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特殊的禮遇。武後時時向他問道,並命于當陽置度門寺、于尉氏置報恩寺,表彰他的道德。到中宗即位(705),更受禮重。神秀住東京六年,于神龍二年(706)在天宮寺示寂,谥大通禅師。他這時候已經有一百多歲了,但他自己向來不說年齡,所以人們不知其詳(見張說撰碑文)。《楞伽師資記》的作者淨覺說神秀並沒有什麼著作,但秀門共傳他所作的《大乘五方便》(一作《北宗五方便門》,又作《大乘無生方便門》),晚近在敦煌石窟發現它的寫本(巴黎圖書館藏有兩本);又有《觀心論》一卷,亦于敦煌發現殘本。他的嗣法弟子有十九人,其中嵩山普寂(651—739)、西京義福(658—736),又繼續領衆,受宮廷與佛徒的崇敬,不下于神秀。普寂的弟子道璇還把北宗禅傳到日本。

  神秀的根本思想,從他所作示衆偈說:“一切佛法,自心本有;將心外求,舍父逃走”(見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四),可見一斑。他純是繼承道信以來的東山法門,以“心體清淨,體與佛同”立說的。神秀因此主張“坐禅習定”,以“住心看淨”,爲一種觀行方便。《壇經》記載慧能問神秀的弟子志誠,神秀如何示衆,志誠說:“常指誨大衆:住心觀淨,常坐不臥”。他的門人張說也說他的“開法大略,則忘念以息想,極力以攝心。其入也品均凡聖;其到也行無先後。趣定之前,萬緣皆閉;發慧之後,一切皆如”(張說撰《大通禅師碑》)。這都是說明神秀的禅風。後來他的弟子普寂、降魔藏更發展爲“凝心入定,住心看淨,起心外照,攝心內證”之說。

  神秀繼承了道信、弘忍以心爲宗的禅法,故“特奉《楞伽》,遞爲心要”(見張說《碑》文),楞伽宗也立他爲第七祖(此以《楞伽》譯者求那跋陀羅爲第一祖、達磨爲第二祖、慧可爲第叁祖、僧璨爲第四祖、道信爲第五祖、弘忍爲第六祖,而神秀爲第七祖,見《楞伽師資記》)。但此宗從道信以來,即並重《般若》,而提倡一行叁昧。神秀更擴大其方便,涉及多種經論。其門下相傳有五方便門,即是:一、總彰佛體門,亦稱離念門,依《起信論》說心體離念;二、開智慧門,亦稱不動門,依《法華經》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;叁、顯不思議解脫門,依《維摩經》說無思無想爲解脫;四、明諸法正性門,依《思益經》說心不起離自性爲正性;五、見不異門,依《華嚴經》說見諸法無異,自然無礙解脫。由這五門依經論而又溝通其義,故後人稱爲方便經(見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卷叁之下)。

  神秀寂後,普寂、義福兩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,繼續闡揚他的宗風,盛極一時,有“兩京之間皆宗神秀”之概。普寂並以神秀爲達磨一宗的正統法嗣,立爲第六祖而自稱爲第七祖。其慧能一系,在慧能寂後荷澤神會出而論定是非,指出達磨宗的正統法嗣不是神秀而是慧能,並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爲漸門,不如慧能之頓悟,于是有南頓北漸之分。南頓適應當時佛徒舍繁趨簡之要求,日見其盛,神秀的門庭遂日見寂寞,傳了幾代,法脈就斷絕了。(黃忏華)

  四○ 善導(613—681)

  善導,是唐代大弘淨土教的一位高僧,後世尊他爲蓮社第二祖。他俗姓朱,臨淄(今山東臨淄縣)人(一作泗州人)。幼年從密州(今山東境)明勝出家,常誦《法華》、《維摩》諸經;偶入經藏取讀《觀無量壽經》,大爲欣賞。受戒以後與妙開律師共研《觀經》,覺得只此觀念法門,最易超脫,其他行業迂僻難行。

  他常依《觀經》修十六觀,並慕東晉慧遠結社念佛的高風,曾親往廬山叩尋遺範。後更周遊各地,訪問高德。聞道綽在西河(今山西境),盛弘淨業,即于貞觀十五年(641)赴並州(今太原)石壁山玄中寺相訪。其時正值嚴冬,旅途艱苦,道綽憫他遠來,即授以《觀經》奧義。

  貞觀十九年(645),道綽入寂,善導即赴長安,盛弘念佛法門。他于唐永隆二年(681)叁月十四日,忽患微疾,怡然長逝,年六十九。他的弟子懷恽等,葬其遺骸于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,建寺立塔紀念,即今香積寺與崇靈塔。一九八○年五月十四日,中國佛教協會與日本淨土宗,雲集兩國佛徒,于此舉行了盛大的法會,紀念善導大師圓寂一千叁百年遠忌。

  善導在長安廣行教化時,曾將所得布施的淨材,書寫《阿彌陀經》數萬卷,又畫《淨土變相》叁百余壁。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發掘出的許多古代寫經中,即有他寫的《阿彌陀經》的斷片,卷末記有“願生比丘善導願寫”一段題記。

  善導兼擅造像藝術。他在西京實際寺時,唐高宗教于洛陽龍門興造大盧舍那佛像,命他監督造像工程。調露元年(679)奉敕于大像之南建置奉先寺,爲佛教東傳以來所開的最大石佛之龛(見《金石萃編》卷七十五《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龛記》,簡稱《奉先寺像龛記》)。龛記文中並稱他爲“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禅師”(“道”與“導”的寫法雖然不同,但由于西安碑林所保存的《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恽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》中,有“時有親證叁昧大德善導阇黎”之語,且與善導時代相合。其爲同一善導無疑)。

