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意。」「天神」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魔王。魔王把女兒獻給佛,他的女兒相貌美麗,所以叫玉女,把自己的玉女獻給佛作什麼?「欲壞佛意」,想破壞佛的道心。佛不會讓她擾亂,因爲佛知道人的身體,只是一具臭皮囊,五髒六腑都是汙穢的東西。若依佛經上說,身體內有叁十六種不淨之物,叫「革囊衆穢」。「爾來何爲?」佛說:你來做什麼呢?「去!吾不用」,去!我不要用你。
「天神愈敬」,魔王看見佛不接受玉女,更加尊敬他。「因問道意」,就請佛開示佛道的意義。「佛爲解說」,佛就跟他應機說法,「即得須陀洹果」,魔王就證得初果,入于聖人之流,這就是佛降魔,把魔王度脫了。
《四十二章經》是對比丘說法,因爲佛示現的是比丘身,所以他要觀想女人身體是個臭皮囊,說這個法,就是給我們這些比丘、優婆塞聽。我們觀想女人的身體是個臭皮囊,就遠離愛欲了。那麼比丘尼、優婆夷,女衆不要去除愛欲嗎?把它反過來觀想就對了,觀想男衆的身體是臭皮囊,愛男人作什麼呢?
第二十七章
佛言:夫爲道者,猶木在水,尋流而行,不觸兩岸,不爲人取,不爲鬼神所遮,不爲洄流所住,亦不腐敗,吾保此木決定入海。學道之人,不爲情欲所惑,不爲衆邪所娆,精進無爲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!
「佛言:」佛先說一個譬喻,下面再說法來合譬喻。「夫爲道者」,要修學佛道的人。「猶木在水」,好像一塊木材在水裏面。「尋流而行」,順著流水往前走,「不觸兩岸」,這塊木材要流到大海裏,得順著中間走,要是觸到此岸,流不到大海;觸到彼岸,也流不到大海,要不觸到兩岸才可以。「兩岸」,指此岸、彼岸,此岸是生死,彼岸是涅槃。你觸到此岸,就是觸到凡夫的生死,你貪愛煩惱不斷,流轉生死。彼岸是二乘人證得的涅槃,叫做偏空涅槃,不發菩提心,不度衆生。那麼觸到此岸,流轉生死。觸到彼岸,了生死,不去度衆生,這塊木材不會再往前流走。
兩岸中間是流水,表示菩薩的中道,你不留戀生死,也不貪著二乘的涅槃。你修菩薩的中道法門,既不觸此岸,也不觸彼岸。「不爲人取」,人怎麼取呢?用情愛來取。你在修行用功行菩薩道,想入佛法的大海,你情愛心不斷,不能斷欲去愛,等于一個人把你這塊木材取去了,流不到大海裏。「不爲鬼神所遮」,「鬼神」譬喻一切外道。「遮」是遮擋。你學道,要學佛的正道,你要是學外道,等于鬼神把這塊木材遮擋住了,要再往前流,流不過去了,怎麼能入佛法的大海呢?現在外道很猖獗,衆生真是可憐愍者,他想修道,不修佛法的正道,去修那些鬼神的外道,等于被鬼神遮擋住了,永遠流不到佛法的大海。
「不爲洄流所住」,有一種洄流,水打圈轉,木材要是流到那裏,盡轉圈出不去。這譬喻我們要行菩薩道,要直心正念真如,要悟無爲法。自己的心不直,不能直心正念真如,想要這麼修、那麼修,等于掉到洄水的漩渦裏面,轉來轉去,流不到大海裏。
「腐敗」是木材本身爛掉了,譬喻道心退失了。最初發道心,想修菩薩道,想要成佛,這時候把道心退失了,等于木材本身爛掉了一樣。「亦不腐敗,吾保此木決定入海」,木材本身沒有腐敗,譬喻菩薩沒有退失道心,上面這些障礙都沒有障礙住,我保證木材一定可以流到大海裏去。
「學道之人,不爲情欲所惑」,下面講佛法,來合前面的「不爲人取」,你這木材怎麼被人取去?你動了情欲心,被情欲所迷惑。學道的人一定要嚴守自己的道心,不被情欲所迷惑。「不爲衆邪所娆」,合到前面「不爲鬼神所遮」。你學道,直心正念真如,要悟無爲法。你不要彎彎曲曲,學這個道,學那個道,被衆多邪知邪見所擾亂。「精進無爲」,精進辦道,悟無爲法,修無爲法,證無爲法。無爲法,前面解釋過,無爲者,無所作爲,不是我們作爲出來的法,是本來具有的,就是我們的真心、佛性。「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」,我保證這個人,決定能證得佛道。
第二十八章
佛言: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慎勿與色會,色會即禍生。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
此章佛警策我們:你是初學佛道的凡夫,切不可粗心大意,要謹慎小心,慎勿放逸。「慎勿信汝意」,佛先警告你,不要信你的心意。你的心意是凡夫的妄想心,妄想心是有情感的,情感發生,你自己作不了主。「汝意不可信」,你的心不可以相信,因爲你的心是妄想心,會動感情,會生煩惱,動了感情,生了煩惱,你控製不住。
「慎勿與色會,色會即禍生。」這是對男衆說法,「色」是女色,你一定要跟女色遠離,不可以接近,要是會在一起,一定要生禍害。前面說「慎勿信汝意」,先警策我們凡夫,不要粗心大意,以爲自己的道心很堅定,跟女色相會,不會動愛欲心。我要度衆生,要度女衆,不跟女色相會,怎麼度她呢?不曉得愛欲是生死的根本,到了跟女色相會的時候,就迷惑了,感情一沖動,控製不住自己,所以生了禍害。
