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想有關。裴玄證《信行塔銘》說:“(禅師)披《雜華》(即《華嚴經》)之文。起菩提之行,感波侖(常啼菩薩)之志氣,慨童子(善財)之精誠。誓欲洞達十二之文,和會百家之說。”可知信行之所以建立無盡藏,是受了《華嚴》饒益衆生思想的啓發。
信行認爲到了末法時代,應有一種能夠滿足時代要求的佛法,即所謂叁階佛法。叁階的名稱,是依時、處、人叁項而建立的。約時叁階,即以經上所說佛滅後的正、像、末叁個時代而言,以佛滅後五百年正法時代爲第一階,次五百年像法時代爲第二階,佛滅千年以後末法時代爲第叁階。約處叁階,以淨土爲第一階一乘(大乘)之處,穢土爲第二階叁乘(小乘)之處,第叁階爲戒見俱破的衆生之處。約人叁階即一乘、叁乘和世間根機的區別,分爲叁階。他認爲衆生根性不同,必須因人說法。既然時屬末法,處在穢土,人乃劣機的世間則應信修普法。若以下人而修上法,則不合機宜。所以叁階教的主要教義,在于對根起行。
信行認爲第一階正法時,戒見(行爲和認識)俱不破,第二階像法時,破戒不破見,二者都是具有正見的人。但到第叁階的末法時,則戒見俱破。劣時劣處,又爲便見(空或有)或邪見所支配。對于執著偏見的人,若授以第一、二階的“別法”,則信此一佛一經者,將謗他佛他經。所以信行主張在末法時期,不應學習“別法”,應該普遍歸依一切佛、一切法、一切僧、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。故他稱第一、二階爲“別佛別法”,稱第叁階末法爲“普佛普法”,略稱“普法”。
信行的著作,最初見于隋開皇十七年(597)費長房《曆代叁寶紀》卷十二,稱爲《對根起行法集錄》叁十二卷、《叁階位別集錄》叁卷,早已散佚。後世學者對于叁階教的內容,只能從窺基的《淨土要訣》及懷感的《釋淨土群疑論》等書中的片段記事,略見其教理大綱而已。到了近代,日本佛教學者矢吹慶輝在歐洲從斯坦因、伯希和自敦煌盜去的許多古寫經中,發見了關于叁階教的幾種寫本,從而進行研究,並參照日本古代所傳叁階的典籍加以校訂發表。因此,現在可以見到信行的著作有《叁階佛法》四卷、《對根起行法》一卷、《大乘無盡藏法》、《叁階佛名經》等殘卷。
信行的弟子很多,其傳記事迹見于僧傳及碑銘的有:本濟、淨名、僧邕、裴玄證、惠了、僧海、道安等。(林子青)
叁○ 吉藏(549—623)
吉藏,是中國隋代叁論宗的集大成者。他俗姓安,本西域安息人,先世避仇移居南海,住在交廣(今越南、廣西)一帶,後遷居金陵而生吉藏。幼年時,父親帶他去見真谛,真谛爲他取名吉藏。吉藏的上輩本奉佛教,他的父親後來出家名道諒。吉藏七歲時(一說十叁歲)即從法朗出家,學習經論。十四歲時從法朗受學《百論》,十九歲時開始爲衆複述,受到大衆的稱譽。
吉藏受戒以後,學解更進,聲望日高。陳桂陽王(伯謀)欽慕他的學問,對他特加尊敬。陳末,隋兵進攻建康,社會極爲混亂。吉藏和一些同學前往各寺,搜集佛教文疏,藏于叁間堂內,到戰事停止後加以整理。他涉獵典籍非常廣泛,後來他的著述注引的赅博,就是得力于此。隋朝平定江浙地方以後,吉藏遂移住會稽秦望山嘉祥寺。他在這裏弘傳佛法,從他受學者多至千余人。後來學者即因他所住的寺號稱他爲嘉祥大師。
