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師正在至相寺開講此經,他便去聽受。經過一年,覺得還有疑義,更遍覽藏經,搜尋各種疏釋,獲得北魏慧光所撰《華嚴經疏》,對此經所說“別教一乘無盡緣起”的義旨,有所領會。後來又遇到一位僧人,告以要深入一乘,必須先理解十地中六相義。他便從事六相義的研究,作疏解釋《華嚴經》的義理,即《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奇通智方軌》,略稱《華嚴經搜玄記》。那時他才二十七歲。這部著述直到他晚年才在至相寺弘傳,同時還講說《攝論》。《續高僧傳·法順傳》中稱他“神用清越,振績京臯”;可以想見他當時宣傳經教的情況。後來又在雲華寺講說《華嚴》,宗風大振。時人稱他爲雲華尊者,或稱爲至相大師。法藏就在這時投在他的門下。智俨于唐高宗總章元年(668)十月二十九日在清淨寺圓寂,年六十七歲。後世稱他爲華嚴宗二祖。

  智俨的門下有薄塵、法藏、慧曉、懷齊(又作濟)、義湘、道成等人,而傳承他的華嚴學說並加以發揚光大實際創立華嚴宗的是法藏。

  據《華嚴經傳記》卷叁說,智俨所撰經論的義疏一共有二十余部,章句都很簡略,而解釋卻很新奇。現存的有《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奇通智方軌》十卷、《華嚴一乘十玄門》一卷、《華嚴五十要問答》二卷、《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》(略稱《華嚴孔目章》)四卷、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》二卷。還有著作多種,均已失傳。

  其中《華嚴經搜玄記》是解釋《華嚴》本經,顯示一經的教相及觀行的方軌,後來法藏的《華嚴經探玄記》即系祖述此書而作。《華嚴孔目章》是指示一經的大綱。《華嚴五十要問答》是解釋一經的要義。《華嚴一乘十玄門》是根據經義建立十玄緣起的新說,爲法藏的《探玄記》、《華嚴教義章》等闡發十玄所據。因此,華嚴一宗到智俨就已教相和觀行粗備了。

  智俨最初受法順的教育,中間聽智正的講說,末後探討慧光的文疏。特別是慧光的別教一乘說、無盡緣起說及十地中六相義,影響他的思想最大。他在這個基礎上,構成了華嚴思想體系;所以智俨的思想是與地論師有淵源的。但智俨確是繼承法順的法派,《續高僧傳·法順傳》中已有明文,《續高僧傳》的作者道宣和法順、智俨先後同時,他的記載是比較可靠的。

  智俨最主要的思想,是十玄緣起。他由六相義的啓發,進一步尋繹《華嚴經》所說緣起法相的條理,于是悟解了十玄的法門。在他所撰《搜玄記》、《五十要問答》中,關于六相的解釋,還很簡略;只說:“所謂一總,總成因果也。二別,義別成總故。叁同,自同成總故。四異,諸義自異顯同故。五成,因果理事成故。六壞,諸義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。”而關于十玄,《一乘十玄門》中卻有詳細的解說,說明《華嚴經》的根本思想是法界緣起。

  華嚴一家所立判教的五教義,在智俨的撰述中還沒有具體成熟。他在《搜玄記》的卷端,繼承慧光漸、頓、圓叁教的教判說,又在漸教中說有聲聞、菩薩二種。又說依陳真谛所譯《攝大乘論釋》,有一乘、叁乘、小乘叁種教法。而在《五十要問答》卷上,列舉小乘、叁乘、一乘叁種教,在叁乘教中,又分作始(又作初)、終二教;在一乘教中,也分共(又作同教)、不共(又作別教)二教。《華嚴孔目章》已經有“依教有五位差別不同”等語,然而關于五教的名目,也還沒有固定,並且也還沒有成立明確的教相判釋。直到他的後繼法藏的著述中才有了完備的組織。(黃忏華)

  叁八 弘忍(601—674)

  弘忍,俗姓周,湖北黃梅人,生于隋仁壽元年(601)。七歲時,從四祖道信(580—651)出家,年十叁,正式剃度爲僧。他在道信門下,日間從事勞動,夜間靜坐習禅。道信常以禅宗頓漸宗旨考驗他,他觸事解悟,盡得道信的禅法。永徽叁年(651)道信付法傳衣給他。同年九月道信圓寂,由他繼承法席,後世稱他爲禅宗第五祖。因爲四方來學的人日多,便在雙峰山的東面馮茂山另建道場,名東山寺,時稱他的禅學爲東山法門。

  中國禅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到叁祖僧璨,其門徒都行頭陀行,一衣一缽,隨緣而住,並不聚徒定居于一處。到了道信、弘忍時代,禅風一變。道信于唐武德(618)初入黃梅雙峰山,一住叁十余年,會衆多至五百。後來弘忍移居東山,又二十余年,徒衆多至七百人,這兩代禅徒都定住一處,過著集體生活。他們實行生産自給,把運水搬柴等一切勞動都當作禅的修行;弘忍並認爲學道應該山居,遠離囂塵。這是後來馬祖、百丈等于深山幽谷建立叢林,實行農禅生活的指導思想。

