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经上讲要得人身,转生为一个相貌庄严,富贵、长寿的人,一定要没有造杀、盗、淫、妄的罪业。如果有做一种,就会转生为贫穷下贱,或者诸根不具的人。「恶道」是三恶道:地狱道、恶鬼道、畜牲道。你造了恶业,才堕落到三恶道里面。你到三恶道把罪受满,等于监牢的罪犯服完刑,把你放出来。所以一定要没有造杀、盗、淫、妄的恶业,才能转世为人,这很难很难!
这里有一个疑问,杀、盗、淫、妄是我们受的五戒,全是净戒,是不是现在世间的人,都是前生前世的五戒弟子转生的呢?不是这样讲,因为杀、盗、淫、妄本性是恶法,叫性罪。佛叫我们修行,先要把这四种重的恶法戒掉,所以无论你是出家弟子、在家弟子,都要断除杀、盗、淫、妄这四种性罪。你不是佛弟子,没有受五戒,造了杀、盗、淫、妄的恶业,一样会堕地狱。你不是佛弟子,没有造杀、盗、淫、妄的恶业,一样能转为人。
「既得为人,去女即男难。」人分男女,既得为人,不转女人,转为男人,这也是很难的。看见这一句,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重男轻女,这样你就误解了。释迦牟尼佛是就事实阐述,女人的果报比男人不好,在生理上赶不上男人,心理上也赶不上男人,所以佛男众排在前面,不是重男轻女,而是就果报应该这样。
「既得为男,六根完具难。」转为男人身很好,但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要完具才好。六根不完具,你是个男人还是苦苦恼恼,所以要六根完具很难。
「六根既具,生中国难。」有佛法的国家叫中国,没有佛法的地方叫边地。中国不要解释为中华民国,印度也称为中国。六根完具,生到有佛法的国家,实在很难很难!
「既生中国,值佛世难。」既然生到有佛法的国家,与佛同时出世,这更难了,我们不是生在佛前,就是生在佛后,佛前佛后是八难之一。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,弥勒菩萨尚未下生之前,所以要与佛同时出世,这是很难的。
前面二十种难里面,也有这一种,我们既然生在释迦牟尼佛之后,这一个难关过不去。那么要方便解释,「佛世」,就是佛的法运还在世间,我们中国佛教历史才三千年,就是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过去了,末法一万年才过了一千年,还有九千年的法运,这样算,我们还是生在佛世。
「既值佛世,遇道者难。」「道者」是二十种难里面的善知识,是修学佛道的人。你遇见修学佛道的人很难,那是善知识,解行并重,佛经解释得很好,而且依着佛理修行,也修得很好,这叫良师善友。你不懂佛理,他可以讲给你听,让你了解佛理;你不会修行,他能告诉你怎么修行,要遇到这样的修道者,这样的善知识,很难很难!
「既得遇道,兴信心难。」已经遇到这样的善知识,兴起信仰心很难,就是佛经听了,修行也修了,但是信心很难发起来。
「既兴信心,发菩提心难。」已经兴起信心,相信佛道,要发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很难!
「既发菩提心,无修无证难。」「无修无证」,修即无修,证即无证,这是大乘圆教的道理。修,不着修的相,证,不着证的相,这个心很难发。一般学佛道的人,发了菩提心,又着发菩提心的相,不能无修无证,所以要无修无证很难!
这九种难,以最后一种最难,你把最后一关透过去,前面八种难,都不算难关了。你一定要无修无证,假若不能无修无证,发了菩提心等于没有发。菩提心没有发,等于没有生信心,这九种难关要一个一个回复。
第三十七章
佛言:佛子离吾数千里,忆念吾戒,必得道果。在吾左右,虽常见吾,不顺吾戒,终不得道。
三十六章讲有九种难,第八种发菩提心难,第九种发了菩提心以后,无修无证难。无修无证前面已经讲过两次,恐怕你落入偏空,怕你着相,才说了再说。但是你不要会错意思,以为持戒就是着相,那你大错特错,所以此章特别告诉我们,要注意持戒。
「佛言:佛子」,「佛子」指大乘弟子,因为大乘弟子能够担荷佛法,等于佛的孩子。「离吾数千里」,「吾」是佛自称。你离开我数千里之远,「忆念吾戒」,你跟我出家,我传给你的戒法,你心里要常常忆念不忘。「必得道果」,虽然你离我很远,没有关系,一定会得道的。
大乘佛法难学就在这里,听了后面忘了前面,这就是我们听经的毛病。你听说这也空、那也空,因为持戒修定太麻烦,你不愿意持戒修定,所以听见谈空理,特别合你的心意。《四十二章经》第二章:「内无所得,外无所求,……非修非证。」就是谈空理,不能着相。第十八章:「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。」说不要着相,着相就错。第三十六章,说要发菩提心,发了菩提心,还要无修无证,就是不着相。要了解不着相,是要你脚踏实地持戒修定,而不可以着相,不是不持戒修定是不着相,如果不持戒修定是不着相,社会上不学佛的人,不都成了佛吗?