吉藏在會稽嘉祥寺時,曾開講《法華經》並自著章疏。及智顗再歸天臺,他即于開皇十七年(597)八月廿一日與禅衆百余人致書請智顗開講《法華》,智顗因病未赴不久即圓寂。因從智顗弟子灌頂聽天臺宗義(《續高僧傳》卷十九《灌頂傳》)。
隋開皇最後幾年(581—600),晉王楊廣(即隋炀帝)總管揚州,在揚州建置四個道場,延請佛教知名學者入住。吉藏以盛名被延入慧日道場,受到特殊禮遇。開皇十九年(599),楊廣自揚州赴長安,邀吉藏同行,到長安後被安置于日嚴寺,即埋頭整理《維摩經》的著述。他的《淨名玄論》,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(見《淨名玄論》)。隋炀帝的次子齊王楊暕,早聞吉藏盛名,于大業五年(609)請他莅臨私第,邀集長安名士六十余人舉行辯論會,並推吉藏爲論主。當時有僧粲和他對論,往複四十余番,結果吉藏獲勝。這時他已經六十一歲了。
隋朝亡後,唐高祖李淵初到長安,召集佛教知名人物在虔化門下接見。吉藏被推爲代表往見。武德初年(618),唐朝設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務,吉藏被選爲十人之一。他在長安先住實際寺和定水寺,後來齊王李元吉(唐太宗之弟)請他住延興寺。武德六年(623)五月得病逝世,世壽七十五。臨終還寫了一篇《死不怖論》,葬于終南山至相寺的北岩(《續高僧傳》卷十一本傳)。
吉藏的學說淵源于攝山學系。攝山自梁僧朗、陳僧诠相繼,成爲江南叁論宗的發祥地。僧诠門下最傑出的有興皇寺法朗、攝山棲霞寺慧布、長幹寺慧辯和禅衆寺慧勇,尤以法朗爲最著名。僧诠在攝山弘布叁論及《摩诃般若經》,到了興皇法朗始兼講《涅槃經》(吉藏《涅槃經遊意》)。吉藏從法朗受業,後來也廣弘這些經論,其學問授受的淵源是可以想見的。
吉藏一生的學說有叁變,最初宗承他的本師法朗的學說,深究叁論和《涅槃》;繼而攝取天臺宗的《法華玄義》;最後傾其全力于叁論的闡揚,著作《叁論玄義》,樹立了自己的宗要。在他以前的所謂“古叁論”,有羅什門下僧肇、道融的“關內義”(或稱“關河舊說”),有僧朗、僧诠、法朗叁世相承的“山門義”,到了吉藏始集叁論教義的大成,因此他的叁論學說被稱爲“新叁論”。
吉藏博學多識,曆受陳、隋、唐叁代王室的尊崇,不免恃才傲物;加以生活不拘細節,時或招受人們的非難。他在學問上雖有成就,並不善于處衆。所以道宣對他的評價是:“縱達論宗,頗懷簡略,禦衆之德,非其所長。”
吉藏弘法五十余年,造就弟子很多。見于史傳記載的有慧遠、智拔、智凱(同名的兩人)、智命、碩法師、慧灌等。慧遠晚年住蘭田悟悟寺,盛行講說。智拔,襄陽人,初爲智潤的弟子,後來京師從吉藏研究《法華》,深得吉藏的器重(《續僧傳》卷十四本傳)。智凱,丹陽人,因聞吉藏講《法華·火宅品》而出家,發色較黑,被稱爲烏凱,隨吉藏到會稽嘉祥寺,是吉藏門下的俊才(《續僧傳》卷十四本傳)。另一智凱是揚都人,聞吉藏在會稽傳播佛法,即棄俗從他出家,並受學叁論。後隨吉藏入京,專攻子史,曾在內殿佛道辯論時折服了道士張鼎,是一個長于辯論的僧人(《續僧傳》卷叁十本傳)。智命,荥陽(今河南)人,初從吉藏聽叁論和《法華》,發生了信仰。後來夫婦同時出家,不久因事被殺(《續僧傳》卷二十七本傳)。碩法師從吉藏受學,曾著有《中論疏》十二卷。慧灌,高麗國人,曾入隋至會稽嘉祥寺從吉藏研究叁論,後入日本傳弘叁論,被稱爲日本叁論宗的初祖(日本師煉《元亨釋書》卷一本傳)。
