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《五教止觀》也題作“京終南山文殊化身杜順說”,卷末還載明是“華嚴杜順和上略出記”,但全文大部分見于法藏的《華嚴遊心法界記》中,這《遊心法界記》或者是根據《五教止觀》所作。但是《五教止觀》中,出現了好些後來玄奘所用的譯語,又提到後來的佛授記寺,于是發生了是不是杜順所說的問題,爲學者所聚訟,懸而未決。還有法藏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孤山智圓也說它是法順所撰,到了晉水淨源才斷定是法藏所著(見《妄盡還源觀》卷末淨源按語)。又智俨所撰的《華嚴一乘十玄門》,也題作“承杜順和尚說”,假如這是事實,也可以證明杜順和智俨《華嚴》傳承的關系。此外法順的著作相傳還有《十門實相觀》和《會諸宗別見頌》各一卷。(黃忏華)

  叁二 道綽(562—645)

  道綽,俗姓衛。並州(今山西太原)汶水人(迦才《淨土論》卷下作並州晉陽人),是繼承北魏昙鸾一系淨土思想的大師。他十四歲時出家,對《大涅槃經》特別有所研究,曾開講二十四遍。後于太原蒙山開化寺從慧瓒禅師(536—607)講究空理,對禅學有很深的造詣。

  隋大業五年(609),他到汶水石壁玄中寺。寺爲昙鸾所建立,他見到記載昙鸾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極爲感動,于是即舍《涅槃》講說,修習淨土行業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觀想禮拜,精勤不斷。並爲信衆開講《觀無量壽經》約二百遍,詞旨明暢,辯才無礙。每當他講經散席,大衆歡喜贊歎,念佛的聲音響徹林谷。他所住的玄中寺屬西河汶水之地,故後人又稱他爲西河禅師。

  道綽每日自己念佛,以七萬遍爲限。他並廣勸道俗信衆稱念阿彌陀佛名,以麻豆等記數,每一稱名便下一粒,念念相次,累積得數百斛。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八、九十石,中等的念得五十石,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。後來他又教人穿木□子作數珠以爲數法。他經常自己穿製念珠,送給四衆,教他們稱念佛號。教導信衆不向西方涕唾便利,不背向西方坐臥。有些不信淨土法門的人想加毀謗,但一接觸到道綽的風采都改容歸向。由于他熱忱弘化,當時晉陽、太原、汶水叁縣七歲以上的男女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。

  唐太宗貞觀二年(628)四月八日,他曾大集道俗于玄中寺,祝佛陀降誕,將欲舍命而未遂。其後太宗因文德皇後有病,曾驅車到玄中寺訪道綽,供養祈願。顯見道綽當時德望很高(見《金石萃編》卷八十四林谔撰《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》)。他七十歲時,忽然龀齒新生,一如童年,加以神氣清健,容光煥發,弘講淨業,滔滔不絕。貞觀十九年(645)四月二十四日與道俗告別,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入寂時年八十四。

  道綽的著作,現存的有《安樂集》上下二卷(道宣《續高僧傳》的《道綽傳》中誤作爲《淨土論》)。此外日本的《東域傳燈目錄》,別出他的《觀經玄義》一卷,現已不傳。

  道綽淨土學的特色,是他重視經證。他在《安樂集》的卷首就說:“此所引用的經律論釋,多至四十余部。其中常引用的除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所謂淨土叁經外,還引用有《大集》、《涅槃》、《華嚴》、《維摩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般若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增一阿含》、《十地》、《觀佛叁昧》、《十方隨願往生》、《法句》、《大乘同性》等經;《大智度》、《大乘起信》、《俱舍》、《往生》等論;以及此土昙鸾《贊阿彌陀佛偈》等。”由此可以窺見他的博學。但他志在闡揚淨土教義,並不講求著述形式,文字不免有堆砌之嫌。因而迦才曾批評《安樂集》說:“近代有綽禅師,撰《安樂集》,廣引衆經,略申道理。其文義參雜,章品混淆,後之讀之者,亦躊躇未決”(見迦才《淨土論》序)。

  道綽主張教法應該和時機相應。他在《安樂集》卷上即根據《大集月藏經》所說:佛滅度後有五個五百年末法開始時期,主張應該修福忏除罪障,並認爲念佛一門最爲應機。他把佛的教法分爲聖道、淨土二門。聖道門非末法鈍根衆生所能悟證;只有淨土門簡要易行,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淨土。所以他一生宣揚淨土法門。

  關于淨土生因的問題,道綽主張以菩提心爲其根本,以念佛叁昧爲其要行。並引天親《淨土論》“發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。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”的說法以爲證明。他更廣引諸經證明念佛叁昧的不可思議功德,修此叁昧必能見佛,命終之後即生佛前;又念佛叁昧具足一切四攝六度。能消滅過去、未來及現在一切諸障。從他所引《般舟經》的“常念我名”及《觀佛叁昧經》的“觀佛相好”文字看來,道綽的念佛叁昧包含著稱名和觀念兩種念佛的意味。這和昙鸾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。

  關于道綽的師承,他因見昙鸾碑文而歸向淨土,並非直接的傳承。他自己在《安樂集》卷下提到中國淨土的師承,曾舉了菩提留支、慧寵、道場、昙鸾、大海、齊朝上統(法上)六人,也沒有直接傳授的迹象。因此迦才《淨土論》稱道綽爲大鸾法師叁世之下玄孫弟子,是從昙鸾之法上的隔世關系而推想的。

