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看待。

  真谛的翻譯,大都保存了原本的面目。文字雖然有些艱澀,或雜入他自己的解釋,但從其師承來說,大體是正確的。後來玄奘門下對其譯文批判未免有過分之處。又真谛傳譯主要經論大都經過講解。弟子們記述師義,通稱疏、釋,亦稱注記或本記。綜計屬于撰述者達二十余部,可見他不僅是著名的翻譯家,而且是極淵博的義學大師。這些疏記上保留了大量印度解釋經論的傳統學說及有關文獻,是有價值的研究資料,可惜都散失不傳,僅可于後人著述稱引文中略見一斑而已。此外,真谛還撰有《佛性義》叁卷、《禅定義》一卷、《衆經通序》二卷,大都同樣由弟子們輯述而成。

  參加真谛譯場的人,最初有沙門寶瓊、願禅師等,繼有沙門慧寶擔任傳語,居士蕭桀擔任筆受。六十歲以後,真谛已漸善解華言,不須傳譯,當時擔任筆受的有僧宗、法虔、慧恺和法泰。至于他晚年的譯事,則和慧恺合作最爲密切。相傳真谛所帶梵本達二百四十夾,其中《華嚴》、《涅槃》、《金光明》叁經存于建業,其余梵本都在廣州製旨、王園二寺。譯出經論僅占其中一小部分,而部卷已甚可觀。他遭時多難,又缺乏得力的助手,以致未獲大量譯本。

  真谛門下,以僧宗、法准、慧恺、慧曠、法泰、道尼、智□及居士曹毗等爲最著名。特別是慧恺助師譯《攝大乘》、《俱舍》二論,建議重治《俱舍》譯文,並記錄口義,最著功績。真谛嘗有相見恨晚之歎。現存他所撰《攝大乘論釋序》、《俱舍釋論序》、《唯識論後記》及《律二十二明了論》的《後記》四篇,爲僅存的成于真谛生前的可靠史料。

  真谛所傳之學,在梁、陳二代並不顯著,殁後由于諸弟子返還各地傳播,從廣州延至閩、越,漸及九江、建業等處。到了隋初,靖嵩傳法泰之學北上彭城,道尼從九江應召入長安,其學遂傳于北土。當時北方著名地論學者昙遷,獲讀新譯《攝論》,備極推崇,及應召入長安,創講《攝論》,請從受業者竟達千數。名僧慧休(玄奘曾從受學),以及北地《攝論》學者道英、道哲、靜琳、玄琬等,都出其門下。當時長安名德慧遠,亦敬禮聽受,其弟子淨辯、淨業、辨相等都相從研習《攝論》。而靖嵩的弟子智凝,講《攝論》于蜀地,傳播的區域益見擴大,瑜伽系無著、世親的《攝論》之學,至是遂遍及各地。它和流行北地的地論師學系並傳,各尊所聞,莫衷一是。終于導致唐初玄奘之西遊求法,解決疑難,而其結果乃有完備的新譯瑜伽學說,其影響可謂深遠了。(遊 俠)

  二六 慧文(約六世紀)

  慧文,一稱慧聞;他的籍貫和生卒年月,傳記不詳。據《佛祖統記》卷六《慧文傳》稱他是東魏孝靜、北齊文宣時(534—559)“行佛道者”,另一說他是北齊時(550—577)專業大乘的人。

  根據慧思自述的《立誓願文》和道宣《續高僧傳》卷十七《慧思傳》,可知慧思生于515年,寂于577年,他自稱二十歲到叁十八歲遍曆齊國,學習摩诃衍及親近諸大禅師。在叁十四歲那一年(548),受信州刺史的苦留,建立禅齋,說摩诃衍義;以後他就由北而南。慧思在親近慧文並獲得開悟,至遲是在他叁十四歲之前的一、二年。這時慧文已是“聚徒數百,衆法肅清,道俗高尚”的有聲譽的大禅師了。慧思因聞名而往歸依“從受正法”,在親近慧文的第二夏而大悟。故慧文的弘化時期當自東魏開始,《佛祖統記》並說他“道化行于北齊受禅(550)之後”。《釋氏稽古略》卷二稱慧思依慧聞開悟爲梁承聖叁年(554),是不大可靠的。

  相傳慧文是無師自悟的。他因讀《大智度論》(卷二十七)體會到“叁智實在一心中得”;又因讀《中論》四谛品,因緣生法即空、假、中一偈,聯系構成了慧文一心叁觀和所觀的一境叁谛的思想的禅法。其後慧思傳承了這法門而傳給智顗。到了智顗它的內容更加以充實,從修觀上更開展爲一念叁千的叁谛圓融觀,以爲天臺一宗的教觀中心。慧文即是這方面奠定基石的人。

  慧文的禅法,似包含有中國初期傳入的《安般守意經》、《般舟叁昧》等,而以般舟系的大乘禅法爲其心要。

  鸠摩羅什(401—413)在長安傳譯的《智度》、《中》、《百》、《十二門》論和有關禅經(《坐禅叁昧經》、《禅法要解》等),學風在當時中國北方的影響當能存在。慧文遠承其學,近複取資于北地六家禅師明、最、嵩、就、鑒、慧用心之法,更發展之。其一心叁觀之說,和當時傳菩提達摩二入四行的壁觀禅慧可(487—593)于東魏天平初年(534)在邺都“盛開秘苑”,依《楞伽經》藉教悟宗似相呼應。傳之于慧思,思又傳之于智顗,乃構成教觀兼備,建立了天臺宗。

