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理的惡緣。你如果對不起他,跟你結惡緣有理由。現在一點理由也沒有,他憑空跟你結惡緣。比方我們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要弘法利生,看見貧苦的人可憐,要講佛法給他聽,他不但不聽,還痛罵你一頓。
「菩薩布施,等念怨親」,菩薩度衆生,行布施有叁種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前面「教化一切」,菩薩行法布施的時候,不能揀擇是親愛的人,就教化他;怨家對頭,就不教化他,這樣心不平等。要以平等觀念去教化,親愛的人教化他,怨家對頭也教化他。
「不念舊惡」,「舊惡」是過去的惡。舊惡有二種:第一種,你知道這個人過去不做好事,是個惡人,要教化他學佛法,他過去做的惡不要計較。第二種,他跟你結過惡緣,舊惡你不要計較,只要現在講佛法他能接受,還是要教化他。
「不憎惡人」,「憎惡」是憎惡、討厭。壞人令人一看見就起憎惡、討厭之心。但是我們行菩薩道,以慈悲爲本,要憐憫他,曉得他是貧窮多怨的人,不要憎惡、討厭他,要假種種方便攝受他。
第七覺悟:五欲過患。雖爲俗人,不染世樂。常念叁衣,瓦缽法器,志願出家。守道清白,梵行高遠,慈悲一切。
「第七覺悟:五欲過患。」在家弟子應當知道五欲的罪過患難。五欲前面已詳細講過,粗重的五欲,有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廣泛地講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塵之境。你要貪圖五欲,增長罪惡,將來就要墮地獄,罪過患難就大了。
「雖爲俗人,不染世樂。」雖然你沒有出家,是個世俗之人,但是不要被世間的五欲之樂汙染。我們學了佛法,了解佛理,知道五欲之樂不應享受。因爲享受五欲之樂,起貪欲之心,就有罪過患難。我們在家弟子,要持在家菩薩戒,《在家菩薩戒本》講到最後,佛贊歎在家菩薩是「清淨蓮華」,出淤泥而不染,蓮花從淤泥生出來,但是清淨得很,不染淤泥。我們生在世間,就好像住在淤泥裏面,但是我們持佛的菩薩戒,雖然處在淤泥之中,不被淤泥所染,仿佛清淨蓮花一樣。
「常念叁衣,瓦缽法器,志願出家。」我們在家弟子,要景仰出家太好了!出了家什麼都舍掉。但是佛製有規矩,出家應該有叁件衣、一個瓦缽。出家人的叁件衣是五衣、七衣、大衣。五衣是五條衣,一長一短,又叫作務衣,是做事務時披的衣。因爲世尊出世的時候,還沒發明有袖子的衣服,印度是熱帶,不需要衣服,但是人知道廉恥,身上披上一塊布,就可以遮蔽身體。顔色都是白色,你看佛經上,說到白衣就是指在家人。佛弟子要是出了家,不許穿白衣服,披袈裟,也是一塊布,跟在家人不同,把它割截開來,做事務時要披作務衣。七衣,是一塊布分成七條,每條二長一短,兩塊長的,一塊短的,割截開來,再把它縫起來,叫七衣,又叫入衆衣,加入出家大衆的衣,參禅、打坐、聽經都披七衣。大衣分九品,從九條算上去,都是單數,九條、十一條、十叁條,叫做下叁品,都是二長一短。十五、十七、十九條,叫中叁品,都是叁長一短。廿一、廿叁條、廿五條,叫上叁品,都是四長一短。
五條衣是作務衣,做事務披的,但是佛法漢朝才傳到中國,那時中國早已發明有袖子的衣服,出了家,披五衣做事務,感覺很不方便,尤其中國幅員廣闊,寒冷的地帶很多,冬天不穿便服不行,于是五衣成了紀念品。現在傳戒還是傳這叁件衣,但是五衣派不上用場。因爲我們有短衫、中衫、長衫,還有大袍種種便服,做起事務,有短衫、中衫就好了,不需要披五衣。但是五衣我們不敢廢掉,所以傳戒還是傳,成了紀念品。七衣叫入衆衣,中國出家人的規矩,早起要作早課,晚上要作晚課,都要搭七衣。來聽經也要搭七衣,你們看見來聽經的師父們搭衣都是七條,二長一短。每天出去托缽化飯,要披大衣;有因緣見國王,要披大衣;講經說法,要披大衣。佛法傳到中國,托缽的製度沒有推行開來,普通出家人不出去托缽,大衣用不著。見國王要有特殊的因緣,也用不著大衣。你要是學會講經說法,當法師,一定要披大衣,我現在披的是廿五條,四長一短,是最上品的大衣,這都是戒律上的規定。
「瓦缽」,「缽」是梵語「缽多羅」的簡稱,翻爲中國話叫「應量器」,應你的飯量的器具。你是大飯量用大缽,中飯量用中缽,小飯量用小缽。就是這一缽飯,剛好跟你的飯量相應。印度出家人,每天都帶缽出去化飯吃。中國托缽化飯的製度爲什麼沒有行開呢?因爲風俗、人情不同,印度稱托缽化飯的人是聖人,特別恭敬。在中國,看見出家人出去托缽化飯,當成乞丐,看不起。所以佛法傳到中國,托缽化飯的製度沒有推行開。
戒律上許可鐵、瓦二缽,不許用銅、錫或是金銀、七寶做缽,《八大人覺經》這裏爲什麼翻爲瓦缽呢?因爲鐵缽容易生鏽,要時常打磨,不如瓦缽容易清洗,所以直接翻成瓦缽。
