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壞事沒有做,沒有修善法,不能生天就是了,我的人身總不會失掉,怎麼會墮落呢?」剛才講過,你懈怠以後跟著放逸,就會犯齋破戒做壞事。懈怠以前,少欲知足,壞事沒有做。等到懈怠之後,放逸就做壞事,應該少欲而不少欲,要多欲;應該知足而不知足,要貪圖。這樣一放逸,就會犯了戒,你怎麼不會墮落呢?
有人進一步說:「我懈怠,只是沒有精進修行,並沒有放逸,所受的戒律都能保守,沒有犯戒作惡,我的人身應該保持不失吧?」學佛法是要斷煩惱,你的煩惱沒有斷,自己做不了主,雖然今生你沒有做壞事。但是你前生前世、多生多劫,做了多少壞事,都在你的八識心田保存著。你今生學到佛法,不精進修行把煩惱破掉,過去惡業種子一旦發了現行,你不是要受果報墮落叁途嗎?所以你應該覺知懈怠不得,懈怠就要墮落。
那麼應該怎樣呢?「常行精進」,純一不雜叫「精」,勇往直前叫「進」。精進是六度之一,你修學佛法,要純一不雜,專修佛法,不要把世間法夾雜進去。要少欲知足,不要再去貪圖世間法。修學佛法要破除煩惱,煩惱是無始劫來的煩惱,不是隨便用功就能破,要勇往直前才能破掉。
精進有叁種:
一、披甲精進,精進破除煩惱惡法。披甲是形容詞,煩惱惡法等于怨賊,要跟他打仗,古時候打仗要披甲。煩惱太多,等于怨賊太多,你不精進勇猛,煩惱惡法破除不了,結果你會打敗仗。所以精進,要純一不雜,勇往直前,等于與敵人打仗一樣。
二、攝善精進,攝受一切善法。煩惱惡法要破除,要修善法,大的善法要修,小的善法也要修,只要是善法都要攝持,這叫衆善奉行。
叁、利樂精進,利樂一切有情。衆生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,你讓他得到佛法的利益;衆生沒有得到佛法的法樂,你讓他得到佛法的法樂。利樂就是利樂一切衆生,不是利樂一個衆生、二個衆生。大的利樂,度衆生成佛;小的利樂,令衆生種善根。絕不舍棄一個衆生,一定要使衆生得到佛法的利益,得到佛法的法樂。
「常行精進,破煩惱惡。」就是披甲精進,在世間法上少欲知足,把身心力量空閑出來,要精進修行,把煩惱惡法破掉。煩惱是生死之因,屬于意業,你把貪、瞋、癡叁個根本煩惱斷掉,身口七支就不作惡。十種惡業,意業叁種是根本,身口七支是枝末。你造的身口二業,都是由意業推動的。你的意業貪、瞋、癡叁個根本煩惱破掉,一切惡法都破掉,你的身體不會造惡業,口不會造惡業,身、口、意叁業就清淨了。
「摧伏四魔」,「摧」是摧破,「伏」是降伏。本來應該是,先降伏後摧破,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要摧破,所以摧字放在上面,伏字放在下面。梵語「魔羅」,簡單翻爲魔,意思就是害,魔把你的法身慧命害掉,使你永遠流轉生死,所以叫做魔。「四魔」,一、天魔,二、煩惱魔,叁、五陰魔,四、生死魔。
一、天魔,我們現在初發心用功,天魔不會來魔我們,拿本師釋迦牟尼佛作例證,他在菩提樹下打坐,要成佛的時候,天魔就來魔。欲界有六層天,天魔是欲界最高一層天,他化自在天的天主。超出叁界,要先超出欲界,天魔認爲欲界的衆生都是他的子孫,你要超出欲界,他就心生恐怖,要來魔你,使你不能超出欲界。好像父母聽說兒女要出家,起了恐怖,一定要阻礙,使你不能出家,就是這樣的心理。
二、煩惱魔,叁界以內的煩惱就是見惑、思惑。見惑是見地不正確,起了不正的知見,叫你昏煩惱亂。由不正的知見起的顛倒思想,叫思惑。見惑叫迷理之惑,思惑叫迷事之惑。對于佛說的真理你不了解,對于叁界以內的事相,你不能觀空,所以昏煩惱亂,叫做煩惱。煩惱魔魔到你了,你怎麼能修行用功呢?