  受了道綽感化歸向淨土法門的有道撫、僧衍、善導、尼大明月等,而以善導爲最傑出。道撫是長安洪福寺的名僧,特地到玄中寺訪問道綽,和他共修淨土行業,對于淨土教義的弘揚起了不少作用。他每和道綽相見,必指淨土爲會。道綽死後叁日,道撫聞訊歎說:“吾常期先行,今乃在後;吾加一息之功,見佛可追矣。”即在像前叩頭忏悔,退就其坐而寂。僧衍(597—642),並州汶水人。初念慈氏菩薩名,期生兜率內院。年九十以後遇道綽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始歸心淨土。每日早晨禮佛千拜,念佛萬聲。尼大明月,介州平遙人,也是在晚年六十歲時(貞觀初)遇著玄中寺道綽講《無量壽經》,教念阿彌陀佛。她從此在淨室念誦,同時傳教其妹少明月,亦同念佛。

  善導于貞觀十五年(641)訪問道綽于玄中寺。道綽授以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並淨土教義。他後來到長安,盛唱念佛法門,極受道俗的敬信,成爲綽以後唐代淨土教史上最傑出的人物。(林子青)

  叁叁 法琳(572—640)

  法琳,俗姓陳,原籍穎川。他的遠祖曾到襄陽做官,因之留寓該地。他生于陳宣帝太建四年(572),年少即出家,遊曆金陵、楚郢(江陵)各地,遍學內外典籍。隋開皇十四年(594),二十叁歲,夏五月,隱居青溪山鬼谷洞(地在湖北遠安縣),精勤誦習,白晝鑽研佛經,夜間閱覽俗典,學業大進,曾撰有《青溪山記》,文詞婉麗,傳誦一時。仁壽元年(601),他叁十歲,出山來遊隋京大興(即長安)。他想了解道教的真實情況,遂在義甯之初(617)著黃巾道服與道家交往,到唐武德年初(618),又還歸佛教,住濟法寺。武德四年(621)九月,太史令傅奕(原是返俗的道士),上廢佛法奏事十一條。唐高祖李淵征詢沙門的意見,法琳這時據理回答,李淵無詞以對,傅奕之議因而不行。但是傅奕把他奏事的內容公開宣布,因文中有禿丁、胡鬼等語,遂使社會上有鄙視歧視佛教僧徒的風氣。這時有總持寺的普應撰《破邪論》二卷,又居士李師政(曾任扶溝令)撰《內德論》和《正邪論》,都廣引佛教經論,破斥傅奕之說。但是法琳以爲佛教經論本爲傅奕攻擊的物件,縱然引用,豈能使其心服,于是自撰《破邪論》一卷(或作二卷),約八千多字,引據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國的古代傳說,用傅奕等本身所信的學說以破斥其謬見,此論出後,虞世南特爲寫了一篇序文,風行一時。法琳爲了要進一步轉移當時社會上的視聽,遂在武德五年(622)正月上書于皇太子,武德六年(623)五月二日又上書于秦王(唐太宗)備論傅奕之妄。武德九年(626)叁月,唐高祖下诏沙汰寺僧;只京師留叁寺千僧,其余寺宇並賜王公,僧徒放還故鄉。但到六月叁日,高祖退位,太宗大赦天下,佛教又恢複舊觀。本來武德初年有道士李仲卿、劉進喜等著《十異九迷論》和《顯正論》等論貶量佛教,法琳爲了造論破斥著成《辯正論》八卷十二篇,東宮學士陳子良爲之製序。貞觀元年(627)太宗舍太和宮爲高祖立龍田寺,以法琳爲寺主,又叁年(629),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叁藏來長安翻譯《寶星陀羅尼經》和《般若燈論》等經典,法琳都參加筆受,審定名義,並爲《寶星陀羅尼》製《序》。貞觀七年(633)二月,有太子中舍人辛谞設《問難》二條以問紀國寺僧慧淨,慧淨著《析疑論》答之,並以此論送法琳閱覽,法琳因此又著《齊物論》。貞觀十一年(637)正月,唐太宗因爲自姓李氏,欲推尊以老子李耳爲始祖的道教,诏令道士女官的位次排在僧尼之前。當時僧衆推法琳上表抗爭,太宗不從。貞觀十叁年(639)九月,有道士秦世英谮毀法琳,說他所著的《辯正論》,讪謗皇帝的祖宗,有罔上之罪。太宗大怒,又下诏沙汰僧尼,並逮捕法琳加以推問。到十月二十七日遣刑部尚書劉德威,禮部侍郎令狐德芬,侍禦史韋悰,司空毛明素等推問,法琳辭氣不屈。至十一月十五日劉德威等以推檢狀況奏聞,太宗于是親自審問,當時問答有二百余條。到二十日,太宗又下诏令法琳念觀音七天,屆期行刑,看有無靈感。到期又遣人詢問,法琳對答從容,太宗聞報歡喜,谕令免刑,又召法琳細問佛道優劣,法琳對答如理,太宗遂釋其罪,令徙益州爲僧。法琳又著《悼屈原篇》以敘己志。貞觀十四年(640)六月初一日行至百宇關菩提寺,患疾,七月二十叁日卒,年六十九。

  法琳的著作,除《破邪論》、《辯正論》(現存)而外,據同時的沙門彥悰曾加以搜集,謂共有《詩賦》、《碑志》、《贊頌》、《箴誡》、《記傳》、《啓論》、《叁教系譜》、《釋老宗源》等合叁十卷。又據道宣所述,另有《表》、《章》、《诔》、《大乘教法》等名目,共有叁十余卷。他的這部文集現已失傳,但是重要的文字大都引用在彥悰和道宣二人分別撰作的《法琳傳》中。在法琳…

《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