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誦《法華》,對它有極深刻的信仰,所以他的中心思想雖屬于《般若》,但更推崇《法華》。認爲從佛的教化輾轉增勝上看,《法華》所說要比《般若》更進一步。稱《法華》爲大乘頓覺疾成佛道的法門,好像蓮花一樣,一花而具衆果,利根菩薩一心一學,一時具足,非次第入。他曾命其弟子智顗代講《大品般若》,講到一心具足萬行處,慧思特別指示說,《大品》所講還是次弟義,到《法華》才講圓頓義。對于智顗後來創立以《法華》爲中心的天臺宗學說,起了決定性的影響。
另外,慧思的思想也和當時開始流行的《地論》、《攝論》的學說有了接觸,多少受到些影響。如關于諸法實相的看法,《般若》、《法華》說一切法無自性、不可得,原從客觀上說,色、心諸法是平等的,慧思則有心法爲中心而談諸法實相的傾向(見《無诤叁昧法門》卷下),因而和同時講“叁論”一系學者的實相觀有所不同。這一傾向,對于以後智顗所倡說的一念叁千和圓融叁谛等觀心釋的說法,無疑也起了作用。其次是關于心識的看法,慧思認爲心法可分爲根本心識和枝條心識二類(見《無诤叁昧法門》卷下),說六識爲枝條心識,是心之相,有假名識、動轉識等異名;六識的本體爲根本心識,是爲心之性,亦稱爲如來藏。他這樣說法,雖未明白主張有八識,而對于心的看法不局限于六識則顯然可見。他把心體聯系到當時所說的真心、如來藏等概念上去,但沒有很好地加以辨別,所以關于這一方面的見解,多少和後來流行的《起信論》的議論相近,這可能代表了當時一部分習禅者的心識觀。
慧思對于所習諸經論,每有他獨自悟入之處,多結合實踐加以申說,他的著作大都出于口授的記錄,自具體系。見于記載的有《諸法無诤叁昧法門》二卷、《立誓願文》、《隨自意叁昧》、《法華安樂行義》各一卷,《大乘止觀法門》二卷等。《止觀》一書頗受宋、明以來臺宗學者的重視。
慧思的門下頗多,最著名的當推善于發展師說,創立天臺學系的智顗(見本書“智顗”條),其次有新羅人玄光及大善。他如南嶽的僧照、枝江的慧成、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于一時。玄光將南嶽思想傳入新羅,爲以後臺宗教義流行于朝鮮半島的先驅。(遊 俠)
二八 智顗(538—597)
智顗,世稱智者大師,是中國天臺宗的開宗祖師。俗姓陳,家居荊州華容(今湖南華容縣),父親是梁朝的官吏。十七歲時,值梁末兵亂,家庭分散,流離顛沛,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爲僧。次年,依湘州(今湖南長沙市)果願寺法緒出家,授以十戒;叫他去慧曠律師處學律,二十歲受具足戒。這時他已精研律學,深好禅觀。陳文帝天嘉元年(560)聽說慧思禅師從北方南下,居于光州(今河南光山縣)大蘇山,他就前往請益。慧思爲他演說四安樂行,他日夜勤習,造詣甚深。
陳光大元年(567)慧思臨去南嶽時,囑他往金陵(今南京)傳弘禅法,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東下,到達陳都講禅。過了兩年(569),受請主瓦官寺開講《法華經》題,樹立新的宗義,判釋經教,奠定了一宗教觀的基礎。
智顗住瓦官寺前後八年,除講上述《經》題而外,還講《大智度論》和《次第禅門》(即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),寫出《六妙法門》等。陳太建七年(575)離開金陵,初入天臺山,于北面山峰,創立伽藍,栽植松栗,引入流泉。又往寺北的華頂峰,行頭陀行,晝夜禅觀。
陳至德叁年(585)叁月,智顗再到金陵,住靈曜寺。陳少主請于太極殿講《大智度論》題,又講《仁王般若經》題,慧恒、慧曠、慧辯等名僧都奉命參加討論。後移居光宅寺,講《法華經》。弟子灌頂隨聽隨記,錄成《法華文句》。此後智顗所講經義,多由灌頂筆錄成書。陳亡,智顗上廬山留居。
隋開皇十一年(591),晉王楊廣爲揚州總管,遣使到廬山堅請智顗往揚州傳戒,他即前去爲楊廣授菩薩戒,受到“智者”的稱號。次年(592)他回到故鄉荊州,于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。此後兩年(593—594)在寺講《法華經玄義》和《摩诃止觀》。
開皇十五年(595)春,智顗又從楊廣之請,再到揚州,撰《淨名經疏》,九月,辭歸天臺,重整山寺,習靜林泉,這時他已五十八歲了。以後兩年(597),會稽嘉祥寺沙門吉藏,曾奉書天臺邀請他到嘉祥寺講《法華經》,他因病未允前往。過了些時,他在病中對弟子們口授《觀心論》。十月,楊廣遣使入山迎請,他仍勉強出山,走到石城,疾亟不能前進,不久入寂,世壽六十歲,僧臘四十。
智顗生平造寺叁十六所,入滅後,晉王依照他的遺願在天臺山另行創建佛刹,後于大業元年(605)題名爲國清寺。
