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没有看见,只看见月亮的影子,这叫「相似觉」。

  三贤位修圆满,进入十地位,十地位叫十圣地,由贤人成了圣人。圣人有十种,一分一分证得本觉理体,证得佛性,叫「分证觉」。初地菩萨,破一分无明,亲证一分法身,法身就是本觉理体,虽然只证得一分,他是亲证到了,所以称为圣人。于是地地高,分分破无明,分分证法身。无明分成十二分,到了十地菩萨破了十分,十地上面,等觉菩萨再破一分,最后还有一分无明,还不能成佛,叫「等觉菩萨」。像观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、弥勒菩萨,都属于等觉菩萨,没有成佛,还有一分无明在。拿释迦佛作例证,他未成佛之前,也是等觉菩萨,等到把最后一分无明破掉,成正觉,叫「究竟觉」。

  在我们凡夫位上,只有一个「本觉」。明白了佛理,始觉智生出来,算是一位菩萨。像我们现在是什么地位的菩萨呢?十信位的第一个位,初发信心的菩萨。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这五十一个位子的菩萨,都属于「始觉」,到了成佛,才叫「究竟觉」。

  前面讲梵语「佛陀」,具有三觉的意思,就是本觉、始觉、究竟觉,完全在佛的位子上讲。本觉是理体,始觉是智慧,由本觉理体生出始觉智慧,由始觉智慧观照本觉理体,观照到成佛的时候,始本合一,始觉智慧与本觉理体合成一个,叫「究竟觉」,就是佛陀,这是讲佛陀的字义。这部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,所以叫做「佛说」。

  再解释「八大人觉」,「八」是指下面经文有八种事相。「大人」,是大乘的圣人:佛、菩萨。这八种事相完全是诸佛菩萨大乘圣人所觉悟的,所以叫「八大人觉」。「经」字,梵语叫「修多罗」,中国话翻为「契经」,契者合也,佛的经,上契合诸佛之理,下契合众生之机。无论哪一部经,都与诸佛之理相契合,都与众生的根机相契合,顺中国人的根性,简单翻成「经」字。

  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的经题讲完,我们要注意:「八大人觉经」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部经,是印度过去的大祖师们在大乘经典上,摘录八条出来。为什么冠上「佛说」呢?因为这八条没有一句不是佛说的。过去的大祖师们为什么摘录《八大人觉经》呢?因为佛经太多,为便利初学的人找到纲要,所以在浩瀚经典之中,摘录出八条大乘菩萨法的纲要。

  以上把「经题」讲完,接着讲「人题」,就是翻译经典的人,这部经是后汉沙门安世高翻译的。

 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

  「后汉」是朝代的名字,对着前汉,叫后汉。梵语「沙门」是出家人的通称,翻成中国话叫「勤息」。勤是精勤,息是息灭。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。出家人出家要修行,怎么修呢?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,精进不休息。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。

  「安世高译」,译《八大人觉经》的沙门有个别号,叫做「安世高」,他是安息国来的法师,就姓「安」。「世高」是他的法号,「译」是他翻译的。

  安世高法师出家之前,是安息国的太子,他本来应该接国王之位,因为他善根深厚,发心出家,把国王之位让给他叔叔。他出家修行精进办道,断了烦恼,得了神通,观察到他弘法的因缘,是在中国,就到中国来弘法。他不仅通达梵文,也通达汉文,他翻译的经典一共有二十九种,一百七十六卷,《八大人觉经》是其中一种,经文虽然很短,但是当时流通得很广,佛弟子都喜欢念这部经。安世高法师是鸠摩罗什法师之前的大译经师,他对于梵文经典,抉择最要紧的才翻译,所以《八大人觉经》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。

  经题、人题都讲完了,现在开始讲经文。

  为佛弟子,常于昼夜,至心诵念,八大人觉。

  凡是佛说的经,前面都有一段经文: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某某处,与某某大众俱。」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:「你们要结集经藏的时候,要安上这一段经首。」所以佛说的经前面都有这一段经文,叫证信序,证明相信这一部经是佛说的。

  这部《八大人觉经》是过去的大祖师摘录出来的,所以没有「如是我闻」这一段证信序。晋朝道安法师发现佛说的经,有一定的章法,每一部经,无论经文长短,都分三分:一序分、二正宗分、三流通分。序分前面六种成就的经文叫证信序,或称通序。证信序后面一段经文,叫做发起序,或称别序,把正宗分发起来。《八大人觉经》前面没有证信序,按文法上,这段经文可以作为发起序,由这段经文,把下面的正宗分发起来。

  「为佛弟子」,学在师后曰「弟」,法从师生曰「子」。我们学佛法是学在师长后面,等于弟弟生在兄长后面一样;我们的佛法是从师父那里生出来,等于儿子从母亲那里生出来,所以对于师长自称「弟子」,是谦逊之词。《八大人觉经》属于大乘菩萨法,菩萨有两种:一种是出家菩萨,比丘、比丘尼;一种是在家菩萨,优婆塞、优婆夷。这四众弟子都可以发菩提心、行菩萨道,都可以做大乘弟子。

