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看見,只看見月亮的影子,這叫「相似覺」。

  叁賢位修圓滿,進入十地位,十地位叫十聖地,由賢人成了聖人。聖人有十種,一分一分證得本覺理體,證得佛性,叫「分證覺」。初地菩薩,破一分無明,親證一分法身,法身就是本覺理體,雖然只證得一分,他是親證到了,所以稱爲聖人。于是地地高,分分破無明,分分證法身。無明分成十二分,到了十地菩薩破了十分,十地上面,等覺菩薩再破一分,最後還有一分無明,還不能成佛,叫「等覺菩薩」。像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地藏王菩薩、彌勒菩薩,都屬于等覺菩薩,沒有成佛,還有一分無明在。拿釋迦佛作例證,他未成佛之前,也是等覺菩薩,等到把最後一分無明破掉,成正覺,叫「究竟覺」。

  在我們凡夫位上,只有一個「本覺」。明白了佛理,始覺智生出來,算是一位菩薩。像我們現在是什麼地位的菩薩呢?十信位的第一個位,初發信心的菩薩。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五十一個位子的菩薩,都屬于「始覺」,到了成佛,才叫「究竟覺」。

  前面講梵語「佛陀」,具有叁覺的意思,就是本覺、始覺、究竟覺,完全在佛的位子上講。本覺是理體,始覺是智慧,由本覺理體生出始覺智慧,由始覺智慧觀照本覺理體,觀照到成佛的時候,始本合一,始覺智慧與本覺理體合成一個,叫「究竟覺」,就是佛陀,這是講佛陀的字義。這部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,所以叫做「佛說」。

  再解釋「八大人覺」,「八」是指下面經文有八種事相。「大人」,是大乘的聖人:佛、菩薩。這八種事相完全是諸佛菩薩大乘聖人所覺悟的,所以叫「八大人覺」。「經」字,梵語叫「修多羅」,中國話翻爲「契經」,契者合也,佛的經,上契合諸佛之理,下契合衆生之機。無論哪一部經,都與諸佛之理相契合,都與衆生的根機相契合,順中國人的根性,簡單翻成「經」字。

  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的經題講完,我們要注意:「八大人覺經」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部經,是印度過去的大祖師們在大乘經典上,摘錄八條出來。爲什麼冠上「佛說」呢?因爲這八條沒有一句不是佛說的。過去的大祖師們爲什麼摘錄《八大人覺經》呢?因爲佛經太多,爲便利初學的人找到綱要,所以在浩瀚經典之中,摘錄出八條大乘菩薩法的綱要。

  以上把「經題」講完,接著講「人題」,就是翻譯經典的人,這部經是後漢沙門安世高翻譯的。

 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

  「後漢」是朝代的名字,對著前漢,叫後漢。梵語「沙門」是出家人的通稱,翻成中國話叫「勤息」。勤是精勤,息是息滅。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出家人出家要修行,怎麼修呢?勤修戒定慧叁無漏學,精進不休息。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叁種根本煩惱。

  「安世高譯」,譯《八大人覺經》的沙門有個別號,叫做「安世高」,他是安息國來的法師,就姓「安」。「世高」是他的法號,「譯」是他翻譯的。

  安世高法師出家之前,是安息國的太子,他本來應該接國王之位,因爲他善根深厚,發心出家,把國王之位讓給他叔叔。他出家修行精進辦道,斷了煩惱,得了神通,觀察到他弘法的因緣,是在中國,就到中國來弘法。他不僅通達梵文,也通達漢文,他翻譯的經典一共有二十九種,一百七十六卷,《八大人覺經》是其中一種,經文雖然很短,但是當時流通得很廣,佛弟子都喜歡念這部經。安世高法師是鸠摩羅什法師之前的大譯經師,他對于梵文經典,抉擇最要緊的才翻譯,所以《八大人覺經》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。

  經題、人題都講完了,現在開始講經文。

  爲佛弟子,常于晝夜,至心誦念,八大人覺。

  凡是佛說的經,前面都有一段經文: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某某處,與某某大衆俱。」因爲釋迦牟尼佛告訴弟子:「你們要結集經藏的時候,要安上這一段經首。」所以佛說的經前面都有這一段經文,叫證信序,證明相信這一部經是佛說的。

  這部《八大人覺經》是過去的大祖師摘錄出來的,所以沒有「如是我聞」這一段證信序。晉朝道安法師發現佛說的經,有一定的章法,每一部經,無論經文長短,都分叁分:一序分、二正宗分、叁流通分。序分前面六種成就的經文叫證信序,或稱通序。證信序後面一段經文,叫做發起序,或稱別序,把正宗分發起來。《八大人覺經》前面沒有證信序,按文法上,這段經文可以作爲發起序,由這段經文,把下面的正宗分發起來。

  「爲佛弟子」,學在師後曰「弟」,法從師生曰「子」。我們學佛法是學在師長後面,等于弟弟生在兄長後面一樣;我們的佛法是從師父那裏生出來,等于兒子從母親那裏生出來,所以對于師長自稱「弟子」,是謙遜之詞。《八大人覺經》屬于大乘菩薩法,菩薩有兩種:一種是出家菩薩,比丘、比丘尼;一種是在家菩薩,優婆塞、優婆夷。這四衆弟子都可以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都可以做大乘弟子。

