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到無常,講這個作什麼呢?修行用功要了生死,生死是個大事,其他都是小事。你怎麼好拖延時間呢?有人說:說實在的,佛學太好了,生死一定要了,不過我現在事情還沒有辦好,過幾年再說。生命能等你幾年嗎?一口氣不來,你就來生來世再說了。你今生今世不了生死,要等到哪一生才了生死呢?

  第叁十九章

  佛言:學佛道者,佛所言說,皆應信順。譬如食蜜,中邊皆甜,吾經亦爾。

  「佛言:學佛道者,佛所言說,皆應信順。」你學佛道,佛說的經,你都應該信仰、順受。「譬如食蜜,中邊皆甜。」等于吃蜂蜜,吃到第一口是甜的,吃到第二口、第叁口,甚至最後一口還是甜的。中間是甜的,兩邊也是甜的,因爲蜂蜜本來就是甜的。「吾經亦爾」,我所說的經,也是如此,中間、兩邊皆甜。

  這就是佛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哪一個時間說的法,不是善法,因爲都是佛說的法,所以你學佛法,只要是佛說的經都應該信受。不過佛說的法,有時候說「空」,有時候說「有」,他是應機說的。佛涅槃了,你自己看哪一部經應你的機,你就學哪一部經。但是除此以外的經,還是要信受,因爲都是佛說的。一部經分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你以爲正宗分才是重要的道理,序分不要信,流通分更不必信,那你就大錯特錯。食蜜中邊皆甜,正宗分中間是甜的,序分、流通分兩邊也是甜的。所以你學佛說的法,要完全接受、信受。

  第四十章

  佛言:沙門行道,無如磨牛,身雖行道,心道不行。心道若行,何用行道。

  「佛言:沙門行道,無如磨牛,身雖行道,心道不行。」在機器做面粉之前,都用石磨磨面粉,當時麥子如何磨成面粉呢?必須用牛來拉石磨。「磨牛」,就是拉石磨的牛,它不走,磨就不會轉動,就不能磨面粉。所以拉磨的牛,身體在行道,心可沒有行道。佛說:我們出家人要行道,不要學磨牛,身體雖然行道,心裏不行道。「心道若行,何用行道。」佛道在哪兒?佛道在心裏,你心裏要是與佛道相應,何必用身體行道呢?

  這兩句話不要錯會了意,以爲我要修「心道」,身體不必行道,不要修行用功。我們現在要身心相應,曉得佛道不在外,在心內,不只身體行道,心裏也要行道。

  第四十一章

  佛言:夫爲道者,如牛負重,行深泥中,疲極不敢左右顧視,出離淤泥,乃可蘇息。沙門當觀情欲,甚于淤泥,直心念道,可免苦矣!

  「佛言:夫爲道者」,修行佛道的人。「如牛負重,行深泥中」,好像一頭牛,背負很重的東西,走在深泥中間。「疲極不敢左右顧視」,它的身體疲乏到了極點,但是不敢左右張望,只能努力一直往前走。「出離淤泥,乃可蘇息。」等到離開淤泥,才可以休息。

  「沙門當觀情欲,甚于淤泥。」出家人修學佛道,應當觀想斷除情欲,要是情欲不斷,比牛陷入淤泥裏面還可怕。「直心念道,可免苦矣!」你不要打妄想到情欲上面,直心念著佛道,像那頭牛不敢左右張望,一直努力往前走,才能免除墮落惡道之苦。

  第四十二章

  佛言:吾視王侯之位,如過隙塵。視金玉之寶,如瓦礫。視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視大千界,如一诃子。視阿耨池水,如塗足油。視方便門,如化寶聚。視無上乘,如夢金帛。視佛道,如眼前華。視禅定,如須彌柱。視涅槃,如晝夕寤。視倒正,如六龍舞。視平等,如一真地。視興化,如四時木。

  這是本經最後一章,「佛言:吾視王侯之位,如過隙塵。」「過隙塵」就是浮塵。門窗有一個隙縫,陽光從隙縫射進來,在一道光線之中,你能看見很多的塵土飛揚,這叫浮塵。它的份量輕于空氣,不會沈落下來,要是沒有縫隙,陽光透不進來,還看不見浮塵。

  我們凡夫有二種執著:我執、法執。前面告訴我們破我執,要先破身見,觀想我的身體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種假合而成,四大種把它分開,身體沒有了,當體就空了,等于變化的假東西,不要執著。把身體觀空了以後,再觀察我們的妄想心,不過是受、想、行、識四個法,把這四個法分開,妄想心沒有本體、自性。妄想心一空,外面身體也空了,我執就空了。我執空了,還要曉得一切法都是空的,連地、水、火、風都是空的,連受、想、行、識也是空的,叫做破法執,要觀想法空。

  我們念《心經》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」「五蘊皆空」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五蘊都把它觀空,阿羅漢只把五蘊裏面的假我觀空,五蘊裏面沒有我,但是他認爲五蘊是實在的。大乘菩薩把五蘊再觀空,所以觀自在菩薩是大乘菩薩,他照見五蘊皆空,我也空,法也空。第四十二章是觀法空、破法執,前面先觀空世間法,後面連佛法都要觀空。

  先破世間法,「吾視王侯之位,如過隙塵。」國王、諸侯是人間最富貴的人,你想得卻得不到。你把它觀空,不要起執著,王侯之位,沒什麼了不得,都是世間法幻化不實在。所以佛說:我把王侯之位觀照到像浮塵一樣,有什麼可以執著呢?