  善導日常持戒極嚴,常事乞食。澡浴以外,不脫叁衣。每合掌胡跪,一心念佛,非力竭不休。後來宋代宗曉取異代同修淨土功高德盛的七人立爲蓮社七祖,置善導于慧遠之次,列爲蓮宗第二祖(見《佛祖統紀》卷二十六《淨土立教志》)。

  古代有兩位善導的說法,其說起始于宋《新修淨土傳》中的二《善導傳》。後至十二世紀時日本源空所著《類聚淨土五祖傳》中曾加以引錄。十叁世紀時良忠撰《觀經玄義分傳通記》第一,載明《新修淨土傳》中卷有叁十叁人的傳記,其中第二十五人爲善導,第二十六人爲善道。此則前者爲京師光明寺的善導,後者爲終南山悟真寺的善道《佛祖統紀》于第二十七卷出《善導傳》,第二十八卷載《善道傳》,于此可以分清兩個善導的區別。

  善導的著述,現存五部九卷。即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四卷、《往生禮贊偈》一卷、《淨土法事贊》二卷、《般舟贊》一卷和《觀念法門》一卷。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,亦稱《觀經四帖疏》。此疏主要敘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,故又稱爲教相分或解義分;其《往生禮贊偈》等四部,敘述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,故又稱爲行義分。《觀經四帖疏》于八世紀時傳入日本,流傳甚廣,後來日本高僧法然(即源空)即依它創立日本淨土宗,並尊善導爲高祖。

  《往生禮贊偈》亦稱《六時禮贊偈》,說明晝夜六時禮贊彌陀及觀音、勢至的儀式。《淨土法事贊》上卷標題爲《轉經行道願生淨土法事贊》,下卷標題爲《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》,說明《阿彌陀經》轉讀行道的方法。《般舟贊》具稱爲《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》,是依《觀經》等說明修學般舟叁昧行道的方法。《觀念法門》具稱爲《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》,是說明觀念佛叁昧的行相和入道場念佛與忏悔發願的方法。此外,通常附于《觀念法門》之中的還有《依經明五種增上教義》一卷。

  又宋宗曉《樂邦文類》卷四載有《臨終正念訣》一篇,署名作者爲京師比丘善導,王日休《龍舒增廣淨土文集》卷十二題作《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》,內容文字大體相同。

  古來關于彌陀的淨土問題,有報土和化土的異說。攝論師以彼土爲報土,認爲凡夫不能往生。迦才等認爲彼土有報土和化土兩種:地上菩薩生于報土,凡夫二乘生于化土。慧遠認爲淨土是衆生的自業所感,隨凡聖階位而有高下之別。善導的著述裏,則堅決主張彌陀淨土爲報土,並認爲凡夫能入彌陀報土,以此樹立了淨土一宗的教法。

  善導認爲凡夫乘著彌陀的本願力雖能往生極樂淨土,但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——往生的正因,即所謂安心、起行和作業。安心,即具足《觀無量壽經》所說的至誠心、深心和回向發願心,如是“具足叁心必得往生。”起行,即隨身口意叁業之行。身業是禮拜阿彌陀佛。口業是稱贊彌陀及一切聖衆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。意業是專念觀察彌陀及諸聖衆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等。作業,即依以下四修法策勵實行。一、恭敬修,禮拜彌陀身心恭敬。二、無余修,即稱名憶念彌陀及淨土聖衆,不雜余業。叁、無間修,即修行叁業乃至回向發願,無有間斷。四、長時修,即以畢命爲期,心行相續,誓不中止(見《往生禮贊偈》)。

  善導的弟子,以懷感最爲知名,懷恽次之(孟銑的《釋淨土群疑論序》說,“恽與感師,並爲導公神足”)。此外見于史傳碑銘的,尚有貞固、淨業數人。懷感是長安千福寺沙門,初學法相,博通經論。及谒善導,善導命他入念佛道場,精誠念佛,叁年後得念佛叁昧,著有《釋淨土群疑論》七卷行世(《宋高僧傳》卷六)。

  懷恽,于長安西明寺出家,時善導在光明寺弘法,他即趨侍座下十余年,盡傳善導之學。善導示寂,他于神禾原建造靈塔葬之,又于塔邊構築伽藍,並造十叁級大窣堵波。後依敕爲長安實際寺主,常講《觀經》、《賢護》、《彌陀經》等,勸四衆專念彌陀名號。寂後谥隆闡大禅師(見《隆闡法師傳》)。

  貞固,鄭地荥川人,于汜水等慈寺從遠法師出家;後于襄州遇善導,接受淨土法門,精勤稱念阿彌陀佛。至廬山,住東林寺。至廣州,邂逅義淨,同渡南海達于室利佛逝(見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卷下《貞固傳》)。

  淨業,于弘道元年(683)出家,善講《觀無量壽經》和《釋淨土群疑論》。他爲香積寺主二十余年,勸修淨土行業,年五十八圓寂。(林子青)

  四一 圓測(613—696)

  圓測,名文雅,是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。他原是新羅國王孫,叁歲出家,唐初來中國,十五歲受學于法常(567—645)和僧辯(568—642)。受戒後,住長安玄法寺。鑽研《毗昙》、《成實》、《俱舍》、《婆沙》等論,及其注疏。在玄奘回長安以前,圓測所學的內容已很豐富,並負盛名。西元645年…

《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