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国佛教人物(上册)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《五教止观》也题作“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”,卷末还载明是“华严杜顺和上略出记”,但全文大部分见于法藏的《华严游心法界记》中,这《游心法界记》或者是根据《五教止观》所作。但是《五教止观》中,出现了好些后来玄奘所用的译语,又提到后来的佛授记寺,于是发生了是不是杜顺所说的问题,为学者所聚讼,悬而未决。还有法藏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孤山智圆也说它是法顺所撰,到了晋水净源才断定是法藏所著(见《妄尽还源观》卷末净源按语)。又智俨所撰的《华严一乘十玄门》,也题作“承杜顺和尚说”,假如这是事实,也可以证明杜顺和智俨《华严》传承的关系。此外法顺的著作相传还有《十门实相观》和《会诸宗别见颂》各一卷。(黄忏华)

  三二 道绰(562—645)

  道绰,俗姓卫。并州(今山西太原)汶水人(迦才《净土论》卷下作并州晋阳人),是继承北魏昙鸾一系净土思想的大师。他十四岁时出家,对《大涅槃经》特别有所研究,曾开讲二十四遍。后于太原蒙山开化寺从慧瓒禅师(536—607)讲究空理,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。

  隋大业五年(609),他到汶水石壁玄中寺。寺为昙鸾所建立,他见到记载昙鸾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极为感动,于是即舍《涅槃》讲说,修习净土行业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观想礼拜,精勤不断。并为信众开讲《观无量寿经》约二百遍,词旨明畅,辩才无碍。每当他讲经散席,大众欢喜赞叹,念佛的声音响彻林谷。他所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,故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。

  道绰每日自己念佛,以七万遍为限。他并广劝道俗信众称念阿弥陀佛名,以麻豆等记数,每一称名便下一粒,念念相次,累积得数百斛。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八、九十石,中等的念得五十石,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。后来他又教人穿木□子作数珠以为数法。他经常自己穿制念珠,送给四众,教他们称念佛号。教导信众不向西方涕唾便利,不背向西方坐卧。有些不信净土法门的人想加毁谤,但一接触到道绰的风采都改容归向。由于他热忱弘化,当时晋阳、太原、汶水三县七岁以上的男女都会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。

  唐太宗贞观二年(628)四月八日,他曾大集道俗于玄中寺,祝佛陀降诞,将欲舍命而未遂。其后太宗因文德皇后有病,曾驱车到玄中寺访道绰,供养祈愿。显见道绰当时德望很高(见《金石萃编》卷八十四林谔撰《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》)。他七十岁时,忽然龀齿新生,一如童年,加以神气清健,容光焕发,弘讲净业,滔滔不绝。贞观十九年(645)四月二十四日与道俗告别,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入寂时年八十四。

  道绰的著作,现存的有《安乐集》上下二卷(道宣《续高僧传》的《道绰传》中误作为《净土论》)。此外日本的《东域传灯目录》,别出他的《观经玄义》一卷,现已不传。

  道绰净土学的特色,是他重视经证。他在《安乐集》的卷首就说:“此所引用的经律论释,多至四十余部。其中常引用的除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所谓净土三经外,还引用有《大集》、《涅槃》、《华严》、《维摩》、《法华》、《般若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增一阿含》、《十地》、《观佛三昧》、《十方随愿往生》、《法句》、《大乘同性》等经;《大智度》、《大乘起信》、《俱舍》、《往生》等论;以及此土昙鸾《赞阿弥陀佛偈》等。”由此可以窥见他的博学。但他志在阐扬净土教义,并不讲求著述形式,文字不免有堆砌之嫌。因而迦才曾批评《安乐集》说:“近代有绰禅师,撰《安乐集》,广引众经,略申道理。其文义参杂,章品混淆,后之读之者,亦踌躇未决”(见迦才《净土论》序)。

  道绰主张教法应该和时机相应。他在《安乐集》卷上即根据《大集月藏经》所说:佛灭度后有五个五百年末法开始时期,主张应该修福忏除罪障,并认为念佛一门最为应机。他把佛的教法分为圣道、净土二门。圣道门非末法钝根众生所能悟证;只有净土门简要易行,乘佛的本愿力即能往生净土。所以他一生宣扬净土法门。

  关于净土生因的问题,道绰主张以菩提心为其根本,以念佛三昧为其要行。并引天亲《净土论》“发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。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”的说法以为证明。他更广引诸经证明念佛三昧的不可思议功德,修此三昧必能见佛,命终之后即生佛前;又念佛三昧具足一切四摄六度。能消灭过去、未来及现在一切诸障。从他所引《般舟经》的“常念我名”及《观佛三昧经》的“观佛相好”文字看来,道绰的念佛三昧包含著称名和观念两种念佛的意味。这和昙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。

  关于道绰的师承,他因见昙鸾碑文而归向净土,并非直接的传承。他自己在《安乐集》卷下提到中国净土的师承,曾举了菩提留支、慧宠、道场、昙鸾、大海、齐朝上统(法上)六人,也没有直接传授的迹象。因此迦才《净土论》称道绰为大鸾法师三世之下玄孙弟子,是从昙鸾之法上的隔世关系而推想的。