  「視金玉之寶,如瓦礫。」前面是把功名看空,這裏再把金銀財寶觀空。「瓦」是瓦片,「礫」是沙子。金銀七寶之類,在佛眼看來像瓦片、沙子一樣。

  「視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」「纨素」是綢緞之類。「敝帛」是破布。看見綢緞的衣服,好像破布一樣。

  「視大千界,如一诃子。」大千世界很大,一诃子很小,诃子的樣子不常見,像一個桂圓。這就是要破房舍、財産這些執著。一棟房子,你放不下,看大千世界好像一诃子,你還有什麼可以執著呢?

  「視阿耨池水」,「阿耨池水」,也叫阿耨大池,翻成中國話叫無惱熱,按文義上的意思,叫清涼水。阿耨大池,在大雪山上面,周圍八百裏,很大。「如塗足油」,印度的比丘出去托缽,不許穿襪子、鞋子,要赤腳走路。托缽化飯回來,用完飯要打坐,腳上有塵土,一定要先洗腳,洗了腳,得抹油,叫「塗足油」。因爲印度是熱帶地方,赤腳走路,很容易受熱,洗了腳,把塗足油抹一抹,就不會受熱。塗足油,只用一個小杯子裝著,很小。我把很大的阿耨大池,看成像塗足油般很小。

  講到這裏,世間法不起執著,都觀空了。下面的佛法也不能執著,也要觀空。

  「視方便門,如化寶聚。」度衆生要善解方便,方便法門才能度一切衆生,但是你一起執著,變成法執。「化寶聚」,一大堆的七寶,都是變化出來的,不是真實的。你要觀方便的法門,如變化出來的七寶一樣,不要起執著。

  「視無上乘,如夢金帛。」超過權教的大乘,叫一乘,或者叫「無上乘」,或者叫佛乘,就是最高的佛法。衆生沒有成佛,需要用無上乘,等你成了佛,無上乘等于你作夢,夢到的金帛一樣。因爲衆生本來是佛,用不著無上乘。所以衆生在還沒有成佛之前,無上乘是最高的佛法,等你成了佛,佛法本來具足,不是從心外來的,等于作夢,夢到了金帛一樣。

  「視佛道,如眼前華。」我們尚未成佛之前,要求佛道,等到成佛以後,佛道本來現現成成,不是你修來的,佛道好像眼前的空中花,不是常住的。你看見空中有花,空中本來沒有花,所以在衆生沒有成佛之前,你看到有一個佛道;等你成了佛,哪有佛道可成呢?

  「視禅定,如須彌柱。」我們這一個小世界,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大部洲,中間有一個中心點,叫須彌山,翻成中國話叫妙高山,有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。這一個小世界,都由須彌山支撐著,等于一根柱子一樣,叫「須彌柱」。須彌山很重要,但是須彌山是金、銀、琉璃……七寶所成,也是無常之法,須彌山也有空的一天。我們現在要降伏自己的煩惱妄想,需要禅定,等煩惱妄想息滅以後,禅定也是空的,像須彌柱一樣。

  「視涅槃,如晝夕寤。」梵語「涅槃」,翻成中國話叫寂滅,就是把無明煩惱都滅除,湛寂不動,證得聖果,就證得涅槃。「晝夕寤」,「晝」是白天,「夕」是晚上,「寤」是睡醒。你尚未證得涅槃之前,無明用事,感覺白天是醒著,實際白天還在睡覺,晚上也睡覺。等到你把無明破了,證得涅槃,不睡覺了,白天醒著,晚上也醒著。

  「視倒正,如六龍舞。」凡夫法叫「倒」法,聖人法叫「正」法。凡夫六根「背覺合塵」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背了自己的覺性,合了塵勞煩惱,就起了顛倒,叫做「倒」法。等到聽到佛法,不起顛倒,六根「背塵合覺」,背了塵勞妄想,合了自己的靈知靈覺,叫做「正」法。實際上還是那六根,等于六條龍在那跳舞,只是頭跟尾巴互換而已。

  「視平等,如一真地。」「平等」是對著「次第」說的,不執著次第,一切法完全都平等。對著次第講平等,還不是真平等。平等不要對著次第講,才是真平等。「如一真地」,如真如實地一樣,真如不是離開一切法,另外有一個真如。一切法皆以真如爲本體,所以平等就在次第之中顯平等,好像在一切法上顯真如實地。

  「視興化,如四時木。」我們教化衆生,要興起佛法,教化衆生不要執著,像四時的花木一樣。到了春天,它就發芽生出樹葉;到了夏天,它就開花;到了秋天,它就結果,它是順著時間走的。我們去度衆生,也是應衆生之機說法,衆生的善根成熟,你一說他就得度,並不是你逼他得度,是他的善根成熟,好像樹要開花結果,是時間到了,所以用不著執著。

  佛法難學就在這裏,你沒有破我執之前,先破我執。破我執,得用佛法來破,但是佛法也不能執著,執著就起了法執。所以一切法都要觀空,世間法觀空,佛法也得觀空。你把世間法觀空,執著佛法,還不是法執嗎?所以要把我執、法執都破掉,一切法都要觀空。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說聽圓滿。

  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