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玄奘回到長安,他就開始從玄奘受學。顯慶叁年玄奘徒居新建的西明寺,同時敕選名僧五十人同住,圓測也在其中。他在玄奘門下與慈恩寺的窺基並駕齊驅。玄奘去世(664)以後,他就在西明寺繼承玄奘弘傳唯識教義(因此,後世唯識著作中稱他爲“西明”)。他的《解深密經疏》大約就在此時寫成。他性好山水,約668年,曾往居終南山雲際寺,又在離寺叁十余裏的地方,淨修了八年。在地婆诃羅來到長安稍前,他回西明寺講《成唯識論》。
地婆诃羅于儀鳳初至垂拱末(675—687)于兩京東西太原寺及西京弘福寺譯《大乘顯識經》等十八部經論,敕召名僧十人襄助,圓測與薄塵、嘉尚、靈辯等同充證義。證聖元年(695)實叉難陀在洛陽大內大遍空寺重譯《華嚴經》,圓測應召前往協助講譯。經還未譯完,即于萬歲通天元年(696)七月二十二日,在洛陽佛授記寺去世。後在龍門香山寺北谷荼毗、起塔。他的弟子西明寺主慈善和大薦福寺勝莊等,分了一部分遺骨,葬在終南山豐德寺東嶺上他曾經遊曆過的地方。宋政和五年(1115)同州龍興寺仁王院廣越又從豐德寺分了一部分遺骨,葬在興教寺玄奘法師塔左,與窺基塔相對,貢士宋複爲作《塔銘》(見宋複撰《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序》)。
圓測著述現存的有叁種:
一、《解深密經疏》四十卷,第叁十五卷以後曾經佚失,但在藏文《丹珠爾》中保存有完整的譯本,近年來中國佛教協會觀空法師又從藏文譯成漢文補齊。本書爲圓測僅存的主要著作。書中引及《大般若經》,可能是在玄奘去世後寫成的。本書又引玄奘譯的《瑜伽》、《唯識》、《雜集》、《俱舍》、《婆沙》諸論很多,引真谛譯的《決定藏論》、《叁無性論》、《攝大乘論釋》、《般若疏》、《金光明記》、《解節經記》等也很多。特別是《解節經記》,幾乎隨時引到。本書卷一,引真谛翻譯目錄說,陳天嘉二年(561)于建造寺譯《解節經》一卷、《義疏》四卷。《續高僧傳》卷一《法泰傳》說,法泰與僧宗、惠铠等。于廣州製旨寺從真谛筆受文義,前後出經論五十余部,並述《義記》等。因此本書所引真谛《記》,可能是真谛的《義疏》,或法泰的《義記》。真谛的注解久已失傳,要了解他的學說,本書實爲極重要的資料。
二、《仁王經疏》叁卷。本書在說明所诠宗旨中,敘述了真谛、玄奘安立無相*輪的不同。
叁、《般若心經疏》一卷。
另外,佚失的著作有《金剛般若經疏》、《阿彌陀經疏》、《成唯識論疏》等十一種。
圓測關于唯識和因明的著作都已佚失,與窺基一系見解不同之處,只有從惠沼、智周等的著作中見到一部分。特別是惠沼著的《成唯識論了義燈》,主要是駁圓測和他的弟子道證的說法。此外,惠沼在《因明入正理論義斷》中,也有駁破圓測和道證的地方。從這些書中可以見到慈恩和西明的種種不同見解。
圓測早年的學說,是淵源于真谛的。他最初從學的法常和僧辯,都出于攝論師道嶽(568—636)之門。道嶽的師父道尼,曾親同智□等聽過真谛弟子智恺的講說,並撰集所傳真谛的注疏。智恺死後,在真谛面前立誓弘傳《攝大乘論》和《俱舍論》的十二人中,即以道尼爲首。道尼于開皇十年(590)到長安,道嶽親從受學,後來又從廣州顯明寺求得智恺親筆記錄真谛口傳的《俱舍論疏》和《十八部論記》,鑽研很久,成了攝論師中一大家。另外僧辯又受學于攝論師智凝(?—610?),獲得真谛另一弟子法泰通過靖崇(537—614)傳受于智凝的學說。因此,圓測從十五歲(627)起即跟著法常、僧辯受學,直到玄奘回到長安之前,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都寢饋于真谛學說之中。真谛到中國後,受到梁陳之際政局動蕩、兵禍相連的影響,沒有得到充分弘傳所學的機會,這是他和他的弟子們非常悲憤的事,因而他們立誓要奮鬥到底。這樣的精神,似乎也成功了,圓測在他的著作中就隨處顯示了努力保存真谛學說的傾向。
圓測的著作中,對真谛和玄奘都稱爲叁藏,似于二人等量齊觀,這與窺基、普光等專尊玄奘爲親教師顯然有別。他又把窺基等人認爲唯識正宗的護法學說,從彌勒學說中分別出來,而稱爲彌勒宗和護法宗,表示兩說不同。而對護法的主張不一定承認。在《解深密經疏》中,圓測引用真谛的解釋遠遠超過玄奘之說,其引玄奘說來駁正真谛的,也只偶一見之而已。他又常將真谛、玄奘以及他們二人以外的各家異說平列敘述,而不加可否。其有意保存真谛的學說,是很顯然的。又在《解深密經疏》中他引用梁譯(即真谛譯)《攝論》很多,所以一般人也認爲圓測爲《攝論》學者。
