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坏事没有做,没有修善法,不能生天就是了,我的人身总不会失掉,怎么会堕落呢?」刚才讲过,你懈怠以后跟着放逸,就会犯斋破戒做坏事。懈怠以前,少欲知足,坏事没有做。等到懈怠之后,放逸就做坏事,应该少欲而不少欲,要多欲;应该知足而不知足,要贪图。这样一放逸,就会犯了戒,你怎么不会堕落呢?

  有人进一步说:「我懈怠,只是没有精进修行,并没有放逸,所受的戒律都能保守,没有犯戒作恶,我的人身应该保持不失吧?」学佛法是要断烦恼,你的烦恼没有断,自己做不了主,虽然今生你没有做坏事。但是你前生前世、多生多劫,做了多少坏事,都在你的八识心田保存着。你今生学到佛法,不精进修行把烦恼破掉,过去恶业种子一旦发了现行,你不是要受果报堕落三途吗?所以你应该觉知懈怠不得,懈怠就要堕落。

  那么应该怎样呢?「常行精进」,纯一不杂叫「精」,勇往直前叫「进」。精进是六度之一,你修学佛法,要纯一不杂,专修佛法,不要把世间法夹杂进去。要少欲知足,不要再去贪图世间法。修学佛法要破除烦恼,烦恼是无始劫来的烦恼,不是随便用功就能破,要勇往直前才能破掉。

  精进有三种:

  一、披甲精进,精进破除烦恼恶法。披甲是形容词,烦恼恶法等于怨贼,要跟他打仗,古时候打仗要披甲。烦恼太多,等于怨贼太多,你不精进勇猛,烦恼恶法破除不了,结果你会打败仗。所以精进,要纯一不杂,勇往直前,等于与敌人打仗一样。

  二、摄善精进,摄受一切善法。烦恼恶法要破除,要修善法,大的善法要修,小的善法也要修,只要是善法都要摄持,这叫众善奉行。

  三、利乐精进,利乐一切有情。众生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,你让他得到佛法的利益;众生没有得到佛法的法乐,你让他得到佛法的法乐。利乐就是利乐一切众生,不是利乐一个众生、二个众生。大的利乐,度众生成佛;小的利乐,令众生种善根。绝不舍弃一个众生,一定要使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,得到佛法的法乐。

  「常行精进,破烦恼恶。」就是披甲精进,在世间法上少欲知足,把身心力量空闲出来,要精进修行,把烦恼恶法破掉。烦恼是生死之因,属于意业,你把贪、瞋、痴三个根本烦恼断掉,身口七支就不作恶。十种恶业,意业三种是根本,身口七支是枝末。你造的身口二业,都是由意业推动的。你的意业贪、瞋、痴三个根本烦恼破掉,一切恶法都破掉,你的身体不会造恶业,口不会造恶业,身、口、意三业就清净了。

  「摧伏四魔」,「摧」是摧破,「伏」是降伏。本来应该是,先降伏后摧破,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摧破,所以摧字放在上面,伏字放在下面。梵语「魔罗」,简单翻为魔,意思就是害,魔把你的法身慧命害掉,使你永远流转生死,所以叫做魔。「四魔」,一、天魔,二、烦恼魔,三、五阴魔,四、生死魔。

  一、天魔,我们现在初发心用功,天魔不会来魔我们,拿本师释迦牟尼佛作例证,他在菩提树下打坐,要成佛的时候,天魔就来魔。欲界有六层天,天魔是欲界最高一层天,他化自在天的天主。超出三界,要先超出欲界,天魔认为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,你要超出欲界,他就心生恐怖,要来魔你,使你不能超出欲界。好像父母听说儿女要出家,起了恐怖,一定要阻碍,使你不能出家,就是这样的心理。

  二、烦恼魔,三界以内的烦恼就是见惑、思惑。见惑是见地不正确,起了不正的知见,叫你昏烦恼乱。由不正的知见起的颠倒思想,叫思惑。见惑叫迷理之惑,思惑叫迷事之惑。对于佛说的真理你不了解,对于三界以内的事相,你不能观空,所以昏烦恼乱,叫做烦恼。烦恼魔魔到你了,你怎么能修行用功呢?

  三、五阴魔,五阴前面讲过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这五种能盖覆我们的本性,魔害我们。前面讲,懈怠要堕落,你怎么会懈怠呢?感觉到身心疲倦。身体疲倦属于色阴,心疲倦属于受、想、行、识四阴。你不能精进修行,就是五阴魔魔到你。

  四、生死魔,你生死没有了脱,生命有限度。人的生命短促,活到一百岁,那是极少数。人生不满百年,小孩时不知道修行,少年也不知道修行,你有善根,到了壮年闻到佛法,要修行用功,还没有得到利益,寿命尽了,来生来世是不是还能转人,遇到佛法继续修行?成了大问题,纵然你来生来世还能转人,没有遇到善知识,佛法就间断了。要是来生来世堕落三恶道,你想修行也不可能,就被生死魔魔到了,因为有生才有死,所以叫做生死魔。

  摧伏四魔,要先摧伏烦恼魔。烦恼魔是四魔之因,所以上面一句是「破烦恼恶」,下面「摧伏四魔」里面就有个烦恼魔。为什么上面单说「破烦恼恶」呢?因为烦恼魔是四魔之因。我们人有个身体、有个心,这五阴和合的假我是个果报法。你要是没有烦恼之因,怎么会有五阴的果报?没有五阴,怎么有生死之魔呢?所以你把烦恼魔破掉,五阴魔也破了,生死魔也破了,天魔也魔不了你,四魔都破了。

