适,道可得矣!于道若暴,暴即身疲。其身若疲,意即生恼。意若生恼,行即退矣!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!但清净安乐,道不失矣!
「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」,有一个比丘深夜用功,诵迦叶佛的《佛遗教经》,迦叶佛是过去佛,是释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。这里有一个疑问:每一尊佛出世都讲经说法,说的法叫经,这一尊佛涅槃了以后,佛经就流传后世,有正法时代、像法时代、末法时代,等到末法时代过去,佛经都没有了。过了很久的时间,另一尊佛又出世,再重新说法。如上面讲的,迦叶佛涅槃之后,他说的经不是都没有了,怎么这位比丘会诵到迦叶佛的《佛遗教经》呢?这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,叫「佛佛相传」。第三十一章有一个人要断阴,佛跟他说你断阴不如断心,说了一个偈颂,那个偈颂也是迦叶佛说的,释迦牟尼佛流传下来的。
现在《佛遗教三经合订本》,其中《佛遗教经》,是释迦牟尼佛临涅槃的时候说的,文义非常恳切。这个比丘深夜在诵迦叶佛的《佛遗教经》,「其声悲紧,思悔欲退。」越诵心里越觉得悲痛、紧张,心想出了家,一定要破无明、断烦恼、了生死、成佛道,想到自己做不来,产生后悔之心,想退道还俗。比丘都受过比丘戒,想退道还俗,就得舍戒还俗,这个比丘就跟佛说,他要舍戒还俗。佛就问他:你为什么要舍戒还俗呢?他说:我诵迦叶佛的《佛遗教经》,感觉悲痛紧张得厉害,因为断烦恼、了生死,做不到,想要还俗。「佛问之曰」,佛知道他诵迦叶佛的《佛遗教经》紧张过度,要舍戒还俗,但是佛有大智慧,善解方便,不问他要还俗的事。而是问他:「汝昔在家,曾为何业?」「昔」是从前。你从前在家的时候,曾经做过什么事呢?「对曰:爱弹琴。」他回答:我在家的时候喜爱弹琴,佛就依着弹琴给他说法,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。「佛言:弦缓如何?」「弦」是丝线做的,「缓」是松的意思。佛就问他:琴上面的弦太松会怎样?「对曰:不鸣矣!」他回答:弹不出声音来。「弦急如何?」佛问他:弦太紧会怎样?「对曰:声绝矣!」一弹,弦就断了,声音断绝了。
佛再问他:「急缓得中如何?」弦调得很适中,不太松、不太紧,会怎样呢?「对曰:诸音普矣!」什么音声都可以弹得出来。「佛言:沙门学道亦然」,佛说:出家人修学佛道跟调弦一样。「心若调适,道可得矣!」假若把你的心调好,不要太急,不要太缓,再去修学佛道,一定可以得到佛道!
「于道若暴,暴即身疲。」「暴」是急躁。修道要精进,不杂谓之精,不退谓之进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皆可入道,你不能一下子修八万四千法门,一次只能修一个法门,看哪一个法门应你的机,就修那一个。你不要太急躁,保持着修行的功夫,慢慢往前进步,只要不退,就叫做进。要是你精进过度,太急躁,身体受不了,会产生疲倦。「其身若疲,意即生恼。」你身体一疲倦,心意上就生起忧恼。「意若生恼,行即退矣!」心意一生忧恼,想这佛道难行,就退道修不下去了。退了道,有什么不好呢?「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!」退了道不得了,你一退下来,要增加罪过。我们凡夫只有精进办道,才有了生死、成佛道的希望,你退下来到哪儿去?诸位想想看,退到凡夫位上,只有造业造罪,所以你不能退下来。「但清净安乐,道不失矣!」你用功修行,应当绵绵密密往前进,修得你的心清净安乐,道就不会退失!
大家听了经要学着修行,我们不发心修行则已,一发心修行,功夫慢慢增加,不要太急躁,太急躁身体受不了,身体一疲倦,道心要退下来。所以前面提到调心,要先调身,身体要调好,我们是凡夫,身体要负担得了。譬如你发心拜佛,起先不要拜太多,然后慢慢增加。有的人拜佛精进用功,今天拜三千拜,明天一拜都不拜了,因为身体受不了,心意自然生起忧恼,不想再拜了。所以你要会用功,慢慢精进,只要不退步就是进步,身心清净安乐,你一定可以得道。
拿道源作例证,我民国十九年腊月初八,在湖北省武昌洪山宝通寺闭关,要精进修行,自己不会调适,一进关,用功太急,没有三个月就得了吐血病,大口吐!一吐就吐了半个痰盂,我在关房里没有镜子,这时脸是什么颜色,我不知道。但是我看见自己的手,像黄纸那样黄,差不多身上都没血了。三宝加被我、怜愍我,后来血不吐了,慢慢又活过来。要不是三宝加被,那次闭关三个月就死了,这就是自己不会用功的关系。
第三十五章
佛言:如人锻铁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。
「佛言:如人锻铁,去滓成器」,我们修行用功,好像用火锻炼铁一样。因为铁里面含有杂质,要用火来烧,用铁锤来打。把铁里面的杂质去掉,就可以做成器具。「器即精好」,去了杂质的器具,非常精妙。「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。」我们修行佛道跟锻铁一样,把心里面垢染的烦恼去除,行门就清净了。
前面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,要断欲去爱,欲有五种: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都要去除得干干净净,才能够修道。拿我们现在说,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五欲不断除,一方面贪念五欲,一方面念阿弥陀佛……,你阿弥陀佛能念得清净吗?我们修净土法门,《阿弥陀经》上说,念七天,念到一心不乱,决定可以生极乐世界。《十六观经》上说,念十念,就是念十声,可以生极乐世界。《无量寿经》上也说,念十念就可以生极乐世界。那么念佛很简单,结果念佛的人很多,为什么生极乐世界的人很少,是什么道理呢?就是我们念佛的心不清净。现在念佛决不会只念一念,或念十念,或念七天,是天天在念,而且念的佛号很多,可能一天念三千遍,或五千遍,甚至一万遍、二万遍都有,结果还是没有念到一心不乱,为什么?因为不管念多少声,都是在那儿数念珠,心里并不清净。为什么念那么多佛号,心里还不清净呢?因为五欲没有办法断除干净,等于铁没锻炼,里面有杂质,打出来的铁决定不精妙。你的心不清净,就是五欲打的闲岔,一定要把五欲断除得干干净净,你念佛决定能够念到一心不乱,临命终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第三十六章
佛言:人离恶道,得为人难。既得为人,去女即男难。既得为男,六根完具难。六根既具,生中国难。既生中国,值佛世难。既值佛世,遇道者难。既得遇道,兴信心难。既兴信心,发菩提心难。既发菩提心,无修无证难。
第十二章说人有二十难,等于二十个难关,要是把一个一个难关透过去,决定得道。这章有九种难关,要把它都透过去,决定可以得道。
「佛言:人离恶道,得为人难。」这是第一种难,人生难得。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