  唐顯慶五年(660),高宗遣使召弘忍入京,他固辭不赴;乃送衣藥到山供養。龍朔元年(661),弘忍令會下徒衆各作一偈,以呈見解,若語契符,即以衣法相付。上座神秀先呈偈說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!”慧能另作一偈: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(這句是比較通行的記載,敦煌本《壇經》此句作“佛性本清淨”),何處惹塵埃”。弘忍以慧能見解透徹,遂授以衣法,叫他南歸。鹹亨五年(647)十月二十叁日,弘忍圓寂,年七十四,葬于東山之岡。開元中(713—741)學士闾丘均爲撰塔碑。代宗時(763—779)谥爲大滿禅師。

  弘忍的禅學傳自道信。道信自說他的法門:一依《楞伽經》以心法爲宗,二依《文殊般若經》的一行叁昧。弘忍常說:“欲知法要,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。”又說:“諸佛只是以心傳心,達者印可,更無別法”(《宗鏡錄》卷九十七)。這是他繼承道信以心法爲宗的設施。又弘忍評神秀的造詣說:“吾與神秀論《楞伽經》,玄理通快”(《楞伽師資記》引《楞伽人法志》)。神秀後來答武則天問東山法門依何典诰時說:“依《文殊般若經》一行叁昧”(見《楞伽師資記》)。由此可知弘忍和道信的思想是一貫的。又道信說一行叁昧的修法,引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:“欲入一行叁昧,應處空間,舍諸亂意,不取相貌,系心一佛,專念名號,隨佛方所端身正向。能于一佛念念相續,即是念中能見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,……如是入一行叁昧者,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”(《楞伽師資記》)。弘忍也繼承了這一思想,爲他的門下建立念佛禅的理論根據。

  弘忍的著作,未見記載。僅《楞伽師資記》及《宗鏡錄》等,散錄其法語。《楞伽師資記》且說弘忍常蕭然靜坐,不出文記,只是口說玄理,默授與人。因此世傳有《禅法》一本,雲是弘忍禅師所說,是不確實的。但古來傳有《最上乘論》(一稱《修心要論》)一書,題爲“第五祖弘忍禅師述”,朝鮮、日本都有刻本。論中設立問答,闡說守本真心爲涅槃根本、入道要門、十二部經之宗和叁世諸佛之祖。又說:“若有初心學坐禅者,依《觀無量壽經》,端坐正念,閉目合口,心前平視,隨意近遠,作一日想,守真心,念念莫住。”這比弘忍原來說法似更有發展,當是後人所作。

  弘忍會下的徒衆極多。其及門弟子,據《楞伽師資記》和《曆代法寶記》所載有十一人,《景德傳燈錄》所載有十叁人,宗密的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及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所載有十六人,總計見于記載的約二十五人。

  《楞伽師資記》引用玄赜《楞伽人法志》的記載說,弘忍臨終前二日,親語玄赜說:“吾一生教人無數,好者並亡;後傳吾道者,只可十耳。”于玄赜以外,更舉出了上首神秀、資州智诜、白松山劉主簿、華州惠藏、隨州玄約、嵩山老安、潞州法如、韶州慧能、揚州高麗僧智德、越州義方。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卷叁之下也舉了十人,但人名稍有出入。新見的有襄州通、蕲州顯、揚州覺叁人。而以嶺南新州盧行者慧能最爲傑出。又宗密的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另舉出弘忍門下十大弟子,新見的有業州法、江甯持二人。《景德傳燈錄》所舉弘忍弟子十叁人,其中新見的有揚州昙光、隨州禅慥、舒州法照、枝江道俊四人。《宋高僧傳》還載有在廣州爲慧能剃發的印宗,在大庾嶺因慧能的啓發而悟道的慧明和越州妙喜寺僧達叁人,都出于弘忍門下。此外義淨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(卷下)載有曾到印度那爛陀寺留學八年的智弘律師,也曾在黃梅弘忍門下參學過。還有慧能弟子智隍,本出弘忍門下,他修定二十年,後遇慧能弟子智策的啓發,始往曹溪參學(《宗鏡錄》卷九十七)。以上二十五人,可稱弘忍門下的著名弟子。他們弘化地域甚廣,如慧能、印宗在廣東,神秀在長安、洛陽、荊州,玄赜、玄約和道俊等在湖北,智诜在江蘇,義方、僧達在浙江,法照在安徽,慧明在江西,各化一方,遂使東山法門傳播于全國。因此,達摩一系的禅學,也可說從弘忍門下始發展成爲一大宗派。而盛傳其法的,首推慧能和神秀。慧能宗《般若》,開法于南方,神秀宗《楞伽》,傳禅于北方,成爲南頓北, 漸二系禅學的首導。(林子青)

  叁九 神秀(606—706)

  神秀,是中國禅宗北派的開創者。陳留尉氏(今河南尉氏縣)人,早年博覽經史,唐武德八年(625)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。五十歲時,至蕲州黃梅縣雙峰東山寺(在湖北黃梅縣東北叁十裏)參谒弘忍(602—674),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。如此六年,深爲弘忍所器重。弘忍有一天令門弟子各作一偈呈解所悟,來決定付以衣法的人。神秀作了一偈說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”弘忍看見此偈,只說依此修行也有大利益,但不許可他見自本性,終于把衣法另外付給慧能。弘忍圓寂後,他去江陵當陽山(今湖北當陽縣東南)玉泉寺,住在寺東七裏的山上,大開禅法,二十余年中,四面八方從他就學的徒衆很多。武後則天聽到他的盛名,于久視元年(700)遣使迎請,當時神秀已年過九十(見宋之問《爲洛下諸僧請法事迎秀禅師表》)。第二年(大足元年,701)他到了東京洛陽,住于內道場,受到…

《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