  「出阴界狱」,「阴」是五阴,「界」是三界。我们凡夫流转生死,有一个范围,不超出三界。超出三界就是圣人,声闻、缘觉是小乘圣人,佛、菩萨是大乘圣人。三界之内是凡夫的范围,五阴,色阴在我们的身体外面,受、想、行、识四个阴是心,在身体里面。我们的法身慧命被身心包围着,等于一个人坐在监狱里面。凡夫流转生死的地方,空间超不出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等于一个大监狱,所以你能把四种魔破除,五阴也破除了,三界也破除了,自然了脱生死,超出三界五阴的监狱。

  讲到这里,你不要把前面两句忘记了,切不可以「懈怠堕落」,一定要「常行精进」,你不常行精进,四种魔破不了,五阴三界的牢狱出不去。

  第五觉悟:愚痴生死。菩萨常念,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。

  「第五觉悟:愚痴生死。」流转生死是个大苦,这是应该觉悟的。怎么会流转生死?因为愚痴。愚痴是生死之因,生死是愚痴之果。愚痴不是什么事都不知道,不明佛理,就叫愚痴。你明白佛理,把愚痴烦恼破掉,生死大苦就了脱,不然,你流转生死不得休息。

  「菩萨常念,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」,这就是菩萨修六度法门的般若度。梵语「般若」,翻成中国话叫「智慧」,智慧有三种:闻、思、修三加行慧。第一是闻慧,你不多闻,怎么得思慧?不能得思慧,怎么得修慧?所以三加行慧,以闻慧为第一。

  「菩萨常念」,「念」是心念,心念不是暂时念,而是长久念,这就属于精进。「广学多闻」,精进学佛法要广学,三藏十二部,包括一切经、律、论,都要学。广学,你去看大藏经,不容易了解,一定要多闻,有法师讲经就去听。前面讲过,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,你想开智慧,听经比看经来得快。佛理不了解,是你学得少、听得少,广学多闻,你的智慧日渐增长起来,就把愚痴烦恼破掉。愚痴烦恼是因,愚痴烦恼破掉,生死之果就破掉,再不会流转生死。

  小乘弟子与大乘弟子不同,小乘是自利,不能利人;大乘弟子,以利人为先。小乘人增长了智慧,破除愚痴烦恼,了脱生死,认为所作皆办,叫他度众生,不发心。大乘弟子菩萨,增长了智慧,要去教化众生。教化众生要有辩才,辩才从智慧生出来,心里增长智慧,辩才成就,说法就不生障碍,叫做无碍辩才,分开来有法、义、词、乐说四种:

  一、法无碍辩,你不广学多闻,连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法相都不知道,叫你说也说不出来。你广知一切法相,说一切法相,不生障碍。

  二、义无碍辩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每一种法相,都有无量的义理,你得了辩才,讲起来不生障碍。

  三、词无碍辩,我们不得辩才,心里知道这个道理,但是口说不出来,言词生了障碍。你得了辩才,言词无碍。

  四、乐说无碍辩,你能应机说法,说众生喜欢听的佛法,使众生听了能得到法乐。

  因为你广学多闻,才能增长智慧;因为你增长了智慧,才能成就辩才。要知道次第,必须要广学多闻,自然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。

  「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。」你增长了智慧,成就了辩才,要教化一切众生,就是讲经说法给众生听,使众生得到出世间的大乐。世间的乐是苦因,乐是坏苦,三界以内的乐不久长,乐事一坏,使你感觉痛苦。既然五欲之乐是受苦之因,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。贪图五欲,结果堕到地狱,不是受苦吗?所以我们要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众生,给众生的快乐,不是三界以内的小乐,是出世间佛法的大乐。

  出世间的大乐有三种:

  一、了解佛理之乐。众生不了解佛理,有愚痴之苦,我们有智慧、有辩才,能应机说法,教他了解佛理,给他们得到法乐。

  二、修行之乐。众生了解了佛理,不知道修行的方法,我教导他。比方他要念佛,我教他念佛的方法;他要参禅,我教他参禅的方法。众生学会了修行的方法,得到修行的法乐。

  三、转凡成圣之乐。他了解了佛理,又知道修行方法,能转凡成圣,由菩萨位步步高升就能成佛,那是究竟的大乐。

  第六觉知:贫苦多怨,横结恶缘。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,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

  「第六觉知:贫苦多怨」,你发心去教化众生,要发平等心,怨亲平等,不要舍弃怨家。什么人跟你结怨呢?贫苦的人,财产缺乏谓之「贫」,饥寒交迫谓之「苦」。同是一个人,他前生少培福,今生转了贫穷的人,因为没有钱财,没有产业,就受苦。最严重的是饥寒交迫之苦,要吃饭没有饭吃,受饥饿之苦。寒冷的天气,没有御寒的衣服穿,受寒冷之苦。这种人上怨天,本省人说天公不平等,保佑别人发财,不保佑他。下怨人,看见一切人都跟他不亲近,怪别人都对不起他。家亲眷属他也要怨,内怨父亲、母亲对他不平等,妻子对他不好。外怨师长、朋友、亲戚、邻居对他不好,这叫「多怨」。

  「横结恶缘」,这是不讲…
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