西明與慈恩的分歧,在圓測生前不很顯著。現存的圓測著作中並沒有駁難窺基的痕迹。盡管《宋高僧傳》卷四《窺基傳》中,說到玄奘給窺基講《成唯識論》,被圓測隱形聽講,而回到西明寺鳴椎集僧先講此論,以致窺基甚爲不快。似乎測、基二人早就有了門戶之見。但實際上這些記載是不近情理的。這很可能是窺基的弟子們,爲了要表示窺基獨得玄奘的真傳,故意附會出來。而他們對圓測的門戶之見很深,是不待多說的。現在推究他們分歧的原因,大概是在于圓測沒有絕對接受叁乘五性教義的一點。圓測本來並重真谛之說,又以爲真谛見解接近清辯,與護法針鋒相對,這樣圓測不能絕對采取護法主張的五性之說,很爲自然。也即因此深爲窺基弟子們所不滿。窺基本以圓測爲後進,又死于圓測之前十四年,故未及對圓測的著作有所品評。但其弟子惠沼,卻完全把圓測的著作做了批判的物件。像所著《成唯識論了義燈》即主要搜尋圓測著作中的間隙而給他示過。他的批評還有時流露了很重的成見。如《了義燈》卷一中,取窺基說駁了圓測,甚至說:“親承叁藏執筆綴文糅《唯識》人(指窺基)傳定不謬。余(包含圓測在內)非執筆,縱時咨問,多意定之。所有判文,論大綱紀非可爲定”。這是惠沼筆下以窺基有糅《成唯識論》的成就自豪,便認爲窺基所說都可爲標准,而圓測的一切都該抹殺,這是不公正的。在《了義燈》中,對于圓測著作的批判,近于吹毛求疵,非常苛細。也正因此,可以說慈恩、西明所有不同的意見,已大體概括在《了義燈》一書之中了。
圓測的弟子道證,新羅國人,嗣聖九年(692)歸國,著有《成唯識論要集》十四卷、《般若理趣分疏》一卷、《大般若經笈目》二卷、《辯中邊論疏》叁卷、《因明正理門論疏》二卷、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二卷、《聖教略述章》一卷,均佚失。
道證的弟子太賢,自號青丘沙門,也是新羅國人。他的著述現存有《起信論內義略探記》一卷、《成唯識論學記》八卷、《菩薩戒本宗要》一卷、《梵網經古迹記》二卷。其余佚失的著作還有叁十余種。太賢著作主要屬于瑜伽學方面,因此稱爲“海東瑜伽之祖”。(隆 蓮)
四二 阿地瞿多(約七世紀)
阿地瞿多,漢譯無極高,中印度人,深通五明、叁藏。因欲宣揚佛法,攜帶很多梵本從中印度來華,于唐永徽叁年(652)正月到長安。他來華的時間在玄奘遊學印度歸來之後。這時大唐國威遠振,國內佛法興盛,印度高僧陸續前來,阿地瞿多也是應時而來的一人。他到長安以後,唐高宗(李治)很爲重視,特下敕安置在大慈恩寺。這時玄奘正在慈恩寺翻譯《俱舍論》和《集論》。後來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、英公徐績、鄂公尉遲敬德等十二人,又請阿地瞿多到慧日寺的浮圖院建立“陀羅尼普集會壇”。沙門玄楷等遂力請阿地瞿多翻譯他的“法本”。于是他就在慧日寺中從《金剛大道場經》中撮要抄譯,集成《陀羅尼集經》十二卷,由沙門玄楷筆受。同時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難律木義師、迦葉師等在經行寺(與慧日寺同街)譯出《功德天法》(阿地瞿多參譯),也編在《陀羅尼集經》第十卷中,未另流通。又本經第叁卷所收《般若無盡藏陀羅尼》,文末注明爲筏黎耶思蠅伽法師所譯,也未單行。阿地瞿多這次關于秘密經典的傳譯也影響了同時的玄奘譯經的品類。就在《陀羅尼集經》譯出的同一年(654)九月,玄奘在譯完《俱舍論》和《順正理論》之後,也連續地翻譯了很多種陀羅尼;從經文的內容看,似乎都屬于《金剛大道場經》的同一個系統。
阿地瞿多譯經以後的蹤迹無考。他的受法弟子當時有玄楷、大乘琮等人,以後傳承情況也不明。到唐貞元二十年(804)臺州國清寺惟象傳阿地瞿多法系的“大佛頂大契曼荼羅行事”于日本最澄。次年五月五日,最澄又在明州開元寺法華院從靈光受“軍荼利菩薩壇法”並契象等,又從鄮(音茂)縣檀那行者江秘受“善集會壇”並“如意輪壇”等法。靈光和江秘也屬阿地瞿多的法系。這一法系以後即在日本臺密一派中代代傳習。
《金剛大道場經十萬頌》本,在印度流行的時間大概在法顯、智猛等回華(424)以後。義淨的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卷下提到印度在陳那以前有一部《持明咒藏》十萬頌,後來由難陀攝集爲一萬二千頌。《集經序》說《金剛大道場經》即“大明咒藏分”之少分,或者與彼有關。西元535年中即摩揭陀國的闡那耶舍攜弟子耶舍掘多和闡那掘多等來華,初譯《金剛大道場經》中的《佛頂咒經並功能》一卷和《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》一卷。這兩部經現在勘明已收在《陀羅尼集經》中。西元626—627來華的波頗密多羅曾傳《金剛大道場經》中的《理趣般若陀羅尼》及像法于玄模。西元644年回國的玄奘也傳本經中的《隨心咒印》于智通。上面幾個傳譯本經密法的大德都出身于那爛陀寺,因此,《金剛大道場經》一向傳習于那爛陀寺是無疑的。
《金剛大道場經》現在只有阿地瞿多的這個抄譯本十二卷比較完整。雖然這個本子不足以盡《金剛大道場經》大本的內容,也不足以盡阿地瞿多所傳密宗的內容(如江秘傳給最澄的“如意輪壇法”即不在《…
《中國佛教人物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