「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你修行辦道,證得四果阿羅漢,你的心才可以相信。因爲證得四果阿羅漢,把叁界以內的煩惱賊都殺死了,見了女色,不會打妄想,不會生煩惱。煩惱斷盡,了脫生死,所以再不會生禍害。你證得阿羅漢果以後,才可以信你的心意。你是女衆,是個比丘尼,當然要度男衆,你也要注意保持距離。一、不要跟比丘接近,二、不要跟男居士接近,因爲彼此都是凡夫,要保持距離。比丘尼也可以證阿羅漢,你證得阿羅漢,才可以度男衆。
第二十九章
佛言:慎勿視女色,亦莫共言語。若與語者,正心思念,我爲沙門,處于濁世,當如蓮華,不爲泥汙。想其老者如母,長者如姊,少者如妹,稚者如子。生度脫心,息滅惡念。
「佛言:慎勿視女色,亦莫共言語。」這裏越說越詳細,腳踏實地用功,一步一步走,開步怎麼走?遠離女色。怎麼遠離?要把你的眼睛守好,不可以看女色。你眼睛不看女色,就不會打妄想。不要跟女人說話,就不會發生感情。「若與語者」,假若比丘,不能不跟比丘尼講話,也不能不跟女居士講話。「正心思念」,講話的時候,把自己的道心把持好,要端正心念,去除邪念,才可以跟女衆說話。
「正心思念」,就是要起正當的觀想,怎樣觀想呢?「我爲沙門,處于濁世,當如蓮華,不爲泥汙。」我出家當比丘,住在五濁惡世,可是我現在要修清淨法門,要與蓮花一樣,出汙泥而不爲汙泥所染。你要是位女衆,是位比丘尼,把經文反過來,你要把眼睛守好,不要看男衆,也不要跟男衆多說話。如果一定要說話,要想到我雖然出了家,我是住在五濁惡世,要像蓮花一樣,出汙泥而不被汙泥所染汙,不要跟男衆多接近、多說話。不得已要說,要正心息念。
比丘跟女衆講話,要正心觀想,觀想這些女衆都是我的家親眷屬,就不會起淫欲之念。「想其老者如母」,遇見年老的女衆,想她是我母親。「長者如姊」,比我年紀大的,想她是我的姊姊。「少者如妹」,比我年紀小的,想她是我的妹妹。「稚者如子」,年紀很小的女衆,想她是我的女兒。如此觀想,「生度脫心」,你對于女衆不得不說話,把她觀想成你的家親眷屬,我要度脫女衆。「息滅惡念」,就能息滅淫欲念。你對你的家親眷屬,能生淫心嗎?不能。你要度脫你的家親眷屬,能生惡念嗎?不能。這樣叫做「正心思念」,才可以跟女衆講話。
你要是女衆或是比丘尼,在不得不跟男衆講話時,要正心思念,觀想年老的男衆,像你的父親。比你年紀大的,像你的兄長。比你年紀小的,像你的弟弟。再小的,像你的兒子一樣。那麼你對于家親眷屬,應該生起度脫心,要息滅淫欲的惡念,才能跟男衆說話。
第叁十章
佛言:夫爲道者,如被幹草,火來須避,道人見欲,必當遠之。
「夫爲道者,如被幹草」,學道的人,好像身上披著幹草。「火來須避」,遇見火,得趕快避開。火能夠燒草,你身上的草是幹草,遇到火就燃燒,會燒壞你的身體。「道人見欲,必當遠之。」所以學道的人,要是見到欲境現前,一定要遠離,不可以接近。接近,等于披著幹草接近火一樣,一定會燒壞你的身體。
第叁十一章
佛言: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斷陰。佛謂之曰:若斷其陰,不如斷心。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從者都息。邪心不止,斷陰何益?佛爲說偈: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,二心各寂靜,非色亦非行。佛言:此偈是迦葉佛說。
「佛言: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斷陰。」我們是凡夫,煩惱各有偏重,有的人偏重于淫欲,道心雖有,但淫欲煩惱太重,怕控製不住,自己發了狠心,想要斷其陰。「佛謂之曰:若斷其陰,不如斷心。」佛告訴他說:你患淫不止,與其斷陰,不如把你的心斷掉。爲什麼要斷心呢?「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從者都息。」「功曹」就是官長。心就如官長,「陰」等于隨從的人,他是聽官長的命令。你把淫欲心斷掉,等于官長息止了,隨從的人也跟著都息止了。「邪心不止,斷陰何益?」「邪心」就是淫欲心。病根在你的淫欲心,淫欲心不停止下來,還是在打妄想,斷陰有什麼利益呢?
「佛爲說偈」,佛爲想斷陰的人,前面講了一段開示,再說個偈頌,這就是佛的大慈悲心。因爲這個人雖然淫欲煩惱偏重,但他的道心很可取,所以他才會發狠要斷陰,佛就開示要他斷心,這個人還是個可教之才,所以佛再跟他說個偈頌,教導他。「欲生于汝意」,淫欲是由你的淫欲心生起來的。「意以思想生」,淫欲心是由思想分別心生起來的,你因爲思想分別,這是男人,那是女人;女人又分這是老女人,那是年輕女人;年輕女人又分這個長得美,那個長得醜,淫欲心因此生起。「二心各寂靜」,你把兩個心寂靜下來,先要寂靜你的思想心,不要起分別,因爲你打妄想才起分別。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,你不起分別,就不起思想心,思想心寂靜下來,就不會起淫欲心,淫欲心也寂靜下來。分別心不起分別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