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當時,佛教和道教的鬥爭非常劇烈,法琳在此一鬥爭中,深入了解道教內幕,所以他的文字中保存不少有關道教的原始材料,而爲現代研究道教史的重要依據。又因唐朝引老子李耳爲祖先,法琳考查出唐代的祖先實出于元魏拓拔氏,這給後代研究隋唐氏族問題得到一個很好的啓發,所以近代有些史學家也找出旁證支援法琳的意見。(郭元興)

  叁四 法融(594—657)

  法融,是禅宗牛頭派的創始人。俗姓韋,潤州延陵(江蘇丹陽縣延陵鎮)人。十九歲(612)入句容茅山從叁論宗僧炅法師剃度。後從大明法師鑽研叁論和《華嚴》、《大品》、《大集》、《維摩》和《法華》等經數年。大明寂後,漫遊各地,從鹽官(今浙江海甯縣)邃法師、永嘉曠法師等聽講各種經論,深有造詣;但覺全憑知解不能證入實際,因而複入山凝心宴坐,過了二十年習定的生活。

  唐初武德七年(624)平定了吳越,左丞相房玄齡奏請淘汰寺廟僧徒,法融即挺身入京陳理,禦史韋挺看了他的《表》辭情文並茂,和房玄齡協定後才把這事打消。貞觀十年(636)他到南京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構築一所茅茨禅室,日夕參究,數年之間,同住的法侶就有一百余人。這時牛頭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經、道書、佛經史、俗經史和醫方圖符等七藏,是劉宋初年劉同空造寺時到處訪寫藏在寺裏的著名經藏。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經的顯法師允許,在那裏閱讀了八年。摘抄各書的精要,然後回到幽棲寺,閉門從事研究。

  貞觀二十一年(647),法融在幽棲寺開講《法華經》。永徽叁年(652)邑宰請他出至建業講《大品般若》。江甯縣令李修本又請他講《大集經》。

  顯慶元年(656)司功蕭元善再叁請他住建初寺,次年(657)即寂于該寺,時年六十四歲。

  法融和禅宗四祖道信的關系,《續高僧傳》並無記載。明確的記述法融受道信印可爲牛頭禅初祖的事實,是晚出的劉禹錫的《融大師新塔記》(《全唐文》第六百零六卷)、李華的《故徑山大師碑銘》、《故左溪大師碑》(《全唐文》第叁百二十卷)、李吉甫的《大覺師碑銘》(《全唐文》第五百一十二卷)和宗密的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等。

  法融的門下,據《續高僧傳·法融傳》說,他初入牛頭山時有道綦和道憑,這兩人的事迹都不詳了。《宗高僧傳》卷八有《昙璀傳》,說昙璀晚年曾事牛頭山法融,稱法融爲東夏的達摩。他受了法融誨示以後,即隱居于鍾山,後入潤州竹林寺。從最初的師承關系說,昙璀應該是牛頭宗的第二世,但後來卻公認智岩爲二世。至于牛頭宗法系六世的次第,都是比較後起的說法,而各種記載裏也互有出入。唐劉禹錫的《融大師新塔記》以法融、智岩、法持、智威、玄素、法欽爲牛頭宗傳承的次第,但未稱爲六祖。李華的《故徑山大師(玄素)碑銘》所記的傳承是:法融、智岩、慧方、法持、智威、玄素六世。這種系統傳說在玄素(668—752)生前似已成立。到了宗密時(780—841)更確定了牛頭宗的世系,以法融爲第一祖,智岩第二,慧方第叁,法持第四,智威第五,慧忠第六。又說智威的弟子有潤州鶴林寺玄素,玄素的弟子有徑山道欽(一稱法欽),都是相承傳授牛頭禅的宗旨的。牛頭宗的世系,後來即以此爲定說。

  據宗密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說,牛頭宗是從道信下傍出的一派。初祖慧融(即法融)禅師曾多年精研般若空宗,後遇道信印證所解。道信告訴法融說,此法從上以來只委一人,他已將法付與弘忍了,因而囑咐法融說,可以自立一支。法融後來果于牛頭山創宗,位當初祖,輾轉傳了六代。這一宗和南北二宗都沒有關系。一說是法融在牛頭山得自然智慧後,道信親自過江去加以印證的。但道信當時住蕲州(今湖北蕲春)雙峰山叁十余年,爲全國禅徒所仰望,法融到雙峰山去問法是可能的。

  法融的著述,據《宋高僧傳》卷十《唐天臺山佛窟岩遺則傳》說,遺則曾爲法融的文集作序,其書叁卷現已失傳。現在所傳的只有存于《全唐文》卷九百零八和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叁十中的《心銘》,共一百九十八句,每句四字。《心銘》主張:“心性不生,何須知見;本無一法,誰論熏煉?”又說:“菩提本有,不須用守;煩惱本無,不須用除。”這種思想顯然成爲後來南宗所倡導的頓悟說的先聲。此外,據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卷十一及永明延壽《宗鏡錄》卷九十七所記,法融還有一種著作叫《絕觀論》。此論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(巴黎國民圖書館藏叁本,北京圖書館有一本)。這些大概都是唐貞元十年(794)前後的寫本,篇幅似乎不完全,《宗鏡錄》卷九十七引文未見于他本,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,敦煌本都有。