托缽的製度在中國沒有推行開,所以出家人都在寺廟裏面吃飯。在寺廟吃飯用缽很不方便,因爲缽口小肚子大,不像碗口大底小,可以一個一個一個疊起來,容易收藏。而且口小吃飯不方便,所以現在中國只在傳戒的時候傳缽,作一個紀念品。
缽現在不合實用,並不是釋迦佛的智慧不夠,因爲我們沒有推行開來托缽的製度,泰國是小乘佛教的國家,寺院沒有廚房,不許自己做飯,每天要出去托缽,口小肚子大的缽才合用,他們的缽很大,上面有個蓋子。他出去托缽要夠一天吃,有的信徒供養飯,有的供養菜,有的供養湯,如果是碗不容易容納,缽小口加個蓋子,很方便。
你們有機會到泰國觀光,要參觀出家人托缽化飯。早晨,六點鍾到七點鍾,滿街都是穿黃衣服的出家人。他們的缽有一條繩子,挂在頸上,兩只手捧著,蓋子打開。因爲全泰國都是佛教徒,在家弟子早晨起來把飯做好,一定先盛一碗供僧。大人有時間就在門口等著,沒有空閑,就叫小孩在門口等著,等托缽的出家人走過來,供養的在家弟子就跪下來,把飯倒在出家人的缽裏,算一天中的第一件好事做好了。這一碗飯不夠,缽蓋不蓋上,繼續往前走,每家供養一碗,等到夠吃,出家人把缽蓋蓋起來,就回寺院用功去了,過了七點鍾以後,街上看不見出家人。
還有「臥具」,也叫坐具,就是一張單人被單,要睡覺把它攤開在床上,就是臥具。要是打坐參禅,把它對折起來,就是坐具。《金剛經》上「敷座而坐」,就是把臥具折好坐下來,但是在中國,出家人打坐,寺院都准備了坐墊。睡覺,中國寒冷,單一張被單不行,都有禦寒的棉被,臥具也廢掉。在清朝以前,祖師們有智慧,把它改成「拜具」,要拜佛就展開,表示恭敬,要是不做拜具用,臥具也要廢掉了。怎麼知道是清朝以前呢?因爲寶華山《傳戒正範》,律宗第二十二代祖師讀體見月大師說:「現在坐具,變成拜佛的拜具。」什麼時候改的,他也不知道。讀體大師是清朝初年的人,所以是清朝以前就變成拜具了。
「法器」,我們敲的大磬、木魚、引磬,總稱法器。「志願出家」,在家弟子雖然減少五欲,但是麻煩的事很多,所以要景仰出家人的生活單純,要立志願將來一定要出家。
「守道清白」,在家弟子有家庭,只能戒邪淫,不能戒正淫,實際正淫還是生死的根本,所以還是要出家,出家的戒律很多,都要嚴格守持不犯戒。「梵行高遠」,「梵」是清淨,出家人能完全斷除淫欲,比在家弟子清淨的行門高遠,所以能夠出家最好。
「慈悲一切」,出家並不是爲圖過單純的生活,利益自己,是要度衆生,度衆生要發慈悲心。「慈悲」,慈能與樂,悲能拔苦。衆生沒有得到佛法的快樂,你要講佛法給他聽,使他得到法樂,就是慈心。衆生有煩惱、有生死,是大苦,你要協助他斷煩惱、了生死,拔除衆生的一切苦,就是悲心。衆生無邊誓願度,你要度一切衆生了生死、成佛道,誓願與樂拔苦。
第八覺知:生死熾然,苦惱無量,發大乘心,普濟一切。願代衆生,受無量苦。令諸衆生,畢竟大樂。
「第八覺知:生死熾然,苦惱無量」,「熾然」,像火燒那麼痛苦。沒有學佛法,根本連生死二字都不知道,學了佛法,不去深入觀察,也不會了解生死之苦這麼嚴重,你要觀察衆生,受的是生死輪回大苦,生了死,死了生,不得休息,像火燒一樣,一生一死,包括無量苦惱,自從無始劫來,不曉得經曆過多少生死,所受的苦惱,更是無量無邊。
「發大乘心,普濟一切。」觀察衆生在受生死之苦,你慈悲心生起來,菩提心就生出來。你觀察到自己的生死苦,再觀察到一切衆生都在受生死之苦,就發大乘心,要普遍利濟一切衆生。
「願代衆生,受無量苦。」你觀察到衆生苦,發菩提心,爲利益衆生,要發願:衆生有無量苦,都願意代他們受。事實上你發了菩提心,要弘法利生,就是代衆生受苦,弘法就是弘揚佛法,利生就是利益衆生。法師坐在高座,聽衆坐在下面,是《梵網經菩薩戒》的規定,不這樣做,犯菩薩戒。你們不可以爲法師坐高座,大家給他頂禮,對他恭敬是享受,其實法師講經,是代衆生受苦。
法師受的苦,拿道源作例證,學說法的時候受的苦,講多少天也講不完。學會了講經說法,到今年八十六歲,已經當了五十二年法師,還在講經受苦。八十六歲身體已經老弱不堪,走路都走不動,搖搖擺擺,你們看我走路,得有一個侍者攙著我,眼睛視力退化,小字看不見,經文請人抄得像茶杯口這麼大,看起來還是費力氣。身體衰弱沒有抵抗力,稍微吹一點冷風就咳嗽,多穿衣服則發熱,我每次講完下座,渾身出大汗,不是受苦嗎?但是道源還是願意講經,因爲願意慈悲一切,願代衆生受苦。因爲你們聽道源講經,發道心修行,結果把生死大苦了脫,成就佛道,我出汗受的是小苦。
「令諸衆生,畢竟大樂。」前面第五覺悟講到出世間的叁種法樂,都不是「畢竟大樂」,畢竟大樂是成佛的樂。成了佛,證得佛果,按智慧、理體分二個果:一個菩提果,菩提是智慧,得了智慧的果,叫做智…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