  慧文禅法,雖資取于諸家,但師承是很不明的。天臺宗建立以後,爲了教人信服,智顗門人灌頂(561—632)曾在敘《摩诃止觀緣起》中,援用北魏昙曜譯的《付法藏因緣傳》二十叁祖的系統,提出了“金口所記”和“今師相承”的說法。金口所記,後來湛然名之爲金口口承是“從前向後”,從大覺世尊法付第一祖大迦葉到第二十叁祖師子止,以其中第十叁祖爲龍樹。爲慧文所祖承。蓋謂“文師用心一依《釋論》(《大智度論》),論是龍樹所說,《付法藏》中第十叁師。智者《觀心論》雲:“歸命龍樹師”,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”(《摩诃止觀》卷一)。“今師相承”是由智顗追溯師承業于思、文,而上接龍樹,所謂“臺(智顗)衡(慧思)慧文宗于龍樹”(《摩诃止觀》卷一)。今師即指智顗而言。

  除了上述的兩種相承之說而外,後來湛然在《摩诃止觀輔行搜要記》卷一,還提出與天臺法門有關的九師相承問題。即列舉明、最、嵩、就、鑒、慧、文、思、頠九人,並簡單地說到九人用心的法門。九師中前六師,除“最師”是昙無最外,其余身世不詳。據說,九師是記在《國清廣百錄》(原書已佚),且是不識根源的人所記;《續高僧傳》的《慧思傳》中也說,“思又從道于就師,就又受法于最師”;並說慧思開悟後“往鑒、最等師述己所證,皆蒙隨喜”;故前六師中至少最、就、鑒叁師在慧文與慧思之間無疑是有深切的關系的。(石鳴珂)

  二七 慧思(515—577)

  慧思,俗姓李,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(今河南上蔡縣)人。十五歲信仰佛教出家,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嚴守戒律,平時不常和人來往,每天讀誦《法華》等經,數年之間便滿千遍。又因閱讀《妙勝定經》,開始修習禅觀。外出參訪,尋問禅法,常于林野間經行修禅。中間曾往投當時著名的慧文禅師,從受禅法,白天隨衆僧事,夜間專心修禅,結合《法華經》意,悟得法華叁昧。他複將自己的領悟,請教于鑒、最諸禅師,得到他們的贊許,聲譽遠播。以後他遊行各州,隨從他學習禅法的徒衆不斷增加。爲了給徒衆講習禅學,他著手從大小乘經論中采集有關法門,加以貫穿解說。叁十四歲時(548)在兖州講禅法,因徒衆人品複雜,時生是非,遭遇邪師的猜忌謀害,從此中止北遊,率衆南行。先到信州,後入郢州,隨地應請講說大乘。在郢州又遭惡人在食物中置毒加害,徒衆有叁人因中毒致死。梁代承聖二年(553),率衆再向南行,到了光州,次年入住大蘇山,在開嶽寺、觀邑寺講《大品般若經》,信衆日增,因此發願寫造金字《般若經》,四十四歲時(558),于光城縣齊光寺實現了寫金字經本並貯以寶函的心願。他極重視這件事的完成,特撰《立誓願文》,敘述自己出家學道、習禅以及在各地遊化疊遭諸異道擾亂毒害,因而發心寫造金字經本的因緣,立誓修禅解脫法、得神通力、弘揚般若、廣度衆生的大願。由于這篇《立誓願文》的流傳,更引起了遠地信衆的歸仰,遠來歸從他的人益多。以後創立天臺宗的智顗,就是在這時不避戰亂,遠來光州師事他的。慧思在光州遊化曆時十四年,乃于陳代光大二年(568)帶了徒衆四十余人前往湖南、入住南嶽。在那裏繼續提倡修禅,陳地信衆望風歸附,陳主迎他到陳都建業,住棲玄寺,講《大品般若》。他很感慨當時南地佛學界偏重理論,輕視禅觀,于是雙開定慧兩門,日間談理,夜間修禅,同時講說禅波羅蜜,陳主尊他爲大禅師,傾動一時。後又還住南嶽,繼續傳授禅法。他平時奉持大戒,衣服只用棉布,寒冬添鋪艾葉以禦風霜,《續高僧傳》特別稱贊他慈行可風。陳太建九年(577),他特從山頂下來,住半山道場,大集徒衆,勸勉勤修法華、般舟叁昧,語極苦切,于是年六月卒于南嶽。

  慧思年輕時出家,即特別注意行持。自從發心習禅,及參訪諸禅宿以來,更接觸到當時北方佛教學者所特有的躬行實踐的學風,使他深信由定發慧的學道之路。他的禅學思想重視般若,以後到處講說般若,發願守護弘揚,這就使他的禅法盡力于引發智慧、窮究實相。這一傾向,也和他親承慧文禅師的傳授有關。慧文是北齊一代最著名的禅觀學者,他所提倡的禅法即是定慧並重的。特別在慧這方面,慧文對于《大品般若》上講到叁種智慧(道種智、一切智、一切種智)可次第證得亦可同時得到的道理,有其獨到的見解。慧思得其真傳,更結合到他自己對于《法華經》的領會,在禅學的理論和實踐上,又提出獨到的說法。在理論上,關于智慧,他根據《法華經·方便品》,提出窮究諸法實相的“佛之知見”作爲一切智慧的最高標准。關于實相,他也根據《方便品》,特舉唯佛與佛乃能窮盡的境界,即所謂諸法如是相、性、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、報、本末究竟等十項,爲攝一切法實相,且具有圓滿意義的主要內容,並據此建立了所謂“十如”實相之說。又據《大智度論》分析“如”有通別之說(見《智論》卷叁十二)以闡明十如相互間的關系。在實踐上,他也結合到從《法華經》上體會到的圓頓法門,用來修習法華叁昧,並還具體地推廣應用于日常行事上,倡導了“法華安樂行”的實踐行法。

  由于慧思長期持…

《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