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理的恶缘。你如果对不起他,跟你结恶缘有理由。现在一点理由也没有,他凭空跟你结恶缘。比方我们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要弘法利生,看见贫苦的人可怜,要讲佛法给他听,他不但不听,还痛骂你一顿。
「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」,菩萨度众生,行布施有三种: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前面「教化一切」,菩萨行法布施的时候,不能拣择是亲爱的人,就教化他;怨家对头,就不教化他,这样心不平等。要以平等观念去教化,亲爱的人教化他,怨家对头也教化他。
「不念旧恶」,「旧恶」是过去的恶。旧恶有二种:第一种,你知道这个人过去不做好事,是个恶人,要教化他学佛法,他过去做的恶不要计较。第二种,他跟你结过恶缘,旧恶你不要计较,只要现在讲佛法他能接受,还是要教化他。
「不憎恶人」,「憎恶」是憎恶、讨厌。坏人令人一看见就起憎恶、讨厌之心。但是我们行菩萨道,以慈悲为本,要怜悯他,晓得他是贫穷多怨的人,不要憎恶、讨厌他,要假种种方便摄受他。
第七觉悟:五欲过患。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。常念三衣,瓦钵法器,志愿出家。守道清白,梵行高远,慈悲一切。
「第七觉悟:五欲过患。」在家弟子应当知道五欲的罪过患难。五欲前面已详细讲过,粗重的五欲,有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广泛地讲,就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尘之境。你要贪图五欲,增长罪恶,将来就要堕地狱,罪过患难就大了。
「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。」虽然你没有出家,是个世俗之人,但是不要被世间的五欲之乐污染。我们学了佛法,了解佛理,知道五欲之乐不应享受。因为享受五欲之乐,起贪欲之心,就有罪过患难。我们在家弟子,要持在家菩萨戒,《在家菩萨戒本》讲到最后,佛赞叹在家菩萨是「清净莲华」,出淤泥而不染,莲花从淤泥生出来,但是清净得很,不染淤泥。我们生在世间,就好像住在淤泥里面,但是我们持佛的菩萨戒,虽然处在淤泥之中,不被淤泥所染,仿佛清净莲花一样。
「常念三衣,瓦钵法器,志愿出家。」我们在家弟子,要景仰出家太好了!出了家什么都舍掉。但是佛制有规矩,出家应该有三件衣、一个瓦钵。出家人的三件衣是五衣、七衣、大衣。五衣是五条衣,一长一短,又叫作务衣,是做事务时披的衣。因为世尊出世的时候,还没发明有袖子的衣服,印度是热带,不需要衣服,但是人知道廉耻,身上披上一块布,就可以遮蔽身体。颜色都是白色,你看佛经上,说到白衣就是指在家人。佛弟子要是出了家,不许穿白衣服,披袈裟,也是一块布,跟在家人不同,把它割截开来,做事务时要披作务衣。七衣,是一块布分成七条,每条二长一短,两块长的,一块短的,割截开来,再把它缝起来,叫七衣,又叫入众衣,加入出家大众的衣,参禅、打坐、听经都披七衣。大衣分九品,从九条算上去,都是单数,九条、十一条、十三条,叫做下三品,都是二长一短。十五、十七、十九条,叫中三品,都是三长一短。廿一、廿三条、廿五条,叫上三品,都是四长一短。
五条衣是作务衣,做事务披的,但是佛法汉朝才传到中国,那时中国早已发明有袖子的衣服,出了家,披五衣做事务,感觉很不方便,尤其中国幅员广阔,寒冷的地带很多,冬天不穿便服不行,于是五衣成了纪念品。现在传戒还是传这三件衣,但是五衣派不上用场。因为我们有短衫、中衫、长衫,还有大袍种种便服,做起事务,有短衫、中衫就好了,不需要披五衣。但是五衣我们不敢废掉,所以传戒还是传,成了纪念品。七衣叫入众衣,中国出家人的规矩,早起要作早课,晚上要作晚课,都要搭七衣。来听经也要搭七衣,你们看见来听经的师父们搭衣都是七条,二长一短。每天出去托钵化饭,要披大衣;有因缘见国王,要披大衣;讲经说法,要披大衣。佛法传到中国,托钵的制度没有推行开来,普通出家人不出去托钵,大衣用不着。见国王要有特殊的因缘,也用不着大衣。你要是学会讲经说法,当法师,一定要披大衣,我现在披的是廿五条,四长一短,是最上品的大衣,这都是戒律上的规定。
「瓦钵」,「钵」是梵语「钵多罗」的简称,翻为中国话叫「应量器」,应你的饭量的器具。你是大饭量用大钵,中饭量用中钵,小饭量用小钵。就是这一钵饭,刚好跟你的饭量相应。印度出家人,每天都带钵出去化饭吃。中国托钵化饭的制度为什么没有行开呢?因为风俗、人情不同,印度称托钵化饭的人是圣人,特别恭敬。在中国,看见出家人出去托钵化饭,当成乞丐,看不起。所以佛法传到中国,托钵化饭的制度没有推行开。
戒律上许可铁、瓦二钵,不许用铜、锡或是金银、七宝做钵,《八大人觉经》这里为什么翻为瓦钵呢?因为铁钵容易生锈,要时常打磨,不如瓦钵容易清洗,所以直接翻成瓦钵。
