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意。」「天神」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魔王。魔王把女儿献给佛,他的女儿相貌美丽,所以叫玉女,把自己的玉女献给佛作什么?「欲坏佛意」,想破坏佛的道心。佛不会让她扰乱,因为佛知道人的身体,只是一具臭皮囊,五脏六腑都是污秽的东西。若依佛经上说,身体内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,叫「革囊众秽」。「尔来何为?」佛说:你来做什么呢?「去!吾不用」,去!我不要用你。

  「天神愈敬」,魔王看见佛不接受玉女,更加尊敬他。「因问道意」,就请佛开示佛道的意义。「佛为解说」,佛就跟他应机说法,「即得须陀洹果」,魔王就证得初果,入于圣人之流,这就是佛降魔,把魔王度脱了。

  《四十二章经》是对比丘说法,因为佛示现的是比丘身,所以他要观想女人身体是个臭皮囊,说这个法,就是给我们这些比丘、优婆塞听。我们观想女人的身体是个臭皮囊,就远离爱欲了。那么比丘尼、优婆夷,女众不要去除爱欲吗?把它反过来观想就对了,观想男众的身体是臭皮囊,爱男人作什么呢?

  第二十七章

  佛言:夫为道者,犹木在水,寻流而行,不触两岸,不为人取,不为鬼神所遮,不为洄流所住,亦不腐败,吾保此木决定入海。学道之人,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娆,精进无为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!

  「佛言:」佛先说一个譬喻,下面再说法来合譬喻。「夫为道者」,要修学佛道的人。「犹木在水」,好像一块木材在水里面。「寻流而行」,顺着流水往前走,「不触两岸」,这块木材要流到大海里,得顺着中间走,要是触到此岸,流不到大海;触到彼岸,也流不到大海,要不触到两岸才可以。「两岸」,指此岸、彼岸,此岸是生死,彼岸是涅槃。你触到此岸,就是触到凡夫的生死,你贪爱烦恼不断,流转生死。彼岸是二乘人证得的涅槃,叫做偏空涅槃,不发菩提心,不度众生。那么触到此岸,流转生死。触到彼岸,了生死,不去度众生,这块木材不会再往前流走。

  两岸中间是流水,表示菩萨的中道,你不留恋生死,也不贪着二乘的涅槃。你修菩萨的中道法门,既不触此岸,也不触彼岸。「不为人取」,人怎么取呢?用情爱来取。你在修行用功行菩萨道,想入佛法的大海,你情爱心不断,不能断欲去爱,等于一个人把你这块木材取去了,流不到大海里。「不为鬼神所遮」,「鬼神」譬喻一切外道。「遮」是遮挡。你学道,要学佛的正道,你要是学外道,等于鬼神把这块木材遮挡住了,要再往前流,流不过去了,怎么能入佛法的大海呢?现在外道很猖獗,众生真是可怜愍者,他想修道,不修佛法的正道,去修那些鬼神的外道,等于被鬼神遮挡住了,永远流不到佛法的大海。

  「不为洄流所住」,有一种洄流,水打圈转,木材要是流到那里,尽转圈出不去。这譬喻我们要行菩萨道,要直心正念真如,要悟无为法。自己的心不直,不能直心正念真如,想要这么修、那么修,等于掉到洄水的漩涡里面,转来转去,流不到大海里。

  「腐败」是木材本身烂掉了,譬喻道心退失了。最初发道心,想修菩萨道,想要成佛,这时候把道心退失了,等于木材本身烂掉了一样。「亦不腐败,吾保此木决定入海」,木材本身没有腐败,譬喻菩萨没有退失道心,上面这些障碍都没有障碍住,我保证木材一定可以流到大海里去。

  「学道之人,不为情欲所惑」,下面讲佛法,来合前面的「不为人取」,你这木材怎么被人取去?你动了情欲心,被情欲所迷惑。学道的人一定要严守自己的道心,不被情欲所迷惑。「不为众邪所娆」,合到前面「不为鬼神所遮」。你学道,直心正念真如,要悟无为法。你不要弯弯曲曲,学这个道,学那个道,被众多邪知邪见所扰乱。「精进无为」,精进办道,悟无为法,修无为法,证无为法。无为法,前面解释过,无为者,无所作为,不是我们作为出来的法,是本来具有的,就是我们的真心、佛性。「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」,我保证这个人,决定能证得佛道。

  第二十八章

  佛言: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慎勿与色会,色会即祸生。得阿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。

  此章佛警策我们:你是初学佛道的凡夫,切不可粗心大意,要谨慎小心,慎勿放逸。「慎勿信汝意」,佛先警告你,不要信你的心意。你的心意是凡夫的妄想心,妄想心是有情感的,情感发生,你自己作不了主。「汝意不可信」,你的心不可以相信,因为你的心是妄想心,会动感情,会生烦恼,动了感情,生了烦恼,你控制不住。

  「慎勿与色会,色会即祸生。」这是对男众说法,「色」是女色,你一定要跟女色远离,不可以接近,要是会在一起,一定要生祸害。前面说「慎勿信汝意」,先警策我们凡夫,不要粗心大意,以为自己的道心很坚定,跟女色相会,不会动爱欲心。我要度众生,要度女众,不跟女色相会,怎么度她呢?不晓得爱欲是生死的根本,到了跟女色相会的时候,就迷惑了,感情一冲动,控制不住自己,所以生了祸害。