  「常于昼夜」,「于」作「在」讲,白天叫「昼」,夜晚叫「夜」,在印度叫昼夜六时,现在是昼夜二十四小时。要注意「常」字,昼夜不息地念八大人觉,不是今天用功,明天不用功;也不是白天用功,夜晚不用功;不是在佛堂就用功,离开佛堂就不用功。要长远用功下去,每一个昼夜、每一个昼夜连续下去,不能懈怠放逸。

  「至心诵念」,「至心」就是一心,一心不乱地诵,一心不乱地念。「至心」就是至诚心,没有妄想夹杂其间,没有一点虚伪,很恳切地诵念,才叫真实的用功。「诵念」,诵是口诵,念是心念。对着本叫读,背着本叫诵,要把《八大人觉经》背熟,一面口里诵经文,一面心里观想义理,随文作观。你口里诵《八大人觉经》,心里在打妄想,不叫用功。所以口在诵经,心在念经,念要从心不从口,心口才能如一。「至心诵念」是用最诚恳的道心,来背诵、观想《八大人觉经》。

  「八大人觉」,「八」是八种事相,就是下面的经文,第一觉悟、第二觉悟……乃至第八觉悟,这八种事相都是诸佛菩萨大乘圣人所觉悟的。

  诵经文要把它背熟,要是经文太长,我们背不起来。我们每次讲经之前,要念一遍《心经》,因为《心经》属于般若部,佛弟子为求智慧,早晚课都要念《心经》。《心经》共有五种翻译,我们现在念的是玄奘法师翻译的,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,作了一部《大唐西域记》,记载他到印度取经,沿途遭遇很多灾难,都能逢凶化吉,遇难成祥,就是念《心经》的感应。所以玄奘法师翻译了六百卷《大般若经》以后,又把《心经》重新翻译。唐朝是佛教的黄金时代,《心经》上的道理,当时的佛弟子都能了解,所以大家念起来特别有兴趣。现在是末法时代,佛弟子对于佛教的道理知道得不多,《心经》上讲的道理不容易了解。你没有听法师讲过,经文看不懂,听法师讲过了以后,道理也不容易记在心里。

  《八大人觉经》总共三百七十二字,比《心经》二百六十字,多一百多字,经文不算长,容易背诵,而且文字好了解,一面诵其文,一面念其义,容易随文作观,所以希望诸位能把《八大人觉经》背诵起来,天天诵念。

  「为佛弟子,常于昼夜,至心诵念,八大人觉。」无论你是出家弟子、在家弟子,既然作为佛弟子,就要跟佛学佛法,学佛法要学八大人觉。学八大人觉要精进,不可以懈怠。

  接着讲正宗分,先讲第一觉悟。

  第一觉悟: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。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。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。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。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

  《八大人觉经》是大乘菩萨法,前面讲过,大能摄小,小不能摄大,二乘人修这个法门,菩萨也修这个法门,所以这是三乘共修之法。第一觉悟里面,有八个事相应该觉悟,这八个事相都是破我执、破法执。二乘圣人声闻、缘觉,是专门破我执,他们不了解破法执,因为佛只对他们说破我执的法,没有跟他们说破法执的法。等于我们现在只上小学、中学的课程,没有上到大学的课程,只了解小学、中学的道理,不了解大学所教的道理,所以二乘合起来叫小乘。佛对于大乘菩萨弟子,不但教他们破我执,同时教他们破法执,但是大乘菩萨用功修行破这两种执,任运自然,先破我执,后破法执。

  《华严经》上讲,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,三叹奇哉:「奇哉!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。」世尊成佛的时侯,他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,太稀奇了,所以连着赞叹三句奇哉!如来的智慧、如来的功德、如来的相好,一切众生都具足,为什么没有成佛呢?「但以妄想执着,而不能证得。」妄想是虚妄的想象,不起执着,回光返照,一照就空了。但是众生要执着,把妄想当成是真实的,这样生了障碍,本来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,不能证得。执着再分开,分一个我执、一个法执,里面执着有个我,外面执着有一切法,以为都是真实的,就起惑、造业、受苦,流转生死,无穷无尽。所以众生与佛本来平等,就是多了一个妄想执着。佛观察清楚,众生受苦是因为造业,造业是因为迷惑,迷惑就是烦恼执着,分成我执、法执。佛要度众生,就要教他破我执、法执,把两种执着破了,妄想空了,跟佛一样,平等平等,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了,所以有八个事相要觉悟,都是破我执、破法执。

  「第一觉悟」,明而不昧曰「觉」,知而不迷曰「悟」。我们众生是昏昧的,昏昧就无明,觉了就明而不昧。众生在迷,佛法不知道,世间法也不知道,一切都是昏迷的。要是悟了,知而不迷,一切法都知道,再不迷惑。下面说八个法应该觉悟。

  第一、「世间无常」,「世间」现在说的时间,分成三世: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久住曰「常」。我们众生在迷,把时间当成是常住之法,这里叫我们要觉悟,时间是「无常」之法。过去的时间,过去就没有了;现在的时间不常住,剎那就没有了;未来的时间,还没有到来。时间没有个体质叫我们看见,怎么能得到真实…
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