吉藏生平,曾講叁論、《法華》、《大品》、《智論》、《華嚴》、《維摩》等經論多遍,並各著注疏行世。他的著述共計四十余種,其中有的已經散失,有的真僞尚未決定,現存的尚有二十六部。其名如次:《華嚴經遊意》一卷、《淨名玄論》八卷、《維摩經遊意》(即“維摩經義疏”卷首玄義)一卷、《維摩經義疏》六卷、《維摩經略疏》五卷、《勝槃經寶窟》六卷、《金光明經疏》一卷、《無量壽經疏》一卷、《觀無量壽經義疏》一卷、《彌勒經遊意》一卷、《大品經遊意》一卷、《大品經義疏》十卷(卷二阙)、《金剛經義疏》四卷、《仁王經疏》六卷、《法華經玄論》十卷、《法華經遊意》一卷、《法華經義疏》十二卷、《法華經統略》六卷、《涅槃經遊意》一卷、《叁論玄義》一卷、《中觀論疏》十卷、《百論疏》叁卷、《十二門論疏》叁卷、《法華論疏》叁卷、《二谛章》叁卷、《大乘玄論》五卷。
吉藏的著述,自隋唐以來並陸續流入朝鮮和日本,曾被廣泛研究和翻譯刻版,因而有所影響。(林子青)
叁一 法順(557—640)
法順,俗姓杜,一稱杜順,雍州萬年縣(今陝西長安縣)人,生于陳武帝永定元年(557)。十八歲出家,從因聖寺僧珍禅師(又稱魏禅師),受持定業。後來在慶州、清河、骊山、叁原、武功等地說教,所說直顯正理,刪去浮詞。當時盛傳他有種種神異的事迹,所以《續高僧傳》(卷二十五)把他的傳記編在《感通類》,並且說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,引入內禁,隆禮崇敬。《佛祖統紀》卷二十九、叁十,載有唐太宗和他的問答,並說唐太宗稱他爲“帝心”,後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稱。他曾遊曆四方,勸人念阿彌陀佛,著有贊詠淨土的《五悔文》。他的門弟子有達法師、智俨、樊玄智、動意等,其中以智俨爲特出。據《華嚴經傳記》卷叁說法順于隋炀帝大業九年(613),即智俨十二歲時,向智俨的父母乞智俨爲弟子,即交付高足弟子達法師教誨。《華嚴經傳記》卷四又說有居士樊玄智,泾州人,年十六,舍家來從法順修行,即令以讀誦《華嚴經》爲業,並勸他依經修修賢行願。法順于唐太宗貞觀十四年(640)在南郊義善寺圓寂,時年八十四歲,葬于樊川的北原。
世稱法順爲華嚴宗初祖,其說始于圭峰宗密。《續高僧傳·法順傳》雖然沒有任何關于法順弘傳《華嚴》的記載,但在傳末說智俨經常講說《華嚴》和《攝論》之後,緊接著說是“斯塵不絕矣”,可知杜順、智俨之間是有華嚴傳承關系的。又《華嚴經傳記》說法順令樊玄智讀誦《華嚴》,又勸他修普賢行,也可見法順確是倡導《華嚴》學說的。
法順的著述,相傳有《華嚴法界觀門》、《華嚴五教止觀》各一卷。《法界觀》的全文,又見于法藏所撰《華嚴發菩提心章》,因此有人疑心不是杜順的著作,但澄觀對它有注解,題作“終南山釋法順俗姓杜氏”撰,並作《華嚴法界玄鏡》以闡明它…
《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