  牛頭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,而著眼于空寂。所以從《宗鏡錄》卷九十七所引法融《絕觀論》的文句看來,法融認爲六根所緣的並悉是心,而心性又是空寂的。他說從境起解是智的作用,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。他從心的照用和靜止的狀態說明心的舒卷,“舒則彌遊法界,卷則定迹難尋”。這和他的《心銘》“目前無物,無物宛然”的說法是一脈相通的。至于他的禅風,重在無心絕觀,或絕觀忘守。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觀心守一爲主的,不很相同。所以他們中間的有無傳授淵源,今人還是有異論的。

  據日本古經錄所載,法融還有《注金剛般若經》一卷、《金剛般若經意》一卷、《維摩經記》二卷、《維摩經要略疏》一卷、《華嚴經私記》二卷、《法華名相》一卷(見《惠運律師目錄》、《智證大師將來目錄》和《東域傳燈錄》等),共有六部七卷之多,都已失傳。(林子青)

  叁五 道宣(596—667)

  道宣,原籍吳興(今浙江湖州市)人(一說丹徒人),俗姓錢,父在陳時曾任吏部尚書,母姚氏。自幼受到家庭教育,九歲便能作賦。因隋朝大興佛教,他十歲時,便舍家從長安日嚴寺慧頵受業,第二年就在日嚴道場落發。二十歲時,到大禅定寺依智首受具足戒。二十一歲就在智首門下聽受律學。智首是當時新興的律學大家,“鈔疏山積,學徒雲湧”,長安獨步叁十余年。兼弘《地論》和《四分》的靈裕,以及先在關中弘闡《四分律》的洪遵,都率衆預其法筵,聽受講習。道宣在智首門下受教奠定了一生的律學基礎。

  道宣在受慧頵和智首的教導以外,還經常跋涉山川去到四方廣泛參學,自稱“居無常師,追千裏如咫尺;唯法是務,跨關河如一葦;周遊晉魏,披閱累于初聞;顧步江淮,緣構彰于道聽。遂以立年(叁十歲)方尋鉛墨,律儀博要,行事謀猷,圖傳顯于時心,鈔疏開于有識;或注或解,引用寄于前經,時抑時揚,專門在于成務”(見《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序》)。說明他在叁十歲以前是用咨廣學,叁十歲以後便從事于各項著述。

  武德七年(624)。長安日嚴寺廢毀,道宣隨慧頵往新造崇義寺。同年他又往終南山,棲居于仿掌谷修習定慧,時有清泉湧出,因稱爲白泉寺。他在山整修十余年來的律學心得,于武德九年(626),撰成《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》叁卷(今作十二卷),闡發了他爲律學開宗的見解。貞觀元年(627),撰製《四分律拾毗尼義鈔》叁卷(今作六卷)。四年(630)出外到諸方參學,廣求諸律異傳,曾到魏郡訪問名德法勵律師,請決疑滯(見《量處輕重儀序》)。九年(635)入沁部棉上(今山西沁縣綿上鎮)山中撰《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》一卷、《疏》二卷,隨後又撰《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》一卷、《疏》叁卷。十一年(637)在隰州益詞谷撰《量處輕重儀》(一作《釋門亡物輕重儀》)二卷、《尼注戒本》一卷。十六年(642)仍入終南山居豐德寺,至十九年(645)撰成《比丘尼鈔》叁卷(今作六卷)。時玄奘叁藏已由西域歸國,他于同年六月被征召至長安弘福寺譯場任綴文大德,參與譯事。翌年(646)又返終南山,在豐德寺將所撰《羯磨》一卷增廣爲二卷,又將《疏》二卷增廣爲四卷(今作八卷),永徽二年(651)九月又增訂《含注戒本》並《疏》。于是他所開啓的南山宗義的五大部疏鈔至此完備。至顯慶二年(656)又撰成《釋門章服儀》一卷。叁年(657)六月,他奉敕爲唐京新建的西明寺上座,同年七月迎請玄奘入寺譯經,他也參加譯業。龍朔元年(661)又撰《釋門歸敬儀》一卷。幹封二年(667)二月,他在終南山麓清宮精舍創立戒壇,依他所製的儀規爲諸州沙門二十余人傳授具戒。同年他撰有《關中創立戒壇圖經》一卷,《律相感通傳》一卷。此外他還撰有《釋門正行忏悔儀》二卷、《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》一卷、《淨心誡觀法》二卷等。

  道宣在佛教上的主要成就,即在于他對《四分律》的開宗弘化,以及綜括諸部會通小大的創見。他對于律學的整理,如他所撰《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》和《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》兩書就可以顧名思義。所謂“補阙”就是以其他部的文補充《四分》的阙義;所謂“隨機”即是以《四分律》順中土大乘的機緣。如他在《行事鈔》(卷上一)中說:所以隨其樂欲,成立己宗。競采大衆之文,用集一家之典。故有輕重異勢,持犯分塗,有無遞出,廢興互顯,今立《四分》爲本,若行事之時必須用諸部者不可不用。又說:“世中持律略有六焉:一、唯執《四分》一部,不用外宗;二、當部缺文,取外引用;叁、當宗有義,文非明了;四、此部文義具明,而是異宗所廢;五、兼取五藏,通會律宗;六、終窮所歸大乘之極。……此《鈔》所宗,意存第叁、第六,余亦參取得失隨機知時故也。”這說明他以《四分》爲本,並對《四分》有義無文的地方參取諸部律,而最後以大乘爲歸極。同時他所撰的律學著述,則自稱是“包異部誡文,括衆經隨說,及西土聖賢所遺,此方先德文紀,搜駁同異,並皆窮核;長見必錄,以輔博知,濫述必剪,用成通意”的。道宣這一綜攬諸說成一家言的學風,曾…

《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