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

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

  (二○一一年修訂版)

  —道源長老民國七十四年二月講于臺北淨宗蓮社—

  施旺坤 成文

  懸談

  今天要講的這部經,是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,在未講這部經之前,先說要講這部經的因緣。佛教是世界宗教的一種,世界上其他的宗教苦于經典太少,佛教則苦于經典太多,翻譯到中國來的經典,在宋朝最初結集藏經的時候,有五千零四十八卷,後來翻譯越來越多,注解越來越多,現在有兩萬多卷,初學的人簡直無從下手。聽經呢?聽這一位法師講這一部經,說的是這個道理;聽那一位法師講那一部經,又說一種道理。比方聽《阿彌陀經》,說一切皆有,西方有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。聽《金剛經》,說一切皆空,我也空,法也空,空也空。初學的人,看經無從下手,不知從哪裏看起,聽經也聽不出綱要來。

  開辦本蓮社,是爲宏揚淨土法門,領導大家念阿彌陀佛,所以定名爲「淨宗蓮社」。淨宗蓮社就是淨土宗蓮社,時光飛快,開光之後已經過了兩年。開光以後先講《普門品》,去年講《阿彌陀經》,又講《地藏經》。爲什麼先講這叁部經呢?因爲現在的佛弟子跟觀音菩薩特別有緣,大家都喜歡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,所以先講《普門品》,使大家了解念觀音菩薩的意義,念觀音菩薩的功德。除了跟觀音菩薩有緣,就是跟阿彌陀佛有緣,于是又講《阿彌陀經》,講念阿彌陀佛的道理。再者,就是跟地藏菩薩有緣,所以再講《地藏經》,讓大家了解地藏菩薩的功德。佛說法是應機說法,我們說法也是應大家的機,所以講這叁部經。

  諸位要是這叁部經都聽過,那很好,但是恐怕叁部經連貫不起來。爲什麼呢?因爲講《普門品》,要大家念觀音菩薩的聖號;講《阿彌陀經》,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;講《地藏經》,要念地藏菩薩的聖號,好像這叁部經彼此沒有連貫,這就是佛教的經典太多,每一部經說一種道理,初學的人連貫不起來。每一個星期六,本蓮社有念佛會,大家都來一起念佛,在念佛中間,道源給大家講開示,我感覺大家對佛法的綱要不太了解,所以我去年就講全部佛法的綱要給大家聽,佛說法是應衆生的機說法,但是他說法有一個綱要,就是全部佛法爲五乘法、一乘法。

  五乘法分爲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人乘法,就是受叁皈五戒,保持人身不失,來生來世,決定轉爲人。天乘法,受叁皈五戒,再加上十種善法,來生來世,決定生天。人乘法、天乘法,是釋迦牟尼佛方便中的方便,因爲要度衆生出叁界、了生死,衆生不容易接受,先把衆生度出叁惡道,所以要說人乘法、天乘法。釋迦牟尼佛出世,爲度衆生成佛,成佛的法門是什麼呢?菩薩法。但是衆生對大乘菩薩法不容易接受,釋迦佛又開方便,開二乘法門,就是聲聞乘、緣覺乘。聲聞乘說四谛法,緣覺乘說十二因緣法。這二乘法,合起來就是小乘法,把衆生先度出叁界,再教他學大乘法。所以對大乘法來說,聲聞、緣覺乘都叫小乘,這就是方便,等到衆生能夠接受,再說大乘法。大乘法與小乘法有何不同呢?出發點不同,也就是發心不同。學小乘法,要自己了生死,不發心度衆生,所以叫小乘。大乘法,發心以度衆生爲第一,爲度衆生而來學佛,夠得上學大乘法,佛就跟他說菩薩乘。菩薩乘是五乘法中權巧方便的大乘,上面還有一乘法,釋迦佛最初說的《華嚴經》,最後說的《法華經》,都屬于一乘法門,才是真實的大乘法。學了五乘法,乃至一乘法的道理,聽懂了要修,要了生死,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情。想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,今生有因緣聞到佛法,發心修行,來生來世是不是還能接觸到佛法?這就起了恐懼,害怕來生來世不能繼續修行。于是佛再開一個殊勝方便法門,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剛才講的人乘、天乘,是方便中的方便,聲聞乘、緣覺乘是方便,菩薩乘還是方便。淨土法門,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才是最特殊、最超勝、最方便的法門。

  我們懂得佛法的綱要,可以把過去講的叁部經連貫起來,講《阿彌陀經》,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無量劫的生死一旦了脫,證到無生法忍,回入娑婆世界,再來度一切衆生,這是《阿彌陀經》的要義。《普門品》是教我們念觀音菩薩,西方叁聖中間是阿彌陀佛,上首是觀音菩薩,他也是接引衆生生西方,但是《普門品》上怎麼沒有說生西方呢?因爲娑婆世界是個苦惱世界,多災多難,災難現前,念阿彌陀佛念不來,念觀音菩薩的功德偏于救苦救難。你把苦難解脫了,再念佛求生西方,不就連貫在一起?《地藏經》教我們供養地藏菩薩,禮拜地藏菩薩,持念地藏菩薩的聖號,沒有要我們求生西方,但是釋迦牟尼佛說《地藏經》,並不希望我們生天,因爲天上的福報不長久,《地藏經》說:「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。」你懂得這句話的要義,你就了解業力甚大。業力甚大我們要消業,住在娑婆世界,業不容易消;生到天上享天福,業更不容易消;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業力自然消,《地藏經》不就跟《阿彌陀經》連貫起來了嗎?