叁、五陰魔,五陰前面講過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這五種能蓋覆我們的本性,魔害我們。前面講,懈怠要墮落,你怎麼會懈怠呢?感覺到身心疲倦。身體疲倦屬于色陰,心疲倦屬于受、想、行、識四陰。你不能精進修行,就是五陰魔魔到你。
四、生死魔,你生死沒有了脫,生命有限度。人的生命短促,活到一百歲,那是極少數。人生不滿百年,小孩時不知道修行,少年也不知道修行,你有善根,到了壯年聞到佛法,要修行用功,還沒有得到利益,壽命盡了,來生來世是不是還能轉人,遇到佛法繼續修行?成了大問題,縱然你來生來世還能轉人,沒有遇到善知識,佛法就間斷了。要是來生來世墮落叁惡道,你想修行也不可能,就被生死魔魔到了,因爲有生才有死,所以叫做生死魔。
摧伏四魔,要先摧伏煩惱魔。煩惱魔是四魔之因,所以上面一句是「破煩惱惡」,下面「摧伏四魔」裏面就有個煩惱魔。爲什麼上面單說「破煩惱惡」呢?因爲煩惱魔是四魔之因。我們人有個身體、有個心,這五陰和合的假我是個果報法。你要是沒有煩惱之因,怎麼會有五陰的果報?沒有五陰,怎麼有生死之魔呢?所以你把煩惱魔破掉,五陰魔也破了,生死魔也破了,天魔也魔不了你,四魔都破了。
「出陰界獄」,「陰」是五陰,「界」是叁界。我們凡夫流轉生死,有一個範圍,不超出叁界。超出叁界就是聖人,聲聞、緣覺是小乘聖人,佛、菩薩是大乘聖人。叁界之內是凡夫的範圍,五陰,色陰在我們的身體外面,受、想、行、識四個陰是心,在身體裏面。我們的法身慧命被身心包圍著,等于一個人坐在監獄裏面。凡夫流轉生死的地方,空間超不出叁界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等于一個大監獄,所以你能把四種魔破除,五陰也破除了,叁界也破除了,自然了脫生死,超出叁界五陰的監獄。
講到這裏,你不要把前面兩句忘記了,切不可以「懈怠墮落」,一定要「常行精進」,你不常行精進,四種魔破不了,五陰叁界的牢獄出不去。
第五覺悟:愚癡生死。菩薩常念,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
「第五覺悟:愚癡生死。」流轉生死是個大苦,這是應該覺悟的。怎麼會流轉生死?因爲愚癡。愚癡是生死之因,生死是愚癡之果。愚癡不是什麼事都不知道,不明佛理,就叫愚癡。你明白佛理,把愚癡煩惱破掉,生死大苦就了脫,不然,你流轉生死不得休息。
「菩薩常念,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」,這就是菩薩修六度法門的般若度。梵語「般若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智慧」,智慧有叁種:聞、思、修叁加行慧。第一是聞慧,你不多聞,怎麼得思慧?不能得思慧,怎麼得修慧?所以叁加行慧,以聞慧爲第一。
「菩薩常念」,「念」是心念,心念不是暫時念,而是長久念,這就屬于精進。「廣學多聞」,精進學佛法要廣學,叁藏十二部,包括一切經、律、論,都要學。廣學,你去看大藏經,不容易了解,一定要多聞,有法師講經就去聽。前面講過,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最利,你想開智慧,聽經比看經來得快。佛理不了解,是你學得少、聽得少,廣學多聞,你的智慧日漸增長起來,就把愚癡煩惱破掉。愚癡煩惱是因,愚癡煩惱破掉,生死之果就破掉,再不會流轉生死。
小乘弟子與大乘弟子不同,小乘是自利,不能利人;大乘弟子,以利人爲先。小乘人增長了智慧,破除愚癡煩惱,了脫生死,認爲所作皆辦,叫他度衆生,不發心。大乘弟子菩薩,增長了智慧,要去教化衆生。教化衆生要有辯才,辯才從智慧生出來,心裏增長智慧,辯才成就,說法就不生障礙,叫做無礙辯才,分開來有法、義、詞、樂說四種:
一、法無礙辯,你不廣學多聞,連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法相都不知道,叫你說也說不出來。你廣知一切法相,說一切法相,不生障礙。
二、義無礙辯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每一種法相,都有無量的義理,你得了辯才,講起來不生障礙。
叁、詞無礙辯,我們不得辯才,心裏知道這個道理,但是口說不出來,言詞生了障礙。你得了辯才,言詞無礙。
四、樂說無礙辯,你能應機說法,說衆生喜歡聽的佛法,使衆生聽了能得到法樂。
因爲你廣學多聞,才能增長智慧;因爲你增長了智慧,才能成就辯才。要知道次第,必須要廣學多聞,自然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。
「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」你增長了智慧,成就了辯才,要教化一切衆生,就是講經說法給衆生聽,使衆生得到出世間的大樂。世間的樂是苦因,樂是壞苦,叁界以內的樂不久長,樂事一壞,使你感覺痛苦。既然五欲之樂是受苦之因,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。貪圖五欲,結果墮到地獄,不是受苦嗎?所以我們要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衆生,給衆生的快樂,不是叁界以內的小樂,是出世間佛法的大樂。
出世間的大樂有叁種:
一、了解佛理之樂。衆生不了解佛理,有愚癡之苦,我們有智慧、有辯才,能應機說法,教他了解佛理,給他們得到法樂。
二、修行之樂。衆生了解了佛理,不知道修行的方法,我教導他。比方他要念佛,我教他念佛的方法;他要參禅,我教他參禅的方法。衆生學會了修行的方法,得到修行的法樂。
叁、轉凡成聖之樂。他了解了佛理,又知道修行方法,能轉凡成聖,由菩薩位步步高升就能成佛,那是究竟的大樂。
第六覺知:貧苦多怨,橫結惡緣。菩薩布施,等念怨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。
「第六覺知:貧苦多怨」,你發心去教化衆生,要發平等心,怨親平等,不要舍棄怨家。什麼人跟你結怨呢?貧苦的人,財産缺乏謂之「貧」,饑寒交迫謂之「苦」。同是一個人,他前生少培福,今生轉了貧窮的人,因爲沒有錢財,沒有産業,就受苦。最嚴重的是饑寒交迫之苦,要吃飯沒有飯吃,受饑餓之苦。寒冷的天氣,沒有禦寒的衣服穿,受寒冷之苦。這種人上怨天,本省人說天公不平等,保佑別人發財,不保佑他。下怨人,看見一切人都跟他不親近,怪別人都對不起他。家親眷屬他也要怨,內怨父親、母親對他不平等,妻子對他不好。外怨師長、朋友、親戚、鄰居對他不好,這叫「多怨」。
「橫結惡緣」,這是不講…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