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念到无常,讲这个作什么呢?修行用功要了生死,生死是个大事,其他都是小事。你怎么好拖延时间呢?有人说:说实在的,佛学太好了,生死一定要了,不过我现在事情还没有办好,过几年再说。生命能等你几年吗?一口气不来,你就来生来世再说了。你今生今世不了生死,要等到哪一生才了生死呢?
第三十九章
佛言:学佛道者,佛所言说,皆应信顺。譬如食蜜,中边皆甜,吾经亦尔。
「佛言:学佛道者,佛所言说,皆应信顺。」你学佛道,佛说的经,你都应该信仰、顺受。「譬如食蜜,中边皆甜。」等于吃蜂蜜,吃到第一口是甜的,吃到第二口、第三口,甚至最后一口还是甜的。中间是甜的,两边也是甜的,因为蜂蜜本来就是甜的。「吾经亦尔」,我所说的经,也是如此,中间、两边皆甜。
这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,没有哪一个时间说的法,不是善法,因为都是佛说的法,所以你学佛法,只要是佛说的经都应该信受。不过佛说的法,有时候说「空」,有时候说「有」,他是应机说的。佛涅槃了,你自己看哪一部经应你的机,你就学哪一部经。但是除此以外的经,还是要信受,因为都是佛说的。一部经分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你以为正宗分才是重要的道理,序分不要信,流通分更不必信,那你就大错特错。食蜜中边皆甜,正宗分中间是甜的,序分、流通分两边也是甜的。所以你学佛说的法,要完全接受、信受。
第四十章
佛言:沙门行道,无如磨牛,身虽行道,心道不行。心道若行,何用行道。
「佛言:沙门行道,无如磨牛,身虽行道,心道不行。」在机器做面粉之前,都用石磨磨面粉,当时麦子如何磨成面粉呢?必须用牛来拉石磨。「磨牛」,就是拉石磨的牛,它不走,磨就不会转动,就不能磨面粉。所以拉磨的牛,身体在行道,心可没有行道。佛说:我们出家人要行道,不要学磨牛,身体虽然行道,心里不行道。「心道若行,何用行道。」佛道在哪儿?佛道在心里,你心里要是与佛道相应,何必用身体行道呢?
这两句话不要错会了意,以为我要修「心道」,身体不必行道,不要修行用功。我们现在要身心相应,晓得佛道不在外,在心内,不只身体行道,心里也要行道。
第四十一章
佛言:夫为道者,如牛负重,行深泥中,疲极不敢左右顾视,出离淤泥,乃可苏息。沙门当观情欲,甚于淤泥,直心念道,可免苦矣!
「佛言:夫为道者」,修行佛道的人。「如牛负重,行深泥中」,好像一头牛,背负很重的东西,走在深泥中间。「疲极不敢左右顾视」,它的身体疲乏到了极点,但是不敢左右张望,只能努力一直往前走。「出离淤泥,乃可苏息。」等到离开淤泥,才可以休息。
「沙门当观情欲,甚于淤泥。」出家人修学佛道,应当观想断除情欲,要是情欲不断,比牛陷入淤泥里面还可怕。「直心念道,可免苦矣!」你不要打妄想到情欲上面,直心念着佛道,像那头牛不敢左右张望,一直努力往前走,才能免除堕落恶道之苦。
第四十二章
佛言:吾视王侯之位,如过隙尘。视金玉之宝,如瓦砾。视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视大千界,如一诃子。视阿耨池水,如涂足油。视方便门,如化宝聚。视无上乘,如梦金帛。视佛道,如眼前华。视禅定,如须弥柱。视涅槃,如昼夕寤。视倒正,如六龙舞。视平等,如一真地。视兴化,如四时木。
这是本经最后一章,「佛言:吾视王侯之位,如过隙尘。」「过隙尘」就是浮尘。门窗有一个隙缝,阳光从隙缝射进来,在一道光线之中,你能看见很多的尘土飞扬,这叫浮尘。它的份量轻于空气,不会沉落下来,要是没有缝隙,阳光透不进来,还看不见浮尘。
我们凡夫有二种执着:我执、法执。前面告诉我们破我执,要先破身见,观想我的身体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假合而成,四大种把它分开,身体没有了,当体就空了,等于变化的假东西,不要执着。把身体观空了以后,再观察我们的妄想心,不过是受、想、行、识四个法,把这四个法分开,妄想心没有本体、自性。妄想心一空,外面身体也空了,我执就空了。我执空了,还要晓得一切法都是空的,连地、水、火、风都是空的,连受、想、行、识也是空的,叫做破法执,要观想法空。
我们念《心经》: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」「五蕴皆空」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五蕴都把它观空,阿罗汉只把五蕴里面的假我观空,五蕴里面没有我,但是他认为五蕴是实在的。大乘菩萨把五蕴再观空,所以观自在菩萨是大乘菩萨,他照见五蕴皆空,我也空,法也空。第四十二章是观法空、破法执,前面先观空世间法,后面连佛法都要观空。
先破世间法,「吾视王侯之位,如过隙尘。」国王、诸侯是人间最富贵的人,你想得却得不到。你把它观空,不要起执着,王侯之位,没什么了不得,都是世间法幻化不实在。所以佛说:我把王侯之位观照到像浮尘一样,有什么可以执着呢?