  「常于晝夜」,「于」作「在」講,白天叫「晝」,夜晚叫「夜」,在印度叫晝夜六時,現在是晝夜二十四小時。要注意「常」字,晝夜不息地念八大人覺,不是今天用功,明天不用功;也不是白天用功,夜晚不用功;不是在佛堂就用功,離開佛堂就不用功。要長遠用功下去,每一個晝夜、每一個晝夜連續下去,不能懈怠放逸。

  「至心誦念」,「至心」就是一心,一心不亂地誦,一心不亂地念。「至心」就是至誠心,沒有妄想夾雜其間,沒有一點虛僞,很懇切地誦念,才叫真實的用功。「誦念」,誦是口誦,念是心念。對著本叫讀,背著本叫誦,要把《八大人覺經》背熟,一面口裏誦經文,一面心裏觀想義理,隨文作觀。你口裏誦《八大人覺經》,心裏在打妄想,不叫用功。所以口在誦經,心在念經,念要從心不從口,心口才能如一。「至心誦念」是用最誠懇的道心,來背誦、觀想《八大人覺經》。

  「八大人覺」,「八」是八種事相,就是下面的經文,第一覺悟、第二覺悟……乃至第八覺悟,這八種事相都是諸佛菩薩大乘聖人所覺悟的。

  誦經文要把它背熟,要是經文太長,我們背不起來。我們每次講經之前,要念一遍《心經》,因爲《心經》屬于般若部,佛弟子爲求智慧,早晚課都要念《心經》。《心經》共有五種翻譯,我們現在念的是玄奘法師翻譯的,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以後,作了一部《大唐西域記》,記載他到印度取經,沿途遭遇很多災難,都能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,就是念《心經》的感應。所以玄奘法師翻譯了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以後,又把《心經》重新翻譯。唐朝是佛教的黃金時代,《心經》上的道理,當時的佛弟子都能了解,所以大家念起來特別有興趣。現在是末法時代,佛弟子對于佛教的道理知道得不多,《心經》上講的道理不容易了解。你沒有聽法師講過,經文看不懂,聽法師講過了以後,道理也不容易記在心裏。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總共叁百七十二字,比《心經》二百六十字,多一百多字,經文不算長,容易背誦,而且文字好了解,一面誦其文,一面念其義,容易隨文作觀,所以希望諸位能把《八大人覺經》背誦起來,天天誦念。

  「爲佛弟子,常于晝夜,至心誦念,八大人覺。」無論你是出家弟子、在家弟子,既然作爲佛弟子,就要跟佛學佛法,學佛法要學八大人覺。學八大人覺要精進,不可以懈怠。

  接著講正宗分,先講第一覺悟。

  第一覺悟: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。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。生滅變異,虛僞無主。心是惡源,形爲罪薮。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是大乘菩薩法,前面講過,大能攝小,小不能攝大,二乘人修這個法門,菩薩也修這個法門,所以這是叁乘共修之法。第一覺悟裏面,有八個事相應該覺悟,這八個事相都是破我執、破法執。二乘聖人聲聞、緣覺,是專門破我執,他們不了解破法執,因爲佛只對他們說破我執的法,沒有跟他們說破法執的法。等于我們現在只上小學、中學的課程,沒有上到大學的課程,只了解小學、中學的道理,不了解大學所教的道理,所以二乘合起來叫小乘。佛對于大乘菩薩弟子,不但教他們破我執,同時教他們破法執,但是大乘菩薩用功修行破這兩種執,任運自然,先破我執,後破法執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講,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,叁歎奇哉:「奇哉!奇哉!奇哉!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世尊成佛的時侯,他看到一切衆生都是佛,太稀奇了,所以連著贊歎叁句奇哉!如來的智慧、如來的功德、如來的相好,一切衆生都具足,爲什麼沒有成佛呢?「但以妄想執著,而不能證得。」妄想是虛妄的想象,不起執著,回光返照,一照就空了。但是衆生要執著,把妄想當成是真實的,這樣生了障礙,本來具有的如來智慧德相,不能證得。執著再分開,分一個我執、一個法執,裏面執著有個我,外面執著有一切法,以爲都是真實的,就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流轉生死,無窮無盡。所以衆生與佛本來平等,就是多了一個妄想執著。佛觀察清楚,衆生受苦是因爲造業,造業是因爲迷惑,迷惑就是煩惱執著,分成我執、法執。佛要度衆生,就要教他破我執、法執,把兩種執著破了,妄想空了,跟佛一樣,平等平等,把一切衆生都度成佛了,所以有八個事相要覺悟,都是破我執、破法執。

  「第一覺悟」,明而不昧曰「覺」,知而不迷曰「悟」。我們衆生是昏昧的,昏昧就無明,覺了就明而不昧。衆生在迷,佛法不知道,世間法也不知道,一切都是昏迷的。要是悟了,知而不迷,一切法都知道,再不迷惑。下面說八個法應該覺悟。

  第一、「世間無常」,「世間」現在說的時間,分成叁世: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久住曰「常」。我們衆生在迷,把時間當成是常住之法,這裏叫我們要覺悟,時間是「無常」之法。過去的時間,過去就沒有了;現在的時間不常住,剎那就沒有了;未來的時間,還沒有到來。時間沒有個體質叫我們看見,怎麼能得到真實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