  受了道绰感化归向净土法门的有道抚、僧衍、善导、尼大明月等,而以善导为最杰出。道抚是长安洪福寺的名僧,特地到玄中寺访问道绰,和他共修净土行业,对于净土教义的弘扬起了不少作用。他每和道绰相见,必指净土为会。道绰死后三日,道抚闻讯叹说:“吾常期先行,今乃在后;吾加一息之功,见佛可追矣。”即在像前叩头忏悔,退就其坐而寂。僧衍(597—642),并州汶水人。初念慈氏菩萨名,期生兜率内院。年九十以后遇道绰讲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始归心净土。每日早晨礼佛千拜,念佛万声。尼大明月,介州平遥人,也是在晚年六十岁时(贞观初)遇著玄中寺道绰讲《无量寿经》,教念阿弥陀佛。她从此在净室念诵,同时传教其妹少明月,亦同念佛。

  善导于贞观十五年(641)访问道绰于玄中寺。道绰授以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并净土教义。他后来到长安,盛唱念佛法门,极受道俗的敬信,成为绰以后唐代净土教史上最杰出的人物。(林子青)

  三三 法琳(572—640)

  法琳,俗姓陈,原籍颖川。他的远祖曾到襄阳做官,因之留寓该地。他生于陈宣帝太建四年(572),年少即出家,游历金陵、楚郢(江陵)各地,遍学内外典籍。隋开皇十四年(594),二十三岁,夏五月,隐居青溪山鬼谷洞(地在湖北远安县),精勤诵习,白昼钻研佛经,夜间阅览俗典,学业大进,曾撰有《青溪山记》,文词婉丽,传诵一时。仁寿元年(601),他三十岁,出山来游隋京大兴(即长安)。他想了解道教的真实情况,遂在义宁之初(617)著黄巾道服与道家交往,到唐武德年初(618),又还归佛教,住济法寺。武德四年(621)九月,太史令傅奕(原是返俗的道士),上废佛法奏事十一条。唐高祖李渊征询沙门的意见,法琳这时据理回答,李渊无词以对,傅奕之议因而不行。但是傅奕把他奏事的内容公开宣布,因文中有秃丁、胡鬼等语,遂使社会上有鄙视歧视佛教僧徒的风气。这时有总持寺的普应撰《破邪论》二卷,又居士李师政(曾任扶沟令)撰《内德论》和《正邪论》,都广引佛教经论,破斥傅奕之说。但是法琳以为佛教经论本为傅奕攻击的物件,纵然引用,岂能使其心服,于是自撰《破邪论》一卷(或作二卷),约八千多字,引据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国的古代传说,用傅奕等本身所信的学说以破斥其谬见,此论出后,虞世南特为写了一篇序文,风行一时。法琳为了要进一步转移当时社会上的视听,遂在武德五年(622)正月上书于皇太子,武德六年(623)五月二日又上书于秦王(唐太宗)备论傅奕之妄。武德九年(626)三月,唐高祖下诏沙汰寺僧;只京师留三寺千僧,其余寺宇并赐王公,僧徒放还故乡。但到六月三日,高祖退位,太宗大赦天下,佛教又恢复旧观。本来武德初年有道士李仲卿、刘进喜等著《十异九迷论》和《显正论》等论贬量佛教,法琳为了造论破斥著成《辩正论》八卷十二篇,东宫学士陈子良为之制序。贞观元年(627)太宗舍太和宫为高祖立龙田寺,以法琳为寺主,又三年(629),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三藏来长安翻译《宝星陀罗尼经》和《般若灯论》等经典,法琳都参加笔受,审定名义,并为《宝星陀罗尼》制《序》。贞观七年(633)二月,有太子中舍人辛谞设《问难》二条以问纪国寺僧慧净,慧净著《析疑论》答之,并以此论送法琳阅览,法琳因此又著《齐物论》。贞观十一年(637)正月,唐太宗因为自姓李氏,欲推尊以老子李耳为始祖的道教,诏令道士女官的位次排在僧尼之前。当时僧众推法琳上表抗争,太宗不从。贞观十三年(639)九月,有道士秦世英谮毁法琳,说他所著的《辩正论》,讪谤皇帝的祖宗,有罔上之罪。太宗大怒,又下诏沙汰僧尼,并逮捕法琳加以推问。到十月二十七日遣刑部尚书刘德威,礼部侍郎令狐德芬,侍御史韦悰,司空毛明素等推问,法琳辞气不屈。至十一月十五日刘德威等以推检状况奏闻,太宗于是亲自审问,当时问答有二百余条。到二十日,太宗又下诏令法琳念观音七天,届期行刑,看有无灵感。到期又遣人询问,法琳对答从容,太宗闻报欢喜,谕令免刑,又召法琳细问佛道优劣,法琳对答如理,太宗遂释其罪,令徙益州为僧。法琳又著《悼屈原篇》以叙己志。贞观十四年(640)六月初一日行至百宇关菩提寺,患疾,七月二十三日卒,年六十九。

  法琳的著作,除《破邪论》、《辩正论》(现存)而外,据同时的沙门彦悰曾加以搜集,谓共有《诗赋》、《碑志》、《赞颂》、《箴诫》、《记传》、《启论》、《三教系谱》、《释老宗源》等合三十卷。又据道宣所述,另有《表》、《章》、《诔》、《大乘教法》等名目,共有三十余卷。他的这部文集现已失传,但是重要的文字大都引用在彦悰和道宣二人分别撰作的《法琳传》中。在法琳…

《中国佛教人物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