  「得阿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你修行办道,证得四果阿罗汉,你的心才可以相信。因为证得四果阿罗汉,把三界以内的烦恼贼都杀死了,见了女色,不会打妄想,不会生烦恼。烦恼断尽,了脱生死,所以再不会生祸害。你证得阿罗汉果以后,才可以信你的心意。你是女众,是个比丘尼,当然要度男众,你也要注意保持距离。一、不要跟比丘接近,二、不要跟男居士接近,因为彼此都是凡夫,要保持距离。比丘尼也可以证阿罗汉,你证得阿罗汉,才可以度男众。

  第二十九章

  佛言:慎勿视女色,亦莫共言语。若与语者,正心思念,我为沙门,处于浊世,当如莲华,不为泥污。想其老者如母,长者如姊,少者如妹,稚者如子。生度脱心,息灭恶念。

  「佛言:慎勿视女色,亦莫共言语。」这里越说越详细,脚踏实地用功,一步一步走,开步怎么走?远离女色。怎么远离?要把你的眼睛守好,不可以看女色。你眼睛不看女色,就不会打妄想。不要跟女人说话,就不会发生感情。「若与语者」,假若比丘,不能不跟比丘尼讲话,也不能不跟女居士讲话。「正心思念」,讲话的时候,把自己的道心把持好,要端正心念,去除邪念,才可以跟女众说话。

  「正心思念」,就是要起正当的观想,怎样观想呢?「我为沙门,处于浊世,当如莲华,不为泥污。」我出家当比丘,住在五浊恶世,可是我现在要修清净法门,要与莲花一样,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。你要是位女众,是位比丘尼,把经文反过来,你要把眼睛守好,不要看男众,也不要跟男众多说话。如果一定要说话,要想到我虽然出了家,我是住在五浊恶世,要像莲花一样,出污泥而不被污泥所染污,不要跟男众多接近、多说话。不得已要说,要正心息念。

  比丘跟女众讲话,要正心观想,观想这些女众都是我的家亲眷属,就不会起淫欲之念。「想其老者如母」,遇见年老的女众,想她是我母亲。「长者如姊」,比我年纪大的,想她是我的姊姊。「少者如妹」,比我年纪小的,想她是我的妹妹。「稚者如子」,年纪很小的女众,想她是我的女儿。如此观想,「生度脱心」,你对于女众不得不说话,把她观想成你的家亲眷属,我要度脱女众。「息灭恶念」,就能息灭淫欲念。你对你的家亲眷属,能生淫心吗?不能。你要度脱你的家亲眷属,能生恶念吗?不能。这样叫做「正心思念」,才可以跟女众讲话。

  你要是女众或是比丘尼,在不得不跟男众讲话时,要正心思念,观想年老的男众,像你的父亲。比你年纪大的,像你的兄长。比你年纪小的,像你的弟弟。再小的,像你的儿子一样。那么你对于家亲眷属,应该生起度脱心,要息灭淫欲的恶念,才能跟男众说话。

  第三十章

  佛言:夫为道者,如被干草,火来须避,道人见欲,必当远之。

  「夫为道者,如被干草」,学道的人,好像身上披着干草。「火来须避」,遇见火,得赶快避开。火能够烧草,你身上的草是干草,遇到火就燃烧,会烧坏你的身体。「道人见欲,必当远之。」所以学道的人,要是见到欲境现前,一定要远离,不可以接近。接近,等于披着干草接近火一样,一定会烧坏你的身体。

  第三十一章

  佛言: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断阴。佛谓之曰: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。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。邪心不止,断阴何益?佛为说偈: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,二心各寂静,非色亦非行。佛言:此偈是迦叶佛说。

  「佛言: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断阴。」我们是凡夫,烦恼各有偏重,有的人偏重于淫欲,道心虽有,但淫欲烦恼太重,怕控制不住,自己发了狠心,想要断其阴。「佛谓之曰: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。」佛告诉他说:你患淫不止,与其断阴,不如把你的心断掉。为什么要断心呢?「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。」「功曹」就是官长。心就如官长,「阴」等于随从的人,他是听官长的命令。你把淫欲心断掉,等于官长息止了,随从的人也跟着都息止了。「邪心不止,断阴何益?」「邪心」就是淫欲心。病根在你的淫欲心,淫欲心不停止下来,还是在打妄想,断阴有什么利益呢?

  「佛为说偈」,佛为想断阴的人,前面讲了一段开示,再说个偈颂,这就是佛的大慈悲心。因为这个人虽然淫欲烦恼偏重,但他的道心很可取,所以他才会发狠要断阴,佛就开示要他断心,这个人还是个可教之才,所以佛再跟他说个偈颂,教导他。「欲生于汝意」,淫欲是由你的淫欲心生起来的。「意以思想生」,淫欲心是由思想分别心生起来的,你因为思想分别,这是男人,那是女人;女人又分这是老女人,那是年轻女人;年轻女人又分这个长得美,那个长得丑,淫欲心因此生起。「二心各寂静」,你把两个心寂静下来,先要寂静你的思想心,不要起分别,因为你打妄想才起分别。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,你不起分别,就不起思想心,思想心寂静下来,就不会起淫欲心,淫欲心也寂静下来。分别心不起分别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