智顗弘法叁十余年,其著作小部分是親自撰寫的,大部分由弟子灌頂隨聽隨錄整理成書。現存有《法華經玄義》二十卷、《法華經文句》二十卷、《觀音玄義》二卷、《觀音義疏》二卷、《金光明經玄義》二卷、《金光明經文句》六卷、《維摩經玄疏》六卷、《維摩經疏》(前二十五卷親撰,後叁卷灌頂續補)二十八卷、《維摩經略疏》(唐湛然略)十卷、《四教義》十二卷、《叁觀義》(由《淨名玄義》分出)二卷、智顗前出《淨名玄義》十卷;後爲晉王楊廣著疏,並別製《玄疏》。因將前出《玄義》分爲叁部,即《四教義》六卷、《四悉檀義》二卷、《叁觀義》二卷)、《請觀音經疏》一卷、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一卷、《阿彌陀經義記》一卷、《仁王護國般若經疏》五卷、《金剛般若經疏》一卷、《菩薩戒義疏》二卷、《摩诃止觀》(初名《圓頓止觀》)二十卷、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十卷、《六妙法門》(一名《不定止觀》)一卷、《小止觀》(一名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》)一卷、《四念處》四卷、《五方便念佛門》一卷、《禅門口訣》一卷、《禅門章》一卷、《禅門要略》一卷、《觀心論》一卷、《觀心誦經法》一卷、《觀心食法》一卷、《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覺意叁昧》一卷、《方等叁昧行法》一卷、《法華叁昧忏儀》一卷、《請觀音忏法》(載《國清百錄》卷一)一卷、《金光明忏法》(載《國清百錄》卷一)一卷、《天臺智者大師發願文》一卷、《普賢菩薩發願文》一卷。此外,他的著述還有《大智度論疏》二十卷、《彌勒成佛經疏》五卷等,現已散佚。又《淨土十疑論》一卷,有說是後人托名僞撰。
智顗的著述,建立了天臺一宗的解行規範,其中主要的是《法華經玄義》、《法華經文句》、《摩诃止觀》世稱爲天臺叁大部;又《觀音玄義》、《觀者義疏》、《金光明經玄義》、《金光明經文句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,稱爲天臺五小部。他的特點在于教觀雙運,解行並重。在發揮《法華經》的要旨方面,他以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釋釋迦一代時教,用五重玄義解釋經題,述爲《法華玄義》;以四釋(一,因緣釋;二,約教釋;叁,本迹釋;四,觀心釋)诠經的文句,述爲《法華文句》;以一心叁觀十乘觀法開顯圓頓止觀法門,述爲《摩诃止觀》。他的學說,在中國佛教史上發生的影響很大(參照“天臺宗”專條)。(吳 明)
二九 信行(540—594)
信行,是我國隋代倡導叁階教(佛教一個支派)的一位大德。俗姓王,魏郡(今河南安陽)人。十七歲時,出家于相州(今安陽)法藏寺。受戒後,博涉經論,重視行持。認爲佛教須應時宜,實行濟度,不應空講理論。又比丘生活方式,對于菩薩行頗多不便,因此,他于法藏寺舍了具足戒。
信行舍戒後,極力宣揚大乘利他精神,並且親服種種勞役,節衣縮食,救濟貧窮並供養叁寶。雖舍戒而並不還俗。于是遠近有一些僧徒造門诘問,信行說明他要創立新宗的企圖。他認爲隋代已是末法時代,應因時設教,以法驗人,從而依末法觀創立叁階教義。他把整個佛法分爲叁階,闡明機教相應與根行相契。謂第一階爲大乘根機,屬于正法時代;第二階爲叁乘根機,屬于像法時代,以上第一、二階教中有大小差別之法,名爲別法;第叁階爲世間普通的根機,屬于末法時代。不論大小乘法,必須普敬普信,名爲普法。普法就是末法衆生唯一得救的法門。有很多人從他化導,奉以師禮。
開皇叁年(583),他在相州光嚴寺,發願爲皇帝、諸師父母乃至一切衆生,施舍身命財物、建立禮佛、轉經、衆僧、衆生、離惡、頭陀、飲食、食器、衣服、房舍、床坐、燈燭、鍾呗、香、柴炭、洗浴十六種無盡藏行,“願施無盡,日日不斷”,直至成佛爲期。開皇七年(587),信行已經四十八歲。他寫信給相州知事,誓願頓舍身命財物從事無盡藏的布施。要求相州知事代爲奏聞,讓他他行這個志願(《信行遺文》)。
這時左仆射(丞相)高顃,聞信行盛名,因請隋文帝召他入京,並施資于京師(今西安)真寂寺建立別院,供養信行居住(唐臨《冥報記》)。開皇九年(589),信行帶著弟子僧邕等自相州至京師,受到了很多僧俗的皈敬。
信行教導門徒,悉行頭陀乞食,日止一餐,他又效《法華經》常不輕菩薩的榜樣,路上遇人,不問男女,悉行作禮,謂之“普敬”。由是他所領導的教團很快的得到許多道俗的信奉。
信行晚年患病,體氣衰弱,不能起床,乃請佛像入房觀念。開皇十四年(594)正月四日寂于京師真寂寺,年五十五(《續高僧傳》作五十四,茲據《故大信行禅師塔銘》)。弟子淨名、僧邕等叁百多人,依林葬法,收其舍利起塔于至相寺旁,弟子裴玄證爲撰舍利塔銘。他的教徒殁後,無論僧俗,照例也埋葬于他的墓塔左右,後來那裏建了信行塔院,稱爲百塔寺。
信行創立叁階教的年代,據敦煌發現的《信行遺文》看來,開皇叁至七年(583—587)間,始在相州提倡。後來由相州傳入隋都,得到許多道俗的信奉,不幾年間,便形成了一個叁階教派。
叁階教所創立的無盡藏布施思想,與《華嚴經》的菩薩行思…
《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