托钵的制度在中国没有推行开,所以出家人都在寺庙里面吃饭。在寺庙吃饭用钵很不方便,因为钵口小肚子大,不像碗口大底小,可以一个一个一个迭起来,容易收藏。而且口小吃饭不方便,所以现在中国只在传戒的时候传钵,作一个纪念品。
钵现在不合实用,并不是释迦佛的智慧不够,因为我们没有推行开来托钵的制度,泰国是小乘佛教的国家,寺院没有厨房,不许自己做饭,每天要出去托钵,口小肚子大的钵才合用,他们的钵很大,上面有个盖子。他出去托钵要够一天吃,有的信徒供养饭,有的供养菜,有的供养汤,如果是碗不容易容纳,钵小口加个盖子,很方便。
你们有机会到泰国观光,要参观出家人托钵化饭。早晨,六点钟到七点钟,满街都是穿黄衣服的出家人。他们的钵有一条绳子,挂在颈上,两只手捧着,盖子打开。因为全泰国都是佛教徒,在家弟子早晨起来把饭做好,一定先盛一碗供僧。大人有时间就在门口等着,没有空闲,就叫小孩在门口等着,等托钵的出家人走过来,供养的在家弟子就跪下来,把饭倒在出家人的钵里,算一天中的第一件好事做好了。这一碗饭不够,钵盖不盖上,继续往前走,每家供养一碗,等到够吃,出家人把钵盖盖起来,就回寺院用功去了,过了七点钟以后,街上看不见出家人。
还有「卧具」,也叫坐具,就是一张单人被单,要睡觉把它摊开在床上,就是卧具。要是打坐参禅,把它对折起来,就是坐具。《金刚经》上「敷座而坐」,就是把卧具折好坐下来,但是在中国,出家人打坐,寺院都准备了坐垫。睡觉,中国寒冷,单一张被单不行,都有御寒的棉被,卧具也废掉。在清朝以前,祖师们有智慧,把它改成「拜具」,要拜佛就展开,表示恭敬,要是不做拜具用,卧具也要废掉了。怎么知道是清朝以前呢?因为宝华山《传戒正范》,律宗第二十二代祖师读体见月大师说:「现在坐具,变成拜佛的拜具。」什么时候改的,他也不知道。读体大师是清朝初年的人,所以是清朝以前就变成拜具了。
「法器」,我们敲的大磬、木鱼、引磬,总称法器。「志愿出家」,在家弟子虽然减少五欲,但是麻烦的事很多,所以要景仰出家人的生活单纯,要立志愿将来一定要出家。
「守道清白」,在家弟子有家庭,只能戒邪淫,不能戒正淫,实际正淫还是生死的根本,所以还是要出家,出家的戒律很多,都要严格守持不犯戒。「梵行高远」,「梵」是清净,出家人能完全断除淫欲,比在家弟子清净的行门高远,所以能够出家最好。
「慈悲一切」,出家并不是为图过单纯的生活,利益自己,是要度众生,度众生要发慈悲心。「慈悲」,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。众生没有得到佛法的快乐,你要讲佛法给他听,使他得到法乐,就是慈心。众生有烦恼、有生死,是大苦,你要协助他断烦恼、了生死,拔除众生的一切苦,就是悲心。众生无边誓愿度,你要度一切众生了生死、成佛道,誓愿与乐拔苦。
第八觉知:生死炽然,苦恼无量,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。愿代众生,受无量苦。令诸众生,毕竟大乐。
「第八觉知:生死炽然,苦恼无量」,「炽然」,像火烧那么痛苦。没有学佛法,根本连生死二字都不知道,学了佛法,不去深入观察,也不会了解生死之苦这么严重,你要观察众生,受的是生死轮回大苦,生了死,死了生,不得休息,像火烧一样,一生一死,包括无量苦恼,自从无始劫来,不晓得经历过多少生死,所受的苦恼,更是无量无边。
「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。」观察众生在受生死之苦,你慈悲心生起来,菩提心就生出来。你观察到自己的生死苦,再观察到一切众生都在受生死之苦,就发大乘心,要普遍利济一切众生。
「愿代众生,受无量苦。」你观察到众生苦,发菩提心,为利益众生,要发愿:众生有无量苦,都愿意代他们受。事实上你发了菩提心,要弘法利生,就是代众生受苦,弘法就是弘扬佛法,利生就是利益众生。法师坐在高座,听众坐在下面,是《梵网经菩萨戒》的规定,不这样做,犯菩萨戒。你们不可以为法师坐高座,大家给他顶礼,对他恭敬是享受,其实法师讲经,是代众生受苦。
法师受的苦,拿道源作例证,学说法的时候受的苦,讲多少天也讲不完。学会了讲经说法,到今年八十六岁,已经当了五十二年法师,还在讲经受苦。八十六岁身体已经老弱不堪,走路都走不动,摇摇摆摆,你们看我走路,得有一个侍者搀着我,眼睛视力退化,小字看不见,经文请人抄得像茶杯口这么大,看起来还是费力气。身体衰弱没有抵抗力,稍微吹一点冷风就咳嗽,多穿衣服则发热,我每次讲完下座,浑身出大汗,不是受苦吗?但是道源还是愿意讲经,因为愿意慈悲一切,愿代众生受苦。因为你们听道源讲经,发道心修行,结果把生死大苦了脱,成就佛道,我出汗受的是小苦。
「令诸众生,毕竟大乐。」前面第五觉悟讲到出世间的三种法乐,都不是「毕竟大乐」,毕竟大乐是成佛的乐。成了佛,证得佛果,按智慧、理体分二个果:一个菩提果,菩提是智慧,得了智慧的果,叫做智…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