《金刚经》专讲空,我也空、法也空、空也空,但是你要是错会了经意,落了个「豁达空」,就是一切都空,结果你什么也不修,这样学佛法,一定会学到三恶道里去。因为你不脚踏实地修行,不持戒修定,顺着你的烦恼天天造恶业,一定堕三恶道。《永嘉禅师证道歌》说得好:「豁达空,拨因果,莽莽荡荡遭殃祸!」豁达空,也叫做恶取空,一切不在, 乎,什么因?什么果?一切皆空嘛!不晓得因果是天然的法律,你空不掉因果,造如是因,一定得如是果;你造了恶业,一定会得恶果。莽莽荡荡叫做莽荡汉,用现在的话讲,就是冒失鬼,什么都不怕,什么都敢做。莽莽荡荡造些恶业,你还能比阎罗王厉害吗?最后你逃不出阎罗王的势力,阎罗王一定抓你下地狱。
你说一空一切空,什么都不着相,你这个道理从哪里学的呢?你说从《金刚经》学的,这样你连《金刚经》都毁谤,《金刚经》上讲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为什么不要着相呢?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之相。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「诸相」就是那些虚妄之相。在那虚妄之相之中,你能够见到「非相」,见到不是虚妄的真实之相。「即见如来」,你就见到法身如来。须菩提尊者听到这里就大彻大悟,但是他关心其他的众生,恐怕领略不到这甚深的道理,所以须菩提问:「颇有众生,闻是章句,得生信否?」「颇有」是轻疑之词,须菩提替众生担心,有没有众生,闻到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这个章句,能生起信心来呢?释迦牟尼佛当下就制止他,佛对须菩提说:「莫作是说!」你不要讲这样的话,「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。」不要说我在世,就是我涅槃以后,正法时代、像法时代,乃至于末法时代,一万年过了九千五百年,到了最后五百年。就是佛法的法运快结束的时候,要是有一个佛子能够持戒修福,对于这个章句,还是能生信心。
《金刚经》上「持戒修福」四个字,你怎么没有注意到呢?你不持戒、不修福,《金刚经》上的空理,你根本不会悟到,所以修行,你得脚踏实地修,得先戒律持清净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到了临入涅槃的时候,问诸大弟子还有什么疑惑要赶快问。阿难尊者趋前请问:世尊在世的时候,我们依世尊为师,世尊涅槃以后,我们以谁为师?佛开示他:「以戒为师」。我在世的时候,以我为师,得顺守我的戒法。我涅槃以后,你必须以戒为师,要是你不持戒,就是无师之徒,是没有师父的徒弟,如何能修得好呢?
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只说三无漏学:戒学、定学、慧学,这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三大纲要。佛弟子分出家弟子、在家弟子,定学、慧学不分出家、在家弟子,一样修定,一样开智慧。但是戒律则不同,受了在家戒,成为在家弟子;受了出家戒,成为出家弟子。按戒学分为四众弟子,要是你不持戒,要修定、修慧,根本得不到定,也得不到慧。《楞严经》上讲得很明白:「依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」三无漏学,以戒学为基本,依戒才能生定,因定才能发慧。你不持戒,根本不会生定发慧,因为你不持戒,身、口、意不清净,一天到晚为非作恶,怎么能得到无上的禅定呢?得不到无上的禅定,如何能开般若智慧?所以定慧二学,以戒学为基本,你不持戒,想要修定得智慧,是自己在作梦。要把第三十七章记清楚,如果不持戒,你给佛当侍者也没有用。
第三十八章
佛问沙门:人命在几间?对曰:数日间。佛言:子未知道。复问一沙门:人命在几间?对曰:饭食间。佛言:子未知道。复问一沙门:人命在几间?对曰:呼吸间。佛言:善哉!子知道矣!
此章要作无常观。「佛问沙门:人命在几间?」佛问出家弟子,人的生命在几何之间?人的生命在几十年左右,也有活到一百多岁的,但是佛问这话,一定不是说人的生命在几十年之中。「对曰:数日间。」有一位出家人回答:寿命很短,只有几天的时间,因为几天前我还见到这个人,几天后这个人不在了,可见人命很短促,这就是作无常观。「佛言:子未知道。」佛说:你不知道我的道法。
「复问一沙门」,佛又问一个出家人,「人命在几间?」「对曰:饭食间。」第二个出家人听见第一个出家人,受到佛的呵斥,所以回答:人的寿命,在一顿饭的时间,因为吃饭以前还活着,吃饭以后就去世了,可以说真的无常,但是还是遭佛的呵斥!「佛言:子未知道。」佛说:我的道法,你还是不知道。
「复问一沙门」,佛再问另外一个出家人,「人命在几间?对曰:呼吸间。」问到第三人,第三人回答人命在呼吸间,人的生命非常脆弱,一口气呼出去,吸不进来,这个人就去世了,所以人的生命无常到了极点。「佛言:善哉!」佛大加赞叹说:你讲得太好了!「子知道矣!」你知道我说的无常之道。
第十九章,佛言:「观天地,念非常。观时间,念非常。」「非常」就是无常,一切都是无常,都不是常住之法,剎那剎那都在生灭。这章专讲无常观,你要观到人命,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