  去年每個星期六,念佛中間講開示,講佛法綱要,但是大家恐怕不容易記得。今年我選擇講《八大人覺經》,因爲這部經是大乘菩薩道的綱要。我們學大乘法,修菩薩道,依著《八大人覺經》去修,決定不會走錯路。菩薩乘是大乘法,大能攝小,小不能攝大,大乘法含有小乘法,小乘法不含大乘法。你聽了《八大人覺經》,不但了解菩薩乘的綱要,連聲聞乘、緣覺乘的綱要也都能了解,就是叁乘法你都了解。過去的大祖師們,感覺到佛經太多,初學的人不容易學到佛法,于是選出《八大人覺經》、《四十二章經》、《遺教經》,叁部最簡單、最重要的經典,合成一本,叫《佛遺教叁經合訂本》。我們這次先講《八大人覺經》,希望大家發心聽圓滿。將來再講《四十二章經》、《遺教經》,把遺教叁經講完,使大家能得到佛法的要義。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的注解很多,最好的是續法大師作的《佛說八大人覺經疏》,大家有空可以參閱。

  以上說明講《八大人覺經》的因緣,下面開始講解經文。

  佛說八大人覺經 

  這部經的題目,叫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,先講「佛說」兩個字,「佛」指本師釋迦牟尼佛,梵語叫做「佛陀」,翻成中國話叫做「覺者」,爲什麼不翻成覺者,而保存梵語呢?這叫含多義不翻。譯經有規矩,含的意義太多,跟中國的名詞不合,不能翻譯。中國的覺者,是指覺悟的人,但是梵語佛陀含有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的意思,含有多義,那就不能翻,要保存它的梵音,所以翻成佛陀。因爲過去的祖師知道中國人的根性,說話愛簡略,所以略掉「陀」字,簡單翻成「佛」。梵語佛陀含有叁覺的意思,依著《大乘起信論》,叁覺是:本覺、始覺、究竟覺。

  一、本覺: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,也叫佛性,也叫實相,也叫一真法界。本覺者,本來覺,人人都有本覺,本覺是個真理之體。人人都有覺性,我們現在是衆生迷而不覺,什麼時候迷的呢?佛經上說是無明迷的。那麼什麼時候有無明呢?無始,推不出原始來,叫做無始無明,沒有個頭。爲什麼沒有個頭呢?因爲我們是凡夫衆生,從我們當衆生,就有無明,假如沒有無明,我們不會當衆生,所以在衆生的地位上,找不出原始來。那麼既然是因爲有無明才當衆生,怎麼知道我們有本覺呢?因爲我們在當衆生的時候,有個求真理的覺性,要是沒有本覺,永遠當衆生,不會成佛,所以說: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」佛性就是本來的覺性,叫做本覺。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上說一個譬喻,叫帶礦之金,黃金是在金礦裏面,經過化煉才成純金,在沒有化煉之前帶著礦石,就是帶著無明的本覺。雖然不是純金,你不能說它不是金,它要不是金,化煉不出金子來。能化煉純金出來,因爲在礦石裏面已經有金子了。所以我們的本覺,雖然在無明裏含藏著,不能說沒有本覺,沒有本覺永遠不會覺悟。本覺譬喻榨油的油性,我們想榨出油來,必須找有油性的東西,比如芝麻、黃豆、花生,一榨就榨出油來。因爲它有油性,在沒有榨之前,它不叫做油,只叫油性。等于在無明裏面含藏的覺性,但是它決定有覺性。因爲我們聽到佛法以後能夠覺悟,要是沒有覺性,等于沒有油性的東西,怎麼榨也榨不出油來。我們能覺悟佛理,證明我們有本覺,但是有個疑問,既然我們本來有覺性,爲什麼不早覺悟,到現在還迷而不覺呢?這就是一切法從因緣生,本覺只是覺悟的因,沒有遇到緣,不會覺悟。

  二、始覺:內有本覺之因,外遇師教之緣,因緣和合起來,才生始覺智。外遇師教之緣,師是善知識,教是佛的經教。你遇到善知識講佛經,得到覺悟的外緣,內有本覺的因,忽然間覺悟,始覺智生出來了。就是過去沒有覺,今天開始覺叫始覺。懂得因緣生出來的始覺智,還要了解始覺的智慧,是由本覺理體生出來的,不是從外緣生,是自己本具的。我們本來有覺性,爲什麼當衆生呢?因爲有無明,所以想成佛,必須斷除無明,就得用功修行,大乘修行由淺至深,有五十二個位子。

  叁、究竟覺:大乘五十二個位子,前面五十一個是菩薩的因位。第一是十信位,今天聽到佛經,明白了佛理,忽然間覺悟了,要斷無明,了生死、成佛道,這就是開始覺悟,叫始覺。開始覺悟要修行,不是那麼簡單,你悟的是理,事實上還是一個凡夫,要想成佛,還要腳踏實地修行。在十信位,對于自己有覺性生了信心,信心有十個位子,這十個位子雖然叫始覺,其實是「名字覺」,因爲它進進退退,隨境界轉,所以名字叫覺,實際上還是不覺。

  十信修圓滿,進到叁賢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叁賢位超過了凡夫,還不是聖人,所以叫賢人。叁賢位的菩薩,還不是真實的覺,他看見本覺理體,仿佛隔雲望月,看天上的月亮,還有一層雲彩隔著,月亮的本體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