「视金玉之宝,如瓦砾。」前面是把功名看空,这里再把金银财宝观空。「瓦」是瓦片,「砾」是沙子。金银七宝之类,在佛眼看来像瓦片、沙子一样。
「视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」「纨素」是绸缎之类。「敝帛」是破布。看见绸缎的衣服,好像破布一样。
「视大千界,如一诃子。」大千世界很大,一诃子很小,诃子的样子不常见,像一个桂圆。这就是要破房舍、财产这些执着。一栋房子,你放不下,看大千世界好像一诃子,你还有什么可以执着呢?
「视阿耨池水」,「阿耨池水」,也叫阿耨大池,翻成中国话叫无恼热,按文义上的意思,叫清凉水。阿耨大池,在大雪山上面,周围八百里,很大。「如涂足油」,印度的比丘出去托钵,不许穿袜子、鞋子,要赤脚走路。托钵化饭回来,用完饭要打坐,脚上有尘土,一定要先洗脚,洗了脚,得抹油,叫「涂足油」。因为印度是热带地方,赤脚走路,很容易受热,洗了脚,把涂足油抹一抹,就不会受热。涂足油,只用一个小杯子装着,很小。我把很大的阿耨大池,看成像涂足油般很小。
讲到这里,世间法不起执着,都观空了。下面的佛法也不能执着,也要观空。
「视方便门,如化宝聚。」度众生要善解方便,方便法门才能度一切众生,但是你一起执着,变成法执。「化宝聚」,一大堆的七宝,都是变化出来的,不是真实的。你要观方便的法门,如变化出来的七宝一样,不要起执着。
「视无上乘,如梦金帛。」超过权教的大乘,叫一乘,或者叫「无上乘」,或者叫佛乘,就是最高的佛法。众生没有成佛,需要用无上乘,等你成了佛,无上乘等于你作梦,梦到的金帛一样。因为众生本来是佛,用不着无上乘。所以众生在还没有成佛之前,无上乘是最高的佛法,等你成了佛,佛法本来具足,不是从心外来的,等于作梦,梦到了金帛一样。
「视佛道,如眼前华。」我们尚未成佛之前,要求佛道,等到成佛以后,佛道本来现现成成,不是你修来的,佛道好像眼前的空中花,不是常住的。你看见空中有花,空中本来没有花,所以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,你看到有一个佛道;等你成了佛,哪有佛道可成呢?
「视禅定,如须弥柱。」我们这一个小世界,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大部洲,中间有一个中心点,叫须弥山,翻成中国话叫妙高山,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。这一个小世界,都由须弥山支撑着,等于一根柱子一样,叫「须弥柱」。须弥山很重要,但是须弥山是金、银、琉璃……七宝所成,也是无常之法,须弥山也有空的一天。我们现在要降伏自己的烦恼妄想,需要禅定,等烦恼妄想息灭以后,禅定也是空的,像须弥柱一样。
「视涅槃,如昼夕寤。」梵语「涅槃」,翻成中国话叫寂灭,就是把无明烦恼都灭除,湛寂不动,证得圣果,就证得涅槃。「昼夕寤」,「昼」是白天,「夕」是晚上,「寤」是睡醒。你尚未证得涅槃之前,无明用事,感觉白天是醒着,实际白天还在睡觉,晚上也睡觉。等到你把无明破了,证得涅槃,不睡觉了,白天醒着,晚上也醒着。
「视倒正,如六龙舞。」凡夫法叫「倒」法,圣人法叫「正」法。凡夫六根「背觉合尘」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背了自己的觉性,合了尘劳烦恼,就起了颠倒,叫做「倒」法。等到听到佛法,不起颠倒,六根「背尘合觉」,背了尘劳妄想,合了自己的灵知灵觉,叫做「正」法。实际上还是那六根,等于六条龙在那跳舞,只是头跟尾巴互换而已。
「视平等,如一真地。」「平等」是对着「次第」说的,不执着次第,一切法完全都平等。对着次第讲平等,还不是真平等。平等不要对着次第讲,才是真平等。「如一真地」,如真如实地一样,真如不是离开一切法,另外有一个真如。一切法皆以真如为本体,所以平等就在次第之中显平等,好像在一切法上显真如实地。
「视兴化,如四时木。」我们教化众生,要兴起佛法,教化众生不要执着,像四时的花木一样。到了春天,它就发芽生出树叶;到了夏天,它就开花;到了秋天,它就结果,它是顺着时间走的。我们去度众生,也是应众生之机说法,众生的善根成熟,你一说他就得度,并不是你逼他得度,是他的善根成熟,好像树要开花结果,是时间到了,所以用不着执着。
佛法难学就在这里,你没有破我执之前,先破我执。破我执,得用佛法来破,但是佛法也不能执着,执着就起了法执。所以一切法都要观空,世间法观空,佛法也得观空。你把世间法观空,执着佛法,还不是法执吗?所以要把我执、法执都破掉,一切法都要观空。
《四十二章经》说听圆满。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